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政策合法化与听证制度
行政听证制度
![行政听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028fc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a.png)
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行政法律手段,旨在提供公正、透明和公平的程序以保护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
该制度允许疑问或争议的一方在行政机关进行听证会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以使其在行政决策中获得公正对待。
本文将探讨行政听证制度的定义、目的、依据和运行机制,以及其在保障公正合法的行政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政听证制度的定义和目的行政听证制度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在制订、修订或实施具有广泛影响的行政法规、政策或行政决策时,通过组织听证会的形式,允许当事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以确保制度公平、公正和合法。
行政听证制度的目的是在行政决策达到公正性、透明性以及参与民众的发言权和听证权利。
二、行政听证制度的依据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中明确行政机关组织听证会的要求和程序,以确保公正的行政决策;2. 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享有陈述权和辩论权的权利,这为行政听证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3. 监察法:监察法规定了公众监察行政机关的权限和职责,听证制度有助于履行监察法所赋予的责任;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参与政治的权利,这为行政听证制度提供了合宪性的支持。
三、行政听证制度的运行机制行政听证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通知:行政机关在决定组织听证会之前,应向相关当事人发出正式的通知,通知内容应包括听证会的目的、时间、地点以及听证程序等;2. 参与申请:当事人被告知有权参与和申请听证会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行政机关提交参与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3. 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行政机关组织和主持的,与案件相关的当事人和证人可以在会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4. 决定:行政机关在听证会结束后会评估听证会上的证据和陈述,并作出相应的行政决定,该决定应该合理、公正且有法律依据;5. 再审:当事人不满意行政决定时,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程序提出再审或上诉。
公共政策随堂练习
![公共政策随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3e01d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f.png)
公共政策随堂练习第一章绪论1.(单选题)A .勒纳C .德洛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B .拉斯韦尔D.马克思)参考答案: B2.(单选题 ) 下列哪一部书的面世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标志。
A .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B .拉斯韦尔著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C .亚当?斯密著的《国富论》D.德洛尔著的《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参考答案: A3.(单选题 )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哪个阶段开始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A.初期阶段 B .第二阶段C .近期阶段D. 90 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形成完整学科时参考答案: B4.(单选题 ) 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创立的()方法论,到后行为主义时期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方法论。
A .博弈论B .行为主义C .公共选择 D.个案研究参考答案: C5.(单选题 )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A .理性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经验主义D.后现代主义参考答案: B6.(单选题 )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以()重点。
A .政策的制定B .政策的执行C .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参考答案: A7.(多选题 )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包含下列哪几方面()。
A .研究对象B .概念体系C .研究方法D.研究机构E.研究目标参考答案: ABC8.(多选题 )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步骤通常的安排是()。
A .从经验观察开始B .从经验概括开始C .从理论开始D.从假设开始参考答案: AD9.(多选题 ) 从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
A .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C .卡尔·马克思D.马克斯·韦伯E.托克维尔参考答案: ABCD10. (多选题)在90年代,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
听 证 制 度
![听 证 制 度](https://img.taocdn.com/s3/m/252abbdb6f1aff00bed51e3d.png)
听证制度应松年一、概述(一)听证的概念听证的内涵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尤其是在作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应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从而体现了行政的公正;听证源于英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听取对方意见;二是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
自然公正原则最初适用于司法程序,要求法官在作出判决前,必须通过公开审判,就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取当事人和征人的意见。
后来移用到行政程序中,成为约束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程序规则,在制定法对行政程序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完整时,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最低限度满足自然公正原则的要求。
听证在制定法上的根据可以追溯到英国1512年的《自由大宪章》该宪章第39条规定:"自由民非依据国法予以审判者、不得逮捕或禁锢,也不得剥夺其财产、放逐外国,或加以任何危害。
其后的1354年的《自由律》也规定:"任何人不论其财产和身份如何,本得未经过正当法律程序,加以逮捕、禁锢、剥夺继承权,或处以死刑。
"美国在制定宪法时,继承英国的自然公正观念,在《联邦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财产。
"这条规定适用于联邦政府机关。
《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财产",这条规定适用于各州政府机关。
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的意义就是公正行使权力,要求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不利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所以,听证是美国公民根据宪法正当法律程序所享有的权利。
二战以后,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开始重视人权的保护,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行政领域,就是不再将国民视为行政管理的客体,开始重视国民对行政活动的参与。
听证,作为体现行政公正、公开、民主的核心制度,也因此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
听证会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听证会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042b7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2.png)
第1篇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听证会,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重大行政决定前,依法听取当事人、利害关系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程序。
