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策》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一、散文的萌芽 • 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 • 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殷商时代 进行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文句虽简短,却内容丰富,记事 简单,不成系统,保持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大有²上九》) •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 坤²上六) • 《易经》卦、爻辞: • 《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书。其中的卦、爻辞,比较广泛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记事文字比甲骨文卜辞更完整,有更多的文学 色彩,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铜器铭 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 先秦史官与历史散文的兴起 • 史职由宗教转向人文,所记录之内容由宗教对象 转为政治活动。其记述文字由简到繁,由质朴无 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 《尚书²多士》:“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 《礼记²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汉书²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 《尚书》,事为《春秋》。 •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辞。 •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 的萌芽。 • 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 大的事件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 铭文。
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笔记
叙事散文的萌芽 记言文之祖 叙事之最
甲 骨 卜 辞
• 3.分类(今文): • 虞书2篇(《尧典》《皋陶谟》) 主要是“典”、“谟”文 体,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 成。 • 夏书2篇(《禹贡》《甘誓》) 也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成。 • 商书5篇 是我国记言文之祖,代表《盘庚》。 • 周书19篇 主要是 “誓”、“命”、“训”、“诰”四种文 体,记周公言论最多。著名的有《牧誓》、《洪范》、 《《无逸》、《秦誓》。 • 4.风格与影响 •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 ——韩愈《进学解》 • 当时记言之文,然皆作书面语;文词古奥典雅,却语意平易。 • 诚挚敦厚,情深意切;文风质朴,少雕饰。 • 对后世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远影响。 • 《文心雕龙²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勾践灭吴 教学课件PPT课件

勾践灭吴 教学课件PPT课件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
帝王的仆隶,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做奴仆”或“派……做奴仆
”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段意?
段意:勾践抚恤国人,卑事夫差
课堂检测
第三自然段

苟于与
判断句式并翻译: 又何求焉? 宾语前置句 又求何焉,又 求什么呢?
第四自然段
暴露 更 吊 宦
翻译
第五自然段
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
连词,表并列
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第一自然段 无乃……乎:固定句式,表推
今君王已既经栖于会稽之上,这然样后以后乃求才谋臣测,。恐无怕乃(只后怕)……吧
乎?如苟果,得假闻如 子子尊大是敬夫加之在词之人言名或,官何名之后前的之有?宾即语有执前什其置么句晚手,的而有?何与后,之谋。遂 使之行成于
免除
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埋葬之
自己
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纳宦其子。
第五自然段
那些
使……整洁 使……美丽 使……吃饱
同“磨砺”,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磨厉练 之
名词作动词,

在庙堂,名词作状语 为……举行礼仪
和,连词
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
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
吴。
这段文字提到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两个人物。勾践、文种 段意? 勾践临危求贤,文种临危受命。
第二自然段
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 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

《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

《战国策》中的成语
安步当车 《齐策四》;不遗余力 《赵策三》 不翼而飞 《秦策三》;侧目而视 《秦策一》 反璞归真 《齐策四》;高枕无忧 《魏策一》 狐假虎威 《楚策一》;画蛇添足 《齐策二》 挥汗成雨 《齐策一》;狡兔三窟 《齐策四》
门庭若市 《齐策一》
总体说来,《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 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 代特 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 运用的新水平。
3、《国语》的作者,自古至今多有争论,现在 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班固认为是左丘明 所作。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
——班固《汉书·艺文志》
今人普遍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 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 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非一人一时 一地之作,成书于战国初年 。
2、《越语▪勾践灭吴》在被吴国打败后, 采取一系列安抚子民的措施。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记言为主,其内容在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 语化的特点,富于形象性。各国史料的汇编, 素材来源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 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 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暢整饰, 颇有气势。
《齐策》 冯谖客孟尝君,写了他弹 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 传体的过渡。
(二)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 就的重要方面。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 的新水平。
1、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 说辞的主要特色。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 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中第一段 《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 殷纣王之醢(hǎi)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 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 秦之害。

《国语》与《战国策》共24页文档

《国语》与《战国策》共24页文档
《国语》与《战国策》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34
3、曹操的影响
• (1)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 (2)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 不仅以其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 一代诗风,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 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5
东晋文学
代表作家:陶渊明
晋 36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44
三、女性题材诗
• 1、描写女性的美貌 • 《清平调词》咏杨贵妃: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5
2、抒写女性对爱情的向往

