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谌容与《人到中年》2

谌容与《人到中年》2谌容与《人到中年》不可否认,作家的生活经历必然会对其创作取向和创作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陈蓉作为一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艰难岁月的作家,她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影子。
她常常不自觉地把那个时代赋予她的悲剧色彩带进她的作品中。
我想她之所以总是关注知识分子的现实和问题,总是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一些反映复杂现实生活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比如《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和傅家杰,以及《献一束夜香》中的李寿川,姜亚芬在《人物》中对中年刘雪瑶和妻子等的重点描写,一定与她自身的一些经历有着复杂的关系。
由于长期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中,陈蓉经历了世界的清凉、人情的冷暖、生活的孤独和艰辛。
一方面,走上创作之路后,她可以坚定地面对现实的残酷生活,但另一方面,她会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压力和严酷特别敏感。
因此,在她的作品里,在描写现实人生的时候往往会加入一些悲剧的人生观念,致使悲剧色调融入了其小说创作之中,这些悲剧色调肯定与她自身的经历有关。
同时,谌容自身就属于知识分子,在她的思想意识中有着建国后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情结,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对政治生活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批判意识,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在对政治的参与与批判意识的驱动影响下,她的创作时常是面向女性自身,面向知识分子,面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因此写出了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
《人到中年》就是这样一部反映女性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杰作。
在中年时期,她塑造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多重负担下,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因此,这些知识分子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热爱这个国家,所以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环境,回到祖国,希望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来建设国家;另一方面,国家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科研环境。
他们甚至没有写字台,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床上写科学论文。
这些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普遍,但它们不能被忽视。
《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谌容原名谌德容,当代著名女作家。
1936年10月3日出生于湖北汉口。
祖籍四川巫山县。
出身于国民党*** 高级官员家庭。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成都、北平、重庆巴县等地辗转迁徙中度过,断续念小学和初中。
1951年到重庆西南工人出版社门市部当营业员,不久调西南工人日报社读者来信组工作,工余广泛涉猎苏联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作品,同时自修俄语和高中课程。
1954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
195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1962年被机关精简到北京市教育局。
1963年自费到山西汾阳县农村深入生活,次年调回北京,尝试话剧创作。
1969年到北京郊区通县插队。
1973年春调北京市第五中学任俄语教员。
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万年青》。
1976年再次去山西乡宁县体验生活。
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
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引起文坛注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问世,使她蜚声文坛。
该篇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1980年至1989年,她先后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白雪》、《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错,错,错!》、《散淡的人》、《献上一束夜来香》、《懒得离婚》、《得乎?失乎?》以及《褪色的信》、《关于仔猪过冬问题》、《减去十岁》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其中,《太子村的秘密》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懒得离婚》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减去十岁》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眼科女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昏迷中回忆起她一个上午在好友姜亚芬协助下接连做3个眼科手术而终于病倒的情景。
眼科主任孙逸民翻阅陆的病历,“心肌梗塞”四个字把他吓住了。
他让刚离开歇一会儿的陆的爱人傅家杰进病房来。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以《人到中年》为例摘要:在当代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一支笔,一个样,湛容手中那支笔在当代女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
她不描个人恩怨、人世纷争,也不在小涟漪中制造大波澜,不在草坪上制造假山盆景或虚假的小桥流水,甚至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留连沉迷,而是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
除写女性风景、婚姻家庭外,她还广泛地触及到当前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的问题。
