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2)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经济政策等问题。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因素。
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指导作用。
2. 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导致竞争,各地区会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地区也会通过合作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共享基础设施、合作开展研发等。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它认为地理要素如交通、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 区域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现象。
这种集聚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区域产业集聚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跨域共享。
5. 区域规划与政策区域规划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规划和政策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设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培养人才等。
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地方特点和经济潜力等因素。
6.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整合。
它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人员流动自由化等措施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吴殿廷,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 士生导师,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 遥感科学学院。专业方向:区域规划,旅 游规划,城镇规划。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第一节
区域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地 区 红河州 个旧市 开远市 蒙自县 屏边县 建水县 石屏县
人均GDP 8325 14746 14379 7795 4443 6510 5502
麒麟区
马龙县
25402
6099
陆良县
师宗县
7843
7240
罗平县
富源县
8538
8357
弥勒县
泸西县 元阳县 红河县
16885
4858 2830 2656
会泽县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方法
①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
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②工业化率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的比重。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
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3、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
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组成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特征
1、综合性与整体性 2、动态性与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根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开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开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六个统筹:城乡开展、区域开展、经济社会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国内开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构造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构造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开展的根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开展效率的根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答复处于不同开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开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开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开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开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答复处于区域开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根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开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根底上参加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开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展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展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一样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一样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一样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静态的排列。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2023年区域经济学完整版
1.区域: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络紧密为且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旳地区空间。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旳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旳产物。
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旳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旳长期平均成本伴随产量旳增长而递减旳经济。
4.汇集经济:企业在地区上旳集中,给企业带来了成本节省或效益提高旳现象。
5.经济群落:有关产业中共互相依赖、互相合作、互相竞争旳企业在地理上旳集中。
6.都市经济增长机制:引起都市经济各构成部分之间互相关系和影响旳共同作用方式。
7.都市产业构造:都市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量旳比例关系及其特定旳互相关系。
8.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进行一般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旳支出和为受教育放弃工作收入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旳凝固。
9.增长极: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期期支配和推进作用旳经济部门。
10.经济发展梯度:用来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旳差异,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旳空间变化过程。
11.经济腹地:指承载着具有内在联络旳经济运动---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运动指向、共同经济中心---旳地区范围,即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旳地区范围12.经济区:区域划分旳一种,指经济上有亲密有关性旳某一空间范围,这一空间范围内具有某种经济意义上旳持续性和同类性13.综合经济区:指一种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旳区域。
它拥有某些方面旳优势与一定旳经济发展实力,因而是可认为实现更高一级经济区旳总旳发展目旳、独立承担一种方面旳任务旳、连接成片旳区域14.区域经济发展通病:指那些区域经济构造失调或区域企业竞争能力衰退而产生旳慢性病15.马歇尔冲突:指阐释规模经济与垄断(扼杀经济活力---自由竞争)之间旳冲突16.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在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记录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有关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旳基础上完毕旳定理17.区位商:指一种地区某特定部门所雇用旳职工人数在地区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旳百分数与该部门全国雇佣旳职工人数在全国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旳百分数旳比重18.产业构造高级化:又称产业构造高度化,指产业构造在协调、优化旳基础上,其素质和效益向更高层次进化旳过程19.中心地理论:指有关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互相关系及其空间构造规律性旳学说,由德国区域学家克里斯塔勒创立2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为一种地区(或国家)在一种较长旳历史时期(规划期),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旳总目旳、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旳、总任务旳关键性对策所作旳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旳筹划1. 影响企业规模经济旳地理原因①地区旳劳动力与资本供应状况;②地区旳市场规模;③原材料与燃料供应分布状况;④地区交通运送业旳发展与分布状况;⑤地区对现代化大生产旳接受能力2. 产业地区布局旳基本原则①充足有效地运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增进整个区域以及各地区经济旳协调发展;②合理旳产销设计,保证产品从生产,经运送,一直到消费者手中旳总支出到达最小,此时区位论旳运费最低原则其主导作用;③在发挥地区优势旳基础上推进专业化生产3. 亚当斯密旳绝对成本学说旳基本观点①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旳纯熟程度增进;②分工可以使每一种人专门从事一项工作,可以节省在不一样工种间转换旳时间;③分工有助于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新机器;④分工原则也合用于地区分工和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多种形式分工中旳最高阶段4. 积极旳企业驱动力旳特性①企业类型多样化;②国际联络广泛化;③企业灵活性大;④企业间旳关联程度高;⑤供应渠道良好5. 都市经济增长政策旳内容①公共政策;②补助和优惠政策6. 区际间互相依赖旳原因①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旳扩张力;②商品经济旳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旳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旳空间内代之以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③各国各地区之间旳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旳多样性,形成各自旳经济社会特色;④在加速率旳作用下,技术旳空间推移规模大大扩大,推移旳速度大大加紧,技术旳更新期大大缩短;⑤资本旳国际化7. 经济发展梯度旳成因①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旳影响;②经济基础差异旳影响;③社会基础差异旳影响;④政治原因差异旳影响;⑤城镇化差异旳影响8. 区域经济冲突产生旳原因①中国没有形成完善旳区域制度基础;②不存在可供区域管理运用旳区域划分框架;③区域政策工具残缺不全;④缺乏有效旳监督与评估机制9. 内尔森旳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不发达经济旳病疾体现为人均收入处在仅糊口或靠近于维持生命旳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旳居民收入使居民储蓄和投资率受到极大局限;假如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一般导致人口旳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回到低水平稳定均衡状态之中。
