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因素分解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总第229期81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林伟文1,游建民1,2,张 伟1(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摘 要:“双碳”战略背景下,推进碳排放脱钩是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然之举。

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对制造业整体行业进行碳排放脱钩分析,缺乏分区域、分行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具体。

文章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出发,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Kaya恒等式融合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效应。

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制造业的碳排放脱钩效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上要好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端和低端制造业相比中端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碳排放脱钩。

此外,在脱钩效应分解方面,碳排放强度对东、中、西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作用总体为正,产出规模为负,产业结构作用方向不明确。

在行业层次视角上,产出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中端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受影响最小。

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制造业降碳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分解效应;双重视角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2-0081-10;中图分类号:F426,X32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规模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增加值由1978年的1475.3亿元增至2020年的26.59万亿元[1],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但是由于制造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伴随着生产规模扩张,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8.32亿吨、1亿吨增加至2020年的27.97亿吨、3亿吨。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sion-AWD) AWD 分解方法是由新加坡学者 Liu 和 Ang 等 在 1992 年首先提出来 的[31]。 它是一个 先求微分 再 求积分的过程,并假设各参数为单调函数并最终求 解各单项积分作为碳排放各因子变化率的权重。 由 于它利用了一个时间段内的函数微分,而非简单的 求平均值,因此这一方法得出的结果相比于其他的 方法余值最小,最接近于现 实[32]。 但是由于 这种方 法计算过程相当复杂,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如 LMDI 方 法 广 泛 。 法 国 学 者 Lee Schipper 采 用 AWD (Adaptive-Weighting-Division)方法对 13 个 IEA 国 家的 CO2 排放趋势进行了因素分解,认为对于大多 数国家来讲,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解释大 部分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而产出结构和排放系数的 贡献作用不大[33]。 魏一明等采用 AWD 方法对我国 1980-2003 年 间 的 能 源 消 费 引 起 的 碳 排 放 强 度 和 原材料部门的最终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强度进 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 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实际能源强度的下降(考虑到 价格因素), 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也可以对碳 排放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且第二产业是国家和区 域 政 策 应 该 关 注 的 重 点 [34]。 另外,投入产出表在深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碳排放因素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许多学者利用 投入产出表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 [21,35~38] 他们一般将碳排放分解为产业部门的排放系数、投 入产出系数、最终消费比例以及总产值等因子的乘 积,然后计算技术因子(投入产出系数)和消费对碳 排放的影响。 总之, 目前对碳排放分解的研究日趋成熟,研 究方法日趋合理,对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 要作用。 但是上述研究中都用到了碳排放强度或者

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预测

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预测
源利用 以及 C 放 变动 。结 果表 明技术 进 步对 缓 和 日 O 排
l C O 排放影响因素及其测算方法选择
11 C . O 排放影 响因 素提 取的 依据辩 析
从宏观 经济 发展 的角度 , h n Z a g和 C eg考 察 中国 经 hn
本 C ,排 放 总 量 上 升 有 重 要 作 用 。 V n d rZ an O a e w a , G r g t 1在 一个气 候变 化的宏 观经济 模型 中考虑 内生 el he a. a
我 国 C 排放 的态势 , 得新 的经济增 长模式 。 O 获
技术 加速 发展 情 景 下 , 比率 仅 为 2 % 。O uhm 该 1 k si a和 Tm r a ua在多 部 门一般 均衡 框 架下 提 出一种 评 价经济 结构 变化 的新方法 , 并用 于 研究 日本 经 济 在 1 7 9 0—19 9 5年能
总 量达 6 . 1亿 t居 世 界第 一 O排 O7 ,
位 , 比 19 相 9 0年增长 10 6 … , 我 国 面 临 巨大 的减 排 7 .% 使 压 力和艰 巨的 国际谈判 形势 。我 国 当前正 处 于 2 0 0 8年 美
济增 长 、 能源消 耗 以及碳排放 之 间格 兰杰 因果关 系 的存在 性与 方 向性 ,9 0— 0 7年 的实证 结果 表 明 , 在 G P到 16 2 0 存 D
中 国人 口 ・ 源 与环 境 2 1年 第 2 资 01 l卷 第 5期
C I AP P L T O R S U C SA DE V R ME T H N O U A I N。E O R E N N I ON N V 12 No5 2 1 o. 1 . 0 1
中 国 C 2排 放 的影 响 因素分 解 与 预测 O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它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了解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消耗是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大,并且二氧化碳释放量较高。