然而,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湛容最执着于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知识分子问题”。
本文将通过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简单论述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关键词:谌容、《人到中年》、知识分子情结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并非绝对是决定其创作取向的根本因素,但却必然会对其创作取向、其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
湛容之所以始终热情地、密切地关注现实,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并一直在反映广博而又繁复的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上迈步,着力塑造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与她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
由于长期身处逆境,饱尝世态炎凉、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湛容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能够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人生,且特别敏感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
其创作在直面现实人生时往往无法拒绝悲剧人生意识的介入,致使悲剧色调成为渗透其小说创作的基本色调之一。
同时,作为建国初新中国所培养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员,湛容的思想意识中深植着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情结,即对政治生活的强烈的参予意识与批判意识。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一情意结的驱动、影响下,她的创作面向女性自身,面向知识分子,面向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写出了许多具有较大社会反响较大的作品。
湛容笔下的知识分子,不管自身的命运处境如何艰辛和尴尬 ,都始终能够忍辱负重,追求理想,保持一份可贵的人格情操,即先天下之优而优,坚持真理,乐于自我牺牲,这在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复苏·负重·困惑——谌容笔下的知识分子心灵历程试探

复苏负重困惑——谌容笔下的知识分子心灵历程试探
陈宪政
【期刊名称】《教学与科研(钦州)》
【年(卷),期】1990(000)002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陈宪政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理想矛盾悲剧——简析谌容笔下女性的人生之态 [J], 何齐
2.独具特色的审视——戴厚英笔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J], 林珊
3.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何士光小说创作论之一 [J], 王刚
4.一代文化先驱和知识者的心灵史——评席扬著《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J], 郝瀚
5.走出心灵的困惑——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心态批判 [J], 陈创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识分子话语诉求的叙事限度——重读《人到中年》

知识分子话语诉求的叙事限度——重读《人到中年》
刘杨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0)001
【摘要】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一直以来被视为“八十年代”中书写知识分子现实困境的重要文本,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下重读这一作品,作者叙事中的话语症候,即对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不无夸张的叙述实际上包含着知识分子的优位意识.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作者十分注意叙事的边界,不过这种工农兵与知识分子话语相分离及话语权让渡的历史诉求,暴露出小说的叙事限度.这样来看,当小说以文化参与的方式影响时代话语体系重构时的艺术问题是语境化“八十年代”时不应被忽略的.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刘杨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论现代长篇小说之知识分子心灵叙事——重读《倪焕之》 [J], 冯鸽
2.叙事罅隙间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J], 陈晓燕
3.“耐心”的话语与延安的乡土革命叙事——重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J], 张宇
4.“耐心”的话语与延安的乡土革命叙事——重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J], 张宇
5.论医学伦理叙事的价值诉求和伦理限度 [J], 杨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人到中年》的艺术特色

论《人到中年》的艺术特色摘要:《人到中年》是当代女作家谌容的代表作品。
本文从艺术性角度入手,通过叙述结构和人物视角角度来分析其叙事性特色,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其典型性特色,通过诗化技巧和感情宣泄的角度来分析其抒情性特色,以达到欣赏《人到中年》艺术特点之目的。
关键字:艺术特色叙事性典型性抒情性中国当代女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成功的人物形象、圆熟的表现技巧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小说以独具的胆识和独特的创造,成功塑造了一个“人到中年”的、“超负荷运转”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知识分子——眼科大夫陆文婷。
与其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相比而言,谌容的《人到中年》在小说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因此在叙事性、典型性和抒情性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性特色:结构与视角《人到中年》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属于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叙事性文学的范畴,是由故事内容、组织结构以及人物视角等方方面面组合而成。
