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必背考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育综合知识中的重要考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5、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云南高校_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
心理学第一章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19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0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21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22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2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2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
25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信息加工。
2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第二章△3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1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33改造期学习苏联心理学。
繁荣期 1963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第三章43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48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方法和组织管理等问题的学科。
2.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
4. 教育的特点: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有意识地进行的培养过程。
5.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方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等。
6. 教育的原理:教育的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原理、循序渐进原理、教与学的一致性原理等。
7. 教育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包括个别差异规律、质的飞跃规律、发展与调适规律等。
8. 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模式包括授业教育模式、育人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等。
9.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
10. 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管理包括教育机构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11. 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包括德育第一、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
12. 教育的伦理:教育的伦理要求教育者要有责任心、师德高尚、对学生负责等。
13. 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等。
14.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15.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元评价等。
16. 教育的政策:教育的政策包括普及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
17.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留学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等。
18.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包括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19. 教育的压力与矛盾:教育的压力与矛盾包括学业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20. 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包括信息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来说,掌握教育学的重点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的总结。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说。
4、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等。
5、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7、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多样化发展阶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取向。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具有传承、选择、融合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精品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
(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经典定义柏拉图∶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二、教育与生产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基础
一方面,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这体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第二,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一强化或者削弱一消解作用。第一,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第二,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第三,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2.现代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关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基本的表述是∶第一,教育的人性化。第二,教育民主化。第三,教育技术现代化。第四,教育社会化。第五,教育创新化。第六,教育的科学化。第七,教育的国际化。第八,教育的终身化。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教育学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学是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点科目,备考时需要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帮助大家高效备考。
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教育学的定义和内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的内涵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教育的社会性原则:教育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教育的人本性原则:教育活动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的。
(3)教育的历史性原则:教育发展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4)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1. 心理学对教育学的贡献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为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指导教育实践。
2. 教育学对心理学的借鉴教育学在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为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和实验场景。
教育学的实践经验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1. 行为主义派代表人物(1)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将其应用于学习和教育领域。
(2)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受到环境刺激和奖惩的影响。
2. 认知派代表人物(1)皮亚杰: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代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3. 人本主义派代表人物(1)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关系。
(2)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人性化的指导。
四、教育学中的相关概念和重要理论1. 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云南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云南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一.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习意义:认识教育规律,增强教育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和专业化发展。
2.常用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3.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的概述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本质特点。
不同时代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教育活动的环节:实际目的,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
4.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现代教育(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未来教育(人类进入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真正独立、自由的存在和发展自身,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发展:广义,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2.人的发展的层次: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系统的完善;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完善;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
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20世纪后的现代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夸美纽斯——1632《大教育论》;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杜威——1916《民本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相对)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学质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在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不平衡性。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素质教育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职业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精品推荐)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第一,是政治民主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具体体现是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制度上的逐步实现;第二,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体制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等等。“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21世纪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教育学的本土化特征日益鲜明。
中学教育教育学精华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
(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精品)
(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独立
1.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看,教育问题已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使用的概念和范畴看,已经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的体系;从研究方法看,已经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研究结果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从组织机构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是多层次,二是多类型。
7.成人教育
三、教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二)古代教育
1.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农业(牧业)经济为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贫乏;政治制度以寡头制和集权制为主,以“君权神授”为理论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文化资源为少数上层社会人士享有,主要知识形态为神秘的宗教知识和古典人文知识。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其基本观点包括∶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第六,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二)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的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精品)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三)教育优先发展
其基本含义有两个∶第一,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高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第二,教育发展要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或部门而先行发展。
(三)教育经典定义柏拉图∶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总结了50条教育学知识点,希翼能够帮助大伙儿!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要紧思想有:“别揠苗助长”、“别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示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办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进展》把学生的“普通进展”作为教学的动身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要紧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觉法的教学办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日子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紧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通了儒家思想。
(敏试教育)11.遗传素养对人的身心进展别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同意环境妨碍别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一般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进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进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看力、想象力、思维力、经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精选
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的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三)教育经典定义柏拉图∶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二、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意识教育的施教机构习题;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
1.幼儿教育 2.小学教育3.初中教育4.高中教育
5.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二、教育与生产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基础
一方面,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这体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第二,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一强化或者削弱一消解作用。第一,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第二,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第三,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2.现代教育的概念
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材料-优质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第一,是政治民主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具体体现是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制度上的逐步实现;第二,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体制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等等。“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二 Nhomakorabea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意识教育的施教机构习题;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
1.幼儿教育 2.小学教育3.初中教育4.高中教育
