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森林固碳的因素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风沙问题(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风沙问题一、选择题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黑、吉、辽、内蒙古)、北方(京、津、冀、晋、鲁、豫、陕、甘、青、宁、新)、西南(川、滇、藏、渝)和南方(沪、苏、浙、皖、闽、赣、鄂、湘、粤、桂、琼、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
据此完成1~3题。
注港、澳、台缺少资料,暂未统计。
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解析第1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林地的叶片总面积大,所以光合作用强,碳吸收能力强。
第2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且南方林区主要为经济林,经济产值最高。
由此确定乙林区为南方林区。
第3题,丙林区固碳价值最低,原因可能是气候较干旱,森林面积小。
故丙林区为北方林区。
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育林的空间较小,所以提高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护田林网。
西北地区土地辽阔,但非常缺水,增加林地空间小。
答案 1.C 2.B 3.D图Ⅰ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Ⅱ示意图Ⅰ中①②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至阶段三为由早到晚)。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①②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A.富士山B.落基山脉C.东非大裂谷D.墨累—达令盆地5.与图中③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A.物种多样性的变化B.草地产草量C.流水侵蚀力度D.岩石风蚀程度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图中①②之间的隆起,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
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滁州2023
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一、概述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指导森林经营者、监管部门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实施科学的经营和保护措施,以提高森林的碳储量和吸收能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1.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显著,特殊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2.森林碳汇潜力: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以有效增加森林的碳储量,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
3.国家政策导向: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和《2030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协议,提出了降低碳排放、促进碳汇增汇的重要目标。
三、技术规程1.森林类型划分:根据生长环境、树种组成等因素,将森林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经营管理措施;2.碳储量测算: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野外调查方法,对森林的碳储量进行精确测算,建立完善的碳汇监测体系;3.生态保护优先:在经营管理中,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保持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4.栽植封育技术:采用科学的栽植和封育技术,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和林分的密度,促进碳的积累和固定;5.火灾防治措施:建立健全的火灾防治体系,减少森林火灾对碳储量的影响,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
四、技术规程的实施与监管1.技术培训:加强对森林经营者和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森林碳汇经营管理的认识和能力;2.监测评估指标:建立完善的技术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碳储量、生长速度、生态完整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3.政策激励: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碳汇增汇规程要求的森林经营者给予奖励和补贴,鼓励他们更好地开展森林碳汇经营;4.违规处罚:建立健全的违规处罚机制,对不符合碳汇增汇规程的行为进行惩处,确保森林经营管理的规范与科学。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陈丽荣;朱振锋【摘要】文章选取了黑龙江森工总局4个林管局下属40个林业局2003年—2012年的微观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黑龙江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定量分析了林业政策、林区经济、自然因素三个潜变量及其观察变量对森林碳汇量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
研究表明: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和自然状况这三类外因潜变量对森林碳汇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自然状况对森林碳汇影响最大,其次是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对森林碳汇影响成效较小。
最后结合各观察变量对其潜变量的影响数据,提出三个提高森林碳汇量的建议:合理扩大区域内有林地面积,并提高森林蓄积量;进一步实施积极的林业保护、建设政策;逐年摆脱林区对林业的依赖,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189-190,192)【关键词】森林碳汇量;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作者】陈丽荣;朱振锋【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国内目前有关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一是从全国角度出发研究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如续珊珊(2010)选取辽宁、河北等20个省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量化分析了造林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木材产量以及营林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等因素对森林碳汇量的影响;二是从区域角度出发研究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如黄从德(2008)经过对四川森林植被的碳密度的研究,得出由于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到垂直地带性、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总体上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降低。
由此指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和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最重要因素,李惠敏(2004)采用目测法从森林类型、林龄结构等方面单因素地分析了其对森林资源碳储量的影响。
天然林保护工程固碳能力探讨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2月第24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固碳能力探讨趙博(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6)摘要:指出了社会工业化发展使大气中碳含量增长,容易造成碳循环失衡,破坏地球生态系统,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需要天然林的固碳作用。
基于氏,通过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为天然林的固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建设科学合理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实验样地,测定植被层的生物量,采集植被层各器官和土壤样晶,通过统计与测量生物量,估算碳含量、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而确定天然林固碳能力。
分析了对植被层和土壤层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乔木层固碳能力最强;其次是灌木层和凋落物,草本层的贡献率较低;土壤层也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天然林的保护工程实施有效,对生态系统有较强的碳汇作用。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工程;固碳能力;植被层中图分类号:Q945.ll文献标识码:A1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导致大气中的碳含量也随之增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臭氧层破坏,导致全球气候环境变暖,长此以往,将导致碳循环和分布失衡,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维持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离不开天然林的固碳作用,天然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并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降低大气中碳含量,起到固碳的效果。
天然林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天然林退化对气候、土壤和生物多样性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物濒危灭绝、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等严重后果,进而也影响到人类生存。
为了使天然林能充分发挥其固碳能力,维护地球生态平衡,需要对天然林进行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4-0183-03科学合理的保护,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⑵。
因此本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进行分析,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尤其是发挥固碳作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固碳量数据
森林固碳量数据
