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消化系统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
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
第六节
吸
收
第 一 节
概 述
I. 消化digestion
I). 定义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II). 消化的类型:
(I)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的舒缩运动 (形变) (II)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 (质变)
⑸胃酸分泌机制:是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 的,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
质子泵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⑵作用:
胃蛋白酶原
胃酸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自我激活
⑶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0~3.5,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蠕动:自胃体中部向幽门部推进,受慢波电位的控制。迷走N、胃泌素、
胃动素(+);交感神N、胰泌素、抑胃肽(-)。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类 > 蛋白质 > 脂肪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二) 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RP
不稳定,-50 ~ -60mV, 形成:K+外流、钠钾泵的生电作用
2. 慢波 (基本电节律):BER
(1) 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在RP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 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 称为慢 波(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ER)。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胆碱能N元 ①ACh
M受体
G细胞 嗜铬样细胞 ③组胺
胃泌素受体
②胃泌素
M3受体 H2受体
胃泌素受体
壁
细
质子泵
胞
泌 酸↑
①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②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促进胃 酸分泌; ③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和刺激胃、 肠、胰的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 ④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 胰液、胆汁分泌。
(二)外来N系统
1.躯体N:口腔、咽、食道
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 支配。
2.自主N:
副交感N: 迷走N、盆N 壁内N丛
神经节
交感N 神经节
NE
-
-
壁内N丛 胆碱能N元
+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ACh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 胃肠激素 (gut hormone)/胃肠肽。 ( 30余种 )
●
②胃期 Ⅰ.分泌机制:
1)食物扩张胃底和胃体→ 迷走-迷走N长反射和壁内 N丛短反射→胃液分泌; 2)食物扩张胃窦部→壁内 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 泌素→胃液分泌; 3)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 胞释放胃泌素→胃液分泌。
Ⅱ.分泌特点:
● ●
分泌量(60%)和酸度很高。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 头期。
胃: 3次/min; 十二指肠: 11-12次/min; 回肠末端: 8-9次/min
(2) 起源 : (3) 原因 :
胃肠活动的 起搏细胞
环行肌与纵行肌交界处间质中的Cajal细胞(ICC) 不清(可能与钠泵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或停止有关)
3. 动作电位: AP
(1) 特点:
与慢波比,时程短10-20ms
4.腔分泌:激素直接分
泌入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
5.自分泌:激素分泌到
细胞外后,反过来作用于 分泌该激素的细胞自身。
胃肠激素分泌方式示意图 A. 远距分泌 B. 旁分泌 C. 神经分泌 D. 腔分泌 E. 自分泌
(三)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如:胃泌素既能刺激胃酸、胰酶、胆汁等的分泌,又能促进 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
(2) 形成 :
① 去极相: 慢钙通道开放→大量Ca2+内流, 少量Na+内 流 ② 复极相: K+通道开放→K+外流
4. 慢波 、AP 、收缩三者的关系
慢波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后者控制肌肉的 收缩
慢波是AP的基础,AP产生收缩,AP的频率决定收缩的强度
收缩波
膜电位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 2.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 3.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 酶还有杀菌作用。 4.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5.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 毒可随唾液排出。
入胃内的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 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 食团 食团上端食管的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扩张 → 刺激 食团下端食管的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 调节
1.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
胃壁平滑肌的舒张。通过迷走-迷走 反射(NO或VIP)实现。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
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
持续的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 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3.粘液和HCO3⑴来源: 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 泌酸区的黏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 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 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 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①润滑:防止食物 的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 HCO3- + H+→H2CO3 ③减免高[H+]和胃 蛋白酶对自身的侵 蚀。
