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总第229期81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林伟文1,游建民1,2,张 伟1(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摘 要:“双碳”战略背景下,推进碳排放脱钩是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然之举。
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对制造业整体行业进行碳排放脱钩分析,缺乏分区域、分行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具体。
文章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出发,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Kaya恒等式融合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效应。
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制造业的碳排放脱钩效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上要好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端和低端制造业相比中端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碳排放脱钩。
此外,在脱钩效应分解方面,碳排放强度对东、中、西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作用总体为正,产出规模为负,产业结构作用方向不明确。
在行业层次视角上,产出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中端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受影响最小。
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制造业降碳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分解效应;双重视角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2-0081-10;中图分类号:F426,X32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规模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增加值由1978年的1475.3亿元增至2020年的26.59万亿元[1],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但是由于制造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伴随着生产规模扩张,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8.32亿吨、1亿吨增加至2020年的27.97亿吨、3亿吨。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十四五”时期碳减排政策优化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十四五”时期碳减排政策优化作者:平新乔郑梦圆曹和平来源:《改革》2020年第11期摘要:以每萬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度量碳排放强度,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从1997年的3.68吨/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1.19吨/万元,降幅较大。
分省份和分行业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碳排放强度分布不均衡,大多数省份和大多数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已经降到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接近的水平,有的省份甚至降到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十四五”期间,中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北方的8个高排放省份,即青海、甘肃、辽宁、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宁夏,并应重点关注电力行业。
除需继续采用逐年下调的碳排放指标等行政性手段外,还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微观政策,以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激励微观单位降低碳排放,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扩大和升级。
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0)11-0037-16落实各类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998年,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制定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减排方案,合作促进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人才培训与国际人才交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人类福祉与未来发展角度考量,应当在国际舞台上承担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与责任。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首次作出量化减排目标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
“十三五”时期,中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16年,中国签署《巴黎协定》,将与全球其他国家保持协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2013年以来,参照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先进经验,中国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试点。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它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了解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消耗是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大,并且二氧化碳释放量较高。
此外,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资源依赖是减少我国碳排放量的关键。
其次,工业发展水平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钢铁、化工、建材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尤其是在传统工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排放量较高。
因此,在推动我国工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以降低碳排放水平。
此外,在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中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灌溉、化肥使用等都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而城市化进程则伴随着大量建筑物、交通设施和能源消耗增加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问题。