森林固碳量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以及将部分碳储存于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中的量。
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森林固碳量既是全球碳循环中最主要的碳存储库之一,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森林固碳量的数量受到森林植被类型、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森林越老,固碳量越大。
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在固碳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热带雨林等生长茂密的森林植被通常比冷针叶林等较稀疏的植被固碳能力更强。
目前,全球森林固碳量的数据主要依据两种方法进行估算。
一种是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估算。
生物量估算法通常利用采样、调查等方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并根据植被类型、林龄、地区等因素计算森林固碳量。
另一种是基于碳收支分析法。
碳收支分析法以森林系统中的活动碳为分析对象,通过全面建立系统性碳流模型,计算森林系统的碳汇量和碳源量,从而得出森林固碳量。
据统计,全球主要林种的森林固碳量如下:
1.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每年平均固碳量为4.4吨/公顷,其中热带亚马逊雨林和刚果雨林固碳量最为突出,约为9-15吨/公顷。
需要注意的是,森林固碳量的具体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植被类型、火灾等,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森林固碳量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固碳量估算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扰动和误差干扰,因此必须结合多种方法进行估算,才能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52卷第4期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52No.42024年4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Apr.20241)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4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60389㊁32260392)㊂第一作者简介:游景晖,男,1999年7月生,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㊁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㊂E-mail:yjh990711@126.com㊂通信作者:潘萍,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㊁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㊂E-mail:panping0306@163.com㊂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1日㊂责任编辑:段柯羽㊂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游景晖㊀欧阳勋志㊀李坚锋㊀毛述震㊀潘萍(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南昌,330045)㊀㊀摘㊀要㊀以江西省安福县闽楠(Phoebebournei)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根据2015㊁2018㊁2022年3期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及国际林联(IUFRO)林层划分标准,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差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的主要影响因子㊂结果表明:2015—2022年间,主林层碳密度显著提高(P<0.05),但其增量呈减慢趋势;次林层碳密度提高且呈加快趋势;林下层碳密度下降且呈加快趋势;整个林分的碳密度显著提高且呈加快趋势㊂株数密度是影响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分碳密度变化的主导因子,坡度是影响林下层碳密度变化的主导因子㊂坡向㊁平均胸径对碳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小㊂为持续提高闽楠天然次生林固碳能力,应适当采取人工干预手段,实施林分结构调整,改善幼苗幼树生长环境等经营措施,促进林分自然更新及其正向演替进程㊂关键词㊀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层;碳密度分类号㊀S757.2TheCarbonDensity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ForestLayersintheNaturalSecondaryForestofPhoe⁃bebourneiandItsInfluencingFactors//YouJinghui,OuyangXunzhi,LiJianfeng,MaoShuzhen,PanPing(KeyLabo⁃ratoryof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forthe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ForestEcosysteminPoyangLakeBasin(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P.R.China)//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4,52(4):89-94.TakingthenaturalsecondaryforestofPhoebebourneiinAnfuCounty,Jiangxi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basedonthefixedplotsurveydataofthreeperiodsin2015,2018,and2022andtheInternationalUnionofForestResearchOr⁃ganizations(IUFRO)forestlayerclassificationstandards,theanalysisofthedifferencesincarbondensityanditschangesindifferentforestlayersusinganalysisofvariancemethod.Usinggreyrelationalanalysismethod,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densitychangesindifferentforestlayersofP.bourneinaturalsecondaryforest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from2015to2022,thecarbondensityofthemainforestlayersignificantlyincreased(P<0.05),butthein⁃crementshowedaslowingtrend.Thecarbondensityofthesecondaryforestlayerincreasedandshowedanacceleratingtrend.Thecarbondensityoftheunderstorylayerdecreasedandshowedanacceleratingtrend.Thecarbondensityoftheen⁃tireforeststandsignificantlyincreasedandshowedanacceleratingtrend.Thetreedensitywasthedominantfactoraffectingthechangesincarbondensityofthemainforestlayer,secondaryforestlayer,andforeststand,whileslopewasthedomi⁃nantfactoraffectingthechangesincarbondensityoftheunderstorylayer.Aspectandaveragediameteratbreastheighthaveasmallerimpactoncarbondensitychanges.InordertocontinuouslyimprovethecarbonsequestrationcapacityofP.bourneinaturalsecondaryforest,appropriateartificialinterventionmeasuresshouldbetaken,foreststructureadjustmentsshouldbeimplemented,andmanagementmeasuressuchasimprovingthegrowthenvironmentofseedlingsandsaplingsshouldbecarriedouttopromotenaturalregenerationoftheforeststandanditspositivesuccessionalprocess.Keywords㊀Phoebebournei;Naturalsecondaryforest;Forestlayer;Carbondensity㊀㊀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及维持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㊂碳密度是衡量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密度进行准确计算是预测未来碳储存变化的关键[2]㊂应用碳密度研究森林固碳能力受到广泛关注[3-5]㊂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但不少次生林林木生长较差,固碳速率受到严重限制[6]㊂对天然次生林碳密度变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整个林分水平[7-9],往往忽略林分垂直结构对森林固碳功能变化产生的影响㊂林层是用于描述和分析林分垂直结构的重要指标,林层变化可能引起林内光照㊁温度等微环境的改变[10],造成不同高度级别林木获得资源及不同林层固碳功能变化的差异㊂天然次生林多为复层林,因此,分林层探讨天然次生林碳密度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次生林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次生林的经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㊂目前,不少学者研究表明,相同因素对不同林层生物量的影响往往存在差异,如Leeetal.[11]研究得出,地形对亚热带-暖温带森林上木层生物量的影响比下木层更明显;Alietal.[12]研究发现,土壤养分对亚热带森林上木层生物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对下木层则是负向的㊂此外,不同林层生物量主要受控因素可能也存在差异,如Chunetal.[13]研究发现,温带森林上木层生物量受功能多样性等因素驱动,而下木层生物量则受谱系多样性等因素控制;Zhangetal.