(1)分解食物的各种成分 (2)为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 (3)稀释食物 (4)保护消化道粘膜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NS(肠NS)
粘膜下N丛:环形肌与粘膜层之间 肌间N丛:环形肌与纵形肌之间
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分泌 及胃肠血流。
消化道内机械化 学和温度感受器
粘膜下N丛 ↓↑ 肌间 N 丛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胃肠血流 胃肠运动 胃肠分泌
2.内分泌细胞:
G细胞、D细胞、肠嗜铬样C
主细 胞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 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d。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 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酸度:125~165mmol/L
⑶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也与壁 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⑷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与食欲有关
(2)胃期:刺激来自胃部感受器,
量大 (60%)
(3)肠期:刺激来自小肠感受器,
量少(10%)
①头期:
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Ⅰ.分泌机制: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 走N为共同传出N→其末
ACh→壁细胞分泌
梢释放
GRP→G细胞→胃泌 素分泌→胃液分泌
Ⅱ.分泌特点:
分泌量(30%)、酸度和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 很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 素有关。
胃蛋白酶 Hcl 粘液 H+ HCO3pH2 粘液屏障 pH7
粘膜屏障
(紧密连接)
4. 内因子
分泌: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作用:促进 vitamin B12的吸收 机制:内因子有两个结合部位,一个与VB12 结合,保护其不被小肠内的水解酶破 坏;另一个与远侧回肠粘膜上的受体 结合,促进 vitamin B12 的吸收。 缺乏:影响RBC生成→恶性贫血
课前提问
1、定义:
消化;吸收;BER;胃肠肽
2、慢波、AP、消化道收缩三者之间的关系? 3、消化道的N支配包括?
第三节
胃内消化
暂存食物,部分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贲门腺区:粘液C→稀薄粘液 泌酸腺:壁C、主C、颈粘液C 幽门腺区:分泌粘液
粘液细 胞
壁细 胞 G 细胞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 嚼 味 觉 嗅 觉
(+) 条件和非 条件反射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副交感N
ACh
M受体
交感N
NE
β 受体
IP3释放 Ca2+释放 腺体分泌活动↑ 唾液腺血管舒张 (稀薄唾液)
cAMP↑
唾液腺分泌
粘稠唾液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
II. 吸收absorption
定义: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舒缩迟缓(>20s) 2、富有伸展性:尤以胃更明显 3、具有源自文库张性: 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节律性收缩: 缓慢且不规则, 变异性较大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拉、温 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质子泵
奥美拉唑
阿托品
甲氰咪呱 阿托品
②
③
生 长 抑 素
① ①
3.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的调节:
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 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3期几乎同时开始, 互相重叠,均受N和体液双重调节,头期以N调节为 主,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
(1)头期:刺激来自头部感受器(假饲),量大(30%)、
2.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消化期分泌的抑胃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分泌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
③肠期 Ⅰ.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包括 N和体液调节,但以 体液调节为主。 ●食物进入小肠→机 械扩张及消化产物 的化学刺激→G细胞 →胃泌素、肠泌酸 素→胃液分泌。
●
Ⅱ.分泌特点:
分泌 量 (10%) 、 酸 度和胃蛋白酶含量 均较低。
●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⑴盐酸:
当胃酸分泌过多,使胃窦部pH≤1.2~1.5或十二指肠pH ≤2.5时,胃腺分泌受到抑制(负反馈),其机制为: ①胃酸直接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 ②胃酸刺激胃窦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抑制胃液分泌; ③胃酸刺激十二指肠分泌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抑制胃泌 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
⑵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 胃液分泌。
(促胰液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
⑶高张溶液:
①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 ②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⑷其他:
恶劣的情绪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 激素(胰泌素、抑胃肽、PG等) 抑制胃液分泌
“食管下括约肌”(LES)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
(1~3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 5~10mmHg)。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起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 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调节:LES受迷走N抑制性和兴
奋性纤维的双重支配,亦受体液 因素的调节。
N调节:食团刺激→迷走N抑制纤维(+)→释放VIP或NO→LES舒张→食团 通过→随后迷走N兴奋性纤维(+)→ACh→LES收缩→防止胃内容物逆流 体液调节:食物入胃后→胃泌素和胃动素释放→LES收缩; 促胰液素、CCK、PGA2→LES舒张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 2.数量巨大 3.分为开放型细胞 和闭合型细胞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消化道
(二)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经血液循环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
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邻近 靶细胞发挥作用。
3.神经分泌:神经内分