《夜坐吟》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 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24
二、汉代历史散文是两汉文学的 最高成就
汉代历史散文比先秦时代有了较大的发 展,其主要特征是传记文学体裁的出现。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开创了 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
25
三、汉乐府民歌和汉代文人诗是 两汉文学的重要形式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在 诗歌的形式上较之四言诗有所突破;在表现的内容 上,叙事的成分有所增加。
• 辞赋是汉“一代之文学”,具有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特点。汉代辞赋作家有 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 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 名家名篇: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 、班固《两 都赋》、张衡《归田赋》 、《二京赋》
1、《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2、《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 主义的基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现实主义精神。 3、《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 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章品析(第一自然段)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照镜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齐国之美丽者也。
赶得上,比得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 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 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文章品析(第三自然段)
已经 战胜
原因
鼓起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特殊的文 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 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 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 的图书公类目录。著有《新序》《说苑》《列女 传》等书。
文章品析(第一自然段)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躺着休息,睡觉。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偏爱。

想要。 译文: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审
文章品析(第二自然段)
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 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篇 燕昭王求士PPT课件

第三篇  燕昭王求士PPT课件

• 所以,后来的史实是:到前 284年(张仪死后25年), 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讨伐齐 国,出其不意,先从北线进 击,一触即溃,齐国大败, 苏秦的燕国间谍面目也就完 全暴露,于是被齐闵王车裂 而死。
• 长沙马王堆帛书对研究苏秦的生平、 当时的合纵连横状况,以及研究战 国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今已单独 整理,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书末附 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 料》、杨宽《马王堆〈战国纵横家 书〉的史料价值》、马雍《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 史背景》三文)。
• 内容价值:
• 其书主要记当时谋臣策士的游说各 国或互相辩论,皆事关军国政治主张、
斗争策略、各国相互间的矛盾,是研 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如:《齐 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冯谖 (xuān)客孟尝君》等篇中的“民本” 思想;《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 “侠义”德行;《燕策·燕召王求士》 的渴求人才;《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 秦》反映的“合纵连横”。
• 2、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楚墓 (多以为汉墓)出土26件帛书, 计12余万字。其中有一部分类 似《战国策》的帛书,27章, 325行,17000余字。其中11章 内容可见于《战国策》、《史 记》;另有16章(占总数十之 六七)为佚书。
• 佚书中记载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 史实。如李园杀了春申君之后, 做了楚国的执政大臣;燕孝王派 蔡鸟入秦,献给秦相吕不韦河间 (今河北河间县一带)十城。特 别是关于有名纵横家苏秦的史实, 连司马迁也觉得没有弄明白,其 《史记·苏秦列传》谓“世言苏 秦多异”。
• 司马迁修《史记》,对这批材料的 引用多达八九十事(据南宋王应麟 《汉志考证》,司马迁修《史记》 时《战国策》虽未成书,但几种原 始材料早已存在)。其中西周君、 东周君二国的情况,吕不韦立子楚, 嫪毐(Lào ǎi)乱秦宫等史事,皆 为司马迁取材的唯一来源。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三叠排比”结构:既是一种结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即从三 个方面叙述事情或者事情分为三个阶段来表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多次使用,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三气周瑜”等。
本文结构: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
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三答 三比
①明日:第二天。 ②孰:通“熟”,仔细。 ③之:他,代徐公
译 文: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 ④弗:不 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 ⑤美:以...为美
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 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 是想有求于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偏爱 今义:个人的、自己的
词类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衣:名词作动词,穿)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5、王之蔽甚矣 (蔽:形容词作名词,被蒙蔽的事情)
拓展 延伸
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忠臣进谏的故事,但是他们的命运却不同于邹 忌,请想一想,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1)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酒色而被挖心; (2)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放逐; (3)伍子胥劝夫差不要相信勾践而被杀; (4)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启示: 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
⑥私:偏爱
⑦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 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鲁仲连义不帝秦》ppt

《鲁仲连义不帝秦》ppt
《战国策》
鲁 仲 连 义 不 帝 秦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 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 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 共497篇,约12万字。
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 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 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游于 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折 辩者。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 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仲连笑而谢之。他飘然远举、放浪形骸的 性格,为后世所传诵。
根 据 《 史 记 》《 战 国 策 》《 太 平 御 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 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 样的:
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 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 高青县高城镇。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 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 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 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 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 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 (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 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 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 就去向鲁仲连请教。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 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今又内围邯郸而 不去。
适,副詞,正巧,恰在這時。会:恰逢,正赶上。 奈何:怎么办。折:损失。挫敗。 外,指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大破趙兵于長平 (在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坑趙降兵四十餘萬人。 內,狀語,指深入國內。去,離開,使動用法,指打敗秦軍使之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

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又如:“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