[14]研究得出,华北温带森林上木层生物量受胸径变异系数等因素驱动,而下木层生物量却受最大树高的群落加权平均值等因素控制㊂影响生物量的因素较为复杂,在分析不同林层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时,对多种环境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往往不够全面[15]㊂上层树木影响土壤养分及光的捕获㊁利用[16],林分优势树种生物学等特性的差异可能导致环境因子对不同林层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不同㊂闽楠(Phoebebournei)为中国特有物种,樟科楠属,常绿乔木,多分布于江西㊁湖南㊁福建㊁广东㊁广西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渐危物种㊂近年来,对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间联结与竞争[17-18]㊁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19-20]㊁自然更新[21-22]等方面㊂有研究表明,闽楠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23],树龄为30 45a时仍为其快速生长期[24],因此,闽楠的碳汇时间较长㊂本研究以江西省安福县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林层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闽楠天然次生林碳汇经营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安福县(27ʎ4ᶄ 27ʎ36ᶄN,114ʎ 114ʎ47ᶄE)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地貌以山地㊁丘陵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㊁黄壤等㊂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性气候区,年均温17.7ħ,年均降水量1553mm,年无霜期279d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5%,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阔叶林㊁针叶林㊁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等,主要树种有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㊁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㊁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㊁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等[17]㊂2㊀研究方法2.1㊀样地设置与调查2015年在对闽楠天然次生林分布地进行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人为干扰程度轻且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置固定样地并调查,根据地形及林分状况等确定样地面积,分为400m2(20mˑ20m)或600m2(20mˑ30m)2个规格,共计16个固定样地㊂利用GPS测定样地的地理位置㊁海拔,同时记录坡位㊁坡度等地形因子㊂对样地内胸径(d)ȡ2cm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并编号,调查记录树种㊁树木胸径㊁树高等林分因子及土层厚度㊁腐殖质层厚度等土壤因子㊂2018㊁2022年分别对固定样地进行复查㊂2.2㊀林层划分结合闽楠天然次生林的垂直结构特点,按照国际林联(IUFRO)的标准[25],根据2015㊁2018㊁2022年的调查结果,分别依据林分平均优势高(H)选取2/3平均优势高(H1)和1/3平均优势高(H2)作为临界值将林分划分为3个垂直层,其中,林木树高(h)ȡH1的为主林层,H1>h>H2的为次林层,hɤH2的为林下层㊂固定样地中每100m2选取1株最高林木测量树高,将4 6株最高林木树高平均值作为该样地林分平均优势高㊂2.3㊀碳密度计算碳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ˑ对应的含碳系数㊂根据样地的树种组成特征,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如表1所示[26-29]㊂零星分布少量的其他阔叶树及针叶树生物量分别参考闽楠和杉木的进行计算,含碳系数采用国际常用的0.5进行计算㊂表1㊀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树种模型树种模型闽楠WL=0.306D2.151拟赤杨WL=0.070D2.445WR=0.471D1.538WR=0.007D2.688丝栗栲WL=0.085D2.536杉木WL=0.044D2.546WR=0.010D2.718WR=0.009D2.586㊀㊀注:WL为地上生物量;WR为地下生物量;D为胸径㊂2.4㊀影响因子选取考虑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特征并参考相关文献[3],在影响碳密度的因子中选取林分㊁地形㊁土壤因子中的7个指标㊂其中,林分因子包括平均胸径㊁株数密度2个指标;地形因子包括坡位㊁坡度㊁坡向3个指标;土壤因子包括土层厚度㊁腐殖质层厚度2个指标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定样地的海拔均在200 450m,跨度小,土壤类型均为红壤,土壤质地等均相差不大,因此没有考虑海拔及其他土壤因子㊂此外,坡向划分为阴坡和阳坡,依次赋值1㊁2;坡位按照上坡㊁中坡㊁下坡㊁全坡,依次赋值1㊁2㊁3㊁4㊂具体影响因子概况见表2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的主要影响因子㊂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重要方法,该方法计算步骤如下[30]:确定参考序列以及比较序列,采用max-min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分辨系数取值为0.5后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进行排序㊂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表2㊀2015年碳密度影响因子概况统计值林分因子平均胸径/cm林分密度/株㊃hm-2地形因子坡位坡度/(ʎ)坡向土壤因子土层厚度/cm腐殖质层厚度/cm最小值7.00250.00-12.00-25.005.00最大值26.402800.00-42.00-100.0020.00平均值12.701410.00-27.00-70.0012.00标准误1.57183.85-1.94-4.201.082.5㊀数据处理运用SPSS26.0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差异,若差异显著则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㊂利用MATLABR2021b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与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及排序㊂数据处理与表格绘制在MicrosoftExcel2016中完成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林层基本特征由表3可知,2015 2022年期间,主林层㊁次林层及林分(包括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下层)的平均胸径㊁平均树高㊁蓄积量㊁株数密度呈上升趋势;林下层的平均胸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树高呈上升趋势,蓄积量㊁株数密度呈下降趋势㊂各年度不同林层的平均胸径㊁平均树高㊁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下层㊂2015年,不同林层株数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次林层㊁林下层㊁主林层;2018和2022年,不同林层株数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次林层㊁主林层㊁林下层㊂主林层各年度的平均胸径㊁平均树高㊁蓄积量与次林层㊁林下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次林层各年度的平均树高及2022年的平均胸径㊁株数密度与林下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㊂对于整个林分,其平均胸径㊁平均树高与主林层㊁林下层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蓄积量与次林层㊁林下层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数密度与各林层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㊂表3㊀林层相关因子统计年份平均胸径/cm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林分平均树高/m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林分2015(26.20ʃ3.13)Aa(9.70ʃ1.21)BCa(5.50ʃ0.77)Ca(12.70ʃ1.57)Ba(15.00ʃ1.42)Aa(8.10ʃ0.60)Ba(4.20ʃ0.30)Ca(8.80ʃ0.66)Ba2018(26.90ʃ2.88)Aa(9.90ʃ1.14)BCa(5.70ʃ0.77)Ca(13.60ʃ1.55)Ba(15.30ʃ1.35)Aa(8.40ʃ0.58)Ba(4.40ʃ0.30)Ca(9.40ʃ0.66)Ba2022(28.10ʃ2.91)Aa(10.40ʃ1.16)Ba(5.10ʃ0.60)Ca(14.50ʃ1.59)Ba(16.00ʃ1.35)Aa(8.80ʃ0.56)Ba(4.90ʃ0.28)Ca(10.10ʃ0.67)Ba年份蓄积量/m3㊃hm-2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林分林分密度/株㊃hm-2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林分2015(117.96ʃ13.61)Ab(18.20ʃ3.43)Ba(2.18ʃ0.47)Ba(138.34ʃ16.34)Ab(389.00ʃ59.82)Ba(612.00ʃ104.02)Ba(410.00ʃ105.41)Ba(1410.00ʃ183.86)Aa2018(137.57ʃ14.68)Aab(20.30ʃ3.11)Ba(2.12ʃ0.49)Ba(159.99ʃ16.41)Aab(406.00ʃ59.29)Ba(654.00ʃ113.26)Ba(358.00ʃ100.35)Ba(1418.00ʃ183.98)Aa2022(162.91ʃ16.02)Aa(25.94ʃ3.59)Ba(1.55ʃ0.46)Ba(190.39ʃ17.15)Aa(425.00ʃ62.63)BCa(716.00ʃ126.80)Ba(289.00ʃ85.89)Ca(1430.00ʃ184.57)Aa㊀㊀注:表中数据为 平均值ʃ标准误 ;数据后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指标在同一年度不同林层差异显著(P<0.05);数据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指标在同一林层不同年度差异显著(P<0.05)㊂3.2㊀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4),林层对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年份仅对碳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林层ˑ年份的交互作用对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影响不显著㊂不同林层各年度碳密度见表5㊂2015 2022年期间,主林层㊁次林层及林分碳密度呈上升趋势,林下层碳密度呈下降趋势㊂各年度不同林层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下层㊂2015与2022年的主林层碳密度有显著差异(P<0.05),各年度主林层碳密度与次林层㊁林下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㊂对于整个林分,其碳密度与各林层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㊂从不同时期各林层碳密度变化量可知,2015 2018年的主林层㊁林下层碳密度变化量高于2018 2022年的,而2015 2018年的次林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低于2018 2022年的(表5)㊂各时期林层碳密度变化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下层㊂主林层各时期碳密度变化量与次林层㊁林下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次林层在2018 2022㊁2015 2022年的碳密度变化量与林下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㊂对于整个林分,其碳密度变化量与次林层㊁林下层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㊂表4㊀碳密度及其变化量方差分析结果变异来源F值碳密度碳密度变化量林层207.059∗∗170.888∗∗年份6.672∗∗0.017林层ˑ年份1.6410.233㊀㊀注:∗∗表示影响极显著(P<0.01)㊂19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游景晖,等: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5㊀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量林层碳密度/t㊃hm-22015年2018年2022年碳密度变化量/t㊃hm-2㊃a-12015 