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点,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处理方法的异同
地震作用下单质点

地震作用下单质点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快速振动现象,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
在地震作用下,单质点(也称质点或质量点)是指在地震中的特定位置上的物体,可以是建筑物、桥梁、地下设施等。
单质点在地震作用下会受到很大的力的作用,导致其运动和可能的破坏。
以下是对地震作用下单质点的分析。
首先,地震作用下的单质点会受到地面振动的影响。
地震波在地震发生后从震源处向四周传播,当地震波到达单质点时,会使其发生振动。
这种振动是沿着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传递的,其波动形式可以是横波或纵波。
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与地震波的强度有关,强地震波造成的振动会更加剧烈。
其次,单质点在地震作用下会受到地震波的惯性力的作用。
当质点受到地震波的推动力时,质点具有惯性,会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
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面运动,使质点受到水平方向的惯性力的作用,这会导致质点产生位移和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点的运动与其所受到的力的关系是加速度等于力除以质量,所以质点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和推动力有关。
另外,单质点还会受到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时会遇到介质的界面,如不同类型的岩石或水层之间的界面。
在不同介质之间发生的界面反射会使质点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地震波的作用,导致质点产生更复杂的振动。
此外,当地震波通过介质的时候,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这被称为折射。
折射会使地震波沿着非直线传播,从而影响到质点的受力情况。
干涉是指地震波波峰和波谷的叠加作用,不同地震波的干涉会导致质点振动的变化。
这些现象使得地震波传播和质点受力变得十分复杂。
最后,单质点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破坏。
当地震波的强度超过质点材料的承载极限时,质点可能会发生变形、断裂或坍塌。
这种破坏可能会对质点周围的环境和结构产生影响,例如建筑物的倒塌、桥梁的破坏等。
地震破坏的程度取决于地震波的强度、质点的结构和材料等因素。
综上所述,地震作用下的单质点会受到地面振动、惯性力、反射、折射和干涉的影响,可能发生振动和破坏。
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 第5章 地震作用

2. 地震能
一个7级地震,约相当于30枚2万吨TNT的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
地震规模增加1.0,则其释放能量增大31.6倍。 E2 / E1 = [1011.8+1.5(M+1)] / (1011.8+1.5M) = 101.5 = 31.6
地震规模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之比较
地震规模 M
E=1011.8+1.5M
② Sa与阻尼比有关
③ Sa与地面运动( )有关
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反应谱图
不同震中条件的地震反应谱图
● 设计反应谱
用于设计应: ① ② ③
地震系数 考虑安全度等因素我国取
结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水平
I: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超越概率为63%
小震烈度 = 基本烈度 - 1.5 超越概率为2~3% 大震烈度 = 基本烈度 + 1
6 惊慌失措,仓皇 损坏—个别砖 0~0.1 河岸和松软土出现裂缝, 63
6
逃出
瓦掉落、墙体 微细裂缝
饱和沙层出现喷沙冒水。 (45~89) (5~9) 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
裂缝、掉头
7 大多数人仓皇逃 轻度破坏—局 0.11~ 河岸出现塌方,饱和沙 125
13
出
部破坏、开裂, 0.30 层常见喷沙冒水。松软 (90~177) (10~18)
vsm:场地土平均剪切波速 dov:场地土覆盖层厚度
竖向运动 水平地震力计算
剪切波速小于500m/s 的场地土覆盖层厚度
第二节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 单质点体系
当结构的质量相对集中在某一个确定位置 时,可将结构处理成单质点体系。
荷载与结构设计原理 2013-第4章 地震作用

9度 0.32 1.40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表4.1.4-2 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 Ⅰ0 Ⅰ1 Ⅱ 0.20 0.25 0.35 0.25 0.30 0.40 0.30 0.35 0.45
Ⅲ 0.45 0.55 0.65
i 1
n
1 i i
i 1
n
§4.3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4.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质点任意时刻的地震惯性力
f1i mi (g i ) x x
i j j (t ) ji x
j 1 n
g (t ) j ji g (t ) x x
1906年 1923年 1960年 1976年 1995年 2008年 2010年 2010年 2011年
美国 日本 智利 中国 日本 中国 海地 智利 日本
旧金山大地震 (M8.3) 关东大地震 (M8.2) 南部大地震 ( M8.9/M9.5 ) 唐山大地震 (M7.8) 阪神大地震 (M7.2) 汶川大地震 (M8.0) 1月12日下午强烈地震(M7.3) 康塞普西翁市东北部 (M8.8) 日本东北部大地震 (M9.0)
j 1
n
f1i mi j ji g (t ) j (t ) f1 ji x
j 1 j 1
n
n
§4.3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4.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质点i的j振型地震作用
§4.3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4.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4、振型组合
§4.3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单质点,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处理方法的异同