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独辟蹊径,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叙述结构,并注重以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来铺排故事。
《人到中年》在结构上以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住院为经线,以她20年来的生活为纬线,从陆文婷病倒这个断面切入,让人物的生活经历在朦胧的意识中展开,同时不断穿插了他人的回忆和反应,从纵横两个结构面加以延伸和拓展,形成了开阔的叙事空间。
接下来,一方面以她的回忆去组织题材,但她处于半昏迷状态,不可能承担全篇的回忆。
于是另一方面,又通过傅家杰、姜亚芬、孙逸民、赵天辉等人的回忆,交错进行,既完整又妥贴,把时间压缩在一个短程内,使描写与叙述的范围更为宽广,笔法也更为自如。
人到中年》就是这样,其对传统的全能全知的叙述有所突破,注重以人物的视角来感知和铺排故事,开掘人物心理的深层内容,并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引入不同的意识,使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
正叙、倒叙、插叙相间的叙述结构,变化纷杂的人物视角,是谌容对小说创作技巧的创新,且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形成了《人到中年》的叙事性特色。
谌容《人到中年》内容摘要

谌容《人到中年》内容摘要一、作家自述我个人认为《人到中年》不是伤感小说。
十年浩劫,伤痕累累,难道就没有伤感?我的确在小说中提出了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关心。
但我同时想通过陆文婷的形象探索生活的意义。
陆文婷不是高大形象,她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人,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正是由这些平凡的人在推动。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星星,组成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夜空。
摘自马立诚:《静悄悄的星——访女作家谌容》,《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26日。
我写“马列主义老太太”,是在生活中长期地观察了这样的人物,我熟悉她们和她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她们思想性格形成的过程,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活在我的脑海中。
创作首先是内容创新,不断地发现新的主题,新的性格,其次才是适应内容需要的形式的创新,追求新的结构,新的意境,新的风格等等。
我很害怕自己作品的重复。
摘自孙武臣:《‘‘我要好好写,认真写!”——访女作家谌容》,《星火》1982年第11期。
在《人到中年》小说里,主人公陆文婷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了。
有些读者写信给我,说这是强安上去的“光明的尾巴”,“与其让她活下来,不如让她死去,更能显示悲剧的力量”。
也有些外国朋友问我:“让陆文婷活下来,是不是反映‘官方意图’?”我的回答是明确的:“陆文婷没有死,这不是‘光明的尾巴’,也不是‘官方意图’,而是作者的愿望:我不愿意她死。
”……陆文婷是不应该死的,人民需要她;尽管生活给她以那样的重担,但生活毕竟是令人留恋的。
陆文婷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很多心愿没有偿还,她应该活着。
于是,我让她活下来了。
摘自谌容:《从陆文婷到蒋筑英》,《光明日报》1983年2月3日。
二、重要评价观点我们说,生活中确有阴影,作家当然要加以揭露。
问题在于小说中的这层阴影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呢?作家用含蓄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马列主义老太太”——高级干部焦副部长的夫人秦波,还有那位赵天辉院长,以及在陆文婷病重时不肯派车的干部们。
毫无疑问,作家所针砭的这几个人物,也是读者所不喜欢的,尤其是秦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浅析陆文婷形象

浅析《人到中年》中陆文婷人物形象内容摘要:《人到中年》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小说以严峻的现实态度和艺术家的胆识,通过对一位中年医生陆文婷如何在肩负工作、家庭两副重担下,“超负荷运转”而濒临死亡的悲剧,成功塑造了一个把青春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一代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通过对她勤奋、敬业地工作和清贫、枯燥、艰苦的生活的对比,以及工作上的重视和生活上的忽视的不和谐,表现了她高尚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格。
关键词: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人物形象《人到中年》是谌容于1980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作品打破了对人的机械的阶级划分,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定性。
其中主要人物陆文婷不同于过去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她是谌容的一个独特发现与创造。
她用委婉细腻的心态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凡的知识分子的圣洁灵魂,这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
本文就陆文婷的人物形象从不同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她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的知识女性。
陆文婷外表平静、安谧,内心却洋溢着对工作、事业的爱。
在大学读书时,她学习刻苦认真,追求知识如饥似渴, “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
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
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里呆到深夜。
”, 为了学得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她没有别的私心杂念,甚至对于每个青年必然遇到的爱情问题,也置之度外。
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来信,没有约会。
她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少女。
”“爱情似乎与她无缘。
”,没有约会,没有书信,专心致志,一门心事扑在学业上,“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