第三条行政机关举行听证会,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
第四条行政机关举行听证会,应当依照本规定制定听证规则,并予以公布。
二、听证会的适用范围第五条下列重大行政决定应当举行听证会:(一)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吊销许可证或者暂扣许可证的决定;(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的决定;(四)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的决定;(五)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较大数额赔偿的决定;(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其他重大行政决定。
第六条行政机关在作出下列行政决定时,可以举行听证会:(一)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决定;(二)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的行政决定;(三)涉及重大环境资源的行政决定;(四)涉及重大社会稳定的行政决定;(五)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举行听证的其他行政决定。
三、听证会的组织和主持第七条听证会由作出重大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并指定专人负责听证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听证会主持人由行政机关指定的专人担任,主持听证会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听证会主持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二)具备组织听证会的能力;(三)公正、公平、公开地主持听证会。
四、听证会的通知和参加人第十条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重大行政决定前,书面通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
第十一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参加听证会。
听证适用法律规定(3篇)
![听证适用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44be4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1.png)
第1篇一、引言听证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中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它旨在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听证制度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篇论文将从听证的定义、听证的种类、听证的程序、听证的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听证的定义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前,依法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并对其意见、证据进行审查的一种行政程序。
听证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开性:听证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当事人和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2. 公正性:听证程序应当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依法性:听证活动应当依法进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4. 有效性:听证结果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对行政机关的决策产生约束作用。
三、听证的种类根据听证的目的和内容,可以将听证分为以下几种:1. 行政许可听证: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听证。
2. 行政处罚听证: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对被处罚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听证。
3. 行政强制措施听证: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前,对当事人的权益进行听证。
4. 行政复议听证:行政复议机关在审查行政复议申请时,对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进行听证。
5. 其他听证:除上述听证外,还包括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其他事项。
四、听证的程序听证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阶段: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当事人。
2. 开庭阶段:听证开始时,主持人宣布听证规则,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当事人陈述、申辩,并提供相关证据。
3. 质证阶段:听证主持人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并要求当事人进行质证。
4. 陈述阶段:听证主持人对当事人陈述、申辩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当事人对听证笔录进行确认。
5. 评议阶段:听证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对听证事项进行评议,并作出听证决定。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9b30f208e9951e79a892713.png)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决策一、关键概念1.公共政策决策答: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决策是政策运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2.理性决策模型答:理性决策模型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认为决策者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从而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决策模型。
3.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
它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决策行为视为具有一致价值判断的整体行为而非个体或群体行为。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具备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预测到所有结果。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4.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答: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或程式。
在有限理性决策中,决策者得到的是有限的决策资源和决策信息,然后进行对策搜索,将搜索出的对策方案逐个地进行比较,直到找出满意对策才停止搜索,最后输出满意的对策。
如果找不到满意对策,则降低满意标准,重新进行对策搜索,直到形成满意对策为止。
5.渐进决策模型答:渐进决策模型是指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所倡导的一种理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由于理性决策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所以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的,只是对政策进行渐进的调整。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36091e581b6bd97f19eaf1.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
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P19 含义。
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五、公共权力P20 含义。
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P2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 含义。
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 含义。
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二、政府支出三、公共政策范围P33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政府失灵P37含义。
缺点。
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二、市场失灵P40含义。