冯湲客孟尝君-PPT课件

冯湲客孟尝君-PPT课件

总 结 贡 献 , 结 束 全 文
第 四 部 分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 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文: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 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 课文通过冯谖三次要求提高待遇,孟尝君都 予以满足,刻划了孟尝君什么样的性格? • 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 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 原因何在? • 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 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 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 环境。 • 文中有哪些人物言语具有含蓄的色彩?请举
3、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 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 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 。 第三,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 的说服力。
八、文言现象总 结
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 通“嘱”,嘱托 转达意愿 门下 2谁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通“债”,出借的钱和
• 《战国策》原有《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 《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 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 国策,共33卷。
• 《战国策》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 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文笔恣肆, 语言流畅,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策士说 客,善用寓言故事 和新奇比喻说明抽 象哲理等方道理。 《战国策》对我国 后世散文的发展产 生积极影响。
译文:
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 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 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 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 。”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 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 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 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 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 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 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国语战国策

国语战国策
《国语》及其文学地位
• 《国语》是西周初到春秋末各国文献的汇 编,后人又称它为《春秋外传》,称《左 传》为《春秋内传》。其实,《国语》跟 《春秋》没有关系。 • 《国语》的作者旧的说法也是左丘明,但 是历代怀疑的很多经过学者的研究,大多 数人认为,《国语》和《左传》不可能是 一个人的手笔。《国语》的最初的作者可 能是不同时期的各国史官编辑成书也许略 早于《左传》,但是后来可能有人做过补
• 比起《左传》的分开记载《左传》里面有好 多年,这一章,那一章,是不连在一起的。 它这么集中就显得更突出,其中优施,就是 那个戏子他以唱歌吟诗的办法,来暗地里讽 喻大臣里克:你最好保持中立。这个《左传》 里没有写,这个写得很有趣,很有戏剧性, 这个情节应该说虚构、 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比如晋灵公派刺 客刺赵盾,进了(赵盾家)门,看见赵盾 大清早穿好衣服要上朝,还没有到时候, 趴在那里打瞌睡,他觉得这个人敬恭王事、 废寝忘食,是个好人,他(刺客)就觉得 不能杀他(赵盾)。就自言自语:我要不 杀他,对不起国君;杀他,对不起老百姓; 我不如自杀吧。就一头撞死在院子里的一 棵大槐树上,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他就 撞死在那里。自杀之前他一个人在那儿自 言自语,谁听见呢?没有人听见。赵盾在 那儿打瞌睡他听不见,还有刚才提到那个 骊姬,半夜在丈夫晋献公枕头边又哭又说,
• 《国语》已经能够在矛盾中揭示人物的心 态及其发展,并且运用对比来体现作者的 爱憎。比如晋文公重耳和晋惠公夷吾 这是 两兄弟,还有骊姬和太子申生,这是一对 矛盾的对立面,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 是一对仇敌,作者写的时候对着写,而且 可以看出来,是学习了《春秋》的笔法, 很少直接地加以褒贬,从他的客观叙述当 中就能够看出作者的是非观和倾向性,全 书的主角以君王为主,同时写一些臣僚作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宝典]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宝典]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

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

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

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

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

《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

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

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

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

左传国语战国策

左传国语战国策《左传》的思想内容(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

(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

(4)记述了许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局限: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

《左传》的文学成就(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

(4) 善于写人。

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

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
1 、《国语》国别体; 《左传》编年体. 2 、《国语》记言为主; 《左传》记事为主. 3、《国语》语言质朴,贴近生活,贴近口语; 《左传》语言较有文采,文学性强,艺术性高.
整体说来, 《左传》在文学成就上更胜一筹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战国策》体例
《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依国 别、按时序编订,记载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12个军政大事,共33卷。时间上,上接春 秋,下迄秦统一六国。主要记述了战国时 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约12 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 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中的成语
安步当车 《齐策四》;不遗余力 《赵策三》 不翼而飞 《秦策三》;侧目而视 《秦策一》 反璞归真 《齐策四》;高枕无忧 《魏策一》 狐假虎威 《楚策一》;画蛇添足 《齐策二》 挥汗成雨 《齐策一》;狡兔三窟 《齐策四》
门庭若市 《齐策一》
总体说来,《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 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 代特 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 运用的新水平。
1、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 谏”中某些话语皆是虚构而成,虽不 合史著,但叙事生动,有利于塑造形 象。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 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 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 为炊,父母不与言。……
二、《国语》内容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 侧重论政记言。休戚相关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众口铄金。
《鲁语》记鲁国之事,多是一事一议 的小故事,并非完整的历史记录。和衷 共济、奔走相告。

