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建议与课例分析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 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学生很怕你,就会很难喜 欢上你的课。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一些集 体活动,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这 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 程。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 他们的态度,教师不能一味向他们发怒,应该循 循善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善于运用表 扬、奖励的手段,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 时表扬,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又能 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蔼。从而渐渐地爱上数学这 门课程。
• 九、 以语言的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 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教 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通过动静结合来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乐意表达自 己的想法和看法,大胆动口和动手,而动口和动 手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十、 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 习兴趣
•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 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 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 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才能培养 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 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以动促思,以思促 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 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
•
小结
总之,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 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 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 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让学生在愿学、乐学、好学的情况下 ,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更应 该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在不断的变化 中寻找突破,寻找出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好方法。
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热门8篇)
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热门8篇)本站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相关的内容。
篇1:《图形与几何》教案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还有曲线围成的图——圆,圆形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我知道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观察物体,能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形状,知道了观察的范围与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过程师:我们先来一起谈谈“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生1: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车轮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比较平稳。
生2:人们观看表演会自动围成圆形,是因为这样每个观众(圆上的点)距离表演者(圆心)的距离相等。
……师:圆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
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还记得周长公式和面积是怎样得到的吗?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图形与几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是十分关键的,通过这些基本活动,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且逐步建立起对于图形与几何的概念和认识。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基本活动一:认识图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基本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这些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通过生动的故事、实物或图片,学生能够迅速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和特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图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找朋友”游戏,让学生找出图形的各种特性,并且与其他图形进行对比、区分。
在认识了图形之后,学生需要学会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比如“画图形接力赛”,让学生围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派一名学生站到黑板前画出指定的图形,时间最短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不仅在画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了快乐,还在竞争中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除了认识和画图形,小学生还需要学会拼图形。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巩固基本图形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级别的拼图游戏,比如从简单的“拼图形益智游戏”到稍复杂的“拼图形竞速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掌握了各种基本图形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组合图形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让学生用几种基本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复杂图形,从而训练他们的空间组合能力和想象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复习策略与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复习策略与教学建议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复策略与教学建议根据新课标《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可以找到有效实施研究策略的依据。
该课程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以及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在小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位置四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制订复策略和方法。
首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和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实验和操作而获得的。
因此,操作是学生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教学应该以此为基础。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图形展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自主研究的能力。
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复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支持。
在教学小学生“图形与几何”的课程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
此外,强化基础训练、熟悉公式、牢记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基础过关,才能提高小学生几何基础的研究质量和解决几何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从强化学生的几何基础概念以及培养其灵活严谨的解题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应该紧扣课本,重视课本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不仅要熟记,更要会灵活运用。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及变换。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的证明,几何图形的变换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几何。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几何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授课(1)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讲解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3.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标出相关性质和定理。
(2)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图的经验和心得。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1.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如何判断两个几何图形是否相似?3.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变换?(1)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以及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和变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教学视频3.练习题库4.课后辅导资料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这部分内容叫做空间与图形,现在课程标准把它称作为图形与几何,是因为几何一词,一直是被大家叫得比较熟悉的,而且教师对它的名称的来历等也有所了解。
同时,图形又是这部分内容研究的主要对象,用图形与几何,更容易被教师们很好地把握这部分内容。
小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是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位置四方面展开的。
在图形的认识内容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在图形的测量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度量“单位”和度量“量”的认识及测量的具体方法。
在图形的运动内容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在图形与位置内容中主要让学生掌握物体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的描述和如何定量刻画物体的位置。
专题一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平面图形)在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将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方式,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探索它们的性质;在观察、想象、推理和图形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程标准》对于图形的认识教学要求如下。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网柱和球等几何体。
(第一学段)·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第一学段)·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第二学段)·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第二学段)上面《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要求是认识图形包括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的图形,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等,其中也涉及到了经过抽象后的二维图形,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要求认识的图形包括线段﹑射线﹑直线等一维图形,还有平角﹑周角﹑梯形﹑扇形,对三角形的认识一般从一般的三角形,到等腰﹑等边﹑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同时对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特征的认识也更进深了一步,其实这些也都是二维图形,但与第一学段的二维图形相比,像点﹑直线﹑角等这些基本图形,抽象的程度也就更高,因此,教师要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物体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它们,同时在课程标准中,关于圆的认识的内容安排,又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几何》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几何》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几何》【教学目标】1.认识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3.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分类及性质;2.找出几何图形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1.利用几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2.运用几何性质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几种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图形。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所猜测图形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点、线、面:点是没有大小的,只有位置;线是由一组无限接续的点构成的物体;面是由一组连续的线构成的封闭物体。
-角:由两条射线共同的一个端点组成,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几何图形分类:点、线、面、曲线和几何体。
2.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点的特点是无法度量和描绘,只有位置;-线的特点是长度无限延长,宽度无限细小,只有方向不同;-面的特点是由无数的点和线组成,可以用面积来稍微度量;-角的特点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的一个端点组成。
三、概念学习(15分钟)老师出示实物、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分辨出其中的几何图形,并描述出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老师出示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字,并描述出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分小组进行短暂的竞赛,要求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从单词卡片中选择对应的几何图形的名称,并描述出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老师出示几几何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度为3cm,求斜边的长度。
-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8cm,求边长。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cm²,求边长。