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三、契约失灵四、志愿失灵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五、社会失灵P43(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第二章政策分析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 含义。
听证会制度规定
![听证会制度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4bce1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b.png)
听证会制度1. 引言听证会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公开和透明机制。
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机会,以表达意见和意愿,参与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听证会的定义、起源、意义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
同时,还会探讨听证会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
2. 听证会的定义和起源听证会是一种公众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形式,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
听证会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和反对意见,以便制定出更优质、更有效的政策和法规。
听证会不仅限于法律和政策制定领域,也可以用于审查和评估特定问题或争议的解决。
听证会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法律和行政程序的一部分。
最早是由美国政府引入,随后被许多其他国家采用。
听证会制度的理念是通过公开和透明的决策过程来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众参与的可行性。
3. 听证会的意义和作用3.1 公众参与听证会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在一些重大决策中,政府往往需要听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以制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政策。
听证会使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决策的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3.2 决策质量的提升通过听证会,政府可以收集到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政策和法规。
听证会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和透明的平台,有助于排除信息不对称,减少决策的错误和偏差。
3.3 冲突解决和社会和谐在一些复杂和争议性的问题上,听证会也可以作为一种冲突解决机制。
通过公开和透明的听证过程,不同利益相关方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并与其他方面进行对话和辩论。
这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社会和谐和共识的形成。
4. 相关案例4.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开听证会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负责监管通信行业。
该机构定期组织公开听证会,为公众提供一个机会,以就通信政策进行意见交换和发表观点。
第七章 听证制度
![第七章 听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e64ce127d3240c8547ef1d.png)
在这十几年当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又出台了一些好的新鲜经验,也需要及时补充到公 务员制度里面去,所以在暂行条例经过十几年的实 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好的制度的时候,进一 步完善和提高,出台这么一部法律是非常适时的。 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 2005年4月27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日开始实 施。同时,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 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将职务和级别二者相分离, 实行职务职级晋升相分离 的制度。
38
四、增加聘任制
《公务员法》第85 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 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 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五、对公务员的考核有重大调整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考核确定为五个方面。即:德、
能、勤、绩、廉。考核等次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 不称职四个等次 六、公务员工资福利发生了变化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 补贴和奖金。
➢ 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
32
7.2.3 政策法律化 1.政策法律化的基本条件 2.政策法律化的形式要求 3.法律的局限性制约政策法律化 4.泛法治主义的批判
33
政策合法化和政策法律化的比较
比较内容
政策合法化
政策法律化
主体不同 内涵不同
有权使政策获得 合法地位的国家
机关
5
从行政听证角度来看,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国家基本都采取职权主义原则。
听证程序中非常重要的原则:职能分离原则。 即在听证过程中从事裁决的机构或人员,不 能从事与听证和裁决行为不相容的活动,以 保证裁决公正。
《英国行政法》一书中也有详细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思考题
![《公共政策概论》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ecb7e0376c66137ee061941.png)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第一篇政策理论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公共政策?2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3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 如何从“公共”的概念理解公共政策?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7 什么是公共利益?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9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10 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第二章政策分析1 什么是政策分析?2 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3 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有何区别?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政策类型信息?5 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6 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8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10 思想库有哪些类型?第三章政策概念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1 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2 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3 如何划分公共政策主体?4 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5 非官方参与者是谁?6 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7 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8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10 哪些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1 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2 模型有哪些作用?3 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 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5 解释“有限理性”概念?6 “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7 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8 怎样预防“群体狂想症”的出现、9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10运用博弈论分析现实问题?11“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12 结合团体理论阐述政府的作用?