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 循环中发挥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
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
第六节
吸
收
第 一 节
概 述
I. 消化digestion
I). 定义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II). 消化的类型:
(I)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的舒缩运动 (形变) (II)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 (质变)
⑸胃酸分泌机制:是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 的,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
质子泵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⑵作用:
胃蛋白酶原
胃酸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自我激活
⑶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0~3.5,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蠕动:自胃体中部向幽门部推进,受慢波电位的控制。迷走N、胃泌素、
胃动素(+);交感神N、胰泌素、抑胃肽(-)。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类 > 蛋白质 > 脂肪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二) 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RP
不稳定,-50 ~ -60mV, 形成:K+外流、钠钾泵的生电作用
2. 慢波 (基本电节律):BER
(1) 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在RP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 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 称为慢 波(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ER)。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胆碱能N元 ①ACh
M受体
G细胞 嗜铬样细胞 ③组胺
胃泌素受体
②胃泌素
M3受体 H2受体
胃泌素受体
壁
细
质子泵
胞
泌 酸↑
①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②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促进胃 酸分泌; ③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和刺激胃、 肠、胰的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 ④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 胰液、胆汁分泌。
(二)外来N系统
1.躯体N:口腔、咽、食道
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 支配。
2.自主N:
副交感N: 迷走N、盆N 壁内N丛
神经节
交感N 神经节
NE
-
-
壁内N丛 胆碱能N元
+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ACh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 胃肠激素 (gut hormone)/胃肠肽。 ( 30余种 )
●
②胃期 Ⅰ.分泌机制:
1)食物扩张胃底和胃体→ 迷走-迷走N长反射和壁内 N丛短反射→胃液分泌; 2)食物扩张胃窦部→壁内 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 泌素→胃液分泌; 3)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 胞释放胃泌素→胃液分泌。
Ⅱ.分泌特点:
● ●
分泌量(60%)和酸度很高。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 头期。
胃: 3次/min; 十二指肠: 11-12次/min; 回肠末端: 8-9次/min
(2) 起源 : (3) 原因 :
胃肠活动的 起搏细胞
环行肌与纵行肌交界处间质中的Cajal细胞(ICC) 不清(可能与钠泵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或停止有关)
3. 动作电位: AP
(1) 特点:
与慢波比,时程短10-20ms
4.腔分泌:激素直接分
泌入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
5.自分泌:激素分泌到
细胞外后,反过来作用于 分泌该激素的细胞自身。
胃肠激素分泌方式示意图 A. 远距分泌 B. 旁分泌 C. 神经分泌 D. 腔分泌 E. 自分泌
(三)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如:胃泌素既能刺激胃酸、胰酶、胆汁等的分泌,又能促进 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
(2) 形成 :
① 去极相: 慢钙通道开放→大量Ca2+内流, 少量Na+内 流 ② 复极相: K+通道开放→K+外流
4. 慢波 、AP 、收缩三者的关系
慢波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后者控制肌肉的 收缩
慢波是AP的基础,AP产生收缩,AP的频率决定收缩的强度
收缩波
膜电位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 2.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 3.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 酶还有杀菌作用。 4.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5.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 毒可随唾液排出。
入胃内的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 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 食团 食团上端食管的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扩张 → 刺激 食团下端食管的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 调节
1.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
胃壁平滑肌的舒张。通过迷走-迷走 反射(NO或VIP)实现。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
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
持续的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 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3.粘液和HCO3⑴来源: 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 泌酸区的黏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 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 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 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①润滑:防止食物 的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 HCO3- + H+→H2CO3 ③减免高[H+]和胃 蛋白酶对自身的侵 蚀。