5.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与教育之间具有共生关系
(二)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一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一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一提升文化的功能4.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
中学教育教育学精华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
纳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科目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理论:关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学说和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2. 教育心理学:重点了解学生发展及其心理特点,包括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和成人心理等。
3. 教育教学理论: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与方式、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法律法规:熟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
教育法等。
5. 教育管理学:关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二、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另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内容如下:
1. 教育技术原理: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教育
技术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2. 多媒体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施方法,包括PPT制作、影音资料运用等。
3. 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法,包括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
4. 教育软件应用:关注教育软件的选择和应用,了解电子教材、教学辅助软件等。
5. 教育信息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等。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
归纳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2024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
2024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学说。
- 神话起源说:这是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没有科学依据。
-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但它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 心理起源说:孟禄提出,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虽然否定了生物起源说中动物本能的观点,但依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是科学的教育起源学说。
- 古代教育的特点。
- 古代中国。
- 夏商: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庠”“序”“校”等是不同类型的学校。
- 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内容。
-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是最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 秦汉:推行文化教育政策,“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对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
- 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
-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书院盛行。
- 古代西方。
- 古希腊。
-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 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被教会控制,主要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萌芽阶段。
- 中国。
-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的“化性起伪”作用。
- 西方。
- 苏格拉底:以“产婆术”(问答法)著称,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023下教资知识点99条
2023下教资知识点99条2023年下半年教育部将举行教师资格考试,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我们整理了2023下教资考试的99个重要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4.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点5. 教育内容的分类和特点6.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7.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8.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9.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0.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11.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2. 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13. 教育法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4.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15.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二、教育教学知识16.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评价17.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8.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9. 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20.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21. 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规律22. 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23. 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素质24. 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25. 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26.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7. 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内容28. 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技巧29. 教学评价的结果和应用30. 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三、教育法律法规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基本内容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内容3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3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基本内容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基本内容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籍条例》的基本内容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许可条例》的基本内容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处罚条例》的基本内容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复议条例》的基本内容四、教育管理知识41.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 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43. 学校管理的决策和执行44. 学校管理的监督和评估45. 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46. 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7. 教育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48. 教育行政管理的决策和执行49. 教育行政管理的监督和评估50. 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五、教育心理学51. 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2. 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3. 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4. 情感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5. 个体差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6. 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7. 学习策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8. 学习环境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59. 学习评价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60. 学习困难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六、教育评价与测量6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62. 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63. 教育评价的内容和形式64. 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65. 教育评价的结果和应用66. 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目的67. 教育测量的原则和方法68. 教育测量的内容和形式69. 教育测量的工具和技巧70. 教育测量的结果和应用七、教育经济学71.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72. 教育经济学的原则和方法73.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和形式74. 教育经济学的工具和技巧75. 教育经济学的结果和应用76.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77. 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78. 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提高79. 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80. 教育改革的经济效益八、教育社会学81.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82. 教育社会学的原则和方法83. 教育社会学的内容和形式84. 教育社会学的工具和技巧85. 教育社会学的结果和应用86. 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87. 教育流动的原因和后果88. 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和解决89. 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90. 教育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九、教育法学91. 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92. 教育法学的原则和方法93. 教育法学的内容和形式94. 教育法学的工具和技巧95. 教育法学的结果和应用96. 教育法律的制定和解释97. 教育法规的执行和监督98. 教育法律纠纷的处理和解决99. 教育法律的改革和完善以上是2023下教资考试的99个重要知识点,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顺利通过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教师考试教育学必考知识第一章1 学校教育,使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5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6库姆斯等人的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提出构建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是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7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病重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级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9古代印度,婆罗门所教的《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西欧中世纪两种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0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1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的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中分得反映。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14 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教育”。
卢梭的作品《爱弥尔》。
洛克提出《白板说》。
16规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学科的开始。
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的科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第一个讲授教育学的人)17赫尔巴特: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81939年,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前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第二章1教育的四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
4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印度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容个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2)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6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作“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
“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一些从事生产线改造的能力。
7 教育基本储量:是指股价在某一时期教育支出的总额。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容、方法和手段。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加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10 学校文化的核心容是学习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过年和行为方式。
11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1)法伦(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成熟(3)环境(4)学校教育(5)个体主观能动性5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6 个性以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7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 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6.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a.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理论基础)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b.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c.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d.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e.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8.1995年,八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a.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b.可塑性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为:(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3.学生的身份:(1)国家公民(2)未成年的公民(3)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4.学生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2)受教育权5.学生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6.1993《中华人民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8.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教师的人格特征:(1)优良的个性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2)不良的个性品质(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10.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六章课程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2.课程的分类:按任务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按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4.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