此外,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资源依赖是减少我国碳排放量的关键。

其次,工业发展水平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钢铁、化工、建材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尤其是在传统工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排放量较高。

因此,在推动我国工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以降低碳排放水平。

此外,在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中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灌溉、化肥使用等都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而城市化进程则伴随着大量建筑物、交通设施和能源消耗增加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问题。

因此,在推动农村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入,并加强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高能耗的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大量汽车的使用都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因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相关部门和国际合作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关部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加强对高污染行业的管理等。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o y i e y a s An h c no i tucur fe tp a e yr l urngt e ta so mai n p o e sfo we k t to g nl n fw e r . d t e e o m c sr t e ef c l y d ake oe d i h r n fr to r c s r m a o sr n
第2 8卷 第 7期
21 0 1年 7月
统 计 研 究
St tsi a s a c a it lRe e r h c
V o . 8 。N o 7 12 .
J1 01 u.2 1
中 国 制 造 业 碳 排 放 的 驱 动 因素 及 脱 钩 效 应
徐 盈之 徐 康 宁 胡 永 舜
内 容 提 要 : 文 运 用 改 进 的 拉 氏 因 素 分 解 法 , 中 国 制 造 业 19 2 0 本 对 95— 07年 碳 排 放 的 驱 动 因 素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基 于 D SR框 架 构 建 了 碳 排 放 脱 钩 指 数 , 制 造 业 部 门碳 排放 的脱 钩效 应 进 行 了 测度 。研 究 结 果 表 明我 国 制 造 业 PI 对 碳 排 放 的 驱 动 因 素 有 着 较 强 的 阶 段 性 特 点 ; 出效 应 为 主 要 的 正 向 驱 动 因 素 , 源 强 度 效 应 为 主要 的 负 向 驱 动 因 产 能 素 ; 造 业 部 门碳 排 放 存 在 一 定 的脱 钩 效 应 , 强脱 钩 年 份 较 少 ; 强 脱 钩 向 弱 脱 钩 的 转 变 过 程 中 , 济 结 构 效 应 制 但 在 经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本 文据 此 给 出 了 若 干 政 策 建议 。 关 键 词 : 造 业 ; 排 放 ; 动 因素 ; 素分 解 ; 钩 效 应 制 碳 驱 因 脱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第3 1卷 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统 计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3 1. No . 1
J a n.2 0 1 4
我 国行业碳 排放量测 算及 影 响 因素 的结 构分解 分析
李 新运 吴 学锰 马俏 俏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a n d s e l e c t t he ma i n i n lue f n c i ng f a c t o r s . Th i s p a p e r up d a t e I np u t - o u t p u t t a b l e i n 2 01 0 us i n g RAS,a n d a d o p t
The Me a s u r e o f Chi n a’ S I nd u s t r y Ca r bo n Em i s s i o ns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e c o mp o s i t i o n Ana l y s i s o f I n lue f nc i ng Fa c t o r s
e x p o r t s t uc r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wi l l b e c o me i mp o ta r n t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o r e d u c e i mp o a a n d e x p o t r o f p r o d u c t s o f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s h o u l d b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 a y o f r e d u c i n g d i r e c t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i n d i r e c t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