2018年2018 2022年2015 2022年主林层(66.86ʃ6.76)Bb(77.51ʃ7.41)Bab(90.85ʃ8.25)Ba(3.55ʃ0.37)A(3.34ʃ0.34)B(3.43ʃ0.32)A次林层(12.80ʃ1.65)Ca(14.38ʃ1.83)Ca(18.01ʃ2.35)Ca(0.53ʃ0.31)B(0.91ʃ0.22)C(0.74ʃ0.22)B林下层(2.77ʃ0.52)Ca(2.67ʃ0.57)Ca(2.14ʃ0.58)Ca(-0.03ʃ0.06)B(-0.13ʃ0.07)D(-0.09ʃ0.05)C林分(82.42ʃ7.76)Aa(94.55ʃ7.77)Aab(111.00ʃ8.26)Ab(4.04ʃ0.34)A(4.11ʃ0.32)A(4.08ʃ0.32)A㊀㊀注:表中数据为 平均值ʃ标准误 ;数据后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指标在同一年度或时期不同林层差异显著(P<0.05);数据后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指标在同一林层不同年度差异显著(P<0.05)㊂3.3㊀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将2015 2022年碳密度变化量与其影响因子作为一个灰色系统,分别以主林层㊁次林层㊁林下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作为参考序列,以平均胸径㊁株数密度㊁坡位㊁坡度㊁坡向㊁土层厚度㊁腐殖质层厚度等影响因子作为比较序列,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见表6㊂由表6可知,株数密度是影响主林层㊁次林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的最主要因子,其对林下层碳密度变化量的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㊂坡度是影响林下层碳密度变化量的最主要因子,其对主林层㊁次林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的影响程度也处于中等水平㊂坡向对主林层㊁林下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的影响最小,对次林层碳密度变化量的影响较小㊂平均胸径对次林层碳密度变化量影响最小,对主林层㊁林下层及林分碳密度变化量的影响程度处于低等水平㊂总体来看,碳密度变化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均较高,关联度最大值为0.7595,最小值为0.4850㊂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不存在某一影响因子对林分碳密度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林分碳密度主要受各因子的共同影响㊂表6㊀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与影响因子关联度及其排序影响因子主林层关联度排序次林层关联度排序林下层关联度排序林分关联度排序平均胸径0.617960.596470.595160.58116株数密度0.676910.742910.656140.75951坡位0.650130.568960.620750.59305坡度0.644240.688730.733610.67564坡向0.485070.635950.486070.51737土层厚度0.672820.660640.717820.70363腐殖质层厚度0.619250.703620.660630.716524㊀结论与讨论本研究表明,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碳密度及其增长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汇能力不断增强,但不同林层有所差异㊂其中,主林层碳密度提高但呈减慢趋势,次林层碳密度提高且呈加快趋势,林下层碳密度下降且呈加快趋势㊂这表明,该林分更新能力较弱或幼苗幼树生长环境不良,林下层持续退化,可能会出现逆向演替㊂相关研究发现,由于优势树种的自然更新不良,大部分次生林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随时面临逆向演替的危险[31]㊂如桂亚可等[19]的研究表明,尽管闽楠天然次生林幼苗较多,但由于幼苗生长缓慢,容易受到周围杂草㊁树木等的影响,从而使其生长受到限制导致幼苗死亡;韩豪等[32]研究也发现,闽楠天然种群最后能进入到大龄阶段的个体不足,因此后期会出现衰退趋势㊂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如果林分中存在大龄阶段的个体,其也易因为衰老导致生长活力下降[33],且大龄阶段的树木个体死亡后产生的林窗会使下层树木个体的更新呈现聚集分布[34],此时,除了在林窗更新时具有相对较快生长速率的个体可以迅速生长外,其他个体可能会开始进入生长抑制期[35]㊂同时,由于大龄个体的持续不足,幼苗幼树的更新可能在受到生长限制的同时还将受到种源限制,因而导致幼树幼苗资源占有力变弱,加速林分衰退的进程㊂然而,尹慧敏[36]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进行研究后却得出不同结论,其研究认为,2010 2020年期间,不同林层乔木树种生长量均有显著增加,且最下层比其他林层的生长速率大,这与林层划分㊁林分演替阶段㊁组成树种生物学特性㊁人为干扰等因素有关㊂本研究虽然表明,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碳密度及其增长量在7a间均呈上升趋势,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主林层碳密度增长量呈下降趋势,林下层碳密度下降且减少量呈增大的趋势㊂因此,应适当导入人为经营措施,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改善幼苗幼树的生长环境,促使林分朝正向演替发展㊂同时,本研究2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也进一步验证,与不分林层相比,划分不同林层来分析能够更全面了解林分碳密度及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为更好地制订经营措施提供参考㊂本研究中,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及其主林层㊁次林层碳密度变化量受株数密度的影响最大㊂Liuetal.[37]发现,林分生物量随株数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加;Xuetal.[38]研究发现,株数密度对上木层生物量有显著的正向贡献㊂这些研究均表明,株数密度的升高均有助于林分及其上木层生物量积累[39]㊂另外,有研究发现,闽楠天然次生林尚未处于稳定状态时,树种间存在较大竞争,林木个体受水㊁光因子及营养条件等的制约,导致林木分化现象较为明显[18]㊂宝秋利等[40]研究也得出,密度增加会加剧林木分化程度,而乔木粗细差异的增长能改善林分各层次的充填密度,进而促进森林生产力以及生物量的提高[41]㊂由此可见,随着株数密度的增大,林分及其主林层㊁次林层碳密度变化量也会随之增大,即株数密度越大㊁林分结构异质性越强㊁株数密度较高的森林能够通过其更复杂的树木大小结构提高光捕获及利用效率[42],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森林生长,具体表现为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主林层㊁次林层通过挤压林下层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增强其生长竞争优势[43]㊂本研究还发现,闽楠天然次生林林下层碳密度变化量受坡度的影响最大,随着坡度的增大,林下层碳密度增量也增大㊂Xuetal.[44]研究发现,下木层生物量与地形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Zhangetal.[14]研究得出,下木层生物量相比上木层更易受地形影响,林下层生物量的积累会通过升高地形起伏程度从而得到促进[39]㊂此外,Qianetal.[45]研究得出,低坡度和富含养分的土壤等能够为树木生长提供稳定及有利的环境,使得各树种能够通过生态位互补实现共存㊂然而,Barbieretal.[46]发现,上层树种可能会过滤掉大部分资源,从而降低下层树种的资源可用性,不利于下层树种生长和生物量积累㊂同时,Chunetal.[47]研究结果也表明,林下层对资源和环境因素的敏感性更强,这是由于该林层生存竞争更加激烈㊂闽楠天然次生林林下层碳密度变化量受坡度的影响最大,一方面是由于坡度越小,土壤侵蚀程度越低[48],个体较大的林木生长越好,对低矮树木有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林下层长势较差,生长缓慢,逐渐失去竞争力[49];另一方面,闽楠幼苗初期具有耐荫特性,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需要足够的光照以满足其高生长[19],坡度大往往接受阳光的机会多,且能够减少雨水堆积,为幼苗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从而增加更新幼苗的保存率,促进林下层的生长发育[50]㊂总体来看,闽楠天然次生林碳密度变化量受坡向㊁平均胸径的影响较小㊂其中,坡向对碳密度的影响最小㊂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如安利波等[51]研究表明,坡向对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生物量的影响显著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栓皮栎属于落叶树种,对光照有更高的需求,而坡向对闽楠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闽楠喜湿耐荫,随着个体生长,其需光量也逐渐增大,但较长的光照时间又会抑制闽楠生长发育[52]㊂此外,由于本研究区闽楠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研究样地以阴坡居多,加上样地海拔不高,地形切割程度较小,使得坡向对闽楠产生的太阳辐射分异效应并不明显[53]㊂出现碳密度受平均胸径影响较小的现象是由于在林分郁闭且开始出现竞争后,随着株数密度增加,单株树木的生存空间及营养面积逐渐缩小,林木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中胸径生长受密度效应的限制相对较大,因此平均胸径也会随之减小[54],平均胸径对碳密度的影响被株数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所干扰,从而降低了平均胸径对碳密度的影响程度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THOMD,RAMMERW,SEIDLR.Theimpactoffutureforestdy⁃namicsonclimate:interactiveeffectsofchangingvegetationanddisturbanceregimes[J].EcologicalMonographs,2017,87(4):665-684.[2]㊀张颖,李晓格,温亚利.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44(1):38-47.[3]㊀潘萍,韩天一,欧阳勋志,等.飞播马尾松林碳密度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2):3841-3847.[4]㊀周巧晴,周美才,潘萍,等.补植木荷对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6):67-73.[5]㊀章敏,王健,韩天一,等.基于CBM-CFS3模型的马尾松林碳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资源管理,2022(6):44-53.[6]㊀ZHANGT,DONGXB,GUANHW,etal.EffectofthinningonthespatialstructureofaLarixgmeliniiRupr.secondaryforestintheGreaterKhinganMountains[J].Forests,2018,9(11).doi:10.3390/f9110720.[7]㊀MENGYB,ZHANGYY,LICX,etal.Theeffectofthinningmanagementonthecarbondensityofthetreelayersinlarch⁃birchmixednaturalsecondaryforestsoftheGreaterKhinganRange,NortheasternChina[J].Forests,2022,13(7).doi:10.3390/f13071035.[8]㊀王子纯,李耀翔,孟永斌,等.