这一切,正是她倾心于学业的标志。
医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一所著名的大医院眼科工作。
她又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眼科医学事业。
当上住院医后,医院规定:“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本院先当四年住院医生。
在任住院医生期间,必须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并且不能结婚”。
评谌容的《人到中年》

评谌容的《人到中年》谌容的《人到中年》是一部切中时弊,引起巨大反响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运用细腻抒情的语调和笔法,却极其锋利而真实地再现了中年知识分子工作中和生活的艰难处境,真切地描写了他们的苦衷和理想,热情地讴歌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深刻地剖析了围绕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所反映的种种社会疾患。
本文就试图从小说反映的现实意义、人物形象、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实意义《人到中年》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小说。
小说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闪现出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
这部小说的焦点对准的是那个时期生活的矛盾,通过中年医生陆文婷“超负荷运转”中猝然病临死亡的悲剧,以及活动在她周围的一些地位相似的知识分子的境遇,真实而深刻地提出了极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
也正是由于小说以其直率的真实描写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着力揭示了生活存在着的一个具有相当普遍性和紧迫性的问题,即如何发挥中年知识分子的作用,解决他们在社会中不平等待遇的问题,才使得这一问题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尖锐性和深刻性。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她是中国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一代知识分子负重艰行、兢兢业业地忠于职守的高度自觉的献身精神。
总之,找出问题,歌颂美德是使这部小说获得现实开拓意义和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正是如此,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小说。
二、人物形象《人到中年》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首先在于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具有开拓意义的主题,还在于相当成功地塑造了真实感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首先,小说成功的塑造了眼科大夫、中年知识分子陆文婷的形象。
这是一个含辛如苦、品格崇高、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又是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典型。
她虽然没有引人瞩目的英雄业绩,却有着感人肺腑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
她爱祖国,爱社会,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她将自己的专业爱好与祖国医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志向高远;她爱科学,爱知识,在医学技术上刻苦学习,精益精;她爱医院,爱病人,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她也爱丈夫,爱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温存体贴。
从陆文婷到淑婷

从陆文婷到淑婷作者:王海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7期三十多年前,女作家谌容创作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曾以其介入现实的深度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与讨论,小说中真挚感人、血肉丰满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眼科大夫陆文婷也因此成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画廊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集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意识于一体的陆文婷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她超负荷的无私奉献与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作待遇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大讨论。
小说中的陆文婷最终倒下了,经历濒临生死边缘的一场大病之后,她的病弱之躯只能在丈夫的搀扶之下才能一步一步向前挪……这一颇有象征意味的结尾似乎温和地喻示出完全将女性主体等同于社会主体的道路是不妥的。
我们不妨追问:病愈后的“陆文婷”会如何在自己的社会主体与女性主体之间进行某种更加平衡的调整,从而过上她们的“健康”生活?问题的解答有时候是需要等待成熟机缘的。
在三十多年来以文学探讨女性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的颠簸,有时甚至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大起大落。
在完全遮蔽、扭曲、误读的女性主体地位与偏执地将之无限放大不顾其他这两种态度之外,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作品能够以允执其中的态度,兼顾女性的社会主体与性别主体。
《淑婷》就是其中之一。
小说虽然没有《人到中年》那种站在时代漩涡中心的宏阔视野,仅仅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次普通的调动、一个身份的转变、一群中学教师的侧影,却在中正平和、不愠不火的叙述中捕捉到了“淑婷”这位中年女性知识分子内心的巨大波澜,以及由这波澜激起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自己生活道路的检视与校正,在不经意中解答了《人到中年》结尾的疑虑。
调到一中之前的淑婷与她的前辈陆文婷竟然有着那么多的共同之处,“那么些年,她把心思都用在教学上了,对女儿基本上不闻不问”。
女儿的一日三餐、学习情况、甚至女儿生理发育的变化、备战高考的改科,她都一无所知,“她更关注的是她自己的学生和家长”。
人物形象分析修订

