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国家文物局关于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
方案的意见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办保函[2016]561号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6.06.02
【实施日期】2016.06.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文物局关于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的意见
(办保函〔2016〕561号)
山东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呈报〈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的请示》(鲁文发〔2015〕25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该方案应按照我局《关于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5〕374号)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拟建系统与“数字泰山”平台及自然遗产监测的衔接关系,补充相关保护规划内容。

如已有相关监测管理平台,可考虑以升级、加设功能模块的模式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纳入遗产地监测管理总体框架中,以切合遗产地实际,避免重复建设。

如另行搭设系
统,应说明理由。

相关设备、软件平台、数据来源、模块等如已包含在前期平台建设项目当中,不得再次纳入此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中。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1.28•【文号】办保函〔2018〕1140号•【施行日期】2018.1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意见办保函〔2018〕1140号福建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报送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请示》(闽文物字〔2018〕22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暂不同意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一、对所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完善意见:(一)应统筹考虑南靖、永定、华安三地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各自的特点和需求,统一开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体系的整体性。

(二)系统梳理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时所做承诺,以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等文件对福建土楼保护管理提出的要求,作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参考。

(三)应组织专业机构深入开展现场勘察,进一步强化前期评估工作,全面准确掌握病害类型、根源和发展趋势,明确外部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查找当前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为确定监测对象、内容、指标、范围和技术手段等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分析应做到科学合理,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应分别进行评估,建设项目影响评估应区分文物保护工程,不可混为一谈。

(四)进一步补充、细化监测数据项和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措施。

针对夯土墙贯通裂隙、屋顶瓦面漏洞、彩画病害等重点监测内容应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监测技术手段,并详细说明实施方法。

(五)补充对村落环境以及村民私搭乱建、不规范用火用电、不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测内容。

(六)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应与现行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和衔接。

各土楼目前设置的墙体沉降、裂缝和电气火灾监测设备,应与监测数据采集、预警、应急处置等各环节设施设备进行有效对应,实现监测预警体系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一、项目背景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藏。

由于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历历史的洗礼,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危机,存在着普遍的遗产破坏行为,为了确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二、项目概述
本项目的宗旨是建立一个能够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预警系统。

该系统将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世界文化遗产的状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以确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本系统将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通过建立和整合各种文化遗产信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预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项目技术方案
1、信息资源挖掘
通过互联网、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收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况、资源状况、保护状况、威胁状况等信息,为本系统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奠定基础。

2、信息系统构建
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信息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1.05•【文号】文物保函〔2018〕1373号•【施行日期】2018.11.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1373号山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审批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请示》(晋文物〔2018〕61号)。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系统梳理申遗文本、回顾性突出普遍价值声明、保护管理规划,进一步明确遗产构成要素和价值载体,确保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完整。

二、应梳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做承诺、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关报告等对平遥古城保护管理的要求,以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照遗产保护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内容。

三、应补充对已开展监测工作成效的评估。

如城墙监测,应对探头布设合理性、监测指标科学性、预警和处置机制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手段、强化监测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组织专业机构对各遗产要素及价值载体的本体病害、外部自然和人为风险因素等做进一步勘察,并结合遗产保护管理现存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明确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标,科学确定监测数据项,确保监测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应明确系统不同操作层级的权限、职责;同时采取网格化管理,切实落实日常人工巡查的作用。

六、监测系统应与当地建设、旅游、人口、商业等部门的管理系统相衔接,实现信息同步、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七、细化关于传统院落和商铺的监测数据项目;补充有关整体历史风貌、传统街巷、古城基础设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监测数据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一、一般规定:1.1为了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构筑物(如建筑物、构筑物、假山、石桥等详见附表),掌握其在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渐变幅度,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提供量化依据制定本规程。

1.2根据监测对象在文化遗产单位所处的重要程度不同,划分为A、B、C三类监测对象,其中A类为临水及地处地基不够稳定场所的主要建、构筑物,有可能变形值较高的建筑、构筑物;B类监测对象为(1)独立的小型建筑;(2)体量较大的峰石、重心偏移的假山;(3)有挡土功能的石包土假山。

C类监测对象为地基稳定,体量在文化遗产单位处于中等程度,结构稳定性好,与周围建筑有相互关系的建筑,处于稳定状态的地面假山以及其它构筑物等。

1.3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网有单位坐标、原点、监测点三级定点组成,其中单位坐标与国家或城市坐标点构成一定关系,原点与单位坐标构成一定关系;监测点与原点构成一定关系。