2.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换问题,进行互相解答。
【典型案例】小明的房间是一个长方形,长是4米,宽是3米,请问他的房间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解读与建议第一部分说课标我主要从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来说,课程内容在旧课标中叫内容标准。
一、学段目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目标确立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旧课标中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相比,新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提升了。
二、课程内容:新课标把这一领域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运动在旧课标中叫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认识方面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几何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5、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测量方面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结合实例理解周长,面积的含义。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
5、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图形的运动方面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旧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而新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看似降低了,实际上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出发的。
图形与位置方面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二部分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形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形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之一。
通过几何形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关于几何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地进行几何形教学。
教学目标:本次几何形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构造和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方面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和材料,例如正方形的幻灯片、活动卡片和白板。
教学过程:引入阶段:1. 教师在教室里贴上几个不同尺寸的正方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展示一张幻灯片,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特点。
3. 教师展示一个由棍子和橡皮筋构成的正方形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正方形的构造。
发展阶段:1. 教师分发活动卡片,上面印有不同尺寸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根据指示找到具有特定性质的正方形,比如边长相等、周长相等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使用卡片组成各种图形,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的一半等,并用白板展示他们的构造过程。
3.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尺子和直尺测量正方形及其周长,并记录结果。
巩固阶段:1. 学生通过白板展示他们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和结果。
2. 教师强调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3. 教师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用所学方法计算不同尺寸正方形的面积。
评价阶段: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活动和练习作业,评价学生对正方形性质、构造和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几何形状的性质和计算,如矩形、圆形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寻找正方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舞台设计、建筑设计等。
结语:通过对本次几何形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利用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主动探索几何形的性质和计算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如何立足课堂,把握好本领域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标准》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也经历数次变革,但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
《标准》旨在克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克服重“概念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的弊端,努力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如:《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几何》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几何》案例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分析一份关于几何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教授小学生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研究兴趣和能力。
案例概述该案例是一节关于三角形的几何教学。
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用教具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根据已知条件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等方面的能力。
目标具体明确,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符。
2. 教学设计: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合理,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子、山峰等,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了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兴趣。
同时,案例中提到使用了教具,如三角板、尺子等,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感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3. 教学方法:案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合作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体验。
4. 学生参与:案例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互相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互动的研究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论通过对该几何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和学生参与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案例通过创造有趣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情绪和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研究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组织也很合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综上所述,该几何教学案例是一份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教师们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的直观感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将分析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基本活动1:图形的辨认与描述活动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图形,培养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辨认能力,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活动设计:1. 认识基本图形: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认识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分辨并说出各个图形的特征。
2. 描述图形: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图形,如边的长短、边的形状、角的个数和大小等,通过语言描述,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验总结:这一基本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常见图形的观察和辨认能力,通过直观的观察和简洁的描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认识和描述图形的方法。
二、基本活动2:图形的组合与拆分活动目的:通过图形的组合与拆分活动,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拼凑和分解能力,提高其空间想象力和图形构成的理解能力。
活动设计:1. 图形的组合:提供不同的图形卡片或切纸板,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如利用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拼出房子、花朵等。
2. 图形的拆分:给学生一些图形拼图或拼板,让他们观察图形的构成,学会按规定的线条将图形分解为几个基本图形,如将正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等。
三、基本活动3: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活动目的: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活动,培养学生对图形的位置和方向变化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设计:1. 图形的平移:利用图形卡片或图形板,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平移活动,让他们通过手动操作,观察图形的位置关系,学会描述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案:认识几何图形与图形分析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案:认识几何图形与图形分析认识几何图形与图形分析一、引言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通过教授几何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文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堂关于认识几何图形与图形分析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二维几何图形,并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图形属性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知属性进行图形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基本概念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几何图形。
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让他们了解常见的二维几何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
同时,可以向他们展示有关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2. 认识不同几何图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逐个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帮助他们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以正方形为例,我会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它有四条边、四个顶点,并且每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与其他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图形的独特之处。
3. 分析图形属性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可能会有更多的特点和属性,我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形。
以长方形为例子,我会提醒学生注意其两组相等的边和四个直角,并问他们是否能找到其他具备这些性质的图形。
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在观察中发现规律。
4. 图形变换除了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外,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变换来得到新的图形。
例如,在正方形基础上旋转90度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正方形,然后再将该正方形翻转即可得到另一个新的正方形。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变换对于几何图形造成的影响。
5. 图形分析游戏最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像认知与理解,我们将安排一些图形分析游戏。
例如,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属性推测出具体的图形,或者让他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关于图形的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并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建议与课例分析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莫绍龙、冯忠贞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以下是对《几何与图形》教学的一些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教学前,引入一些与几何和图形相关的真实生活例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讲解如何利用几何原理来设计建筑物、城市规划或艺术作品等。
2. 强调几何原理的应用:在教学中,强调几何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地理测量和工程中的应用。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 利用实物和模型: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能够触摸和感受几何和图形的特性。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几何体,让他们观察并探索不同形状的特性。
4. 引入技术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绘图工具来辅助几何和图形的学习。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可视化几何原理,并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实验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5. 按照学生能力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而对于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
6.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进行实践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几何和图形活动,例如进行几何拼图、研究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制作折纸或搭建模型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几何概念。