抚育间伐对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4):5-11.[9]㊀武朋辉,党坤良,常伟,等.抚育间伐对秦岭南坡锐齿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0):75-82.[10]㊀SONGB,CHENJQ,WILLIAMSTM.Spatialrelationshipsbe⁃tweencanopystructureandunderstoryvegetationofanold⁃growthDouglas⁃firforest[J].ForestResearch,2014,3(2):168-177.[11]㊀LEEHI,SEOYO,KIMH,etal.Speciesevennessdeclinesbutspecificfunctionalstrategyenhancesabovegroundbiomassacrossstratainsubtropical⁃warm⁃temperateforestsofSouthKorea[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22,512.doi:10.1016/j.foreco.2022.120179.39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游景晖,等: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2]㊀ALIA,CHENHYH,YOUWH,etal.Multipleabioticandbioticdriversofabovegroundbiomassshiftwithforeststratum[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9,436:1-10.[13]㊀CHUNJH,ALIA,LEECB.TopographyandforestdiversityfacetsregulateoverstoryandunderstoryabovegroundbiomassinatemperateforestofSouthKorea[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0,744.doi:10.1016/j.scitotenv.2020.140783.[14]㊀ZHANGQY,ZHANGQ,ZHAIYN,etal.DriversofabovegroundbiomassshiftwithforeststratumintemperateforestofNorthChina[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3,860.doi:10.1016/j.scitotenv.2022.160548.[15]㊀DUFFYJE.Whybiodiversityisimportanttothefunctioningofreal⁃worldecosystems[J].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09,7(8):437-444.[16]㊀YUANZQ,GAZOLA,WANGXG,etal.Whathappensbelowthecanopy?Directandindirectinfluencesofthedominantspe⁃ciesonforestverticallayers[J].Oikos,2012,121(7):1145-1153.[17]㊀游晓庆,潘萍,彭诗涛,等.闽楠天然次生林树种间联结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4):630-635.[18]㊀褚欣,潘萍,欧阳勋志,等.闽楠天然次生林林木综合竞争指数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4):199-205.[19]㊀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等.赣中闽楠天然种群数量特征及分布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9,38(10):2918-2924.[20]㊀游晓庆,彭诗涛,郭孝玉,等.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8(4):660-667.[21]㊀李雪云,潘萍,欧阳勋志,等.闽楠天然次生林幼树幼苗更新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46(9):11-15.[22]㊀李雪云,潘萍,臧颢,等.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5):701-708.[23]㊀WANGWF,WEIXH,LIAOWM,etal.Evaluationoftheeffectsofforestmanagementstrategiesoncarbonsequestrationinevergreenbroad⁃leaved(Phoebebournei)plantationforestsusingFORECASTecosystemmodel[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3,300:21-32.[24]㊀曹梦,潘萍,欧阳勋志,等.基于哑变量的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41(5):88-96.[25]㊀庄崇洋,黄清麟,马志波,等.林层划分方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6):34-40.[26]㊀曹梦.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及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8.[27]㊀熊雨忠.闽北丝栗栲的单木级生物量模型及估算参数[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761,6790.[28]㊀侯燕南.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29]㊀国家林业局.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杉木:LY/T2264-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30]㊀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1]㊀朱教君,李凤芹.森林退化/衰退的研究与实践[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601-1609.[32]㊀韩豪,骆漫,李涛,等.贵州闽楠天然种群特征㊁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分析[J].生态学报,2021,41(13):5360-5367.[33]㊀WESTPW.Doincreasingrespiratorycostsexplainthedeclinewithageofforestgrowthrate?[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20,31(3):693-712.[34]㊀MORAVIEMA,ROBERTA.Amodeltoassessrelationshipsbetweenforestdynamicsandspatialstructure[J].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2003,14(6):823-834.[35]㊀ZHANGQF,JIANGMX,CHENF.Canopyrecruitmentinthebeech(Fagusengleriana)forestofMt.Shennongjia,CentralChina[J].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07,12(1):63-67.[36]㊀尹慧敏.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层乔木种个体的生长特征和影响因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37]㊀LIUWY,FOXJED,XUZF.Biomassandnutrientaccumula⁃tioninmontane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Lithocarpusxylo⁃carpustype)inAilaoMountains,SWChina[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2,158(1/2/3):223-235.[38]㊀XUW,LUOWX,ZHANGCY,etal.Biodiversity⁃ecosystemfunctioningrelationshipsofoverstoreyversusunderstoreytreesinanold⁃growthtemperateforest[J].AnnalsofForestScience,2019,76(3).doi:10.1007/s13595-019-0845-8.[39]㊀邓伟,车俭,毛艳娇,等.茂兰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林层格局及驱动因子[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3,43(2):169-176.[40]㊀宝秋利,代海燕,张秋良,等.大青山主要林型林分密度与竞争关系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152-155.[41]㊀FORRESTERDI,BAUHUSJ.Areviewofprocessesbehinddi⁃versity⁃productivityrelationshipsinforests[J].CurrentForestryReports,2016,2(1):45-61.[42]㊀FORRESTERDI,ALBRECHTAT.Lightabsorptionandlight⁃useefficiencyinmixturesofAbiesalbaandPiceaabiesalongaproductivitygradient[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4,328:94-102.[43]㊀BINKLEYD,CAMPOEOC,GSPALTLM,etal.Lightabsorp⁃tionanduseefficiencyinforests:whypatternsdifferfortreesandstand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3,288:5-13.[44]㊀XUYJ,ZHANGY,SHIM,etal.Environmentalvariation,functionaldiversityandidentitypredictingcommunitybiomassinanold⁃growthsubtropicalbroad⁃leavedforest[J].GlobalEcologyandConservation,2020,23.doi:10.1016/j.gecco.2020.e01093.[45]㊀QIANH,HAOZQ,ZHANGJ.Phylogeneticstructureandphy⁃logeneticdiversityofangiospermassemblagesinforestsalonganelevationalgradientinChangbaishan,China[J].JournalofPlantEcology,2014,7(2):154-165.[46]㊀BARBIERS,GOSSELINF,BALANDIERP.Influenceoftreespeciesonunderstoryvegetationdiversityandmechanismsin⁃volved⁃acriticalreviewfortemperateandboreal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8,254(1):1-15.[47]㊀CHUNJH,LEECB.Temporalchangesinspecies,phylogenet⁃ic,andfunctionaldiversityoftemperatetreecommunities:in⁃sightsfromassemblypatterns[J].FrontiersinPlantScience,2019,10.doi:10.3389/fpls.2019.00294.[48]㊀张艳,史飞航,张悦,等.黄河中游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5):1-12.[49]㊀BINKLEYD,STAPEJL,RYANMG,etal.Age⁃relatedde⁃clineinforestecosystemgrowth:anindividual⁃tree,stand⁃struc⁃turehypothesis[J].Ecosystems,2002,5(1):58-67.[50]㊀李淑静,王新杰.格氏栲天然林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3,51(6):20-24,45.[51]㊀安利波,毕会涛,杨红震,等.河南不同立地条件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群落生物量结构特征[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50(5):624-628.[52]㊀陈淑容.不同立地因子对楠木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2):157-160.[53]㊀华明阳,孙忠林,尹智博,等.坡向对长白山区西南部蒙古栎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3,51(6):13-19.[54]㊀韩新生,许浩,郭永忠,等.六盘山西侧华北落叶松林密度对生长和林分蓄积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3,58(2):169-179.4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2卷。