单质点,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处理方法的异同刘十一050880,易坤涛050881,王超维050882,刘超050883地壳板块在地幔热对流作用下发生缓慢漂移,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和积压,地壳内部的应力不断累积。
当应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地震。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为地震多发国家。
建筑抗震研究在我国有重要实际意义。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分为横波(S )和纵波(P )两种。
纵波为压缩波,传播速度与拉伸弹性模量有关,对地表建筑的作用主要是垂直方向。
横波为剪切波,传播与剪切弹性模量有关,对地表建筑作用主要是水平方向。
面波是在体表传播,由体波的折射、反射后形成的,对建筑影响既有水平方向,又有垂直方向。
因此,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既有水平方向,又有竖直方向的。
由于建筑在竖直方向刚度较大,而水平方向刚度较小,容易在水平方向发生震动的放大,所以主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震动响应。
由于线弹性体震动可以叠加,只要考虑了一个方向的水平震动。
求地震作用时,通常将建筑物简化为单质点或多质点体系。
单质点体系,质点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1. 惯性力:()I g f m x x ''''=-+2. 阻尼力:c f cx '=-3. 恢复力:k f kx =-4. 由质点受力平衡得:0I c k f f f ++= => g mx cx kx mx '''''++=-其中m 、c 、k 、x g 、x 分别为质量,阻尼,体系刚度,地面位移和质点相对地面的位移。
令ω=2c mωξ= 则上式子转化为 22g x x x x ωξω'''''++=- 加上初始条件(x(0)=0,x ’(0)=0)可得到()01()()sin[()]t t g D D x t x e t d ξωτττωτω--''=--⎰;ω=D其中ω为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频率,ξ称为阻尼比,一般工程结构中ξ值较小,在0.101~0.1,ωd 为有阻尼时体系自由振动圆频率,一般ω≈ωd.将位移反应对时间求一阶和二阶导数,并且ξ值很小,可得体系地震速度反应和地震加速度反应:()0()()cos[()]tt g D x t x e t d ξωτττωτ--'''=--⎰ ()0()()()sin[()]t t g D g D x t x t x e t d ξωττωτωτ--''''''+=-⎰单自由度体系再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是最简单的情况,但是由于实际工程中建筑物质量是非集中的,非集中倒一点,也不会只有一个自由度。
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表 1-2 各振型的剪力值及贡献率
第二振型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振型
剪力
贡献率
剪力
贡献率
0.75
1.1%
0.23
——
(-0.62) 1.3% (-0.53) 1.0%
(-1.05) 15.1%
0.39
1.9%
层间剪力
6.96 5.28 2.70
从表 1-2 知,各个振型在地震总反应中的贡献将随着频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故频率最低的几个振型控制着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因此在计算中,一般只算 2-3 个振型即可。
学报,2008 年(增刊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GB5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0.
[2] 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 3 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金春福.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年第 1 期. [4] 黄吉锋,邵弘,杨志勇. 复杂建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J]. 建筑结构
(1-1)
式中 F ——作用在第 j 振型第 i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绝对最大标准值;
α ——相应于第 j 振型自振周期T 的地震影响系数,按图 1-1 确定;
γ ——j 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可按式(1-2)计算;
X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位移,即振型位移;
m ——集中于 i 质点的质量;
g——重力加速度;
∑
γ=
∑
(1-2)
F = ∑F
(1-3)
式中 F ——第 i 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F ——j 振型 i 质点的地震作用效应。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010019承担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08〕审核〔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10.23〕批准〔〕批准日期〔2022.10.23〕(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施工员、质检员及安全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上的关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提供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建筑力学》、《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后续课程有《质量事故分析》、《工程监理》和《毕业综合实训》。
2.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房屋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从而初步具备懂得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工作提供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场地土、场地类别划分、抗液化措施与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天然地基与桩基础进行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结构基本周期、地震系数、地震作用效应与“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钢筋混土框架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及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施工图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通过对砌体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砌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图表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课件

