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农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本文将对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减排措施的启示。

第一,种植结构。

我国农业碳排放受到种植结构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类作物比重不断下降,而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加,这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升高。

研究发现,经济作物和果树等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会导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进而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类作物的比重,有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量。

第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会导致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

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化肥、农药和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采取低碳技术和管理措施,如推广直播播种和节水灌溉技术,以减少碳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碳排放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耕地的持续利用和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减少,从而导致土壤碳排放增加。

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围垦也会导致土壤碳排放增加。

应加强土壤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开垦和围垦,有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

第四,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化肥农药为主,这种方式下农业碳排放量较高。

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量。

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低碳技术,减少土壤碳排放量,从而降低农业碳排放。

应加大有机农业的推广力度,以降低农业碳排放。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种植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影响。

为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应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土地保护,推广有机农业等。

在实施减排措施时,应注重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以实现农业碳排放的最大程度减少。

基于STIRPAT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峰值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STIRPAT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峰值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20, 9(2), 100-110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journal/jlcehttps:///10.12677/jlce.2020.92011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eak Values of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STIRPAT Model—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Zhenyue Fan, Mengzhen Zhao, Weifeng Gong, Chuanhui WangSchool of Economic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Rizhao ShandongReceived: Apr. 19th, 2020; accepted: May 11th, 2020; published: May 18th, 2020AbstractBased on the population, GDP 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structure, level of foreign in-vestment,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2000 to 2017,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improved STIRPAT model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the ridge regression. And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Shandong Province predicted the time to reach the peak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opulation size, GDP per capita, energy structure, level of foreign investment,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each. The energy intensity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arbon emissions. According to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the STIRPAT model, it is predicted that about 75% of the probabi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ill reach the target of peak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Finally, in light of the above analysis, it proposes to adjust the energy structure,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KeywordsCarbon Emission, Peak, STIRPAT Model基于STIRPAT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峰值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范振月,赵梦真,公维凤,王传会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范振月 等收稿日期:2020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11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18日摘 要本文基于2000~2017年的人口数量、人均GDP 、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外商投资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情况,构建了改进后的STIRPAT 模型,运用岭回归估计方法,分析碳排放总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青岛市低碳消费的实证分析

青岛市低碳消费的实证分析
均 值 迪 氏 分 解 法 ( o ai mi Me nDii a n e , 称 I L g r h c a vs d x 简 t iI M—
地级 以上 的城市 中 已有 1 3个 城市提 出低碳 城市 建设 目标 , 3
约 占总量 的 4 。但是 , 要 注意 的是 , 国 的城市 化率 从 6 需 中
应对未 来 的气 候变 化 , 而促 进 区域 经 济 、 会 与 环境 之 间 进 社
的协 调发展 , 而实现 半 岛蓝色经 济区经 济可持 续发 展 的 良 从 性 目标 。因此 , 研究 以青 岛市 为 例 , 用对 数 均 值迪 氏分 本 运
解法 ( MD ) 青 岛市 19— 20 L I对 9 8 O 8年 能 源 消 费 碳 排 放 量 及
2 ( 9 1年 ) 升 到 4 ( 0 3年 ) 用 了 2 O 18 上 O 20 仅 2年 , 远 快 于 远 英 国(2 1 0年 ) 法 国 ( 0 和 1 0年 ) 。快 速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必 然 需 要
大 规模 的基础设 施建设 , 由此带来 的碳锁 定效 应也 需要 将低
随着 全球 气候变 暖的 加 剧 以及 由 此导 致 的 一 系列 环境 问题 的恶 化 , 碳排放 问题 受到 国内外众 多研究 机构 和学 者 的 普 遍关 注 。美 国 能 源 部 二 氧 化 碳 信 息 分 析 中 心 ( DI C AC, 2 1 ) 国际 能源 机 构 (E 2 0 ) 众 多 机构 对 全 球碳 排 00 和 I A, 0 9 等 放 问题进 行 了大量 的基 础性 研 究 工作 。联 合 国政 府 问 气候 变 化专 门委员会 (P C ( 0 6 第 四次 报 告 指 出 , 类 活 动 IC ) 20 ) 人 引起 的大 规模 能源 消费导致 的 大气 中 C 含量 迅 速升 高 很 O 可 能是全 球气 候 变化 的最 主 要 原 因 , 这 种 可 能性 在 9 且 O 以上 ;0世 纪 7 2 O年代 , GRE NI 等 采用 分解 模 型分 析 了 E NG 美 国能源 和碳 排 放强 度下 降 的 主 要 原 因 ; ANG( 0 4 在 综 20 ) 述 了 I s e rs 数分 解 与 D vs p ye 指 a iii 数分 解 等分 析 方法 的 a指 基 础上 , 用对数 平 均迪 氏指 数 方法 ( MDI将 碳 排放 量 分 运 L ) 解 为经济 产 出规 模 、 业 结 构 、 产 产业 能源 强 度 、 业 能 源 结 产 构 、 排 放 系 数 等 五 个 影 响 因 素 。除 此 之 外 , J h so 碳 如 o ntn