1.4单位坐标、原点应设置在地基稳定,对游览无影响,对景观无影响的相对隐蔽,且又能满足监测及仪器使用要求的条件;对构筑物监测点应设置在构件变形最大或最有可能变形的部位;对建筑物监测应设置在柱类构件的两端中线,梁、枋类构件的底端等。

1.5对单位坐标、原点、监测应长期保护。

二、监测方法:2.1平面监测首先应设置二个原点,通过原点设置监测点,使监测点与二原点形成三角形。

原点与监测点的设定用经纬仪导向,并用钢质卷尺量出原点与监测点水平距离。

2.2建筑物平面应设三个监测点,且监测点应设置在柱磉面之拄中线位置。

监测点与各柱底端中心距离用钢卷尺水平量得其数值。

2.3构筑物平面监测点应设置在其最易变形的部位。

对驳岸、湖石驳岸等较长的构筑物平面监测可视变形的可能改置数处监测点。

2.4对垂直规则构件的监测,可视条件用经纬仪或线垂、尺等取得变形值。

柱类构件的测值基准是柱的中线。

2.5对假山、峰石、树木等不规则竖向物体监测应在设置原点、监测点后方可进行。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一、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对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损失。

它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工作,包括提前预防措施、紧急救援措施以及灾后修复与重建等。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1. 评估风险: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研究各种可能的灾害风险,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2. 制定预警机制:建立灵敏的监测系统,对潜在的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更新预警信息。

3. 建立应急队伍:培训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确保他们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 配置救援设备和器材: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储备救援设备和器材,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5.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紧密合作机制,以提高信息共享和配合工作的效率。

6.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行动计划,确保能够及时、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措施1. 紧急疏散: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并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撤离。

2. 灭火救援:组织专业的灭火队伍进行灭火和抢救工作,防止文化遗产受到进一步损害。

3. 紧急移动文物:对于无法移动的文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安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紧急转移。

4. 紧急维修与保护:在应急情况解除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维修和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损失。

5. 灾后重建:在灾后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制定重建方案,恢复文化遗产的原貌。

五、经验与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需要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挑战。

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方的权责,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世界遗产地安全预警系监测与技术预防 内容

世界遗产地安全预警系监测与技术预防 内容

世界遗产地安全预警系统监测与技术预防一、监测的目的为了更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的安全,更好的保护世界各地游客以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监测的主要内容二、监测的主要内容1990年,敦煌莫高窟安防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在安全防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安防系统即将安装,这将会大大提高石窟文物的安全系数。

2.文物陈列馆安全监测陈列中心和藏经洞陈列馆已安装了防火、防盗报警系统,院史陈列馆只安装了周界探测器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安装防火报警系统。

3.文物库房的监测文物库房需要安装相关报警监控设备。

4.展馆的防火报警监测陈列中心和藏经洞陈列馆已安装了防火报警系统,院史陈列馆只安装了周界探测器和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安装防火报警系统。

5.木结构古建的防火监测目前只有下寺安装了防火报警系统,上中寺以及5座木构窟沿还需要安装防火报警设施。

6.重点保护区要害部位的监测安装视音频监控设备和报警探头。

7.检票入口处的监测安装摄像机和监听探头对检票入口处进行监控,及时了解检票入口处的情况,同事进行录像。

8.小件寄存处的监测安装摄像机和监听探头,并对游客存放物品的全过程以及物品的存放地进行实时录像。

9.停车场入口处的监测在合适的地点安装摄像机和监听探头等设备对车辆和收费情况进行监测。

10.野外散存文物的远程监测根据实地情况选择安装有线或无线视音频监控设备和报警探头。

三、监测方法通过安装功能齐全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来进行监测。

四、监测数据的技术处理将视音频信号接入硬盘录像机进行存储。

报警数据的信号在报警主机等设备进行存储,并启动相关预警措施。

五、监测技术实现及预期效果从中控室和各分控室可以及时的发现一切有可能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以及游客不利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

六、监测范围和内容的拓展1.保护区范围突发自然灾害的监测目前还没有安装相关技术防范措施。

2.保护区范围人为破坏事故的监测目前还没有安装相关技术防范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的情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为了确保文化遗产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应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如文化遗产保护救援队伍或应急管理部门。

该机构应由专业人员组成,具备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储备,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

同时,还需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案制定,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预案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如在地震频发地区的文物保护区应设置稳固的支撑结构,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倒塌。

2. 应急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对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这将为保护机构提供宝贵的时间,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应急处置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