固碳能力影响因素-解释说明
固碳能力影响因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固碳能力是指植物或土壤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固碳能力的提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固碳能力的各种因素,为有效提升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文章将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固碳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展望固碳能力的提升途径,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固碳能力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其中,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固碳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为后续正文部分的讨论铺垫。
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文章的组织结构,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
在正文部分,将会分为固碳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影响固碳能力的自然因素和影响固碳能力的人为因素三个子部分来详细阐述。
固碳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将介绍固碳能力的概念和其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自然因素部分将探讨自然条件对固碳能力的影响,人为因素部分将探讨人类活动对固碳能力的影响,这三个部分将会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将对固碳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同时展望固碳能力的提升途径,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固碳能力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固碳能力的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展望固碳能力的提升途径,希望能够为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正文2.1 固碳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固碳能力是指生物体或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储存能力。
它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固碳值
生态固碳值生态固碳值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态固碳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态固碳值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态固碳值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部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部分碳通过植物死亡和分解进入土壤中。
这些过程中吸收和储存的二氧化碳就是生态固碳值。
二、影响生态固碳值的因素生态固碳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不同。
例如,森林的生态固碳值通常比草原和沙漠高。
2.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越高,生态固碳值越高。
因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植物数量多,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就更强。
3. 土壤质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生态固碳值越高。
因为有机质是由植物死亡和分解产生的,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储存的碳也就更多。
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生态固碳值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死亡,从而影响生态固碳值。
三、生态固碳值的计算方法生态固碳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生态系统碳储量法和生态系统碳平衡法。
1. 生态系统碳储量法:该方法是通过测量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来计算生态固碳值。
测量的对象包括植物、土壤和枯枝落叶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测量简单,但缺点是只能反映当前时刻的生态固碳值,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2. 生态系统碳平衡法:该方法是通过测量生态系统中的碳输入和输出来计算生态固碳值。
碳输入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输出包括植物呼吸和土壤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但缺点是测量复杂。
四、生态固碳值的应用生态固碳值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二是指导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计算森林固碳的方法
计算森林固碳的方法
森林固碳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森林类型、树木生
长速度、土壤质量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森林固碳的计算
方法。
首先,森林固碳的计算可以从树木的生长量和密度入手。
通过
测定森林中树木的种类、数量、直径、高度等信息,结合相关的生
长模型和密度模型,可以估算出单位面积内的木材生物量,从而计
算出森林固定的碳量。
其次,还可以通过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来计算森林固碳量。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通过对土
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估算出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从
而计算出森林土壤固定的碳量。
此外,还可以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碳平衡,包括碳的输入
和输出。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质,同时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还会受到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因素的
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碳平衡模型,综合考虑森林生态系统中
各种碳的流动情况,来计算森林固碳量。
最后,需要考虑到森林管理活动对固碳量的影响。
不同的森林管理方式会对固碳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森林抚育等措施都会对森林固碳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计算森林固碳量时,需要考虑森林管理活动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森林固碳的计算方法涉及到森林生态系统中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树木生长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平衡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影响,以建立全面准确的森林固碳量计算模型。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概述
固碳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和 土壤中的能力。而碳储量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积累的有机碳的总量,包括植被、 土壤和枯枝落叶等。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
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的碳含量,结合相关生态 学理论,推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直接测量法精确度高,但工 作量大,需要大量样地和样本。
总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仍面临数据质量、机制 理解等问题与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 提高研究精度和深度,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谢谢观看
在研究数据来源方面,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及模型模拟 数据等。其中,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大范围、周期性地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信息,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重要数据来源。地面实测数据则通过设置样地、测定 生物量等手段,为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提供详细的空间信息。模型模拟数据通过对 生态系统的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储量研究 逐渐受到广泛。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现状、方法、数据 来源、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固碳减排的重要作用。 目前,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 测量方法包括生物量法、涡度相关法等,能够直接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数 据。而间接测量方法则通过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反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分布。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 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
