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考历史考点秦汉时期的思想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
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
解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地位:战国时贵为显学但受冷落;秦朝受压制;汉朝获独尊地位。 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 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众基础,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 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 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发展:提出“天人感应”说,宣扬“君权神授”响: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使君主实行“仁政”; 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由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本质是封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民主思想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经济已恢复,但王国、土地兼并等 汉武 背景:儒学适时发展: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董仲舒)
帝时 来源:《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黄老及法家思想(外儒内法)
“罢 基础:“天人感应”说(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黜百
家, 独尊
继承:“天人感应、薄赋”等承袭了儒家“仁政”“民本”思想; 内容: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 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 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
2021年高考历史必考重点专题复习: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考试大纲]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点5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点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考点7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考点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学习态: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名师讲解高考历史重点难点突破(二)
名师讲解高考历史重点难点突破(二)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内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仁、礼);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百家争鸣: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
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
“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
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
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
(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儒家思想纵向考,可能围绕先秦、西汉、宋明来考儒学的发展;横向考,可能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外的影响,如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更有可能结合时事考,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的开办等。
十七大提到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史更应引起重视。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汉武帝兴办太学:时间、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针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
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题汇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②私学兴盛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
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
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记忆导图】【思维导图】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封对象——,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②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大了,开发了。
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僚政治体制取代体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军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政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推行:“,”,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代表人物 (1)孔子 ①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 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 自然无为 。 ②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庄子 》一书中。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战国的 法家 人物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和韩非 (1)李悝 ①推行“ 尽地力之教 ”, 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田租 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 刑罚 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③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儒学 之士。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内容 (1)董仲舒倡导 儒学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文化 的 “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 太学 、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 开始提升。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 和陆王心学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包括李贽 、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唐甄等反传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考点归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诸侯士大夫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备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备注: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
⑤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动
二,启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
三,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派别
1、儒家学派
(1)孔子主张:
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本思想:“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取得“民信”
“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评价:
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2)孟子
.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人)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宽刑薄税”;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性本善”。
(3)荀子的主张(战国末期人)
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上:“性恶论”
评价: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
小结: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孔子、孟子、荀子吸收了诸子百家主张中合理部分,其中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把它发展为一个更加完整体系,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历史地位: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孔子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家
(1)老子
时间:春秋晚期。
主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提倡清心寡欲,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朴素的辨正法哲学思想。
(2)庄子
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特别提示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
对于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有现实意义。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专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悝(变法措施)
②商鞅(变法措施)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为什么法家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
(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4、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措施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为蔚然大宗
→秦朝,用法家,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1,从“无为”到“有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等。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汉武帝在位期间,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③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④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⑤董仲舒还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成为选官任官的标准。
③教育方面:中央设太学,地方令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自汉武帝至五四运动)。
归纳总结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
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
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
容,遭到沉重打击。
(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
的正统思想。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