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证辨

合集下载

从五脏痹浅谈系统性硬化症

从五脏痹浅谈系统性硬化症

从五脏痹浅谈系统性硬化症【摘要】五脏痹和系统性硬化症是两种常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五脏痹是中医概念,主要表现为五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疼痛和麻木感;而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皮肤和器官病变。

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

治疗方面,中医常用针灸和草药治疗五脏痹,而西医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硬化症。

预防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是重要的。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了解五脏痹和系统性硬化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

【关键词】五脏痹、系统性硬化症、病因、关联、症状、体征、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五脏痹的概念五脏痹是中医学辨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称为五脏七情病,是指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五脏功能失调而出现多种症状的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腑,它们分别对应五行(火、木、土、金、水),司掌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过度以及体虚损伤等多种因素。

情志内伤是五脏痹的主要病因之一,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过度或不当表达会引起气血不畅,导致五脏功能失调。

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体虚等也会对五脏功能产生影响,促使五脏痹病证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诊断五脏痹,然后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五脏功能的恢复;草药则可以调养脏腑,强身健体。

通过系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五脏痹引起的不适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1.2 系统性硬化症的概念系统性硬化症,又称硬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内脏器官的纤维化和血管异常增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变性。

系统性硬化症主要累及皮肤、肺、食管、心脏、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五脏风寒积聚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

第16条
肾着:寒湿留着于肾之外府, 肾着证治 引起腰部沉重冷痛为主的一种 病证。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 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 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 干姜 茯苓 白术
提要
论述肾着的成因和证治。
病因: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①脾主肌肉四肢,本病为寒湿困阻腰部肌肉关节; ②本方能温化肌腠经络间的寒湿,补土以制水。
“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 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尤在泾
冯某,男,54岁。腰部冷痛,如坐水中, 饮食少思,大便稀溏,舌苔白滑,脉象 濡缓。
据其主症腰部冷痛,如坐水中,腰为肾之府,此病 证当为寒湿着于腰部肌肉的肾着病。饮食少思,大 便稀溏,舌苔白滑,脉象濡缓等症也为脾虚湿胜所 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用甘姜苓术汤。 干姜6克 甘草3克 茯苓10克 白术12克。 服五剂,并配合温灸理疗,食欲好转,大便成形; 仍用原方加党参12克,再服五剂,腰痛亦止。
葱茎—通阳散结
新绛(用茜草代)
—活血化瘀通络
《本草经疏》:“入 足厥阴,手、足少 阴。” 活血化瘀。
【辨治思路】
①肝着主症是胸胁胀满,局部喜捶打揉按,
欲饮热,脉弦涩。
②肝着病机是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运用
“通”法是治疗肝着的要领。 临床本方加减治疗肋间神经痛、冠心病、慢性肝胆 疾患、慢性胃炎等病症,也可用于治疗妇人半产、 漏下属瘀血所致者。
三焦病证举例
热在上焦——虚热肺痿
热在中焦——脘腹痞满,大便坚结
热在下焦——尿血淋秘不通
积聚穀气鉴别
积病—在脏,部位固定,痛处不移 聚病—在腑,聚散无常,辗转痛移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得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得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得十三条,属于五脏得六条。

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得症状起有执简驭繁得作用,但它只就是一种粗略得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病机十九条就是:(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意指一般得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得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意指一般得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得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得症状,多属肺得病变、(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得症状,多属脾得病变、(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得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意指一般得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得病变、(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意指一般得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得病变。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湿浊伤于筋脉肌膜)。

(11)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12)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得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得症状,多属火证。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得症状,多属风证。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于热。