第二篇政策制定第五章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1 什么是社会问题?2 社会问题具有哪些特征?3 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分析社会问题?4问题确认包括哪些步骤?5 什么是社会问题的层次分析方法?6 利益团体在议程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7 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8 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9 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0 政策议程的建立会遇到哪些障碍?第六章政策规划1 举例说明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2 简述经验思维的特点和作用3 举例说明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4 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它有哪些要必须遵循的原则?5举例说明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事实判断。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ac7fcf9aa00b52acfc7ca42.png)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考试大纲一、考试方式与时间考试方式:开卷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二、试卷结构与题型三、考核重点模块一公共政策概述一、导论1.要对公共政策的含义深刻理解。
2.“公共”概念透视:重点是听教师讲课并结合课本,明白公共政策的理念,树立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领会公共政策的是非观。
3.理解公共政策的分类。
4.掌握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功能,并能分析某项公共政策的作用体现。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1.了解政策分析的特征。
2.了解政策分析的焦点。
三、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了解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宏观政策分析;政治学角度的政策分析;经济学角度的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比喻;示意图;观察与解释;模型。
模块二政策制定一、政策主体熟练掌握政策主体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政策主体都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
二、政策问题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正确区分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并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三、界定政策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学会界定政策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四、议程设置: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而成为政策问题的1.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议程设置的特点及历史演变。
2.掌握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定义及其区别,以及转化条件。
3.熟练掌握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五、从政策过程出发的政策制定模型熟练掌握并熟练应用以下几种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模型;垃圾桶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六、从政策主体出发的政策制定模型熟练掌握并熟练应用以下几种模型:议会决策模式;利益集团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公民决策模型。
七、政策目标的确定了解政策目标制定的意义、政策目标的分类、政策目标制定的障碍、政策目标制定要求以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方法。
八、政策方案的设计1.了解政策方案设计的意义。
2.理解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b3f54f75aaea998fcc220e85.png)
2.合法性涉及统治主体和统治客体。 (1)就统治主体而言,合法性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统治所必须具备 的性质和功能,即统治主体必须有能力使统治客体认为这种统治 是应该服从的,从统治客体那里获得认可和遵从。 (2)就统治客体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客体基于某种价值判断 或思想信念支持某种政治统治及其相关措施,并将其视为合理和 正当的。
(二)广义的政策合法性概念 1.广义的政策合法性是指,政策让被统治者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和 符合道义的,从而能够被认可和服从的能力及属性。 2.政策的合法化是指,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 和推行的过程。 3.政策合法性的核心存在于人们内心对政策道义性、正当性和合 理性的认可。
4.政策合法化的两个部分 (1)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前提。 (2)政策的合法化,即公众对政策的认可、和默许、接受和遵行。 A.公众认可政策,可能出于自愿,也可能出于被迫;有时是政策 符合他们的利益需要;有时是他们已经养成了遵纪守法的习惯; 有时则是因为他们畏惧政府的惩罚。
B.政策的合法化还需要依照一定的合法性程序。这种程序可能是 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基于传统形成的,还可以是领袖人物的指 示,但无论是哪种,都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和默许。 C.当然,公共政策与部分公众利益出现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 个时候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就会发生作用。然而强制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一项政策太过损害公众利益,可能会出现政策合法性危机, 进而引起政治系统合法性危机,导致政局混乱。
(2)法律无法全面涵盖和适应已经存在或即将发生的社会现象。 (3)法律语言的拙劣总是导致自由裁量范围的扩大化。 (4)法律总是存在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 (5)法律执行的成本问题。 (6)法律的实现总要受制于一定的外部条件。
听证会上的法律规定(3篇)
![听证会上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389d9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3.png)
第1篇一、听证会概述听证会是一种公开、公正、民主的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行政决定之前,听取有关当事人意见的活动。
听证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听证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公开原则: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接受社会监督。
2. 公正原则:听证会应当公平、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3. 民主原则:听证会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意见,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陈述、申辩、质证等权利。
4. 及时原则:听证会应当及时举行,确保当事人充分参与。
二、听证会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在作出对申请人有不利影响的行政复议决定之前,应当告知申请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申请人要求听证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认为需要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可以组织听证。
三、听证会程序1. 通知当事人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并告知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容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d8212f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6.png)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容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容什么是公共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公共政策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认可和支持的过程。