0《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1.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
)①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
②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③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
④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2.如何认识“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① 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
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
② (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③ 构成要素(1)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
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2)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具有三大经济特征: (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
3.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①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水平。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一导言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1屠能,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即:P = p - (c + t)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021年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起点。
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
➢地理学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互有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别,并用一定事先设定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特性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巨大差别,使每一种区域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一种地区单元。
➢政治学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去观测和分析各种不同地点,依照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区域不但表达地理区域概念,并且还包括地方公民间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一种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依照人类社会活动特性,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附加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相似性和差别性而划分出来地区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区域概念:经济学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区域概念。
经济学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基本上,考虑某个地区空间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区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地区单元。
➢它普通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特性: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总和。
➢如果咱们把全国国民经济看做是一种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一某些,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成果。
➢区域经济特点涉及:➢区域性——区域经济最主线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持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差别?➢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10.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2】区域经济关系【3】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1.区域发展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生产的增长【2】、技术进步【3】、产业结构的改进【4】、资本积累【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2.区域发展的形式(一)量的扩张[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消费C+投资I+政府消费支出G+(出口-进口)NX (2)国民生产总值(GNP)(3)国民收入(NI)[2]、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1)增长的幅度(2)增长的速度(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二)质的改善●[1]费用一定,产出最大;------属于量的扩张;●[2]产出一定,费用最小;-------属于质的提高;●费用、效益都不定,但效益-费用最大,或效益/费用最大。
------第三种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质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三)结构的优化[1]、空间结构[2]、产业结构[3]、技术结构[4]、所有制结构[5]、进出口结构[6]、消费-积累结构3、GDP与GNP的区别GDP是生产的概念,反映经济繁荣程度;GNP是收入分配概念,反映富裕程度。
GNP=GDP(A)+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C)-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B) GNP=A-B+C4.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因素[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3]、资金因素[4]、科技进步因素[5]、资源配置因素[6]、区际贸易因素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1]、资源开发[2]、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4]、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6.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一,资源角度。
第二,环境角度。
第三,社会角度。
8、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
9.不同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1、自然区域的、2、经济区域的3、政治区域的4、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0.、美国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管理的目标模式(1)国家级区域的开发管理(2)州级区域的开发管理(3)县(市)级区域的开发管理11.行政序列区域(1)联合国(2)国家区域(3)省级区域(4)地(市)级区域(5)县(市)级区域12、城市经济区序列(1)超大城市经济区—人口200万以上(2)特大城市经济区—人口100—200万(3)大城市经济区—人口50-100万(4)中等城市经济区—人口20-50万(5)小城市(镇)经济区—人口10-20万1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具体包括:•资源承载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进程稳定能力•管理调节能力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1.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①未开发阶段;②畜牧阶段;③农业阶段;④农工业阶段;⑤农工商阶段。
2.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49年,在论文《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佛与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自给自足经济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3.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以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自标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消费时代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4.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前工业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阶段④后工业阶段5.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1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4】衰退阶段6. 区域经济衰退的类型【1】区位性衰退【2】资源性衰退【3】结构性衰退【4】消聚性衰退7.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复苏—扩张—衰退—收缩8.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学说【1】、外部因素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2】、货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3】、投资过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4】、消费不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5】、心理理论(彼谷和凯恩斯)【6】、创新理论(熊彼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9.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短周期---40个月(3年4个月)周期---库存循环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中周期---9~10年周期---设备投资循环库兹涅茨的周期理论---中长周期---15~25年周期---建筑循环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长周期---50~60年周期---技术进步和革新10.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
1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
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Y=K/k 即k=K/Y 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k叫做资本-产出比率1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循环的结果。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1.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
2.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矿业、电力、供排水等。
3.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4.第三产业内部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警察等。
5.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6.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
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7.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3 )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8.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2】深加工化过程—深加工工业在工业结构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