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汇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舞钢市委舞钢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舞钢市是一座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汇处,总面积64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总人口32万,其中城市人口12万。是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这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已进入河南省前20强。
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舞钢市按照省、平顶山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009年8月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提出了以“两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为抓手,加快推进舞钢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市区为核心,将全市190个行政村整合规划为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确定了“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其中:18个行政村并入主城区,72个行政村进入4个中心镇,100个行政村进入17个中心社区。
2009年以来,我们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原则,先行启动了4个中心镇和6个中心社区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重点探索了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和迁村并点型三种模式。截至目前,全
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总投资3亿多元,建成新民居1906套,配套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011年计划新建3000套,目前已开工建设1860套。一批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5000多农民先行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新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流转总面积达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2010年,舞钢市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先进监测县市。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舞钢市以群众自愿和群众满意度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开辟“两集中”工作专题栏目,广泛宣传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的政策和长远规划。先后开展了多次全市范围的宣传调研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6万多份,召开座谈会120多次,充分听取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惠民工程,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充满期望。二是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在规划布局、户型设计、建设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农村“4+2”工作法,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是一手抓建新,一手抓拆旧。在中心镇、中心社区规划完成后,群众自愿报名,乡镇政府与村民签订搬迁补偿安臵协议,村民入住新建住房前,必须把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并限期拆除旧房后兑现市乡奖补资金。
二、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精品社区
高标准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综合考虑不同乡镇区域特点、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历史底蕴、资源优势等条件,坚持高标准编制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既注重道路、给排水、供电、能源、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益事业的配套完善。为保证规划高质量完成,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主持召开中心镇、中心社区规划专题会议,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陆志诚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常
务副院长夏南凯等知名专家参与我市中心镇、中心社区规划指导和评审。目前,我市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的建设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编制工作,实现了高位谋划,形成了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规划作品。如:独具江南特色的张庄中心社区,三易其稿,最终确定为徽派建筑风格,按照规划建成后的张庄中心社区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社区和谐统一的“北国小江南”特色;已安臵330户移民的瑞祥中心社区在搞好社区学校、幼儿园、超市、集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建设了“小丹江”人工湖游园。目前,
该社区白墙青瓦,绿树四合,小桥流水,街净路宽,如诗如画,深受入住居民好评。二是指导各中心镇、中心社区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土地流转,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将增收计划分解到每个农户,细化到各个阶段,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支撑,确保入住农户“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高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居民住房户型设计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分别设计大、中、小户型,两层与多层楼房,满足不同层次农户需求。同时,注重房屋形体美观性、实用性和周边环境的相融性。按照社区建设规划,通盘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将道路、能源、供水、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与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益事业同规划、同建设,一步到位,真正让聚居农民走上平坦路、喝上安全水、住上舒适房、享受到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文化待遇,倾力打造老有所养、居有所乐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提高聚居农民的幸福指数。在建设的同时,高标准要求建设质量。对中标建筑单位、监理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实行职能部门抽检、乡镇社区监管、社区干群参与监督的办法,从材料使用、施工等环节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社区各项建设项目质量。
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一是抓好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农民聚居后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采取“选、派、聘”等形式,选优、配强社区领导班子。目前,已有6个社区成立了党总支和社区管委会,并开展了岗前培训和任中培训,为社
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及时为聚集农民提供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聚集居民对中心镇、中心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完善中心镇、中心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基层组织议事制度、社会事业管理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卫生保洁制度等规章制度,逐步使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四是创新社区经费保障体制。为保障社区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我市采取市财政拿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村经费整合一点、集体收益筹措一点的办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社区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涉农项目,破解“两集中”建设资金难题
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2010年以来,舞钢市财政已投入8000万元资金用于“两集中”工作,对中心镇、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财政按1∶1奖补。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1亿多元,用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二是实行项目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要求,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等可控资源8000多万元,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投向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提高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筹资6000多万元参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引导市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中心镇、中心社区的信贷投放,用于缓解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