这意味着政策的内容、实施方式以及相关的权益和责任等方面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合法化能够确保政府的决策合法合理,同时提供法律保障,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益得到保护和维护。
•通过合法化的过程,政府能够更好地约束自身的权力行使,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合法化还能够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信性,形成良好的社会共识和秩序。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方法1.立法:将公共政策的内容写入法律文本,例如制定法律、法规、条例等,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司法解释:通过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判决和解释,明确政策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使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执行。
3.行政授权: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方式,将政策要求具体化,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益,保障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4.公众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倾听公众意见,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活动,形成政策的民主决策和合法性基础。
5.评估监督:建立健全的评估和监督体系,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和改进。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挑战与解决•法律滞后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法律可能无法及时跟进。
政府可以加强与立法机构的合作,推动相关法律的迭代和完善。
•利益冲突:合法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方利益的冲突。
政府需要进行利益平衡和协调,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执行难度:由于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方面的影响,政策实施可能会遇到困难。
政府应该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效率。
结论•公共政策合法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保障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司法解释、行政授权、公众参与、评估监督等方式来推动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并克服相应的挑战。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案例分析案例一:烟草控制政策合法化•烟草控制政策旨在保护公众健康,防止烟草危害的扩散。
公共政策合法化
![公共政策合法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6c4b5ac77da26924c5b095.png)
• (3)政策合法化的程序具有相对性。
政策的内容、形式和效力范围不同,政策合法化的
程序也不一样。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基 本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说明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强调公平与民主。相对而 言,行政机关的合法化过程强调效率,如国务院制定的重 大政策,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后由国务 院总理签发,一般性政策国务院总理有权直接签署发布。
精选2021版课件
8
4) 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议会、国会、人民代表大会等,因其主要职权是立
法,所以人们往往把它们看作立法机关的同义语。研究 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不能局限于立 法过程甚至中央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过 程。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当然不可 能完全一致,但基本上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 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等环节。
体只能是立法机关,因为只有立法机关才能依法有权将
政策转化为法律。在中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随着
政府职能的扩张,国务件
11
• 3)政策法律化的程序具有规范性和程式化。
第一步,立法倡议。只有经过立法提案权的部门或 人员提出立法倡议,原有政策万案方可列入立法 程序
精选2021版课件
9
5、政策法律化
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具体说, 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 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它实际 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政策法律化 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政策法律 化的过程就是立法的过程,其程序也就是立法的程序。
精选2021版课件
听证_法律规定(3篇)
![听证_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a370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1.png)
第1篇一、引言听证制度是一种民主参与、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程序,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价格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对听证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听证制度的概念、法律规定、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听证制度的概念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前,听取行政相对人意见的程序。
听证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 公开性:听证过程公开,允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旁听。
2. 参与性:听证程序允许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提供证据。
3. 保障性:听证制度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 科学性:听证程序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听证制度法律规定1. 《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2. 《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申请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3. 《价格法》《价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价格行政行为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4. 《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四、听证制度实践情况1. 听证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听证制度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从最初主要适用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领域,逐步扩展到价格、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强制等多个领域。
2. 听证程序日益规范各级政府及行政机关在听证程序方面不断完善,确保听证的公正、公平。