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
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
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我爷爷,余占鳌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
“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以《人到中年》为例摘要:在当代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一支笔,一个样,湛容手中那支笔在当代女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
她不描个人恩怨、人世纷争,也不在小涟漪中制造大波澜,不在草坪上制造假山盆景或虚假的小桥流水,甚至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留连沉迷,而是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
除写女性风景、婚姻家庭外,她还广泛地触及到当前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的问题。
然而,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湛容最执着于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知识分子问题”。
本文将通过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简单论述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关键词:谌容、《人到中年》、知识分子情结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并非绝对是决定其创作取向的根本因素,但却必然会对其创作取向、其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
湛容之所以始终热情地、密切地关注现实,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并一直在反映广博而又繁复的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上迈步,着力塑造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与她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
由于长期身处逆境,饱尝世态炎凉、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湛容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能够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人生,且特别敏感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
其创作在直面现实人生时往往无法拒绝悲剧人生意识的介入,致使悲剧色调成为渗透其小说创作的基本色调之一。
同时,作为建国初新中国所培养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员,湛容的思想意识中深植着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情结,即对政治生活的强烈的参予意识与批判意识。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一情意结的驱动、影响下,她的创作面向女性自身,面向知识分子,面向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写出了许多具有较大社会反响较大的作品。
湛容笔下的知识分子,不管自身的命运处境如何艰辛和尴尬 ,都始终能够忍辱负重,追求理想,保持一份可贵的人格情操,即先天下之优而优,坚持真理,乐于自我牺牲,这在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谌容:以我笔写我心

谌容:以我笔写我心作者:陈慧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8期84岁的她,曾写下《人到中年》。
巴金、孙犁等一批大家对她的小说交口称赞,黄永玉主动给她的作品插画,但即使在最火的时候她也鲜少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巴金曾说:“作者的名字应该署在作品上。
”她非常赞同,并严格遵守。
见面的这天,她凌晨2点睡的,起床时己中午12点。
起床后,她一边坐在沙发上听古筝曲,一边摆弄着手提电脑看看股市行情。
见面约在下午3点一一股市停盘的时间。
这犹如年轻人的作息是84岁的谌容“随心所欲”的日常。
谌容曾经写下《人到中年>。
中年时,她已是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巴金、孙犁等一批大家对她的小说交口称赞,黄永玉主动给她的作品插画。
可即使在最火的时候,她也鲜少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近年来更是近乎消失了。
巴金曾说:“作者的名字应该署在作品上。
”她非常赞同,严格遵守,尽量谢绝采访、上封面、上镜头、介绍写作经验。
能见到她的原因,一定与作品有关一一她的六卷文集即将出版。
成套的文集她没出过,这一次也是在老朋友们的大力“鼓动”下,出版社积极联系,才有此一套。
“我跟出版社说,出我的文集要赔钱的。
”谌容朗声笑说。
舒展的面容,利落的短发,看得出年轻时做演员也足够的美貌,而曾经标志一样的黑眼圈看不出了。
黑眼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体不好。
年轻时因为原因不明不时发作的晕厥,她从中央广播事业局被调到教师岗,最后被放了病假。
细腻的情致、好胜的性格、对文学的喜爱和因病而来的宽裕时间,将她推到了写作的道路上。
曾经她病到没有力气为自己的选集写一篇不足千字的序言,但这样的身体里蕴含的能量惊人。
在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岁月,她一边下放劳动一边“秘密”在油灯下忘我地写作。
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写出的长篇小说不允许出版,她愤而为自己争取权利。
70年代末,社会思潮尚在摇摆,知识分子在文学中还是“被改造者”的形象,她以知识分子的担当写知识分子的处境,敏锐触及了当时十分敏感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
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曲——《散淡的人》读后随笔

作者: 水天戈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59-59页
主题词: 知识分子;现实矛盾;艺术手法;时间顺序;愿望;家宴;谌容;革命事业;共产党员;精炼
摘要: <正> 谌容近作《散淡的人》(载《收获》八五年第三期),以现实的和历史的交错、对比、穿插的艺术手法,以一个小型家宴的进行为时间顺序,以主人公杨子丰的经历为线索,精炼而概括地描绘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他们在晚年的最大愿望同实现这个愿望之间的现实矛盾。
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呢?实现这一愿望又难在何处呢?这正是谌容通过她笔下人物杨子丰,所要进行剖析的问题。