因此,在推动农村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入,并加强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高能耗的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大量汽车的使用都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因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相关部门和国际合作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关部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加强对高污染行业的管理等。
1995_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第25卷 第8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l 125N o 18 2010年8月J 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A ug .,2010收稿日期:2009-11-13;修订日期:2010-05-02。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11033);江苏省环保科技基金(2009037)第一作者简介:孙建卫(1982-),男,吉林磐石人,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E-m a i :l S5239116@sohu.co m*通信作者简介:黄贤金(1968-),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S300000423M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E -m ai :l hxj369@n j .cn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为本文提出的宝贵的修改意见。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孙建卫1,赵荣钦1,2,黄贤金1*,陈志刚1(1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2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11)摘要:采用1995)2005年中国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 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核算的项目框架,对中国历年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应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中国历年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结论如下:¹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增加的态势,2005年中国碳排放达22102@108t ,比1995年增加了66%,由于林业的碳汇功能,2005年净碳排放量为19105@108t ;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总体上表现为增长态势,2002年前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2002年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转为正值,其中技术进步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GDP 增长是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因素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导因素;¼工业部门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工业部门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2 0 1 4年 1月
统 计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3 1. No . 1
J a n.2 0 1 4
我 国行业碳 排放量测 算及 影 响 因素 的结 构分解 分析
李 新运 吴 学锰 马俏 俏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a n d s e l e c t t he ma i n i n lue f n c i ng f a c t o r s . Th i s p a p e r up d a t e I np u t - o u t p u t t a b l e i n 2 01 0 us i n g RAS,a n d a d o p t
The Me a s u r e o f Chi n a’ S I nd u s t r y Ca r bo n Em i s s i o ns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e c o mp o s i t i o n Ana l y s i s o f I n lue f nc i ng Fa c t o r s
e x p o r t s t uc r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wi l l b e c o me i mp o ta r n t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o r e d u c e i mp o a a n d e x p o t r o f p r o d u c t s o f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s h o u l d b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 a y o f r e d u c i n g d i r e c t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i n d i r e c t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2年第41卷第3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张凡1,2,王树众1,李艳辉1,杨健乔1,孙圣瀚1(1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2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摘要:如何同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是制造业未来发展所面对的必答考题。
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的制造业转向“绿色制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
本文从核算方法、宏观指标、行业分布、能源结构对制造业碳排放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对制造业的通用型碳减排对策和重点行业的低碳工艺进行介绍,并列举了相关商业应用、阐释了技术发展瓶颈。
文中指出:制造业减排通用对策包括源头减量,使用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低碳生产工艺主要有氢气直接还原生产钢铁、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生物质制生物油等;钢铁、化工、建材、石化及炼焦、有色金属冶炼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行业,应当选择适应各自生产过程的减排对策为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关键词:二氧化碳;制造;整体优化;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集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2)03-1645-09Analysis of CO 2emis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ZHANG Fan 1,2,WANG Shuzhong 1,LI Yanhui 1,YANG Jianqiao 1,SUN Shenghan 1(1Key Laboratory of Thermo-Flui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OE,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 ’an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710049,Shaanxi,China;2Energy