听证程序包括:听证通知、听证准备、听证举行、听证笔录、听证结论等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证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证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1ffcb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0.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证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听证管理制度是指在行政和司法领域,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实现公正审理,设立听证程序,通过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等方式,使当事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陈情,并参与到案件审理过程中。
以下是一些听证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1.法律依据:听证管理制度的设立通常有法律依据,可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司法审判等领域有不同的规定。
相关法规和法律通常会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进行听证。
2.听证程序:听证程序一般包括确定听证事项、通知当事人、组织听证、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证据调查、听证记录等环节。
程序要求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
3.听证组织:听证一般由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有时可能是由相关的行政机关、法院或独立的听证机构组织。
组织方要负责确保听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听证权利:当事人在听证中有一系列的权利,包括知情权、陈述权、质证权、辩护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当事人在听证中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异议、进行申辩的机会。
5.听证决定:听证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一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许可决定、或者司法裁决,具体取决于案件性质。
听证的结果应当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法律规定。
6.法律救济:当事人对听证结果有异议时,有权利通过法定程序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
总体而言,听证管理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法治机制,通过公正的听证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在具体应用中,不同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听证规定和程序。
浅谈我国听证会制度
![浅谈我国听证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46b29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a.png)
浅谈我国听证会制度我国听证会制度是一种公共参与和行政决策的机制,是我国法规制定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的重要环节。
该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本文将从听证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听证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听证会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的对话和辩论方式,使行政机关与公众、利益相关方直接交流和互动的制度。
其主要特点包括:平等参与、公正公正、公开透明、多元化和先导性。
听证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听证会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的行政决策权力较集中,行政机关在听证会中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容易使听证会成为形式主义和摆设。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组织听证会时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公正性,导致听证会产生的决策结果难以被社会认可。
再次,由于缺乏对听证会的规范和监督机制,一些行政机关在决策中滥用听证会的权威和地位,使得听证会失去了公正公正和权威性。
为了改进我国的听证会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对听证会的法律规范,明确听证会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其合法性和公正性。
其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行政机关组织的听证会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程序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再次,加强对听证会参与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行业了解,使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听证会制度在我国的法规制定和行政决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听证会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法规制定和行政决策提供科学和权威的参考,确保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https://img.taocdn.com/s3/m/75cb7e2de2bd960590c67722.png)
给刘禅的一封信尊敬的皇帝陛下:您好!您现在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
不过,您不是以明君的身份流传千古;也不是以凡帝的身份安稳渡过;而是以庸主的身份被后人所耻笑。
首先,您先别愤怒,这一点也不奇怪,您的形象在一名名叫罗贯中的书中已经成为昏君、变为庸主了。
其次,我实在看不惯了,我给您写这封信,也算给您正正名。
您是蜀国第二代君主,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这除了有军师诸葛亮辅佐的十几年安稳外,更有您靠博大的胸怀、过人的远见,换来了蜀汉几十年的太平。
但在世人眼中,您不过是靠他人支撑的无能之君,不过是只会斗蛐蛐、养鸟的昏庸之帝。
您少时一切军国大事听从军师安排,您成年了亚父也不让您亲政,这是历朝历代每个皇帝所无法容忍的,但是您忍下了,诸葛孔明恐怕是这种事中唯一的幸存者吧!军师死后,您开始亲政,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
晚年,曹魏兵围成都,为了保全子民使百姓免于遭殃,您力排众议决定投降。
暮年,您又“乐不思蜀”,保全了降臣的生命。
我认为,您不是众人口中的烂泥,更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丞相亲政时,您就反对北伐,认识到胜负难料,蜀国国力弱,若一举攻不下,根本就和蜀魏耗不起。
但诸葛先生执意北伐,为避免君臣之斗您忍住了,虽不情愿,但鼎力支持,结果正如您所料,有司马懿的抵抗,蜀魏打起了消耗战,最后蜀国不得不撤兵。
您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这个不是懦弱好欺,而是您从大局出发,您是为全朝的文武百官,蜀汉黎民百姓而着想啊!我认为您是明君,您是伟大的!XXX年月日阿斗吾儿:自从你的两位好叔叔关羽、张飞离我们而去后,近几日,你爹我倍感心力交瘁,恐怕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没有多少了。
你爹我死了不要紧,只是一想到复兴汉室、铲除奸雄、统一中原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你爹我就难过得要命。
在这决定蜀汉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幸有诸葛丞相及众位大臣、将士们呕心沥血、鼎立相助,蜀汉才不至于兵败如山倒,才不至于被曹魏军队一击而溃。
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https://img.taocdn.com/s3/m/a95428dfb9f3f90f76c61b5b.png)
二、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和程序
1.政策合法化的主体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
位的政府机关,它具有宏观上的广泛性和微观上的特 定性的特点。
案例: Ⅰ.2005年0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Ⅱ.2006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政策法律化与政策合法化的比较
方式 政策合法化 政策法律化
主体
内涵 阶段
相应权力和政府机关
合法 政策制定
具有立法权限的 相应政府机关 立法
政策执行
讨论与思考
2.香港足球博彩合法化
香港特区政府2003年11月27日宣布足球博彩合法化, 授权香港赛马会独家经营,以便打击非法赌球活动, 但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下注,也不接受以香港球队 比赛为赌局。
背景说明:据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区 研究发现香港市民对足球博彩化有“庞 大而持续的需求”,参与非法足球赌博 的人数逐年增加,由2002年初的12万人 增加到2003年头七个月的36万人;警方 在2003年上半年查获的投注额达5200万 港元,是2002年的两倍以上。
谢谢!