主体意识的丧失与觉醒——评谌容的《献上一束夜来香》

作者: 傅纪辉
出版物刊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3页
主题词: 献上一束夜来香;谌容;当代著名作家;人世沧桑;《花城》;人到中年;一发不可收;中国小说;陆文婷;悲剧形象
摘要:<正> 女作家谌容以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生活而著称于世。
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对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人世沧桑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对生活惊人的洞察和概括,使她跻入当代著名作家的行列。
然而她的创作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一发不可收拾。
发表在《花
城》1987年第一期上的中篇小说《献上一束夜来香》,就是她近年来努力探索中的又一篇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I学校代码:11460学号:10200343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所在院(系):行知学院学生姓名:张婷指导教师:李槟副教授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三年十二月至二○一四年五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张婷日期:目录一、摘要 (4)二、引言 (5)三、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5)㈠思想开明的激进者 (6)㈡温文尔雅的谦抑者 (7)㈢唯唯诺诺的怕事者 (8)㈣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 (9)四、结语 (9)五、参考文献 (10)六、注释 (10)七、致谢 (11)八、文献综述 (12)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在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她不描写个人恩怨和人事纷争,也很少在女性世界里抒发情感,而是专注于现实人生,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
她最为关心的莫不过是知识分子问题。
谌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她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殷切关怀。
本文通过阅读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感情波澜,同时也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谌容;知识分子;理性思考Abstract:ChenRong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active women writers.she doesn’t describe personal and personnel disputes,and seldom express emotion in the women’s world,,but focus on the real life,the reaction current social problems.She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intellectuals.ChenRong created a series of image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ovels.expresses her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the personality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care and concer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reading her story of intellectuals,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s,showing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and emotion,but als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ChenRong intellectuals fictions.Key words: ChenRong; intellectuals; rational thinking引言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
她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
尤其是对社会问题,她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娴熟的讽刺笔法对该现象作出犀利的反映。
在她的小说中,被公认为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知识分子题材,谌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这类作品中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
她的作品主要是写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我研读的是谌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分析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理解,同时也对知识分子的人格作出理性思考。
一、思想开明的激进者《真真假假》中的吴天湘就是这种类型。
在外国文学研究这一行,吴天湘年轻的时候,就以思想敏锐、论证严密而著名。
这部书讲的是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一次别别扭扭的学习。
是因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研究人员许明辉写了一篇客观的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文章,受到了省委赵部长简单化的点名批评,因此就有了这场以整顿思想为目的的学习。
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一群心有余悸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出一幅幅微妙的知识分子心态图。
对待这次学习,大家都不想发言。
因为他们觉得发言事小,但如果一不留神说错话就会被人抓住小辫子,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必须发言,大家的发言就变成了言不由衷的检讨,借题发挥的战场,漫无边际的闲扯,听得让人觉着无趣,使这次会开的毫无意义。
然而只有吴天湘不能容忍这“真真假假自古皆然”的俗套,不愿以适度的变通、无伤大雅的圆滑,顺顺利利地通过这次学习。