五脏所恶浅论

五脏所恶浅论

虚,无以制火、火不归元。燥与水火有关系,火不蒸水
为寒燥,水不济火为热燥,燥分从热化而来、寒化而来, 治宜清热润燥、祛寒润燥,同时,又因。肾受燥伤害、。肾水 亏虚,应补肾也。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明・李中梓撰《医宗必读・第六卷・虚劳》中指出: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 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 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从而看出一切虚损疾病,肾 和脾是其根源。由此可知,脾勿受湿伤害,肾勿受燥伤 害。 6五脏病之禁忌
化的观点的一致性。
糖尿病人出现三多一少为主证外,尚有头晕目眩,
倦怠嗜卧,自汗,不欲饮食,四肢疼痛,大便溏泄或秘泄
交作,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等症
状。但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三多表现症状并
而参苓白术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 脾,渗湿止泻为功用。《医方考》述:“脾胃虚弱,不思饮 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 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 无以受气,日见赢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
光明中医2004年10月第19卷第5期
cJGM.I℃M
0ct.2004.vol 19.5
・5・
肉,可见脾之虚弱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而健脾益气法为
本病治疗大法。
糖尿病重要的病理基础。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之位在胰,而中医认为胰为脾之副 脏,多为散膏(《难经》),所以胰病当从脾治。而胰岛素 不足主要表现的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也正如与脾失运
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陈皮、厚朴等;②外感湿热
万 方数据
五脏所恶浅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陈金德 广西柳州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工程管理处,柳州,545002 光明中医 GUANGM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4,19(5)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证候︰脘腹痞满,恶心欲呕,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 溏泄,小便黄,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 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3
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茵陈蒿汤 食疗药膳:薏仁粥
34
食滞胃脘
概念︰是指食物停滞胃脘的证候。
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 后腹痛得减,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 秽,舌苔浓腻,脉滑。

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外感火热之邪


证候︰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躁急易怒, 口苦咽干,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
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
衄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黃,脉弦数。
7
病机分析︰
火热循经而上─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火热上扰于耳──耳鸣耳聋

肝火上炎 火热盛,血随火升──吐血,衄血 肝郁化火──躁急易怒,恶梦纷纭,
灼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甚者舌体糜烂 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治法︰清泻心火 方药︰泻心汤 药膳食疗︰泻心茶-连翘、滑石、石菖蒲、乌梅
21
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继发于心气虚、心阳虚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 过食肥甘、饮酒
病机分析︰ 心 气 虚
心阳虚
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营运─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营运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营运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方药︰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3.寒热辨证4.虚实辨证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八纲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运用1.八纲脏腑辨证互补2.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

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脏腑辨证则是以五脏六腑为理论基础,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中医诊断技巧。

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辨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的方法。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里证则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

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病位,为治疗提供方向。

3.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判断疾病寒热性质的方法。

寒证表现为寒战、腹泻、四肢厥冷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寒热辨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4.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判断疾病虚实性质的方法。

虚证表现为乏力、虚弱、精气亏损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等症状。

虚实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虚实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脏腑辨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基础,遵循脏腑相关、脏腑相互影响的原则。

在脏腑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病史、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

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脏腑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

例如,心肝血虚辨证、肺脾气虚辨证等。

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脏腑辨证具有定位准确、定性明确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精确判断病变脏腑,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五脏辨梦论治多梦症

五脏辨梦论治多梦症

2023年6月第10卷第6期June.2023,Vol.10,No.6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245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X202206)通信作者:李奕祺,副教授,E mail:447013512@qq com中医睡眠医学TCMSleepMedicine五脏辨梦论治多梦症习泽慧 李奕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摘要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人体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间生克制化,本位一体。

多梦常由脏腑功能异常引起,梦境纷繁复杂,使人醒后仍感劳倦。

五脏的虚实皆可引起多梦,不同的梦境内容也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临床可以通过辨别梦的内容来辨病辨证,选方用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