(1)分解食物的各种成分 (2)为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 (3)稀释食物 (4)保护消化道粘膜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NS(肠NS)
粘膜下N丛:环形肌与粘膜层之间 肌间N丛:环形肌与纵形肌之间
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分泌 及胃肠血流。
消化道内机械化 学和温度感受器
粘膜下N丛 ↓↑ 肌间 N 丛 血 管 平滑肌 腺 体 胃肠血流 胃肠运动 胃肠分泌
2.内分泌细胞:
G细胞、D细胞、肠嗜铬样C
主细 胞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 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d。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 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酸度:125~165mmol/L
⑶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也与壁 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⑷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与食欲有关
(2)胃期:刺激来自胃部感受器,
量大 (60%)
(3)肠期:刺激来自小肠感受器,
量少(10%)
①头期:
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Ⅰ.分泌机制: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 走N为共同传出N→其末
ACh→壁细胞分泌
梢释放
GRP→G细胞→胃泌 素分泌→胃液分泌
Ⅱ.分泌特点:
分泌量(30%)、酸度和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 很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 素有关。
胃蛋白酶 Hcl 粘液 H+ HCO3pH2 粘液屏障 pH7
粘膜屏障
(紧密连接)
4. 内因子
分泌: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作用:促进 vitamin B12的吸收 机制:内因子有两个结合部位,一个与VB12 结合,保护其不被小肠内的水解酶破 坏;另一个与远侧回肠粘膜上的受体 结合,促进 vitamin B12 的吸收。 缺乏:影响RBC生成→恶性贫血
课前提问
1、定义:
消化;吸收;BER;胃肠肽
2、慢波、AP、消化道收缩三者之间的关系? 3、消化道的N支配包括?
第三节
胃内消化
暂存食物,部分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贲门腺区:粘液C→稀薄粘液 泌酸腺:壁C、主C、颈粘液C 幽门腺区:分泌粘液
粘液细 胞
壁细 胞 G 细胞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 嚼 味 觉 嗅 觉
(+) 条件和非 条件反射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副交感N
ACh
M受体
交感N
NE
β 受体
IP3释放 Ca2+释放 腺体分泌活动↑ 唾液腺血管舒张 (稀薄唾液)
cAMP↑
唾液腺分泌
粘稠唾液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
II. 吸收absorption
定义: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舒缩迟缓(>20s) 2、富有伸展性:尤以胃更明显 3、具有源自文库张性: 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节律性收缩: 缓慢且不规则, 变异性较大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拉、温 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质子泵
奥美拉唑
阿托品
甲氰咪呱 阿托品
②
③
生 长 抑 素
① ①
3.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的调节:
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 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3期几乎同时开始, 互相重叠,均受N和体液双重调节,头期以N调节为 主,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
(1)头期:刺激来自头部感受器(假饲),量大(30%)、
2.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消化期分泌的抑胃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分泌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
③肠期 Ⅰ.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包括 N和体液调节,但以 体液调节为主。 ●食物进入小肠→机 械扩张及消化产物 的化学刺激→G细胞 →胃泌素、肠泌酸 素→胃液分泌。
●
Ⅱ.分泌特点:
分泌 量 (10%) 、 酸 度和胃蛋白酶含量 均较低。
●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⑴盐酸:
当胃酸分泌过多,使胃窦部pH≤1.2~1.5或十二指肠pH ≤2.5时,胃腺分泌受到抑制(负反馈),其机制为: ①胃酸直接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 ②胃酸刺激胃窦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抑制胃液分泌; ③胃酸刺激十二指肠分泌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抑制胃泌 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
⑵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 胃液分泌。
(促胰液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
⑶高张溶液:
①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 ②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⑷其他:
恶劣的情绪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 激素(胰泌素、抑胃肽、PG等) 抑制胃液分泌
“食管下括约肌”(LES)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
(1~3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 5~10mmHg)。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起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 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调节:LES受迷走N抑制性和兴
奋性纤维的双重支配,亦受体液 因素的调节。
N调节:食团刺激→迷走N抑制纤维(+)→释放VIP或NO→LES舒张→食团 通过→随后迷走N兴奋性纤维(+)→ACh→LES收缩→防止胃内容物逆流 体液调节:食物入胃后→胃泌素和胃动素释放→LES收缩; 促胰液素、CCK、PGA2→LES舒张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 2.数量巨大 3.分为开放型细胞 和闭合型细胞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消化道
(二)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经血液循环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
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邻近 靶细胞发挥作用。
3.神经分泌:神经内分
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 循环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