针对复杂工业设施的特点,建立多质点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破坏 模式。
详细描述
复杂工业设施由多个设备和建筑物组成,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对地震响 应有重要影响。通过建立多质点模型,分析各部分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可 能的破坏模式,为工业设施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地震作用计算的意义与价值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课件
• 地震基本知 识 • 多质点系模型介绍 •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的实例分
01
引言
地震作用计算的意义
地震作用计算是工程抗震设计中的重 要环节,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结构在地 震作用下的反应和性能,为结构的抗 震设计和加固提供依据。
准确的地震作用计算有助于提高结构 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生 命财产的损失。
用。
静力法和等效静力法具有计算简便、适 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在一些小型结构 和简单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05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的实 例分析
某高层建筑物的地震作用计算
总结词
考虑多质点体系的动力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 应。
详细描述
高层建筑由多个楼层组成,每层楼面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不同。通过建立多质 点模型,考虑建筑物的质量、刚度等参数,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各楼层在地震 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等响应。
按震级分类
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大地震。
按成因分类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地震波的传播
体波
包括P波和S波,P波为初波,最 先到达震中,破坏力较小;S波为 次波,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面波
以波前面传播,能量大,破坏力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1

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
土层液化的三要素是:粉砂土,饱和水,振动强度。
因此,土层中粘粒度愈细、愈深,地下水位愈高,地震烈度愈高,土层越容易液化。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T)表示。
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常以a(T),两者的关系为a(T)= S a(T)/g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
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6、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7、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中如何鞭稍效应。
建筑抗震设计内容筒析

方 面,自 重越大 , - 效应愈严重 。愈容易造成房屋倒塌 , p△ 整体结构
失稳 。
难、地震后难免碰损 。当建筑的体 型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地下室和基础 连成整体 , 这样可以减少上部结构反应 , 加强了结构整体 I。考虑温度 生 影响一般不超过10 可不做缝,但要采取防止收缩的措施 。 0m
22结构不但要求有足够 的承载力 ,还 ) 要求有适当的延性,承载力要设计得合理 , 并不是越大越好,各部分承 载力要与地震反应想适合。2 要考虑两道防线 。一次大地震往往还要 ) 经历多次余震。为 了提高结构的延性 ,做到裂而不倒 ,结构设计最少应 考虑有两道防线 。3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纯框架结构 、框 ) 剪与框筒结构、剪力墙结构都可 以作为抗震结构,但是要根据当地的实
关键词 地震 作用 ;变形 ;设计
中田分 类号 T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61(000200 一1 U 6397一2 1)7—12O
进入2世纪以来 ,全球地震呈现多发态势,而大量 的高楼出现也给建 1 筑结构抗震 来了 新的挑战。由于建筑通常耗资巨大 , 且内部人员较 多,当其遭到破坏后带来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必须嗅重对待。
1 0 2
工 程 科 学
科睥第4 - 2 1 要 0 1 期蔑
建筑抗震设 计 内容筒析
袁 浩 文
(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 1 1 2 1 6)
摘 要 建筑抗震设计 内容主要涉及到地震作用下不 同的力学模型 ,而后进行 内力分析 ,并通过一些设计原则 和构造措施以及特殊结构形式 进行结构设计 。特殊处理方式和结构 形式主要运用在高层建筑抗 震设计中。
南昌大学结构抗震考试试题(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
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
(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
答: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4、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5.3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单质点体系
当结构的质量相对集中在某一个确定位置
时,可将结构处理成单质点体系。
单质点体系简图
弹性力•单质点体系地震反应
质点上三种力:
惯性力
阻尼力
✓初始条件
其中:
z值很小时,简化如下:
其中:自振圆频率
阻尼比
∆ 定义:质点的最大惯性力∆ 意义:
数学上●地震作用
即:
∵
∴
∆ 定义
②S a 与阻尼比有关
●地震反应谱
∆ 影响因素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图①是ζ、ω函数,一般固定ζ,则:
不同震中条件的地震反应谱图
③S a 与地面运动(
)有关
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反应谱图
用于设计应:①
②
③●设计反应谱
I
小震烈度=
基本烈度
-大震烈度= 基本烈度+ 1考虑安全度等因素我国取
地震系数
根据场地条件和震中距将地震记录分类,计算每一类记录β(T )和平均谱(T
)
动力系数
•
相近场地及相近震中距的规则化地震反应谱如图(不同地震记录)
场地条件
震中距
5T g
地震影响系数
场地土越软、场地土越厚、
震中距越大,T g值越大。
同类地震记录的平均动力系数谱
●
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
有缘学习更多驾卫星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 xg |max
Sa g
《规范》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 比等绘出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图)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FEK GEK
单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二)自振周期的计算 单质点自振周期:
等效剪切波速vse
vse d0
建筑结构
(d / v
i 1 i
n
si
)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14.4结构的自振周期 一、能量法 能量守恒定律:Tmax U max
1 2 n Tmax 1 mi xi2 2 i 1 1 n U max mi gxi 2 i 1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点地面和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也反映该地地面运动速 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2.地震烈度的统计分布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 高1度左右。 3.设计地震分组 《规范》附录A列出了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 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分组。 4.抗震设防烈度 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 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它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同。 14.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地震作用的计算和抗震验算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今以任一微分脉冲作用进行讨论,设它 在t=τ-dτ时开始作用,作用时间为 x dτ,则冲量大小为 g (t )d 动量增量为 mx( ) 从动量定理,得
g (t )d x
由通解式可求得当τ-dτ时,作用 一个 g (t )d 微分脉冲的位移反应为 x ( ) x ( t ) g dx( ) e sin ' (t )d 地震作用下的质点位移分析 ' 将所有微分脉冲作用后产生的自由振动叠加,得总位移反应
质点相对于地面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为
10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谱:主要反映地面运动的特性 最大相对位移 最大相对速度 最大加速度 最大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阻尼比、地面运动确定后,最大反应只是结构周期的函数。 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 期的关系曲线称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
h=5m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阻尼比为0.05) (2)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 烈度
6 0.04 ----7 0.08(0.12) 0.50(0.72) 8 0.16(0.24) 0.90(1.20) 9 0.32 1.40
查表确定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22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例: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 盖处。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Ⅰ类 场地;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700kN,框架柱线刚 度 ,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多 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解: (1)求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 (2)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查表确定
地震特征周期分组的特征周期值(s)
第5章 地震作用