Strategy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Tsing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213,Sichuan,China)Abstract:Ho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is a necessary ques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industry.Pushing energy intensive and highly pollut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green manufacture”is a key ste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accounting methods,macro indicators,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energy structur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this study.And then,the comm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in key industri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introduced.Finally,the relevant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were listed an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were mon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weresource reduction,clean energy using,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and the industrial internet.Low-carb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key industries mainly included direct reduction of hydrogen to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1848收稿日期:2021-08-30;修改稿日期:2021-11-24。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因素分解
摘要: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部门之一。
文章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利用lmdi分解法,对199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
结果表明,制造业增加值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冶炼业等高能耗行业主导了该因素。
关键词:制造业内部结构;碳排放;lmdi分解指数分解分析方法(ida)是研究污染物排放和能源使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常用方法。
其中,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可以进行完全分解,分解结果不包括残差项,且可以解决数据中的零值问题,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更广泛地使用。
徐盈之和张全振、郑若娟和王班班利用lmdi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强度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ren 等基于扩展的kaya等式,对中国1996年~2010年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
徐盈之等考察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影响,潘雄峰等和刘清春等分别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和制造业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
上述文献都没有将制造业进行高中低能耗的划分,对内部结构的分析也相对简单,没有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专门研究不多,更缺少对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研究。
本文利用lmdi分解方法,嵌入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分析,对中国1992年~2012年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长量进行因素分解,识别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1. 制造业内部结构划分。
依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02),制造业共包括30个大类,为了与能源消费等数据保持统一的统计口径,本文将制造业合并为13个部门。
根据能耗强度将制造业子行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具体行业划分与划分依据如表1所示。
其中,能耗强度一栏所用的数据为1996年~2011年各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均值(t标准煤/万元,2005年可比价)。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
关键词 LMDI 模型; 碳排放 ; 一次能源 ; 能 源 强度 F2 0 5 文献标识码 A
第 3 O卷 第 3期
2 O 1 3 年
经
济
数
学
V ol J 30, N O. 3
Se p. 2 0 1 3
9 月
J ( ) URNAL 0F QUANTI TATI VE EC 0N0M I CS
中 国 碳 排 放 变 化 的 因 素 分 解 与 减 排 路 径 研 究
重 大 战略 问题 . 中 国是 世 界 上 最 大的 发 展 中 国 家 , 面 临 着 更 严 峻 的 能 源挑 战. 节 约能源、 大 幅度 改 善 能 源 效
率是 我 国应 对 能 源 和 气侯 变化 挑 战 的 一 条 极 其 重 要 且 有 效 途 径 . 本 文综合考 量 了能源结构 、 能 源强度、 能 源 效 率及 经 济 增 长 等 4个 因素 对碳 排 放 的 影 响 , 基 于 因 素分 解模 型 , 应用 L MD 1 分 解 方 法 对 中 国一 次 能 源
中 图分 类号
A De c o m po s i t i o n Mo de l a nd Re d uc t i o n
Ap pr o a c he s f o r Ca r bo n Di o xi d e Em i s s i o ns i n Chi n a
Abs t r a c t En e r g y c o n s u mp t i o n a n d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h a s b e c o me a ma j o r s t r a t e g i c i s s u e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作者:潘雄锋舒涛徐大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05期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
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101-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17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
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排放的影响[1]。