8. 提供反馈和评估:定期给学生提供几何和图形的评估,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9.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并互相交流和讨论几何和图形的问题。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并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10. 融入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将几何和图形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故事或情境联系起来,使学习更有趣味性和可记忆性。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JIAO HA TAN HANG / 教海探航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廖雪花弈筇困讲杆教音改芏夕后.表后本就不在意。
(二)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缺少学 习兴趣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流,小 学生的思想就像是B 张白纸,正是培 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念的最好时期, 所以就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思路。
本 文通过提出“图形与几何l的教学策略 研究,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提供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一线 教师并没有能够 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行教学之能够进行先行的调查分析,并且对于 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并没有相关的认识,教学方案的设计也是一味的理解和过往的工作经历行的。
进行的一教学和教学就的教学成果,学生们能不能学会、能不能从学 的, 许 教师从一些实际的听课中我们发现, 许多的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一是一 一张的教学模9 本的知识照本的给学生们,教学 本就不符时 教学工作的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学生 生一 学情绪,对学习产生 ,一堂课的四十分 中, 教师 在的 行, 就没能够出时 学生沟通,学生出现东张西望和睡觉情况 的几率非常大。
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愿 意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去分析,最 终也会由教师错误的教学教学手段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
为了 解决这种问题全面的增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准,我们必须要从改善旧的教学模式入手,以学生的学习能 力和认知能力情况为出发点,重新树立学化的教学工作方案。
二、“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 略分析(一) 运用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学生仅有知识是远远不 够的,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探索发现 能力、质疑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实践能力等等。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 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都很落后,比如,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 绩,将分数作为判断学生的唯B 标准; 教学单一,通过学生数学定义、定理、公题;学生 主,绝对服老师的安排,老师让学什么、做什么,就学什么、 做什么等等。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学习小结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学习小结一课题的提出(一)选题的意义“几何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
修订后的新课标特别指出,在“几何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不仅在“几何与图形”的学习中,而且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包括逻辑和运算)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学习和应用相应的几何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背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学生变得爱提问、爱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
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
但事实上,当前的教学现状却并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
2024年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案教学反思
2024年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学习。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几何图形的识别和理解。
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几何图形。
2. 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展示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 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运用几何图形。
5. 运用评价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我将为您提供剩余的五个章节内容。
请您提供具体的要求和知识点,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服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定义和特征。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几何问题。
6.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批改,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教学的策略与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教学的策略与案例分析引言几何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几何直观教学的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学策略1. 多感官参与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例如,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
2.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的几何概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例如,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制作纸模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几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鼓励探索与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通过折纸、拼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4. 创设情境设计与几何相关的情境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直观经验,逐步深化理解。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认识三角形目标: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活动:实物展示: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模型,展示给学生。
探索活动:学生分组,用纸张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利用量角器测量角度,记录数据。
分享讨论: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教师引导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度)。
结果: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种类,还加深了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案例二:测量周长与面积目标:让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形状的周长和面积。
活动:生活实例: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和测量操场的周边和区域大小,提出计算周长和面积的要求。
分组测量:学生使用卷尺测量长方形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计算周长和面积。
总结与反思:学生回到教室,讨论测量的结果,并反思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结果:通过参与实际测量,学生不仅掌握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数感。
三、结论几何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至关重要,通过多感官参与、结合生活实际、鼓励探索与实验以及创设情境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莫绍龙、冯忠贞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活动,突出探究过程。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模型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中。
3、教学一定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直观开始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直观往往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点。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要为学生准备他们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眼看、手做、脑想、耳听、口说,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获取知识。
4、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5、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6、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7、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8、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9、教学一定要渗透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10、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号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对象的差异性。
11、教学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在于:(1)“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
(2)“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
(4)“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四、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些目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接下来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特点入手,提出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理论解析]构成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几何体系与构成数学科学体系的几何知识是有区别的。
虽然,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仅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
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割补法的操作方式获得并被大家理解。
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教学策略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
几何教学的过程就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的几何体进行研究。
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时,须要把几何体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感性直观材料的支持。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小学生对图形与空间方面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究。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教学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需要观察,因此,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如一年级辨认图形的观察活动(辨认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选定参照物辨认方向等),对演示实验或操作的观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验),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认识长方体时,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观察,利用实验或演示发现棱与面,面与面,以及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关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比较容易形成)。
教学策略三:动手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
具体做法:(一)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
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最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操作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
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给出正方形、长方形“草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草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自己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指向不在公式的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又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①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化曲为直法)②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滚动法)③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测绳法)④教师把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小球转动的轨迹所形成的圆周长?还能用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吗?⑤揭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这里,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设计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
”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课堂上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
“空间与图形”中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
例如,一位名师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