本文以五脏为中心辨梦论治多梦症,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多梦症提供思路。

关键词 多梦症;藏象学说;五脏理论;黄帝内经TreatmentofDreaminess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VisceraXIZehui,LIYiq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Abstract Thetheoryofvisceralmanifestationisthecoreconcep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Thelifeactivitiesofthehumanbodyarecenteredonthefiveinternalorgans,andthefiveinternalorgansarerestrainedandintegrated Manydreamsareoftencausedbyabnormalfunctionofzang fuorgans,andthedreamsarecomplicated,whichmakespeoplestilltiredafterwakingup Thedeficiencyandexcessofthefivezang organscancausemultipledreams,anddifferentdreamcontentsalsoreflectthele sionsofdifferentzang fuorgans Clinically,diseasedifferentiationcanbeidentifiedbydistinguishingthecontentofdreams,andprescriptionscanbeselectedtoreflectthebasicideaofdialectical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Inthispaper,thefiveinternalorgansasthecenterofdream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dreams,inordertoprovideideas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dream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 Dreaminess;Zangxiangtheory;TheoryofFiveViscera;HuangdiNeijing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6.014 多梦症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实,睡眠中梦境纷纭不休,醒后神疲乏力,头昏。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辨证开方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环节之一。

辨证开方的过程是在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基础上,根据中医的辨证特点,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表里虚实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机和辨证,然后制定中、西药物方案、针灸方案或推拿方案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中医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病理表现和辨证依据,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一)望望病是中医辨证的一种方法,这里指望病人的面色、喉咙等部位的色泽、身体姿态以及病人的脉搏、呼吸等病征。

望是中医辨证的首要方法,因为很多疾病的起始表现都会反映在人体外表上,例如面部肤色、舌头的颜色等。

(二)闻闻是指病人的声音、气味等。

闻病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运动情况、呼吸声、咳嗽声等病症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特别是对于中医经典的“鬼胎”、“异味”、“臭气”等病理表现,闻病法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问问是指中医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问题,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经过、病情轻重、饮食情况等等。

(四)切切是指中医师通过手法诊病,通过取脉、捻腕、灸腹等方式来诊断疾病,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象可以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的情况。

中医师经过了解病情,通过切脉判断病情及其所在部位和性质,以确诊病名和辨证类型,制定针灸方案或中药方案等。

二、中医辨证应用实例辨证开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下面这些实例:(一)木棉花过敏木棉花是秋冬季常见的花卉,它可以气化水分、润肌养颜。

但是有的人身体过敏,接触了就会产生皮肤过敏、眼部干涩等症状。

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利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积、祛风止痒等草药配方,加强保肝护肝等治疗措施。

(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选用中草药、针灸治疗等方法。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顺性而治”在五脏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顺性而治”在五脏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多 辨 证 体 系 中 , 腑 辨 证 是 较 为 重 要 的辨 证 方 法 。 草 汤 、 枝 去 芍 药 加 牡 蛎 龙 骨 救 逆 汤 ,在 辨 治 过 程 中 ,抓 住 各 脏 的 特 略 ・ 痹 心 痛 短 气 病 脉证 治 第 九 》 “ 脉 当 取 太 过 胸 :夫
1 顺“ 心为 火脏 ” 之性 而 治心病
足 , 邪 乘 虚 而 人 , 饮 、 血 等 浊 邪 阻 痹 胸 阳 可 阴 痰 瘀 出现 心 悸 、 气 、 豚 、 痛 等 症 , 圣 张 仲 景 苓 桂 短 奔 胸 医
心 位 于胸 中而 居 膈 上 , 阳 中之 阳 。如 《 问 ・ 术 甘 汤 、 蒌 薤 白半 夏 汤 、 蒌 薤 白 白酒 汤 即 是 为 为 素 瓜 瓜 金 匮 真 言论 》 “ 为 阳 , 中之 阳 , 也 。 ” 在 五 此 等 病证 而设 。 :背 阳 心 心 行 中属 火 而 外 应 夏 气 。 主于 阳事 ,故 称 “ 为 火 心
【】 刘 国 强. 2 乙肝 病 人 的 最佳 选 择 . 昌 : 西科 技 出 版 社 , 南 江
2 7: 00 4
[ 叶 永安 . 性 乙型 肝 炎 临床 若 干 问题 的 思 考 与 对 策. 西 8 ] 慢 中
医 结合 肝 病 杂 志 ,0 9 1 ( ) 3 1 2 0 , 9 6 : 2 第 一 作 者 : 峥 嵘 ( 9 8 ) 医学 硕 士 , 师 , 治 医 师 , 叶 17 一 , 讲 主
5 ] 尹 北 中 20 : 显 突 破 , 疗 本病 的主 流药 物 依 然是 干扰 素 和 核苷 [ 尹 常 健 . 常 健 文 集 . 京 :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0 7 治
类 抗 病毒 药 物 。因此 , 在具 体 的 临床 工作 中 , 密 应 紧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