1.公共政策法律化的含义 公共政策法律化,就是普通政策向法律的转化,指
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 稳定而又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公共政策法律化实际 上是一种立法活动, 又被称为政策立法。
2.政策法律化的主体及条件
(1)主体:立法机关以及有立法权限的政府 (2)条件:
①有立法必要的政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②成熟稳定的政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1.3 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1、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民意调查,又称为舆论调查,是了解公众舆论倾向的一种社会调 查,它通过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如实地反映一定范围内 的民众对某个或某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倾向。 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愿望、意见和态度,而不 是某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1 政策合法化
合法性的概念出自英文“legitimacy”一词,从目前的共识性认识 来看,合法性是指某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以及实施措施能够让 被统治群体和个人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和符合道义的,从而能够加 以认可和服从的能力及属性。 合法性的概念主要涉及统治主体与统治客体两个方面。 政策合法性的概念源自传统合法性的研究,政策作为政治统治的 具体表现形式,对其合法性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合法的政策程序
程序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它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 如果没有程序做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很有可能演变成随机性 行为,使个人或少数人的意愿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个人行为代 替组织行为。
在政策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现代社会 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合理合法的程序。许多国家也专门制定了 涉及决策程序的相关法律,如审查制度、听证制度等。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
(第二版)
谢 明 编著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第7章
政策合法化与
听证制度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明确政策合法化的概念 认识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掌握听证活动的具体步骤与形式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具体政策实践分析听 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前提,此外,政策的合法 性还需要依照一定的合法性程序。公众对政策的认可和默许、接 受与遵行,是政策合法化的必要条件。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韦伯的观点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政治系统取得合法性有三种不同的途径: 依据合法和合理的程序取得政权
依据社会的传统习惯取得政权 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取得政权
2、加大公民参与力度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实现 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公共政策只有在制定过程中,扩大公民 参与,倾听公众的意见,了解民心所向,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得到 民众的认可和拥护,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政策的合法地位。
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尚得不到有效实现,主要表现为: 公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和机会较少,公众直接参与决策的 渠道不畅,间接参与难以真正落实。 我国公众参与决策得不到有效实现的关键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 律规范。
立法目的
确定听证程序适 用范围的标准
职能分离原则
从事与听证和裁决行为不相容的活动。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2、听证制度的引进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价格审价制度
1996年起,全国范围内陆续出现了对行政处 罚、价格调整和立法决策等领域的听证实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行政听证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Fra bibliotek适用范围
• 通常是指利害关系人对于行政主体的哪些行 政行为可以要求听证。 • 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个人利益,促进行 政行为的公正、公开和民主。 • 行政行为性质和种类 • 受行政行为影响的利益或权利的范围 • 在听证过程中从事裁决的机构或人员,不能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1、座谈会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座谈会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政府听取民意的方式,在我们的日常 政治生活中被政府广泛采用。 优势:灵活,既可以让行政立法机关听到对行政立法草案的更多 不同意见,同时也不会过大地增加行政立法机关的经济负担。 注意问题: ① 及时确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尽快交付行政立法草案和相关材料。 ② 尽早确定召开座谈会的时间、地点,并及时告之。 ③ 在座谈会中,行政立法机关除对代表的质疑作必要的解释外,不 必就某一问题与其展开辩论。 ④ 座谈会参加人员不必在笔录上签名,座谈会上参加人的发言可以 被视为行政立法机关与公民之间就行政立法问题所做的一种思想 沟通。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3、合法的政策内容