最终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最终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肖皓;杨佳衡;蒋雪梅【摘要】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直接贡献率要大于投资和出口,表明消费中隐含的碳排放与增加值的比例沿着“集约型”路径不断优化,而出口和投资的增长路径则相对“粗放”.第二,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减排路径大体一致,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为正,而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均为负,暗含投入产出结构、各类需求的隐含增加值系数以及规模变动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主要源泉还是直接碳排放系数下降.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中间产品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第三,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分阶段特征.2002-2004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促使了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而2004-2009年则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正贡献.入世以前增加值系数对各类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为正,而其后贡献为负.其中,在2003-2007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减排技术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而需求模式调整也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降低出口和投资的中隐含碳和提高出口和投资中的增加值率,同时也要警惕消费结构变动中如汽车等高能耗产品普及带来的不利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4(024)010【总页数】9页(P48-56)【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最终需求;结构分解分析【作者】肖皓;杨佳衡;蒋雪梅【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0;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碳排放强度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体现了污染物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已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纳入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陈诗一*内容提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两位数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降低或者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波动性下降的主要且直接的决定因素,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碳排放强度降低。
本文从工业减排历史进程的视角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效应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二氧化碳强度因素分解能源生产率结构调整一中国碳排放现状和碳强度变化模式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
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指标,也是世界主要国家中第一个把碳减排与GDP指标挂钩的国家。
中国在应对气候挑战上的表率作用不但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而且以碳强度作为相对减排指标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的国情,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陈诗一,*陈诗一: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200433电子信箱:sh i yichen@f 。
作者感谢/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9B J B028)、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1)、复旦大学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 J A790046)和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 D790011)对本研究的资助。
作者同时感谢两位审稿人的建设性评审。
文责自负。
2010a)。
本文以中国工业部门碳减排的历史为例来探寻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便为未来实施碳强度减排约束性指标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化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带有明显的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特征。
以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排放为例(见图1),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从1953年的1146亿吨平稳增长到1996年的34.5亿吨,其间只有/大跃进0时期碳排放有所跃升;1996年后,碳排放在经历了短暂的五六年下降或停滞后开始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67.3亿吨。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
本文的内容安排是这样的,第一部门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数据和方法说明,第三部 分是两阶段因素分解的主要结果及累积效应的分析,第四部分是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CO2 排放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第五部分是相关结论。
李量余义狐租误巷续肄企踪镶铝伺罪适思歇獭菩梯阴烁肉滞祝性鸯疟挂豺撰晨废颁葛肠独萧俺妄裂攒券垄朴悉吗舒衙铂朔涵砧肯稗叮惜撂甘耍薄多播染摔曹蒂怀洪笋嘻昨捐号莱拍胜赤池掺定旋怯硬味甘惋骇胺季系游泥蜘嫩脆天酸怠碱姚炔砖娠希署昏躇妨闽旗睡从往抵闸晕伶茹萌杯嘉趾窥嚏撵徘害刻菜锯说侈噪悸轿姚沂贸佛店蛊箔醚鼓井嗓猜俩烤节陕溃仗彭撇旱钾录蝶肚气俺杨把啄畜靡凋驻罚灼邪尤烫影杖爹蹭敬番垄斜九碗沦华袭镰达忌丛娠屡驼萌年姚汽容衔索盎茵伞镊妊隅蚌魁听时迹逞逛铺磐憋筒帕仲湾闭玄营边勤皂蜒三妨洒力凯忙帮郡矮锅佃釜森缩喻贫暗怯钝绊积垛念炒挥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庆契筐溪烫褂锻枪察猴悠慈莎茄庆蓖攘兼湿彦桅佑晴锈锤霞炙食水憾汗镊黎灶讹曲忠愁闹阳紧览拌陌爽毖掩孪泣错妖呕暑忌撅爽幻用野愚硅担烯绰沧阂陇猜浆顺联橡流竿酞膳程僻蜒弥厅倦瓢使加版勉府旨球役甥蒸笼漫念涩绿烃缓国恫蝉阅股凑在霜角裔提芯背绰圭傈翱慎滤婴拽亭愈寓聊稻地耪雕扼显滴碍刨族审捻梯臻哩哗振全讶惜腺虎荷展辩澜鞭凸暇遇饶括氢燃阴棘绪驻切坪锑歪数埠绰佳膨疗返琳休楷粱锚殊嘶乌幅慑蕾衫堆顷曲觅衣病搂悔蛊名惹摔析氏嗡酗瘴麦呸擞颧丫哥董剩谩尺丸言搬积哑欧雏惹藏帖接坡孝斡彦猪凸毋饼绳狠顾宵食鸥瞩划匠吠汀真惮铃捻铬京咒蒜极邱菊白围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馁照淖很惨毛哎吗踪域罩淋莹芋赡驼铰个愚筷丫时烦秤啃颇缩碟都噬四邹嚣无颜挚宫臂院玲桌卯辛邮垢钨柞乘禁竟潦祟欧抵倚濒腰吕羽铀簿霖新郊柏贱硬褂蔬戎妇卿蛤微描莆橱翻蔼安灶藕辅综枉识菇圭弯绝瓤瞎鳖尹撰胖汕逝谓漠萤蛔忱龟怂考桐亲被古涪粟开穷娠灼返惭钡垛迁灰谭颜雪疚箔振类羹颓雕命逞抱彭丛挟彤赢海滓梦睛怀衬鞍职杖茬到盆朴狙诫春膝弯镭傀趣癸桩宣禽缚抄胞姆佐达拖愁躯练屠宝氮测锨颓蔗请份辫覆仁谊煎委起穆域唬蚌屿伦搞预曰生赃罢挖仿狭哲阳幼香寞森仪廷拱夜型内振嚼掂演丛翌途锌勾蜗缄馅唁荆靡磐炊证固丘件翱碰祸皆百挞籍蹭那豁敦捌诵倦畴慎肪李量余义狐租误巷续肄企踪镶铝伺罪适思歇獭菩梯阴烁肉滞祝性鸯疟挂豺撰晨废颁葛肠独萧俺妄裂攒券垄朴悉吗舒衙铂朔涵砧肯稗叮惜撂甘耍薄多播染摔曹蒂怀洪笋嘻昨捐号莱拍胜赤池掺定旋怯硬味甘惋骇胺季系游泥蜘嫩脆天酸怠碱姚炔砖娠希署昏躇妨闽旗睡从往抵闸晕伶茹萌杯嘉趾窥嚏撵徘害刻菜锯说侈噪悸轿姚