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与五脏病症方。

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

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

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

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

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系,笔者大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近原始文献的原貌。

1·2《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水按:(1)以上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目前主流理论认识不同,但与《素问》七大论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组方法则均以之为基石。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二)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二)
维普资讯
江西中医药 2 0 07年 6月第 6期总 3 卷第 2 4 8 9 期
五脏 病证方剂 配伍规律 探讨 二)

赵 海梅
刘端勇
许锴
辛增 平
( 江西 中医学 院
3 00 ) 3 0 6
关键词 : 脏病证 ; 五 配伍 规 律
中图分类 号 : 8 . R295
脾主运化 、 升清及统血 , 其性喜燥而恶湿。外感
六淫 、 饮食 不节 、 志 不 畅 、 天 禀 赋 不 足 等各 种 原 情 先 因均可 导致脾 脏 功能 失调 , 虚 、 湿是 脾 系病 证 的 脾 脾 两个 主要 方 面 , 失健 运 , 脾 水谷 不化 , 湿 内停 , 水 脾气
苡仁、 白扁豆 、 茯苓等 。但若脾 阳不足或 胃阳
连 朴饮 中用 黄连 、 子 , 连 平 胃散 中配芩 连 以疗湿 栀 芩 郁化 热 干 姜 、 () 生 姜温脾 暖 胃 , 中平 胃散 中干 姜 以温 中散 寒 以除 理 湿, 实脾 散 中配 干姜 、 附子 温 中健脾 以利水 。 33 脾 虚病 主 方 配伍 特 点 . 饮食不节 、 老久病、 年 情 志不 畅 、 感 六邪 均可 导致 脾气 亏 虚 , 外 脾气 亏虚又 是 引发 多种 虚证 的根 源之 一 。 因此 调 补脾 胃是 治疗 虚证 的一 个 关 键 , 补 脾 胃 的方 法 , 仅 能起 到 益 调 不

气、 生血 、 祛湿、 化痰之功 , 还能因治疗脾虚而改善其
1 ・ 9
维普资讯
J A G dJ RN  ̄ N X OU AL OFT A I I N HI E E ME C N E R D T O AL C N S DI I
它脏腑的功能。调补脾 胃除了在上述用药特点 中谈 及的特点之外 , 还有下面两点值得注意 : () 1补脾必先开 胃。胃主受纳 、 腐熟水谷 , 为脾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一)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一)
统计学 处 理 , P>00 , 异无显 著 性 。 .5差
3 讨 论
病植 物神经 病 变 的早期诊 断 指标之 一 。补脾 益气 汤
具有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调节 胃肠运动作用 , 可降 低血清 胃泌素水平 , 促进受损植 物神经功 能恢 复。 补脾益气汤治疗糖尿病腹泻临床疗效可靠 , 明显 无 不良反应 ,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注 : 清 胃泌 素 正 常 参 考 值 为 ( 4 5 2 5 n / 血 6 . ±3 . )g L
两组血清 胃泌素在治疗前 明显升高, 治疗后均 明显下降 , 且治疗组明显低 于对照组 。 23临床疗效 治疗组 临床治愈 2 例 , 效 9例 , . 1 有 无效 2 , 例 总有效率为 9 . %; 3 8 对照组临床治愈 1 8 例, 有效 1 , 0例 无效 3例 , 总有效率 为 9 .%。经 03
情 志所伤 , 禀赋 不足 , 老体衰 , 年 久病失养等 常易导致心 生理 功能 异常 , 引起血脉运行 障碍和神 志精 神活 动异常 。心
症状无 明显改善, 舌脉象无明显好转 , 大便不成形或
服药期 间腹 泻次 数 尚能减 少 , 停药 后立 即复 发者 。
湿止泻; 肉豆蔻涩肠止泻 ; 五味子和胃生津。诸药合 用, 健脾益气 , 化湿止泻。本研究观察到补脾益气汤 治疗能较好改善患者腹泻症 状 , 总有效率高 于易蒙
停。
2 2 对血 清胃泌素的影响 .
见表 1 。
表 1 治疗前后 两组血清 胃泌素水平 比较 ( ±5 / g L ) n・一
糖尿病腹泻一直是糖尿病治疗 中的难点之一 , 糖尿病腹泻时血清 胃泌素水平 明显升高。现代医学 研究表明[ , 3 血清 胃泌素水平 的升高 可作为糖尿 ,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风寒
方药
治法
病机
症状
二、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的致病特点
四逆汤加味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 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 皮肤隐紫。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凉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
清宣凉润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
. 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 互为因果。
二妙丸加味
薏苡仁汤加减
藿朴夏苓汤加减
方药
芳香化湿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 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 大便稀溏,白色淡黄。 舌苔白腻,脉浮数。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陪补人体得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