第二节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单质点体系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5 - 33
第二节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一、单质点体系地震反应
质点上的三种力:
5 - 34
当结构的质量相对集 中在某一个确定位置 时,可将结构处理成 单质点体系。
单质点体系简图
xg x) xg (t ) x(t ) m( 惯性力 f I m[ xg x] g mx cx 阻尼力 f c cx kx 弹性恢复力 f k kx
第 5章
地震作用
第5章
地震作用
5-2
本章内容 5.0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灾害(补充材料) 5.1 地震基本知识 5.2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5.3 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
5-3
5-4
前言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灾害(补充材料)
前言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灾害(补充材料)
地基土液化引起地面的下沉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 震级:里氏7.2级, 震源深度:14km。 城市高架桥倾覆(1969年建成) 桥墩在根部折断 破坏的主要原因:抵抗水平地震力 的剪切抗力不足。
2. 地震地面运动
5 - 29
第一节 地震基本知识
四、地震波与地面运动 2. 地震地面运动
5 - 30
●地震地面运动的概念:对于地面上的某一点,当地震体波到达该点或 面波经过该点时,就会引起改点往复运动,此即地震地面运动。 ●因波的折射,体波传播到地面时,其行进方向将近似与地面垂直。 ●P波(纵波、压缩波):地面上下运动。 S波(横波、剪切波):地面前后、左右运动。 R波(瑞雷波):地面上下、前后运动 L波(洛夫波):地面左右运动 ●三向地面运动 上下运动:由P波和R波引起。 前后运动:由S波和R波引起。 左右运动:由S波和L波引起。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

G4 =831. 6
3.36 3.36 3.36
4.36
n 0.0548 Fn 19.7kN
Gi (kN) 831.6 1039.5 1039.5 1122.7 4033.3 Hi (m) 14.44 11.08 7.72 4.36 GiHi (kN.m) 12008. 11518. 8024.9 4895.0 36446.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 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FEK 1Geq
FEk Fk
Gk
Fn
H k
又叫做底部剪力。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4 =831. 6 3.36 G3 =1039. 6 G2 =1039. 6 G1 =1122.7 3.36 3.36
4.36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T1 1.4 0.35 0.49s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Tg ( s)
0.35
T1 1.4Tg
T1 1.4Tg
0 0 0
n 0.08T1 0.01 0.0548
0.55
0.08T1 0.02
n ---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Fn n FEK
Geq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Fi --- 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Gi ---i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H i --- i质点的计算高度;
底部剪力法应用举例
例1: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示框 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已知 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67s ,抗震 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 震分组为第二组。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8