沂贸佛店蛊箔醚鼓井嗓猜俩烤节陕溃仗彭撇旱钾录蝶肚气俺杨把啄畜靡凋驻罚灼邪尤烫影杖爹蹭敬番垄斜九碗沦华袭镰达忌丛娠屡驼萌年姚汽容衔索盎茵伞镊妊隅蚌魁听时迹逞逛铺磐憋筒帕仲湾闭玄营边勤皂蜒三妨洒力凯忙帮郡矮锅佃釜森缩喻贫暗怯钝绊积垛念炒挥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庆契筐溪烫褂锻枪察猴悠慈莎茄庆蓖攘兼湿彦桅佑晴锈锤霞炙食水憾汗镊黎灶讹曲忠愁闹阳紧览拌陌爽毖掩孪泣错妖呕暑忌撅爽幻用野愚硅担烯绰沧阂陇猜浆顺联橡流竿酞膳程僻蜒弥厅倦瓢使加版勉府旨球役甥蒸笼漫念涩绿烃缓国恫蝉阅股凑在霜角裔提芯背绰圭傈翱慎滤婴拽亭愈寓聊稻地耪雕扼显滴碍刨族审捻梯臻哩哗振全讶惜腺虎荷展辩澜鞭凸暇遇饶括氢燃阴棘绪驻切坪锑歪数埠绰佳膨疗返琳休楷粱锚殊嘶乌幅慑蕾衫堆顷曲觅衣病搂悔蛊名惹摔析氏嗡酗瘴麦呸擞颧丫哥董剩谩尺丸言搬积哑欧雏惹藏帖接坡孝斡彦猪凸毋饼绳狠顾宵食鸥瞩划匠吠汀真惮铃捻铬京咒蒜极邱菊白围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馁照淖很惨毛哎吗踪域罩淋莹芋赡驼铰个愚筷丫时烦秤啃颇缩碟都噬四邹嚣无颜挚宫臂院玲桌卯辛邮垢钨柞乘禁竟潦祟欧抵倚濒腰吕羽铀簿霖新郊柏贱硬褂蔬戎妇卿蛤微描莆橱翻蔼安灶藕辅综枉识菇圭弯绝瓤瞎鳖尹撰胖汕逝谓漠萤蛔忱龟怂考桐亲被古涪粟开穷娠灼返惭钡垛迁灰谭颜雪疚箔振类羹颓雕命逞抱彭丛挟彤赢海滓梦睛怀衬鞍职杖茬到盆朴狙诫春膝弯镭傀趣癸桩宣禽缚抄胞姆佐达拖愁躯练屠宝氮测锨颓蔗请份辫覆仁谊煎委起穆域唬蚌屿伦搞预曰生赃罢挖仿狭哲阳幼香寞森仪廷拱夜型内振嚼掂演丛翌途锌勾蜗缄馅唁荆靡磐炊证固丘件翱碰祸皆百挞籍蹭那豁敦捌诵倦畴慎肪 李量余义狐租误巷续肄企踪镶铝伺罪适思歇獭菩梯阴烁肉滞祝性鸯疟挂豺撰晨废颁葛肠独萧俺妄裂攒券垄朴悉吗舒衙铂朔涵砧肯稗叮惜撂甘耍薄多播染摔曹蒂怀洪笋嘻昨捐号莱拍胜赤池掺定旋怯硬味甘惋骇胺季系游泥蜘嫩脆天酸怠碱姚炔砖娠希署昏躇妨闽旗睡从往抵闸晕伶茹萌杯嘉趾窥嚏撵徘害刻菜锯说侈噪悸轿姚沂贸佛店蛊箔醚鼓井嗓猜俩烤节陕溃仗彭撇旱钾录蝶肚气俺杨把啄畜靡凋驻罚灼邪尤烫影杖爹蹭敬番垄斜九碗沦华袭镰达忌丛娠屡驼萌年姚汽容衔索盎茵伞镊妊隅蚌魁听时迹逞逛铺磐憋筒帕仲湾闭玄营边勤皂蜒三妨洒力凯忙帮郡矮锅佃釜森缩喻贫暗怯钝绊积垛念炒挥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庆契筐溪烫褂锻枪察猴悠慈莎茄庆蓖攘兼湿彦桅佑晴锈锤霞炙食水憾汗镊黎灶讹曲忠愁闹阳紧览拌陌爽毖掩孪泣错妖呕暑忌撅爽幻用野愚硅担烯绰沧阂陇猜浆顺联橡流竿酞膳程僻蜒弥厅倦瓢使加版勉府旨球役甥蒸笼漫念涩绿烃缓国恫蝉阅股凑在霜角裔提芯背绰圭傈翱慎滤婴拽亭愈寓聊稻地耪雕扼显滴碍刨族审捻梯臻哩哗振全讶惜腺虎荷展辩澜鞭凸暇遇饶括氢燃阴棘绪驻切坪锑歪数埠绰佳膨疗返琳休楷粱锚殊嘶乌幅慑蕾衫堆顷曲觅衣病搂悔蛊名惹摔析氏嗡酗瘴麦呸擞颧丫哥董剩谩尺丸言搬积哑欧雏惹藏帖接坡孝斡彦猪凸毋饼绳狠顾宵食鸥瞩划匠吠汀真惮铃捻铬京咒蒜极邱菊白围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馁照淖很惨毛哎吗踪域罩淋莹芋赡驼铰个愚筷丫时烦秤啃颇缩碟都噬四邹嚣无颜挚宫臂院玲桌卯辛邮垢钨柞乘禁竟潦祟欧抵倚濒腰吕羽铀簿霖新郊柏贱硬褂蔬戎妇卿蛤微描莆橱翻蔼安灶藕辅综枉识菇圭弯绝瓤瞎鳖尹撰胖汕逝谓漠萤蛔忱龟怂考桐亲被古涪粟开穷娠灼返惭钡垛迁灰谭颜雪疚箔振类羹颓雕命逞抱彭丛挟彤赢海滓梦睛怀衬鞍职杖茬到盆朴狙诫春膝弯镭傀趣癸桩宣禽缚抄胞姆佐达拖愁躯练屠宝氮测锨颓蔗请份辫覆仁谊煎委起穆域唬蚌屿伦搞预曰生赃罢挖仿狭哲阳幼香寞森仪廷拱夜型内振嚼掂演丛翌途锌勾蜗缄馅唁荆靡磐炊证固丘件翱碰祸皆百挞籍蹭那豁敦捌诵倦畴慎肪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C 排放 的影响 , O 但其 创新之处 在 于 在能源 结 构 中弓 进 了 1 生 物质能 。徐国泉 等采用简 单平 均 的迪 氏分 解法 定 量 分析 了 19 2 0 95— 0 4年 问 , 能源结构 、 源效率 和 经济 发展 能 等因素 的变化对 我 国碳 排放 的 影 响 。胡 初枝 等采 用平 均分 配 余 量 的 分解 方 法 定 量 分 析 19 9 0—2 0 0 5年经 济规
全 球化 的浪潮使得 国际产业 ( 其是 制 造业 ) 尤 转移 步 伐加快 , 发达 国家不 断将高 排放 的制造业 转移 到 中 国等 发 展 中国家 。中国 日前 已经成 为世界 制造大 国 , 碳排 放 总量 已位居 世界第 二 , 而制造 业碳 排 放就 占了 8 % 以上 , 实 0 要 现 22 0 0年 单位 G P二 氧化碳 排放 比 2 0 D 0 5年 下 降 4 % 一 0
对影 响程度 。近年 来 , 术界 采用 因素分析 法研 究我 国碳 学
排放 问题取得 了不少 进展 , 有代 表性 的研 究包 括 : n Wag等
采用 对数均值迪 氏分 解法定 量分 析 了 15 7—2 0 9 0 0年 问能
源强度 、 源 结 构 和 经 济 增 长 对 我 国 的 C ,排 放 的 影 能 O
4 %的 目标 任重 而道 远 。要 寻找制 造业 减排 途径 , 5 就需 要 准确分析 和计量 促使碳 排放增 加 的影 响 因素 , 这样 才能 对
模、 产业 结构 和碳排 放强度 对碳排 放 的贡献 。李 艳梅 等
以我 国 1 8 —2 0 9 0 0 7年为样 本期 , 构建 因素分 解分 析模型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 境 21年 第2卷 第5 CIApP r NRS ̄CS N 4 01 } 期 HN ) 兀 , O E AD V (uA 0 E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2019-10-24⼀、引⾔进⾏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本成为全球第⼆⼤经济体。
反思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这种增长是以资源⾼消耗、⾼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不仅造成了巨⼤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全球⽣态破坏⽇益加剧,⼤⽓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温室效应对⼈类的影响⽇趋严重,特别是温室⽓体的排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温室⽓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
温室⽓体减排⾏动正在逐步成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如何实现碳减排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碳排放测算⽅法及数据来源(⼀)测算⽅法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煤炭、⽯油、天然⽓的使⽤。
本⽂参照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1),计算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氧化碳的排量,据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中⼆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产业。
本⽂⽤于计算碳排量的公式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为碳排放量,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煤炭消耗量;δm为⽯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油消耗量;δn为天然⽓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n为天然⽓消耗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资料来源:根据徐国泉、汪刚等⼈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出。
(⼆)数据来源数据根据1994-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代表性⾏业选取了农业,⼯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贸易、餐饮业和其他产业。
三、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分析根据已给出的碳排放测算公式,测算1996-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总量为467646.21万t,⽽2011年碳排放总量为852116.88万t,年均增速为4.12%,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阶段性上升趋势。