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霍沫霖;韩新阳;单葆国【摘要】电力工业在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电力工业CO2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分析1991-2010年厂用电率、发电结构、发电煤耗、线损率等因素的变化对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主要受发电煤耗下降的正向作用,而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变化主要受发电结构影响,其次是发电煤耗,再次是线损率和厂用电率.【期刊名称】《中国电力》【年(卷),期】2013(046)012【总页数】5页(P122-126)【关键词】碳排放;减排;分解分析;电力工业【作者】霍沫霖;韩新阳;单葆国【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北京100052;国网能源研究院,北京100052;国网能源研究院,北京1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01;X70 引言中国的电力工业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10年火力发电的煤炭消耗占全国煤炭消耗的45%,由于煤炭消耗量大,电力工业SO2和CO2排放量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电力工业SO2排放量增加,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电力工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此,深入分析影响电力工业CO2排放的因素有利于制定降低电力工业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文献[1]分析了1995—2004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认为对人均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是能源效率,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率。

文献[2]分析了1995—2007年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认为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

文献[3]分析1985—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电力生产强度、电力生产结构、发电煤耗等对电力生产碳排放总量变化的影响作用,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促使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_1995_2004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_1995_2004

收稿日期:2006-09-01作者简介:徐国泉,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效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德老工业基地 技术进步 资源效率 创新模式比较研究(70440004)和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 985工程 创新基地资助。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4)摘要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 分解法(Logari thmi c mean wei ght Divisia meth od ,L 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 U 。

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关键词 碳排放;因素分解;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中图分类号 N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6)06-0158-04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 的生效,给中国带来了非常现实的、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

因此,如何控制和减少中国碳排放的问题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1995-200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降低阶段;第二阶段(2000-200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急剧上升阶段。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赵志耘;杨朝峰【摘要】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9页(P175-183)【关键词】碳排放;驱动因素;LMDI分解分析【作者】赵志耘;杨朝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一、引言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节节攀升。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2.5亿吨标准煤。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减排压力。

此外减排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日益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能源有效利用、环境友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既可以弱化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又可以争取环境外交的主动权,“净化”外部发展环境,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国碳排放量快速上升不能简单理解为仅是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结果,而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深入分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深层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大小,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决策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测度碳排放量并分析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深入了解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农业用地面积与利用方式:农业用地面积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

大规模的耕作和机械化作业会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而采用间作轮作等多样化耕作方式,则能够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平衡,减少碳排放。

2.施肥和喷雾:化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有机碳被分解,同时挥发出的氨和氮氧化物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使用进行合理控制,采用有机肥料和秸秆还田等方式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3.养殖:农业养殖业也是产生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分离废水和垃圾等措施,可减少养殖废物的产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实证研究结果通过上述因素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我们对2016年全国农业碳排放指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用地面积和利用方式:我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同时规模化经营和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等行为也在增加。

因此,采用间作轮作等多样化耕作方式和控制化肥使用,可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

2.施肥和喷雾:在施肥中,我国化肥的总使用量占全球的1/3,但大量荒芜的农业废弃物仍未回收,导致应用肥料量大大超过作物需求。

因此,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有机肥的应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减少化肥的使用。

三、结论农业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农业用地、施肥和养殖三个方面探究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农业碳排放问题,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碳排放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农业排放在整个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其农业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碳排放问题日益显现。

对于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了解仍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

开展我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碳排放的定义与概述、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气候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深入探讨农业碳排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农业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农业碳排放量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定义与概述,明确农业碳排放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探讨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