应急处置流程应包括紧急救援、文物转移、临时保护和修复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4. 多方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包括政府、专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等各方的参与。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修复和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修复和保护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应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修复和保护技术的水平。

同时,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如高清摄像、无损检测等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保存和修复的效果。

四、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1.10.31•【文号】文物保函[2011]1906号•【施行日期】2011.10.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文物保函〔2011〕1906号)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为建设覆盖全部世界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动态信息监测和预警管理,现委托你单位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遗产地保护监测现状问题与建设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的体系建设框架与方案,并对体系建设的时序和周期进行合理计划。

该规划应在开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监测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体系构成与主要内容、确立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和各级机构建设目标、设立监测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信息系统建设策略与要求、制定相关的研究和宣传计划、划分建设阶段并明确重点任务、提出实施保障。

项目实施期限为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项目成果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文本、专题报告、基础资料汇编。

现随函拨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费45万元。

请你单位组织专业力量,抓紧开展各项工作。

同时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专款专用。

专此。

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护航世界文化遗产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护航世界文化遗产

(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 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
良渚古城遗址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 2300BC间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
(含祭坛)以及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 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 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 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 家,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 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的文 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10
中因测徐
10 August 2019
技术守护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是实证中华 宝贵财富,
广、周边环 作开展极度 迅猛发展以 好全人类最 ,是全面保
邑修缮和维 研究,通过 管理和利用 i范。 ,有效防范
风险,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 立一套符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需求的监测预 警体系势必会给遗址的保护管理带来新机遇。通 过地理信息技术与遗产的保护管理融合,也能更 好地为保存、彰显厚重的历史底蕴护航。
在日常巡查方面,构建天(卫星遥感)+空(无 人机)+地(移动APP“监测云”)一体化体系,从多 个维度实现对遗产的全方位监测。
良渚吉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平台 良渚古城遗址水文监测系统
天.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遗产监测预警
随着近年来国内遥感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以高分系 列、北京二号、高景一号为代表的国产卫星对地观测影像 系列产品,利用不同传感器卫星影像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 数据获取,全面掌握遗产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覆盖变 化、新建项目动态等;同时,还可以以遥感影像为基础, 结合遗产专题数据制作专题图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良渚 古城遗址全范围全时段的监测,是对传统摄像头、物联 网、人工防护等监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附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说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按照遗产类型分类设定监测指标,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根据各遗产具体情况在系统建设时研究设定。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统一设定监测指标和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监测频度包括1日、1月、1年、记录性监测、实时监测5种。

其中,“1日”、“1月”、“1年”属周期性监测,“记录性监测”指针对监测事项的发生过程、结果以及响应进行工作记录和对策响应,属不定期监测;“实时监测”指通过监测设备对重要对象的实时状况进行同步记录和响应,属不间断监测。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

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

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

附件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文物保护利用科技专项行动”,根据《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国科发社〔2016〕374号),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任务实施方案,列为2019年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按照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围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技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重点方向,针对文物领域亟待突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以加强文物认知能力为基础,在文物价值认知、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综合保—1—障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专有装备,推动标准化建设。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方面启动15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3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题任务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专题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3年。

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2。

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探索

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探索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412021.5(上)文物鉴定与鉴赏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它的巨大价值和作用已被全人类所认识和重视。

孔府、孔庙、孔林(简称“三孔”)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好“三孔”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有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作支撑。

因此,构建一个符合遗产地自身特点的监测系统、提升监测科技水平显得相当重要。

1 “三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曲阜市文物保护部门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按照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要求指示,不断健全、完善监测机构,提升软硬件水平,坚持“严、细、恒”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三孔世界遗产监测。

每6年组织一轮定期监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定期监测报告报送工作任务,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监测格局。

1.1 抓好定期监测和日常监测日常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三孔”文物本体基本情况、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监测、周边地区开发情况、保护对象监测情况、环境方面监测、游客承载量等八项内容。

“三孔”的保护对象主要是古建筑、碑刻石刻、古树、馆藏文物。

保护对象监测的内容因世界遗产地类型不同而具有各自特点。

我们根据规程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三孔”世界遗产监测数据库,内设机构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与市级相关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及时关注变化动态,掌握世界遗产监测对象的发展变化,保证它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有效地维护与延续了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监测体系。

1.2 制订严谨细致、可行性强的保护规划针对自然风化造成的文物破损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研究性保护,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

近年来“三孔”先后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并报批了孔府、孔庙相关建筑群保护维修、石碑石刻修复及建筑群油饰彩画保护修复等项目方案。