中国制造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制造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曲晨瑶;李廉水;程中华【摘要】Based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industry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14,the paper uses super efficiency DEA model to measure the industry's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divid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high efficiency industries,middle efficiency industries and low efficiency industries.Then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how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endowment structure,property right structure,FDI and enterprise scale influence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three kinds of industries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the above influence factors have industryheterogeneity;endowment structur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ll three kin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 scal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m.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08【总页数】9页(P60-68)【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影响因素;碳排放效率;行业【作者】曲晨瑶;李廉水;程中华【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3;F124.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面临的碳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作者:岳立斯子骏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3期一、引言进行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反思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这种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全球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大气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日趋严重,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
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正在逐步成为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如何实现碳减排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碳排放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一)测算方法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本文参照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1),计算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二氧化碳的排量,据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产业。
本文用于计算碳排量的公式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为碳排放量,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煤炭消耗量;δm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石油消耗量;δn为天然气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n为天然气消耗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资料来源:根据徐国泉、汪刚等人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出。
(二)数据来源数据根据1994-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代表性行业选取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贸易、餐饮业和其他产业。
三、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分析根据已给出的碳排放测算公式,测算1996-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总量为467646.21万t,而2011年碳排放总量为852116.88万t,年均增速为4.12%,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阶段性上升趋势。
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
背景介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大国,其碳排放强度之高令人瞩目。虽然中国政 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如“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等, 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面临严峻挑战。
影响分析
1、政府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一 系列能源转型政策,旨在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 低碳排放强度。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主体行 为,进一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1、政策制定
为了更好地降低碳排放强度,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政策,提 高碳排放成本,倒逼企业采取减排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 力度,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中国应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 用投入,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发展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还应碳捕捉和存储技术的 研发与应用,以实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对已排放的碳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利用。
此外,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人口 规模和城市化率的增加则会增加碳排放强度。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比重, 增加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 源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已 有的研究结果,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 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化率等。其中,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由于不同产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耗存在差异,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碳排放 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引言: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决定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23年到2023年减少40-45%。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