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

主要 因素。 结果表 明技 术进 步导致 的 能源强度 降低是使 得 制造业 所有 分行业碳 排放 减 少的最主要 因素 . 充 分印证 了技 术进 步具有显 著 的碳 减排 效应 ,是 制造 业 实行 碳减排 的根 本途径 。最后 依据 上述研 究结 果 , 出 了我 国制造 业依 靠技 术进 步 实行碳 减排 的相 关政 策建议 。 提
1 引 言
IC 政 府 间气候 变化 专 门委 员会 ) 告 显 示 P C( 报 1 ]
20 0 4年 化 石能 源 消 费 导 致 的二 氧 化 碳排 放 量 占全 球温 室气 体总 排放 量 的 5 . ,可见 化 石能 源消 费 66 %
2 0 ) 计 ,0 7年我 国能源 消费 总量 的 9 . 08统 ) 20 27 %来 自 于化 石燃料 ,当年我 国制 造业 能源 消费 量 占总量 的
r d cin i c n i e ,a d i c u d b h u d me tl w y t e u e c r o mi in o n fcu i g ia l,t i a e u s e u t s o fr d n t o l e t e f n a n a a o r d c ab n e s o f ma u a t r .F n y h s p p r p t o m s n l fr a d s mep l ia e o o w r o o i c lr c mme d t n b u o t e u e c r o mis n d p n ig o e h i a r g e s t n ai sa o t w r d c a b n e s i e e d n n tc n c p r s . o h o o l o Ke r s ma u a t rn ;L y wo d : n cu i g MDI a b n e s in r d c in; e h i a r g e s f ;c r o mi o e u t s o t c n c l o r s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部门之一。

文章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利用lmdi分解法,对199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

结果表明,制造业增加值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冶炼业等高能耗行业主导了该因素。

关键词:制造业内部结构;碳排放;lmdi分解指数分解分析方法(ida)是研究污染物排放和能源使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常用方法。

其中,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可以进行完全分解,分解结果不包括残差项,且可以解决数据中的零值问题,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更广泛地使用。

徐盈之和张全振、郑若娟和王班班利用lmdi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强度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ren 等基于扩展的kaya等式,对中国1996年~2010年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

徐盈之等考察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影响,潘雄峰等和刘清春等分别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和制造业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

上述文献都没有将制造业进行高中低能耗的划分,对内部结构的分析也相对简单,没有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专门研究不多,更缺少对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研究。

本文利用lmdi分解方法,嵌入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分析,对中国1992年~2012年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长量进行因素分解,识别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1. 制造业内部结构划分。

依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02),制造业共包括30个大类,为了与能源消费等数据保持统一的统计口径,本文将制造业合并为13个部门。

根据能耗强度将制造业子行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具体行业划分与划分依据如表1所示。

其中,能耗强度一栏所用的数据为1996年~2011年各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均值(t标准煤/万元,2005年可比价)。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高、中、低能耗制造业的能耗强度都呈下降的趋势。

其中,高能耗制造业从1996年的4.70t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3.52t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7.9%;中能耗制造业从1996年的1.30t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88t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2.8%;低能耗制造业从1996年的0.83t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50 t 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2.2%。

可见,高能耗制造业能耗强度下降的幅度最大。

2. lmdi分解模型。

引入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lmdi分解模型见公式(1):二、结果与讨论1. 各因素总体影响分析。

1996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可分为三个阶段。

1996年~2002年为缓慢上升阶段,年均增长率为1.84%;2002年~2007年为迅速上升阶段,碳排放从2002年的2 050.42 mtco2增至2007年的3 839.09 mtco2,年均增长率为17.45%;2007年后碳排放增速逐渐下降,年均增速约5.72%。

制造业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见图2。

可见,制造业增加值是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其在1992年~2012年四个时期内对制造业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45.59%、160.02%、92.95%和120.08%。

能源强度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其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16.43%、-40.49%、-3.95%和-11.45%。

除2002年~2007年外,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

由于2002年~2007年中国工业化的重工业化特征明显,因此这一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贡献为正。

综合碳排放系数(反映能源结构)在1992年~2007年期间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在2007年~2012年期间成为仅次于能源强度的负向驱动因素。