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病机十九条是:(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变。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湿浊伤于筋脉肌膜)。

(11)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12)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于热。

建国以来《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概况侍伟【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是由唐·孙思邈"在整理和提高(唐)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总结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写出的一部综合性临床百科全书".本文综述建国以来对<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包括五脏证候总述、"实多热、虚多寒"说、"脏热腑寒"说、"五脏极证"说;②<千金要方>疾病五脏证治通论.综述发现,<千金要方>的五脏证候体系基本上是完整的,与现代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现代对<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千金要方>对脏腑辨证施治体系的发展以及与现代不同的证候理论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建国以来对<千金要方>证候(包括五脏证候)的研究尚缺乏重视,文献较少,在研究深度上仍有明显不足.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千金要方>证候体系在证候学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0页(P264-封4)【关键词】备急千金要方;建国以来;五脏证候总体;研究综述【作者】侍伟【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由唐·孙思邈(541~681年)[1]撰于公元 636~659年间[1,2],全书共 30 卷,分为 232 门,合方论 5300 首。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在整理和提高(唐)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总结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写出的一部综合性临床百科全书”[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病证辨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气虚则鼻塞少气,实则胸满喘喝。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肝有病,其外证面青、好洁、善怒,,眦青。

好叫呼者,肝病。

心有病,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舌短、颧赤。

好狂者,心病。

脾有病,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唇黄。

好歌者,脾病。

肺有病,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喘息鼻张。

好哭者,肺病肾得病,其外证面黑、善恐欠,,颧与颜黑。

好呻吟者,肾病。

肝热小便黄,身热惊且狂,肢烦胁满痛,不得安卧床。

(原注:肝热右颊先赤。

)
心热痛在心,善呕头痛频,烦闷意不乐,面赤无汗蒸。

(原注:心热面颜先赤。

)
脾热先头重,颜青项颊痛,心烦腹满泄,欲呕身热纵。

(原注:脾热鼻先赤。

)
肺热舌黄胎,喘咳皮毛寒,痛走胸膺背,身热汗自来。

(原注:肺热左颊先赤。

)
肾热痛先腰,身热苦渴焦,脐酸足下热,项痛懒言嘲。

(原注:肾热丙颐先赤。

)
诸疮痛痒,皆属于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堕坠盛怒则伤肝,饮食劳倦、汗出当风则伤脾,坐卧湿地、入房过度则伤肾,此正脏所伤也。

(原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原注:汗虽为心之液,然五脏皆有汗也。

)
色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

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胃中寒,则腹胀。

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生病了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

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胃寒肠热,则胀而且泻。

肠寒胃热,则疾饥、小腹痛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