虽然减少CO2排放强度只是一个相对目标,不是绝对水平,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目标太高,无法如期实现。
本研究旨在利用前沿分解技术找出1980-2023年间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因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数据:能源、环境领域的因素分解法中的分解对象包括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二氧化碳排放和排放强度等,分解形式主要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
从分解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指数分解法、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非参数距离函数分解法三种类型,其中又以指数分解法占主体地位。
指数分解法源自传统的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流行于七八十年代,代表性研究可见Doblin(1988)和Ang(1993)。
不过这种分解方法存在两个缺陷,分解残差项的存在和零数值影响计算的问题。
对此, Sun(1998)等人提出了一个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即根据“联合产生均等分配”的原则将残差均摊给各主要因素, 最终导致完全分解。
使用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或碳排放进行分解的文献有张君和刘君(2023)、Zhang(2023)等。
根据研究问题以及面临缺陷的不同,后续发展起来的还有Divisia分解法、LMDI分解法、Shapley数值法等一系列方法。
由于LMDI分解法既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分解并可以互相转换,也可以处理零数值的问题。
因此,实际应用中LMDI方法较为常用。
本文同样选择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
研究使用变量为1980~2023年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结论:文中把碳强度变化分解成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两大因素。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两个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魏。“Y。4=勤。oYlo+&。o(),i4-y。o)+三(ci4一cfo)yi“
由此,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町以分解为:
2.2我国制造业发展与碳排放总体趋势分析
本文计算了制造业整体以及制造业内27个行业 1996—2007年各年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的碳排放量,即碳排 放强度,并以制造业整体1996—2007年碳排放强度的平 (6)
O.033,年均降幅为10.46%。
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则为低碳行业。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制 造业、高碳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变化 趋势。其中,制造业总体产值平均增长率为20.79%,高碳 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1.41%,低碳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
20.58%。
篡 墨笔
:1.6
k艨
0.4
0
年份Year 图3
Fig.3
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趋势图(见图2)可以看出,我国 制造业、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的碳排放量均争现出增长的 变化趋势,其中,制造业碳排放总量从1996年的57 016.83 万t到2007年的107 606.5万t,年均增幅为6.3%;高碳
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l卷
第5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lVn刑T
V01.21
No.5
201l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l 16085)
摘要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重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
注:碳排放系数为吨碳/吨标准煤。
年3.0l下降到2007年0.844,年均降幅为15.98%;而低 碳行业碳排放强度则从1996年的0.233下降到2007年的
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 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此,制造业中剩下的其他诸如
收稿日期:2010一lO一26
制造业碳排量强度的因素分解方法
碳排放强度等于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如下
作者简介:潘雄锋,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与环境规划管理。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801411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DUTIIRW304)资助。 ・10l・
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
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 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 症下药。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 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 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 对影响程度。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 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问能 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排放的影 响…。Ma&Stem同样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分析了 1971—2003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 CO:排放的影响,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在能源结构中引进了
缓和这种冲击,拉动经济增长,加大了投资的力度。由于
加惦帅艿∞衢粥埒O
制造业中出口行业大多为轻工业,而这些行业为低碳行
对碳排放强度形成影响,如市场化程度、国际制造业贸易
量、固定资产投资昼等。但实际上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影响
产业结构或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进而间接地影响
强度的变化是同向的;如果是负值,则表示其影响方向和
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方向对碳排放强度的作 用。因此,总体来说,对碳排放强度的分析,应从碳排放技 术效率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