3. 制造业内部结构因素分析。

除2002年~2007年外,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为负向驱动。

由表2可知,1992年~2007年,制造业高能耗行业对碳排放起着主导作用。

1992年~1997和1997年~2002年这两个时期中,高能耗行业的贡献分别为-88.44 mtco2和-104.93 mtco2。

从具体行业来看,1992年~2002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由此减缓了制造业碳排放增长。

2002年~2007年高能耗行业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比大幅上升,推动碳排放增长321.84 mtco2,导致这一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总效应为正。

2007年~2012年,中低能耗行业对碳减排的作用逐渐增大(如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带动了这一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总效应为负。

上述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正在逐步改善,向中低能耗方向发展。

4. 能源强度因素分析。

能源强度是制造业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

除2002年~2007年外,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下降带来的碳排放减缓量在能源强度总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能耗与低能耗行业的能源强度贡献一直为负,对碳减排起着积极作用;而中能耗行业2002年~2007年、2007年~2012年的能源强度贡献为正,说明这两个时期中能耗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下降。

1992年~2012年,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由此推动了这些行业的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减缓了制造业碳排放增长。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技术进步使得能源利用的方法得以改进,生产单位增加值所使用的能源量下降,因此碳排放量下降。

研究表明,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比国有企业高。

1992年~2012年期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国有企业逐渐增加相对减少了碳排放。

5. 综合碳排放系数因素分析。

1992年~1997年,高、中、低能耗行业的综合碳排放系数贡献均为微弱的负向影响;1997年~2002年则相反,为微弱的正向影响。

这表明,1992年~2002年制造业能源结构无显著变化。

2002年~2007年,该因素主要起着正向的驱动作用,高能耗行业贡献最大,为23.32 mtco2。

这主要是由于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的拉动下,原煤、焦炭等高排放能源占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共增加约3个百分点,由此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

2007年~2012年,综合碳排放系数主要起着负向的驱动作用,高能耗制造业的贡献仍然是最大的,为-79.05 mtco2。

这仍然是由于在上述三个高能耗行业的主导下,原煤、柴油等高排放能源占比合计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优化主要能耗行业的能源结构,即降低高排放能源的使用比重可以显著地减缓碳排放增长。

三、结论与展望本文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从碳排放总量看,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碳排放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1996年~2002年为缓慢上升阶段,年均增长率为 1.84%;2002年~2007年为迅速上升阶段,年均增长率为17.45%;2007年后碳排放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年均增速约5.72%。

2. 从影响因素看,制造业增加值因素是碳排放变化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是最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内部结构因素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综合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在2007年~2012年成为仅次于能源强度的负向驱动因素。

3. 除2002年~2007年外,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总体上属于负向驱动因素。

1992年~2007年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

2007年后,制造业高能耗行业占主导的地位逐渐改变,中低能耗产业对碳减排的作用逐渐增大,导致这一时期制造业内部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量为负。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数据限制,需要将各产业部门数据进行合并,本文将所用的数据合并为21个部门,其中制造业部门为14个。

数据合并会造成数据损失,导致结果与细分部门相比精确度下降。

二是对于制造业的分类,本文是按照能源强度将制造业分为高中低能耗三类,没有考虑按照生产要素分类的情况。

采用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可以指导政府和企业通过生产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对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作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1] 徐盈之,张全振.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分解效应: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55-60,127.[2] 郑若娟,王班班.中国制造业真实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lmdi分解法的分析[j].经济管理, 2011,33(10):23-32.[3] 徐盈之,徐康宁,胡永舜.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统计研究,2011,28(7):55-61.[4]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 101-105.[5] 刘清春,孔令群,安泽扬.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14-18.基金项目:能源基金会项目“关于碳交易对深圳经济、能源、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号g-1311-19359)。

作者简介:马晓明(1962-),男,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金融及环境管理;孙璐(1990-),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金融;胡广晓(1993-),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金融;计军平(1983-),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收稿日期:2016-0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