他讨厌虚与委蛇的敷衍,正直率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显示了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本色。
其余的有结结巴巴要“自我整风”、“自己搞自己的运动”的张维;有在学术方面严谨,但一遇压力就言不由衷检查的许明辉;有用幽默来掩盖自己内心不满的朱盛;有成熟稳重,喜欢慢条斯理讲笑话的沈志业;有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秦童童。
吴天湘在一旁专心专意地攥着自己的雕花烟斗,吞云吐雾,当他听到许明辉讲自己的文章把西方现代派文学笼统地介绍过来,又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是很不恰当的。
他先是一惊,之后又继续抽烟,表情比较冷漠。
他深知许明辉的无奈,因为这次的会就是为许明辉的自我检讨而开的,老许不表态,这次学习就不能结束。
听到朱盛说这次会上大家都表了态,发言也比较热烈,基本是符合要求的,吴天湘不由发出“有多少真话呢?”的感叹。
大家对于说假话不以为然的态度令吴天湘直摇头,表示不赞同。
在发言的前一个晚上,吴天湘在靠椅上闭目养神,“他那长脸上颧骨高耸,双唇紧闭,额上的皱纹犹如刀刻,显得那么疲倦和苍老。
”这个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鲜明地看出文革带给这位文人志士的摧残,皱纹如刀刻一般,那是代表面容有多么的苍老憔悴,双唇紧闭表示着吴天湘在沉思,一幅思绪繁重的样子。
“只有那握在手中的烟斗仍飘出缕缕轻烟,散发着一种特有香味。
”与之前他在思索的沉重画面作出对比,“只有”这个词更加深层次间接反映吴天湘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
他回想自己二十年前被打成右派时的情景,妻离子散,家庭破裂,总之窘迫的境况不堪回首,这就是当时他向党委直抒己见的后果。
如今母亲对于现在安居的生活还抱有一丝忐忑,感觉像做梦一样,认为这幸福生活总有一天会消失不见,对此心有余悸。
旁人觉得真真假假,以真为主,以假为辅,这个方法并为不可,但吴天湘不甘心,他认为中国人吃说假话的亏已经够多了。
假汇报、假积极、假揭发、假交代…坑害了很多人,也毁坏了很多家庭。
时至今日,“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才是最好的处世哲学,可这样不能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
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怎能用谎言去敷衍,怎能不讲真话?于是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
”吴天湘在会上直言力争,但是距离群众敢说真话、领导愿意听真话,在生活中完全杜绝蒙蔽真理、误党误国的局面还很远。
揭示了新时期社会生活中仍然笼罩着文革阴影,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还历历在目,人们不敢再多言语,免得又被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帽子”。
吴天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而齐文文则是一名当事人。
她是《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女主人公,面若桃花,秀发如云,明目皓齿,体型苗条,是一个美人儿。
她看事物既有单纯热情的一面,又有尖锐的一面。
她是一个富有理想女性色彩的大学生。
性格上自立自强,不畏强势,为了自己而生活。
她的穿着趣味,一反世俗的言谈举止,思想开明,俨然是时代先锋。
文章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大学生与小公务员之间本来没事但被人云亦云成绯闻的故事。
《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沈处长,一直贪图齐文文的美色,正愁没有机会下手,刚巧发生了送花事件,就立即找她谈话,想在谈话期间能占点齐文文便宜,于是,他便伸手想拍齐文文的肩膀,她避开了。
“小齐,我找你来,无非是提醒意思嘛!你年轻,人又长得漂亮……”“漂亮怎么啦!爹妈给的,碍着谁啦?”齐文文“腾”地站了起来,两眼冒火,“漂亮就得给人议论,给人拍肩膀?”“你,嗐,你别误会,说女孩子长得漂亮,难免……”“难免出问题,对不对?你就直说了吧,长得漂亮的姑娘都要当婊子!”“哎呀,你怎么说这种脏字,这就不好了嘛……”“脏字?有的人心里的‘字’儿才脏呢!”这段对话生动地呈现出一个很有个性的齐文文,像一个呛人的小辣椒直言不讳。
虽然几句短短的对话,却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体现出她是个典型的现代女性。
沈处长找齐文文谈话,实则有自己的目的。
齐文文发现后很不留余地地拆穿了他,字字句句咄咄逼人,让沈处长无地自容,想朝她发火却又说不出口。
齐文文对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放在眼里,言谈中透露着对男性主义的蔑视,她渴望平等自由的生活,追求人格的独立。
梭罗曾说过:“构成一个人生命特殊性的,并不是他对于本能的顺从,而是他对于本能的反抗。
”齐文文的独特性在于她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沈处长一直都在试图打破她的和谐,可没有得逞。
齐文文也曾伤心地哭过,但这不是痛恨的眼泪,她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过后悔,她只是觉得这些事情太莫名其妙,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这个桃色绯闻确实影响到了她,但她的心灵是健康的,身正不怕影子歪,她依旧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对于李寿川的境况也表示了同情,最终仍无视赵处长的“有意提醒”,毅然捧着夜来香走进李寿川的病房去看望他。
虽说文革阴影依旧存在,但其中也不乏有理性主义者直言不讳,这些人的思想开明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也代表迎来了新一代人的曙光。
理性主义者有着热情的内心和敏捷的思维,不畏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温文尔雅的谦抑者《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是当代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一个形象。
《人到中年》是谌容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深邃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中发现的一朵带泪的鲜花。
它之所以能够跻身少数优秀作品之列,是因为它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充分的典型意义。
陆文婷是当代中年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令人感到熟悉的、富于人情的人物形象。
她兢兢业业工作数年可依然是个住院医生,月工资仅五十六块五角,住的是十二平方米的简陋小屋。
她身兼医生、妻子、母亲三个角色,长期超负荷运转。
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一个医生的履职上,一丝不苟、不骄不躁、不计名利、忠于职守……,尽到了一名医生应该尽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