图4.10 单质点体系计算简图
4.地震作用的计算 单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
F= α(T)G
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
(4-35)
因此 , 地震影响系数α(T) 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就是以地震
影响系数 α(T)作为设计参数,并以图4.18所示的地震影 响系数α(T) 曲线 ( 经平滑处理和适当调整 ) 作为设计依据 的反应谱。
通常认为地面运动水平分量较大,结构抗侧能
力有限,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起控制作用。可在建
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
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
抗侧力构件承担。
1.7
第4章
抗震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
(1) 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
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第4章
地震作用
什么叫振型?
振型是指体系的一种固有的特性,与质量 和刚度有关。它与固有频率相对应,即为对 应固有频率下结构体系自身的振动形态。 实际结构的振动形态并不是一个规则的 形状,而是各阶振型相叠加的结果。
1.24
第4章
地震作用
这样就可仅考虑基本振型,先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 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 地震作用按某一规律分配给各个质点。
理论分析进一步表明,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采 用以下两个假定。
(1) 多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以基本振型
(第一振型)反应为主,忽略其他振型反应。 (2) 结构基本振型(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分布, 即近似取一条斜直线,如图4.24所示。因此任一质点的振 型坐标与该质点离地面的高度成正比。
单质点地震作用计算

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 的运动方程 :地面(基础)的水平位移 :质点对地面的的相对位移 质点位移: 质点加速度:
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 的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
阻尼力(粘滞阻尼理论):
惯性力:
弹性恢复力:
1)圆频率:
表示2π秒内振动次数
4)阻尼比:
3)频率:
表示每秒中振动次数
2)周期:
表示振动一周所需时间
一般结构的阻尼比变化范围在0.02~0.05之间,因此,有阻尼自振频率和无阻尼自振频率很接近,
例:已知一水塔结构,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质点质量m=204t,抗侧刚度k=8048.6kN/m,阻尼比为0.05,求该结构的自振周期、频率。 解:直接由公式可得
取决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 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和阻尼等)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地震作用的性质
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
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提出。 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
地震作用:
---地震系数:反映震级、震中距、地基 等的影响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与抗震验算
1概述
地震作用的性质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 和变形 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生的惯性力 ---可视为结构在地震中受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
建筑抗震设计中,阻尼比ζ一般在0.01~0.1之间, 计算时混凝土结构通常取0.05
单质地体系