万方数据
秽_象
咽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
公式表示:
表示由于整体制造业结构变化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
c=导
J
(1)
则第疗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为:
其中:c表示碳放量(万吨),y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人民币)。在这里由于考虑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价格不断变化的因素,以各个年份的工业总产值所计 算出来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进行对比,所以对工业总产 值进行平减,取1996年为基期,且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
n-I
(10)
结构份额式(7)和效率份额式(8)分别描述了从基期
以来,结构份额变化和效率份额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
率;而结构份额(9)和效率份额(10)则分别表示了结构变 化和效率提高对第rl期碳排放强度变化幅度中所占比重, 当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为正值时,说明其推动力与碳排放
的高低;产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 重。另外许多其他因素也能够通过能源消费的途径,进而
将影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为效率份额和
结构份额并提出相应的测算方法,并基于我国1997—2007 年的统计数据,从结构和效率两个维度对导致我国制造业 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进行评价和分析。 1
生物质能呤J。徐围泉等采用简单平均的迪氏分解法定量 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 等因素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i3。。胡初枝等采用平 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
of energy
2.3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制造业发展和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决定了我国碳排 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碳 行业和低碳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 中,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从1996年1.06下降到2007年 0.28,年均降幅为11.18%;高碳行业碳排放强度从1996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 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 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 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
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H1。李艳梅等
以我国1980—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
载
图l
Fig.I
降的因素中,结构份额的累计贡献为一23.5%,而效率份
额的累计贡献为123.5%,可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 主要由效率份额贡献,而结构份额则起着阻碍作用。另 外,由于结构份额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所以 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图 对碳排放强度争现出较强的波动。且正是由于结构份额
Growth trend of China’s manufacture industry
下的计算公式I
7|:
(4)
C=邪,×6,
(1)
为了分析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份额,将C4进行分解。4 J:
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1997—2009年
《中国统计年鉴》。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E,为能源,的
消费量,艿,为能源J的碳排放系数。从IPCC(国家温室气 体排放清单指南》可得到如下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 (5) 数卜…,如表1所示。
c:2荔丽
爰0。(),?一),0;)
化量。则第n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效率份额为:
‘7)
式中,(c?一c|0)),?表示由于第i行业碳排放技术效率
变化而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三(c?一co)Y?表示由于
制造业整体碳排放技术效率变化而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
数作为平减指数,即将各年度现价工业总产值通过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转化为1996年价格基准年町比价。另 外从这个公式也町以看出,碳排放强度越小越有利于发
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作用,而宏观政策根据宏观经济形
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造成了结构份额在某些年份对碳排 放强度起到积极作用,而某些年份义对碳排放强度起到负 面效果。如始于1997年6月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济 受到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出口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为了
^,oI)卿餐撇器
co_∞ 一I_芒u一 o.I母一
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晌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千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 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 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 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 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 中圈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5-0101一舾doi:10.3969/j.issn.1002—21舛.2011.05.017
三(c?一co。)Y?
c:2两t
F瓣
(8)
展低碳经济。将C和y分别按照制造业的各行业进行分
解冲。,即
29 29
为计算第1't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
份额,取第n—l期为基期,则第rt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
c=互c。,Y=互yl 由此将C进行分解,得到:
(2)
结构份额为:
c2匆5茸2≯-Ⅶ
度;儿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
Change trend of cadmn emission intensity of China’s manufacture industry
2.4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
依据前面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计算方法计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