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2011-2013)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文物和古籍传承着巴蜀文明。但由于历史久远且易遭到破坏,目前大量的文物古籍需要修复和保护,但精通此类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根据这一现状,从保护巴蜀古籍、传承巴蜀文明出发,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我院从2009年开办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该专业根据未来社会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与四川省博物馆合作办学,保持我院优势特色和开辟新路子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新知识,加强综合素质”的原则,加强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并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体现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渐进性和稳定性。使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面、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指导思想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
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技术性人才。结合当前中国文物、博物馆、考古行业总体学术研究型人才饱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奇缺的现状,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品牌专业。将学生培养成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文物事业发展需求,能够为四川省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提供能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鉴定、考古、博物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力争三年内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技术人员、文物保护技术工人、考古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教学质量目标
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专业将以“提供优质职教、促进学生发展、服务区域文化、助推社会进步”为办学使命,以“培养明理敬业、自强不息、适应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发展愿景,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能、提高专业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上来。2011-2013年专业教学质量总目标是:教学设备先进、课程体系健全、培养模式新颖、师资队伍雄厚、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质量上乘、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
现状分析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开设三年来,在教学水平、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分析如下:
1、教学方向有待转变,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本专业设立的时间不长,迄今为止只有三年,相对学校其他专业来说还属于起步阶段,所以师资结构不尽理想。由于专业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外聘的专家教授,虽然教学水平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但是过于强调学术性,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向实际操作性转变。这将是今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所在。
2、教育改革有待深化,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学校非常重视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等离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相关要求还很大。
3、实训场地不足
还没有足够的场地与经费,让学生有充分的实际动手操作的
地点与空间,另外,由于文物鉴定与修复行业的特殊性,实习基地的缺乏也制约了本专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出发点,降低了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建设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每学期实践性教学的类型、项目和时间,建立结构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中,既要保证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有足够的时间,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系统地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符合职业规范。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协调好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专业规格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互融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融为一体。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教师队伍由专任与兼任两部分构成。主要指标是:生师比达18:1,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有1-2名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队伍由外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
成都大学教师构成,其中有中级技术资格人员占50%以上,高级、副高级技术资格人员占40%以上。
2、分批、分步骤引进专业技术精、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行业一线锻炼,增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学校、文博单位、用人单位的“三元联合”,职前教育、实习期教育、职后培训的“三段柔合”,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的提升。
三、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训场所,建构环境逼真、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训教室,基本实现教学环境与文物修复的环境对接,实训开出率达70%以上;建立5个以上关系稳定、层次较高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满足各专业学生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的多样化需要。
1、在2012年7月1日前,完成制陶室的建设工作。建成场地100㎡左右,设备较为齐全,配备慢轮、快轮各五套、烘焙设备两套、高温烧制设备一套等相关必要设备以及提供制作原料,作为陶瓷类文物修复与制作的学生实训场地。
2、到2012年年底,初步建成场地80㎡左右的书画实训室。配备绘画器材、绘图器具、装裱工具、电脑、投影仪等必要设施设备。作为学生学习美术基础、实训考古文物的绘图、实训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