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已经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并启动方案编制工作,已完成《曲阜孔庙孔林及孔府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技术方案》的编写和项目计划书的上报工作。

文物监测实施方案

文物监测实施方案

文物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物保护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其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稳定。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物,制定文物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文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文物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文物的损坏和危害因素,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内容1.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文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制定文物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目标和内容,确定监测的时间节点和频次,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2. 选择监测方法根据文物的特点和保护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勘测、遥感技术、数字化监测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监测数据库建立文物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管理,建立文物档案,为文物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开展监测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开展文物监测工作,对文物的环境、结构、材质等进行全面监测,发现文物的损坏和危害因素,提出保护建议。

5. 分析监测结果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文物的问题和隐患,提出保护措施和修复方案,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6. 完善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对文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保护建议和管理措施,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物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文物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监测能力和水平,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文物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更新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文物监测的标准和规范,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五、总结文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5月 第1卷 第3期 Vol.1 No.3 May. 2016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赵 霞, 丛一蓬, 秦 雷, 闫晓雨,常少辉,孙 伟(颐和园管理处,北京 100091)摘 要: 从研究背景、设计与实现、重点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建设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时进行的探索。

对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系统组成、监测工作内容以及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Monitoring of the Summer PalaceZHAO Xia,CONG Yipeng,QIN Lei,YAN Xiaoyu,CHANG Shaohui,SUN Wei (The Summer Palace Management Office,Beijing 100091,China)Abstract: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is introduced in aspects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Beijing imperial garden, the Summer Palace in the building of the world heritag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o explore. To the Summer Palac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monitoring system, monitoring work content and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nd problems are analyzed.Key word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design1 研究背景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作为中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和世界级的文化瑰宝,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年接待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2011年11月目录一、前言 (4)二、构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意义和目标 (5)2.1.意义 (5)2.2.目标 (5)三、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6)3.1、文化遗产环境监测 (7)3.2文物本体的监测 (9)3.3文化遗产安全监测 (10)四、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功能 (11)五、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特点 (12)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综述 (14)6.1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 (15)6.2两个个平台 (16)6.2.1监测平台 (16)6.2.2风险预警决策平台 (16)6.3两个数据库群 (17)6.3.1全球世界文化遗产风险本地数据库群 (17)6.3.2指挥决策信息数据库群 (17)6.4整体需求分析 (17)6.4.1建设内容分析 (18)6.4.2项目建设关键点分析 (18)6.4.3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19)七、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功能详细设计 (23)7.1整合完善的文化遗产监测子系统 (23)7.2用户角色和职责 (23)7.2.1角色和职责 (23)7.2.2用户权限规划 (24)7.3功能结构图 (24)7.4文化遗产个案管理 (25)7.4.1功能描述 (25)八、技术设计方案 (26)8.1系统技术设计原则 (26)8.2设计范围 (28)8.3自动化监测系统情况说明 (29)8.3.1工程系统组成 (29)8.3.2总体方案解决架构 (29)九、项目安装实施管理方法 (34)9.1综述 (34)9.2项目实施承诺 (34)9.3知识产权承诺 (35)9.4保密承诺 (36)9.5项目实施成功保障 (37)9.5.1组织保障 (37)9.5.2人员保障 (38)9.6严格的进度控制 (38)9.7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保障 (39)9.8交互的工作机制 (41)9.8.1工具保障 (41)9.8.2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 (45)9.9项目组织规划 (45)9.9.1项目整体管理组织框架 (45)9.9.2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8)9.10总集成协同工作计划 (50)一、前言当前,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我国1987奶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申报遗产的数量逐年剧增,至今,我国现已经有41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单世界文化遗产就有27处,随着遗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及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检测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世界文化遗产是本国以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当前随着经济和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重要。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

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世界文化的价值载体(文物本体和价值环境)、影像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反应遗产的保存现状,并综合遗产的保护效果,避免文物地本体的快速劣化。

监测结果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因而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构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意义和目标2.1.意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可及早的发现和辨别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细微变化,并给出其变化的定量分析,不仅能为风险评估预警和尽早实施应对控制给出重要依据,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可能可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对遗产地的本体的预防性跋扈的关键。

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遗产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载体监测、游客承载量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促进了个相关监测部门间的协作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并依据事件不同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应的报送、预警方式和相应措施,进而提高遗产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顺利过渡。

此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实践经验也可供其他世界遗产地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因此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目标通过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全面实现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实现相关监测指标动态信息报送、分析、统计、发布。

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的功能,从整体上提高提高检测管理水平;提高监测信息管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响应处置方案,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水平,为其他遗产地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示范。

