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人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在18、19世纪多元化文化冲突的时代,人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因子在不断地斗争与撕裂。《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代表,而魔鬼靡非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在他的灵魂中始终驻扎着善与恶这两种势力,造成了“浮士德难题”,同时铸就了“浮士德精神”。
善的代表—上帝。在天上序曲中,上帝对人类的执著的肯定态度正是浮士德追求的动力和源泉。歌德借助上帝之手让浮士德的灵魂在死后的彼岸得以飞升,借此对人追逐至善的肯定。恶的代表—魔鬼靡非斯特。与浮士德约定之后,为了能够得到浮士德死后的灵魂,靡非斯特的目的始终指向恶,不断在主观上故意将浮士德引向恶,想尽一切办法让浮士德沉溺和停滞于欲望的满足和享乐。恶是浮士德前进的障碍,而浮士德却很好地利用了魔鬼的恶,促成了自己的善。作者塑造了至善的上帝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靡非斯特这个恶的代表,使人物形象在鲜明的对照中突现各自的重要意义。靡非斯特集合了人性中的恶的欲念,将人性中丑恶的特点一一展现,没有魔鬼恶的衬托,就不能显示浮士德精神的可贵。善与恶的统—浮士德。
他人性中的恶与善相对应而存在,相辅相存,在其进取的路上,他也常常流露出对追求本身的怀疑。因此,歌德在使浮士德的灵魂中善与恶同时存在,并推动浮士德前行。浮士德在善的追求过程并不摈弃恶,使善与恶在相互作用和较量中推动浮士德走向善,是一种更加真实的至善追求过程,融合了歌德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西方传统的善恶观念。善吸引着人永远追求而无法最终企及,所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式,在文章中上帝就是善的代表,浮士德追求真善美最后得到上帝的救赎,是他所有努力的最有力的肯定。在追求善的过程中,人还需要不断从身体里抛出恶,而靡费斯特就成了恶的代表,他始终伴随着浮士德的左右,并最终促成了浮士德对善的实现。上帝在心中,魔鬼在身边,灵魂中的善与恶不断较量着,让人失去心灵的平衡,为了寻求灵魂的和谐,人只能不断挣扎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