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江苏商论 2011.12 157
·问题探讨·
况。 本文所采用的能源对标准煤的系数参照了 2008
1、经济规模效应。 对我国碳排放贡献度最高的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附表,碳排放系数参考了 PICC 是经济规模,而且是正向贡献,达到了 1.432,远远高
(2006)[9]的碳排放系数标准。 本文采用了 LMDI 的 于其他的四个因素的贡献率。 自 1994 年至 2009 年,
·问题探讨·
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政策研究
习 蓉,许士春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本文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 能源结构等六大因素。 并采用 LMDI 的加和方法分析 1994— ——2009 年期间的各个碳 排放因素对碳排放的深层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而能源强度起到显著负向作用,其他因素作用较微弱。最后,提出了要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加强对高碳行业的整合引导监督、开发新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LMDI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能耗引起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 让全球变暖问题日益显著。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建立“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规定了能源强度降低 20% 的约束性指标。 2009 年,我国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 化峰会上提出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对于我国 来说相当紧迫和必要。 虽然我国拥有的能源资源丰 富,但是人均水平仅为世界水 平 的 51%;目 前 我 国 依靠高碳行业生产的低廉产品,出口到国外遭遇发 达国家以“低碳”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碳减排意 义显得十分重大;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是全球第 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一旦未来各国明确减排责任 和义务,我国将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基于以上严峻形势,学术界对于我国碳排放的 因素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朱勤,彭希哲, 陆 志 明 , 吴 开 亚 (2009) 认 为 节 能 减 排 的 重 点 在 于 调 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 [1]徐国 权,刘则渊,姜照华(2006)分析了 1995-2004 年间, 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中国人均
能源强 度效应
产业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构效应
能源结 构效应
碳排放年 度变化量
正相关,在五个因素效
1994-1995 1995-1996 1996-1997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修 改 时 间 :2011-12-9 基 金 项 目 :江 苏 省 研 究 生 创 新 项 目 《我 国 碳 减 排 的 影 响 因 素 与 目 标 实 现 政 策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CXZZ11-0319; 徐 州 市 软 科 学 项 目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及 发 展 路 径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XF11C116 作 者 简 介 :习 蓉 (1988-),女 ,湖 北 宜 昌 人 ,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低 碳 经 济 ; 许 士 春 (1979- ), 男 , 江 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节能减排、环境政策等。
加和分解方法对五大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经济规模作为主导作用, 一直正向促进碳排放的增
二、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长。 这种情况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区别,服务业
本文将影响我国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经济 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 而中国正处于工
规 模 、人 口 规 模 、能 源 强 度 、产 业 结 构 以 及 能 源 结 业化的进程中,碳排放明显较多。 所以在该阶段,经
构。 依据 LMDI 方法分解,结果如表 1 所示。 总体来 济的发展是碳排放量不断增长的主导驱动因素。 经
看,我国的碳排放每年总量是在不断增加。 通过图 1 济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在这段时间是如此显
可以看出,促进我国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规 著,主要是由于该段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模,即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 能源需求大。 2008 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全球
本文将行业分为了六大行业: 农林牧副渔业、 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其他行业。 本 文 分 析 的 是 以 上 六 大 行 业 1994 年 至 2009 年 的 能源消费情况。 1994 年至 2008 年的能源数据来源 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综合能源平衡表以及 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 , 2009 年的能源数据来源于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各年的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 统计年鉴。 本文所分析的均是实际 GDP 的变化情
碳排放的影响。 [2]李艳梅,张雷,程晓凌(2010)构建 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 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 宋德 勇 , 卢 忠 宝 (2009) 分 析 我 国 碳 排 放 周 期 性 波 动 的 特 征。 以上的研究,大多采用 LMDI 指数分解分析法对 各种因素进行处理, 但各自考虑因素的侧重点不 同。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行业种类和能源品种较少, 而且各因素分析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业内部,原因 挖掘还需深化, 因此减排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具 体。 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将分析影响碳排放的 相关因素,相关度如何以及各种因素如何影响碳排 放。 本文将分析 1994 年至 2009 年的数据,找到高 碳的主要原因和关键行业。
人口规模效应对于碳排放呈现显著正效应,产业结 经济开始萎缩,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下滑,经济规
构呈现微弱负效应而能源结构呈现微弱正效应。
模效应值也开始下降,碳排放增加量大幅下滑。
表 1 1994 年至 2009 年碳排放年度变化量及总效应变化
2、人口规模。 人口
规模与我国碳排放呈
年份
经济规 模效应
人口规 模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