政策内容的合法主要是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 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要符合 法律的具体规定。 保证政策内容合法需要做到:
① 在决策过程中把备选方案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照; ② 充分发挥法律性政策机构的审查作用; ③ 必要的话,应考虑在政策制定的相关程序中建立专门的法律审查 程序。
个别访谈法
• 优点:回答率和成功率较高,不受被调查者文化水平限制,适应性较广。 • 缺点:效率低、花费较多;匿名程度低,影响一些敏感性问题的回答等。
电话访谈法
• 优点:比较方便,效率较高,花费也较少。
• 缺点:适用于相对简单的民意调查,从而使其失去部分代表性。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4、科学合理地划分政策主体权限
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主体权限并附以具体的法律保障是实现政 策合法化的必要条件。
科学地划分其权限既可以保证决策机构目标、方向的一致性 ,同 时又能充分调动各类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 ,协调好决策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 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缩小“条条” 的权限,尽量避免因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带来的政策障碍,提高 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2.3 座谈会与论证会
座谈会、论证会作为一种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一种程序,较 听证会更为简单、灵活,但也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立法听取公 民意见的方式。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将这两种方式作为听取公民对行政立法 意见的方式之一。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2.2 听证步骤——以行政立法听证为例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创制法律规范的行为,行政 立法虽然具有立法性质,但它又不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而是从 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 行政立法听证一般包括下列具体步骤:
通知
确定听证代表
听证会举行
听证笔录
韦伯区分了三种权威类型,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 权威。
韦伯指出,社会重大变革起源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年轻成员的不 安定。 官僚组织体系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1.2 狭义的政策合法性
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去解释合法性这一概念。 政策合法性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合法的决策主体、合法的政策程 序以及合法的政策内容。
优势: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 效素材。
局限性:调查的结果只能反映某种“民意”的倾向性,而不能表 明某种民意的是非和对错。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民意调查的基本方法: 问卷调查法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 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民意调查;效率高,费用较少;具有匿名效果。 • 缺点:使用邮寄方式时,填答率和回收率较低;调查受被调查者文化水 平的限制。
③ 行政立法机关应当给予公民简要的回复,尤其是不采纳的意见或 者建议,应附上不采纳的理由;
④ 如果有数个公民提出相同的意见或者建议,行政立法机关可以通 过媒体集中回复意见。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4、听证会与座谈会、论证会的不同 重要性:听证会比座谈会、论证会更为重要,公民在行政立法方面 的听证权利同司法听证权利一样,正在逐渐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 利(人权)。 程序性:听证会比座谈会、论证会更为严格。听证程序包括法定内 容,而座谈会和论证会则显得较为随意。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1、合法的决策主体
决策组织的组建及享有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是由国家权力 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授予的。
一般而言,主要从六 个方面考察决策主体 的合法性。
管理职能 运行规则 机构设置
组织经费 权责体系
人员组合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7.1.1 广义的政策合法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所谓具有合法性的政策就是能够被公众认可、 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 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政策合法性的核心存在于人们内心对政策道义性、正当性和合理 性的认可。政策取得合法性的过程被称为政策合法化。
结果性:听证会比座谈会、论证会更有作用,听证笔录须由听证主
持人、听证代表和行政立法机关代表共同签字,是有关立法形成的 重要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关键词
政策合法化 传统型权威 魅力型权威 法理型权威 听证制度 行政法官模式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职能分离原则 自然公正原则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3、建立听证制度
听证是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
听证是发扬民主、确保政策和法律符合民意的重要途径,是政策 制定民主化、科学化、合法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