谢谢观看
生物量估算法: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布规律,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 抽样调查,估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从而推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 生物量估算法具有高效、宏观的优点,但需要建立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充分了解的 基础上。
过程解析法: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建立数学模型, 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从而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过程解析法具 有定量化、动态化的优点,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 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模型构 建等
1、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 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布不均,其中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南林区的碳储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林区的森林面积较大,树种丰富,植被覆盖度高。
2、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呈现出明 显的变化趋势。其中,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 系统的碳储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一些采伐频繁、管理不善的林区,碳储量的减 少更为明显。
3、碳收支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 储量有所减少,但这些减少的碳元素并未全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而是部分被林木生长所吸收。因此,整体上,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仍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 收支评估
基本内容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生态系统多样,包括温带落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多个类型。这些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资源,如木材和林产品,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碳储存和气候调节。 因此,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收支进行评估,对了解我国森林生 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毛竹林固碳作用的综述
林业科学农家参谋-113-NONG JIA CAN MOU关于毛竹林固碳作用的综述杜永晋 唐贵敏(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 要】毛竹林是重要的森林碳汇资源,对于缓解温室效应、荒漠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分别从光合效率、林下植被、林下土壤三方面对毛竹林固碳的能力做了介绍,并对影响毛竹林固碳的一些常见因素进行了阐述,指出竹林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其生态需求实施分类经营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毛竹林;固碳作用;生态效益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以及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造成了碳循环失衡,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变化,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可以有效的缓解碳循环失衡。
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缓解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大、种类多,对碳的固定和转化意义重大。
而在全球森林面积不断下降的今天,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在递增,其中以毛竹为最。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之一,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大等诸多优点。
在我们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在重视发挥竹林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发挥竹林的生态效益十分必要,而毛竹的固碳作用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毛竹的光合固碳能力、毛竹林下植被及土壤的作用等方面论述毛竹林固碳的巨大潜力,同时分析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它们各自在固碳方面发挥的作用。
1 毛竹的光合固碳分析1.1 毛竹的光合能力毛竹是毛竹林的主要林分,毛竹本身的固碳水平构成了固碳能力的主体。
毛竹林主要是通过光合实现其固碳作用。
毛竹进行光合的部位主要是叶片,叶片在毛竹生长过程中逐渐展开,进行光合作用。
据方晰等人对毛竹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乔木层碳年固定量为5.097t ·hm -2(不含年枯落物生产量),是速生阶段杉木的1.46倍[1]、热带山地雨林的1.33倍[2]、苏南27年生杉木林的2.16倍[3],说明毛竹是一个固碳能力较强的树种。
树木年固碳能力取11.32千克(全国平均值)
树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不仅可以提供氧气和净化空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木质素和其他有机物质,从而固定碳元素。
据统计,树木的年固碳能力在全国平均值为11.32千克,这意味着树木在固定碳元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树木的年固碳能力,任重而道远。
以下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树木年固碳能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同时探讨提升树木年固碳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一、树木年固碳能力的重要性1. 树木的固碳作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其中包括木质素、纤维素等,从而固定了大量的碳元素。
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起着重要作用,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影响。
2. 生态平衡的维护树木年固碳能力的增强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3.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树木的能力固碳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增强树木的年固碳能力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影响树木年固碳能力的因素1. 树种的选择不同树种对固碳能力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乔木的固碳能力要大于灌木,桃花心木、红花檵木、广玉兰等树种的年固碳能力较高。
2. 生长环境树木生长的环境对其固碳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土壤、光照、湿度等条件有助于提升树木的固碳能力。
3. 生长年限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树木的固碳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成为更为重要的固碳资源。
4. 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快的树种通常固碳能力较强,因为它们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量,转化成了更多的有机物质。
三、提升树木年固碳能力的途径和措施1. 种植优质树种为了提升树木年固碳能力,应当选择生长快、固碳效果好的优质树种进行种植。
2. 加强管理加强对树木的管理,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包括适宜的土壤养分、水分、光照等,有利于提升树木的固碳能力。
3. 科学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增强树木的固碳能力。
树木生物量和固碳能力的关系
树木的生物量和固碳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总质量或干物质的总量。
对于树木来说,生物量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根系等部分的质量。
固碳能力是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固定在体内的能力。
树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存储在组织中。
通常情况下,树木的生物量越大,其固碳能力也越强。
这是因为较大的树木具有更庞大的叶片面积和根系,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寿命也会影响其固碳能力。
生长快速且寿命长的树木通常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积累更多的生物量和固碳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树木的固碳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树种、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水分等)以及森林管理措施。
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光合效率和碳固定机制,而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合理的森林管理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固碳能力。
因此,综合考虑树木的生物量和其他相关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树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保护和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2OlO一04—01 修 回 日期 :2010 05 23 基 金 项 目 :林 业 公 益 性 行 业 科 研专 项 “华 北 平 原 杨 树 人 工 林 碳 通 量测 算 技 术 研 究 (200804013)” 作 者 简 介 :杨 晓 菲 ,女 ,硕 士 研 究生 ,主要 从 事 碳 储 量 研 究 。 *通 讯作 者 :饶 良懿 ,女 ,博 士 ,副教 授 ,主要 从 事 森 林 生 态 水 文 和水 土保 持 研 究 。E mail:raoliangyi@ hjfu.edu.crl。 * *国 家林 业 局 .中 国森 林 资 源 概况 ,2009.