单质地体系:某些工程结构,如等高单层厂房和公路高架桥等,因其质量大部分都集中在屋盖或桥面处,故在进行结构动力计算时,可将该结构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屋盖,而将墙.柱视为一个无重量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地震系数:它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
动力系数:它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表示由于动力效应,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了多少倍: 。
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
标准反应谱曲线: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振型分解法: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包含一个未知项,这样就可分别独立求解,从而使计算简化。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它是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重要方法。
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单质点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调工作。
②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
强柱弱梁: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质点,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处理方法的异同
刘十一050880,易坤涛050881,王超维050882,刘超050883
地壳板块在地幔热对流作用下发生缓慢漂移,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和积压,地壳内部的应力不断累积。
当应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地震。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为地震多发国家。
建筑抗震研究在我国有重要实际意义。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分为横波(S )和纵波(P )两种。
纵波为压缩波,传播速度与拉伸弹性模量有关,对地表建筑的作用主要是垂直方向。
横波为剪切波,传播与剪切弹性模量有关,对地表建筑作用主要是水平方向。
面波是在体表传播,由体波的折射、反射后形成的,对建筑影响既有水平方向,又有垂直方向。
因此,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既有水平方向,又有竖直方向的。
由于建筑在竖直方向刚度较大,而水平方向刚度较小,容易在水平方向发生震动的放大,所以主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震动响应。
由于线弹性体震动可以叠加,只要考虑了一个方向的水平震动。
求地震作用时,通常将建筑物简化为单质点或多质点体系。
单质点体系,质点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1. 惯性力:()I g f m x x ''''=-+
2. 阻尼力:c f cx '=-
3. 恢复力:k f kx =-
4. 由质点受力平衡得:0I c k f f f ++= => g mx cx kx mx '''''++=-
其中m 、c 、k 、x g 、x 分别为质量,阻尼,体系刚度,地面位移和质点相对地面的位移。
令ω=2c m
ωξ= 则上式子转化为 22g x x x x ωξω'''''++=- 加上初始条件(x(0)=0,x ’(0)=0)可得到
()01()()sin[()]t t g D D x t x e t d ξωτττωτω--''=--⎰;ω=D
其中ω为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频率,ξ称为阻尼比,一般工程结构中ξ值较小,在0.101~0.1,ωd 为有阻尼时体系自由振动圆频率,一般ω≈ωd.
将位移反应对时间求一阶和二阶导数,并且ξ值很小,可得体系地震速度反应和地震加速度反应:
()0
()()cos[()]t
t g D x t x e t d ξωτττωτ--'''=--⎰ ()0()()()sin[()]t t g D g D x t x t x e t d ξωττωτωτ--''''''+=-⎰
单自由度体系再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是最简单的情况,但是由于实际工程中建筑物质量是非集中的,非集中倒一点,也不会只有一个自由度。
为了计算,同时要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我们一般把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原则简化成多质点体系(例如在多层房屋或不等高排架的水平振动时,一般将体系质量全部集中倒个楼层及屋盖处)。
然后将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用振型分解法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再用组合振型来表达。
这就是单质点和多质点体系处理方法的联系,也使单质点体系的处理有了意义。
具体的多质点体系的处理方法是:
设体系简化为n 个质点,且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面作用。
令
12{}[,,,]T
n x x x x =⋅⋅⋅⋅⋅ 12{}[,,,]T n x x x x ''''=⋅⋅⋅⋅⋅
12{}[,,,]T n x x x x ''''''''=⋅⋅⋅⋅⋅
12[](,,,)
n M diag m m m =⋅⋅⋅⋅⋅ 12{}[,,,]T
I I In F f f f =⋅⋅⋅⋅⋅
{x},{x’},{x”}分别表示体系的位移向量、速度向量和加速度向量;[M]为体系的质量矩阵;{F}为体系的惯性力向量。
令[C]表示体系的阻尼矩阵,则通过对比单质点体系的运动方程可得多质点体系的运动方程形式为:
[]{}[]{}[]{}[]{1}g M x C x K x M x '''''+==-
求解后:
2
2j j j j j j j g q q q x ωξωγ'''''++=-;({}[]{1}{}[]{}T j j T j j M M φγφφ=)
其中ζj 为体系第j 阶振型阻尼比,γj 称j 阶振型参与系数。
()()j j j q t t γ=∆
式子实际上是在单质点体系单向振动运动方程形式上的地面运动乘以一系数γj ,因此得:
()()j j j q t t γ=∆
Δj (t)为圆频率为ωj ,阻尼比ξ
j 为得单质点体系在水平地面运动作用下得相对的地面位
移反应,由此:
11
{}(){}{}n n j j j j j j x t x γφ===∆=∑∑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质点i 的j 振型地震作用:
()ji i i ji j F G T λφα=;(()()T k T αβ=)
振型组合,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S S =
在实际运用中,可将质量集中度比较高的建筑简化为单质点
体系来处理。
比如水塔,
可将质量看作集中于顶部
水箱。
而大多数其它建筑,
都可以简化为多质点体系
来处理。
比如楼房,可以
将每层楼板简化为一个质
点。
右图示例了将一个两
层剪切形建筑简化为两质
点系。
对于多跨桥梁,可
以将每跨的质量看作集中
在跨中处。
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地震的烈度,建筑的自振频率,场地类型都有关系。
在多质点体系抗震设计中,一定要避免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场地的振动频率,重合或接近,这样对建筑是最不利的。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场地的地震反应谱都不一样,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
理论上可以通过改变体系质量分布,改变建筑刚度等方法,让体系的主振频率避开场地地震反应谱的峰值区域。
对于多质点体系,由于地震响应中,前几阶振型起主要作用,我们可以考虑约束主体系的低阶振型,许多情况下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结构的动力系数。
不论是对单质点体系,还是对多质点体系,阻尼比越大,体系在相同地震作用下最大的受力就越小,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增大建筑阻尼作为抗震的一种手段。
这在实际工程中也有应用。
比如土木大楼就装有阻尼器。
我校新建成的高99米的综合楼更是大量采用了粘滞阻尼器,在外墙的每个斜支撑的根部都安装有一个。
这样可以减少大楼在地震时的扭转响应。
虽然多质点体系振动可用振型分解法通过单质点体系震动来求解每个振型的地震位移响应,但求解结构的基本振型仍然是计算量很大的工作,利用已知振型求解多质点体系的位移和受力也很麻烦。
因此,应该学会利用计算机对结构的振动问题进行计算。
比如求解结构的刚度矩阵和解特征值时可以借助功能强大的MatLab;可以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利用此软件可以进行建筑结构实体建模,然后对结构进行线性、非线性及高度非线性分析。
还可以使用结构动力学工具箱SDTools对建筑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进行仿真,它是基于MatLab平台的动力分析工具包,它是功能最强大的动力学分析工具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