三、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以文化遗产为例,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基本的地形地貌,2000多个窟龛就分布于东西两山的崖壁上。

对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监测主要包括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游客状况监测、保护规划监测等几个方面。

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区温湿度、风向、风速、大气降水、光强、土壤含水率、噪音、酸雨、震动等环境因素监测;本体病害监测主要包括:洞窟温湿度、光强、风向、风速、降水、壁面渗漏水、光强度、风化、岩体开裂、冷凝水等文物病害相关因素实施监测。

文化遗产文物安全监测是对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安全进行监测,主要有安防、消防状况的监测。

保护区划监测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及缓冲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建设活动。

游客状况监测包括对游客人流统计、行为影响、游客安全、满意度等开展监测。

保护规划监测主要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按照文物保护分期规划的内容和进度实施,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目前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建设完成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等三部分的监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其余几项正在分批实施建设中。

3.1、文化遗产环境监测文化遗产文物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外部环境和洞窟内部微环境的监测。

文化遗产建有两个区域环境观测点,24小时不间断对文化遗产的气象环境及大气质量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点分别位于文化遗产南门外的牡丹园内及文化遗产中心区的万佛洞项区域,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降雨量、光强度、地表含水率、风速、风向、负氧离子含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震动、噪音等因素。

洞窟微环境的监测主要针对潜溪寺、宾阳洞、奉先寺、擂鼓台、看经寺等大型洞窟的内部环境温湿度、壁面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开展连续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文化遗产文物所处的气象环境,较为准确地了解文化遗产所处的保存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为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帮助。

例如,2003年之前,大量车辆穿过文化遗产景区的洛伊公路,对文化遗产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早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文化遗产时,洛阳市政府郑重承诺,将洛伊公路龙门段改道,使其不在通过文化遗产景区。

这一承诺在2003年得以实现。

另外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龙门东西两山退耕还林1300亩。

通过多项环境治理措施,各种大气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能同石灰岩雕刻产生反应加速雕刻表面风化模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有显著减少,同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噪音等指数都大为降低,另根据地震部门测定,汽车震动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已经消除。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文化遗产小区域内的保存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极为有效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等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文化遗产的大气监测数据对比监测地点SO2(ppb)封闭前/后NOX(ppb)封闭前/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mg/m3)封闭前/后噪声(dB)封闭前/后文化遗产3.2文物本体的监测1)渗漏水观测我国很多文化遗产寺保护管理机构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针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积累了大量渗漏水病害的相关资料。

但是监测工作受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主要是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定性观测,对渗漏水的变化和治理评估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工作人员个人的经验来判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如何对文化遗产寺渗漏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更是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届的一个难题。

文化遗产的渗漏水监测中创新性的利用了红外摄像机和渗漏水收集仪对渗漏水点和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记录,观测渗漏起止时间、渗漏过程、渗漏面积和渗漏水量。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渗漏水观测无法夜晚进行观测的局限。

可以每天24小时拍照,结合洞窟渗漏水收集仪器的使用,在准确观测渗水同时还可以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还可以同外部气象站的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掌握降雨过程中和结束后洞窟渗漏的规律,为进行渗漏水研究治理提供帮助。

这种渗漏水观测模式为文化遗产首先使用,实践检验观测效果理想,可在今后的文化遗产等相关文物的渗漏水监测中广泛使用。

2)岩体稳定性观测岩体的开裂和坍塌对于文化遗产文物危害较大,为了确保岩体的稳定性,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重点部位的岩体利用多点位移计、倾角仪等设备对岩体的开裂、变形等进行的连续观测,发现各个监测点位稳定性是良好,不存在发生重大岩体开裂脱落等危险。

3.3文化遗产安全监测1)文物安全监测为了保障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监测体制,通过建立电子巡更系统、音像复合系统、客流量统计分析系统、视频警报控制中心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保障文物安全。

文化遗产的安全监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和完善,目前文物安全技术防范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

文化遗产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危害文化遗产安全的事故。

2)、森林防火监测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东西两山上,生长着茂盛树林,“龙门山色”自古就是洛阳八景之首。

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景观,龙门建立了防火和灭火两级安全制度。

由专门机构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对火灾安全隐患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监测。

通过设立火情监测瞭望塔、建立防火巡更系统和无障碍信息传递通道等多种方式对两山树林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观测,综合措施的使用在文化遗产景区的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功能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功能,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文物管理部门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方面的指导精神;结合《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调研及勘察记录》;遵循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在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的指引下;按“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设计。

系统设计满足国家对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