通过对不同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为精准制定降低碳排放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气候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方式,还直接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气候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找出对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未来的农业碳排放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施,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农业碳排放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意义农业碳排放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类 号 :2 5 F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2 7 (0 1 0 0 9 0 10 6 0 2 1 )5— 0 0— 6
引 言
近 2 0年 来 , 0 随着 人 口持续 增 加 以及工 业化 、 市化 进 程 的不 断 加 速 , 界 能源 消 费 剧 增 , 城 世 生态 环 境 不 断
及经 济发 展 的关 系角度 进 行分 析 , 探讨 的是 整个 国家 的碳排 放 问题 。也有 一 些研究 从 区域 角度 探讨 碳 排放 问
题 , 秀 萍 、 伟林 、 国 志等分 别 对我 国省 级 区域碳 排 放 、 邹 土 李 江苏 省 的碳 排 放 、 国碳 排 放 的区域 差异 等进 行 J 我 ,
经济 数据 来源 于《 山东统 计 年 鉴 》 为剔 除经 济 发 展 中的 价格 变 化 因素 , 有 经 济 数 据均 已换 算 为 19 , 所 95
年可 比价 格 。按照 山东 统计 年鉴 对 G P的划分 原则 , 经济 系 统 的二 氧化 碳 排放 量 ( 活用 能 源 排 放 除外 ) D 将 生
王 宜 虎
( 东财 经 大 学 经济 学院 , 山 山东 济 南 2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0 4
摘 要 : 随着 我 国社 会 经济 的迅 速发 展 , 能源 消耗 带来 的碳 排 放增加 已经成 为 国际社 会 关注 的焦
点, 控制 和减 少碳 排 放也 相 应成 为一 项 曰益 紧迫 的 重大课 题。 山东 省 作 为 我 国 的经 济 大 省和 碳 排 放 大省 , 临着越 来越 严 峻 的减 排压 力 。 为此 , 用 迪 氏对 数 指标 分 解 法 , 立 山东 省 碳 排放 增 量 的 因 面 采 建 素分 解模 型 , 19 2 0 对 9 5— 0 9年 间产 业规模 、 业 结构 、 排放 强度这 三个 主 要 因素对 山东 省碳 排 放 增 产 碳 量 的影 响进 行 了定 量分析 。研 究发 现 , 业规模 的扩 大是 导致 山东 省碳 排放 量增 加 的主 要 因素 , 业 产 产
源结 构 、 能源 效 率和 经济 发展 等 因素 变化对 中 国人 均碳 排 放 的影 响 ; 张雷 通 过对 发 达 国家 和 发 展 中 国家 的
对 比研究 发现 , 济结 构 多元 化导 致 了能 源需求 降低 , 而 降低 了碳 排 放 。这 些 研究 着 重 从碳 排 放 与人 f 经 从 1
第 5期 总 第 15期 1
21 0 1年 9川
山 东 财 政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S HANDONG UNⅣ ERS TY I I oF F NANCE
N . J¨5 O 5 Vo .
S p2 1 e 01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 虽然按照《 京都议定书》 的规定 , 2 1 在 02年之前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 二
氧化 碳 的指标 , 是 可 以预料 到 , 但 随着 中国经济 的发 展 和工业 化 进程 的加 快 , 中国面 临的二 氧化 碳减 排 义务 将
是 十分艰 巨 的 。山东 省作 为我 国的人 口和经 济 大省 , 直是 我 国 的高碳 排 放 区 , 一 中国能 源 报告 ( 0 8 的数 据 20 ) 示 ,0 5年 山东 省 二氧 化碳 排放 量居 全 国第 一 位 。近 年 来 , 20 山东 的碳 排 放 量 仍 在持 续 增 长 , 续 稳 居 全 持 白位 。 凶此如 何 控制 和减 少碳 排放 已成为 一项 目益 紧 迫 的重大 课题 。 ’ 目前 , 内外 均有 学 者对 二氧 化碳 排放 进 行研 究 。Y r 用 S I P T模 型研 究 了二 氧 化碳 排 放 量 与 人 国 ok利 TR A
分解 为 : 第一 产业 、 工业 、 筑业 、 建 交通 运输 仓储 邮政 业 、 批发 零售 住宿 餐饮 业 和其他 第三 产业 。 由于生 活消 费
化 , 别是 气候 变 暖 已严重 威胁 到人 类 的可 持续 发展 , 温室 气体 排放 则是 全球 气候 变 暖 的元 凶 , 室气 体 特 而 温
中二 氧化 碳 又是 最主 要 的一种 , 因此实 现二 氧 化碳 的减 排 是应 对 气 候 变化 的重 中之重 。 目前 , 国 的二 氧 化 我
结构 的调 整 并没 有起 到减 少碳 排 放 的作用 , 而对碳 排 放量 的增 加 有所促 进 , 反 对碳 排 放起 到决 定性 抑 制作 用 的是碳 排 放 强度 的 降低 。 最后 根据 研 究结果 提 出减 少 山东 省碳排 放 量 的政 策 性建议 。
关键 词 : 排 放 ;MD ; 碳 L I 产业 结构
口之 间 的关 系 ;o Cl e发现 二 氧化碳 排 放量 与人 均 收入 之 间符 合 库 兹 涅 茨 曲线 J而 Fid 与 杜婷 婷 分 别 应 , r l e 用奥 地利 和 中 国的数 据发 现二 者之 间是 “ 形 曲线关 系 . ; 国泉 等采 用对 数平 均权 重分 解 法 , 量 分析 能 N” 4徐 定
王宜 虎 : 山东省 碳排 放 的因素 分解 实证 分析
。本 文根 据 山东省 1 9 2 0 9 5— 0 9年 的产业 发 展 和碳 排 放 数 据 , 分析 山东 省 产业 发 展 碳排 放 的影 响 因
素 , 提 出相应 的碳 减排措 施 。 并
二 、模 型 构 建
( )数 据 来 源 与 处 理 一
收 稿 日期 :0 1 6—2 2 1 —0 8
作 者 简 介 : 宜 虎 (9 3一) 男 , 土 17 , 山东 滕 州人 , 山东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究 方 向 : 境 经 济 学 和 域 经 济 学 。 博 研 环
9 0
第 5期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