YANG Xiao-fei,LU Shao—wei,RAO Liang-yi,GENG Shao-bo,CAO Xiao-xia,G AO Dong (K Laboratory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8.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of M inistr of Edu(ation, College 0/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 00083,Cb ina)
植 被 的 碳 储 量 与 植 被 生 物 量 密 切 相 关 ,我 国 在 计算 植被 碳 储 量 时建 立 各 种适 宜 当地 的生 物量 模 型 ,并 以 当地不 同树 种 间生 物 量 与碳 的转 换 系数 为 基础计 算植 被碳 储量 。中 国森林 植 被碳储 量 随时 间 呈 现 动 态 变 化 ,徐 新 良等 r3 认 为 ,20世 纪 70年 代 初 到 80年代 初 ,成 熟林碳 储 量净 减少 量 占森 林碳储 量 下 降总 量 的 90 ,此 后 ,幼 龄 林 、中龄 林 、成 熟 林 碳 储 量均 呈稳 步增 长趋 势 ,其 中成 熟林 碳 储 量 净 增 加 量 占森 林 碳 储 量 增 长 量 的 55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20世 纪 7O年 代 中期 以 前 ,主 要 由于 森林 砍 伐 等人 为作 用 ,中 国森 林 碳 库 和碳 密 度 都 是 减 少 的 ,80年 代 以 来 ,中 国 森 林 起 着 明 显 的碳 汇 作 用 ,主 要 来 自人 工林 的贡献 ,幼 龄林 、中龄林 碳储 量 和碳密 度都有 进 一 步 上 升 的 趋 势 ,幼 龄 林 、中龄 林 将 发 挥 越 来 越 大 的
森林碳汇测算及固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森林碳汇测算及固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令狐大智;罗溪;朱帮助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3
【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森林碳汇测算及其固碳能力提升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但是学界对森林碳汇测算发展方向和固碳能力提升路径仍存在争议。
方法间的内在逻辑、基础数据的积累、实践需求的变化和周边技术的革新是测算方法和固碳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由此,基于生物量、碳通量及多遥感源地理信息融合的基础数据库及关系匹配库研究,综合多种理论、多源数据,考虑碳汇影响因素交互及森林各子系统协调的新型碳汇预测模型研究,综合森林管理、收益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研究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页数】14页(P142-155)
【作者】令狐大智;罗溪;朱帮助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发展战略研究院;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低碳经济与中国碳汇发展研究——基于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地质碳汇的讨论
2.丽水市林业固碳潜力测算及碳汇前景分析r——以庆元为例
3.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固
碳量核算及碳汇潜力评价4.碳中和愿景下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和固碳潜力预估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森林固碳价值计算公式
森林固碳价值计算公式
森林固碳价值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
一般来说,森林固碳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一是森林碳储量的计算,二是碳排放权市场价格的确定。
首先,森林碳储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森林的面积、树种、年龄结构、生长速率等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以下的基本公式进行初
步计算,碳储量 = 森林面积× 每单位面积的碳密度。
其中,每单
位面积的碳密度可以根据不同树种和年龄结构进行估算,通常需要
依赖于专业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数据。
其次,确定碳排放权市场价格也是计算森林固碳价值的关键因素。
碳排放权市场价格通常由政府或国际组织制定,反映了单位碳
排放的成本。
这个价格可以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情进行确定。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森林固碳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
计算,森林固碳价值 = 碳储量× 碳排放权市场价格。
这个公式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森林固碳对环境和社会的经济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森林固碳价值计算可能还涉及到更多的
细节和复杂因素,比如森林的生态效益、碳排放权政策的变化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为细致和精确的计算。
固碳额能力
固碳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或溶解在水中,从而减少其在大气中的含量,达到减缓全球变暖的效果。
固碳能力是指实施固碳措施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投入,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固碳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不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固碳能力的差异。
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程度,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工业生产等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固碳能力。
为了提高固碳能力,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碳汇;另一方面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下来,储存到地下或海底深处。
综上所述,固碳能力是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森林固碳的因素
森林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生物质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个作用就被称作森林的固碳效应。
那么,影响森林固碳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森林的固碳量与森林的年龄组成密切相关。
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其中固碳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由于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长,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
森林的年龄结构除取决于森林自身的发展演化外,还极大地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
干扰的频度越高,幼龄林所占的成分越大,其固碳量越少。
在森林发展的整个演替过程中,依据固碳的情况,可以把森林的碳动态分为4个阶段,即固碳速率较低的初始阶段或干扰后的再生阶段、固碳速率最大的逻辑斯蒂生长阶段、固碳速率下降的成熟阶段以及碳分解到土壤的森林死亡阶段。
由此可见,森林的碳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年龄级的变化。
森林的固碳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降水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所以降水能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固碳。
在水热因子组合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地区,植物生物量大,植被碳密度也较高。
在较干旱的地区,降水是NPP(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NPP随降水与潜在蒸发之比的减小而减小,相应的植物的固碳能力也会随生产力的减少而减少。
森林固碳还会受到地形的影响。
地形通过影响温度、降水、光照、热量、径流和土壤性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和生长情况(包括生物量、树高和胸径、立木密度等),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输入。
另外,不同坡度和海拔受到的人
为干扰程度不同,随着坡度或海拔的增加,森林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变小,植被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
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随坡度的变化表现为陡坡>急坡>斜坡>缓坡>平坡。
碳密度分布为陡坡>险坡>斜坡>缓坡>平坡。
森林植被碳储量随坡度等级的变化与不同坡度等级受到人为干扰程度的差异有关,平坡的森林植被比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碳密度低。
随着坡度的增大,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减小,植被多保持自然状态,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大,碳储量也大,碳密度也增加。
坡面位置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固碳。
由于土壤侵蚀、水分侧流等原因斜坡上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要低于斜坡底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
海拔的影响主要与不同海拔森林植被面积、植被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关。
天然森林中随着海拔的升高,受人为干扰的机会和程度越小,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
在未受人类影响的森林或者次生林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呈降低趋势,相应的森林固碳能力也会下降。
影响森林固碳的还有火灾。
森林火灾发生的过程中,不仅直接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且还破坏了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分配和循环,并影响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火灾直接燃烧森林植被,引起林木生产力的降低和木材损失,直接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的固碳能力;火灾通过直接影响凋落物数量和间接影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减少凋落物碳库并加速凋落物的分解;火灾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表现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呼吸碳释放、减少地上植被输入土壤的碳素以及增加黑碳的碳汇功能;
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NPP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NPP是反映森林固碳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火灾后,在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NPP首先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直到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但是,不同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和增长模式都是不同的。
北美北方针叶林火干扰迹地NPP恢复的时间为9年,加拿大北方林区火灾后15年内NPP随时间大致呈线性增加,20年达到生产力较为稳定的水平,在火灾后20~30年时增长速率减慢。
氮沉降也影响森林固碳。
氮沉降的氮素一方面能够直接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林木材积,从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
另一方面氮沉降降低了腐殖质物质的分解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碳的积累速率。
受氮沉降影响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高于不受氮沉降影响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氮是欧洲森林生长速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只考虑氮沉降的情况下芬兰南部的欧洲赤松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加了11%。
但是,生态系统处于氮饱和状态时却会降低生态系统生产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固碳能力。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氮沉降会改变植物的遗传组成和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抑制植物生长;氮沉降会造成植物体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过高,引发植物叶损伤和变色;氮沉降会导致植物叶片营养失调,减弱植物抵抗病原体的侵蚀能力,增加叶片或芽的可口性,导致昆虫啃食增加,从而容易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病虫害。
另外,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不同组成碳的影响不同。
例如,氮沉降降低了山毛榉和云杉两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却增加了可浸提有机碳量。
氮输入加快了科罗拉多高山苔原带土壤
中轻组碳(周转周期10年左右)的分解,却抑制了重组碳(周转周期在几十年到一个世纪)的分解过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