赵威后问齐使PPT课件

赵威后问齐使PPT课件

文章分析
1.齐使的观点与赵威后的观点根本 分歧是什么?
齐使:君为贵,民为轻 “视民如草芥”
赵威后:民为贵,君为轻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
? 西周初期:天子代天保民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保民而王 ·
制民之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2. 如何理解“赵威后开明”这一评价?
3.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4.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6.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7.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8.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9.胡为至今不朝也?
10.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11.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复习巩固:《战国策》的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的成书时间及校定者(西汉 刘向) 《战国策》的体例(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纵横家的思想)
纵:合纵。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 横:连横。秦分散瓦解诸侯国联盟,各个击破
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Hale Waihona Puke 2.舍本而问末民本思想本身的进步性 当时的社会特点 :等级分明的奴隶社会 特殊的身份地位 :统治阶级的最高层
3.如何能从赵威后对齐国四人的 评价和对齐王的批评中看出赵威后 的政治主张?
(1).应重用辅助君主抚养百姓的人
(2).应对国家有所作为
联系引申:
本文提到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人民 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相比有无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2.分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及赵威后 之开明 3.讨论分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 联系与区别(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战国策》的时代背景
▪ 刘向《战国策书录》:“国异政教,各自 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 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13
战国的士
▪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将战国的 士分为五派:1、劳作(墨家),如许行、陈仲 子,主张“不恃人而食”;2、不仕(齐国稷下 学者,如淳于髡、田骈,安享富贵生活,寄生于 贵族羽翼下,盛唱不仕之高论——滑头的学士 派);3、退隐(长沮、桀溺、庄子。彻底反对 政治事业);4、义仕 ;5、禄仕。
14
何谓“纵横”
▪ 所谓“横”,乃“连横”之简称,即以秦 国为中心,分别联合山东任何一国,东西 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所谓 “从”,乃“合纵”之简称,即山东六国 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直线,联合抗秦, 在强秦虎视眈眈之下,图谋自存。
15
《齐策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 谭拾子:“事有必至者,死也;理之 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 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 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 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 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 以为言。
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何必曰利?”
17
《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 “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 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 数。”
▪ 各国史料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相去悬殊, 《晋语》篇幅最多,有九卷,《郑语》只 有两条材料。
2
《国语》的作者
▪ 1、左丘明作《国语》说,即认为《左传》、 《国语》同出一人 。
▪ 司马迁、班固等认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国语》十三篇,左 丘明撰”(《汉书·艺文志》);但从西晋开始,有人对 此提出怀疑,唐宋明清继续争论。直到今天,各种意见 依然存在分歧。
▪ (2)邵公的进谏论证手法丰富(比喻说理、 史实说理、严密的逻辑推理等),论证层 次分明,周密有力。
▪ (3)语言古朴精练,精警透辟,具有很强 的说服力。
8
《战国策》的体例、作者及成书
▪ 1、体例
▪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 的史料汇编,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 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
16
儒家的义、利之辨
▪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
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
▪ 2、《左传》、《国语》非出一人 。 ▪ 3、《国语》非出一人说 。 ▪ 4、各国史料汇编说 。《国语》是“编录体”,
不是“著述体”。
3
《国语》的思想倾向
▪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 想,“重民”、“尚礼”、“崇德”是其 主要表现。
4
《国语》的文学特色
▪ (一)《国语》以记言为主,穿插着一系列的故 事,有时候也能写出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 象,亦有虚饰现象。
6
作品选讲:《邵公谏弭谤》
▪ 1、本篇叙事与议论结合,其叙事与说理都 富于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 2、邵公进谏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7
作品选讲:《邵公谏弭谤》
▪ (1)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叙事 与说理都富于形象性。(用四个字刻画周 厉王的暴君嘴脸,用“道路以目”写出恐 怖压抑的气氛,社会矛盾的尖锐。)
▪ 2、作者 ▪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一是战国时人作。 ▪ 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 ▪ 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蒯通)之手。
9
▪ 2、成书情况
▪ 刘向《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 《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 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11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 (一)“贵士”的倾向:重视平民知识分子,反映了当 时“士的崛起”。
▪ (二)《战国策》反映了纵横家重功利重实用的价值观、 人生观。
▪ 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 如: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
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 哉!”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 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 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 《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 秦惠王前》 ▪ (三)崇智尚贤的政治观。 ▪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 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秦 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10
《战国策》的性质:史书抑或子书
▪ 《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史记》并列,归 入“春秋”一类。历代史志及“四库全书” 也都将其归之于“史”。
▪ 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把它改入 子部纵横家,并说:“历代以其纪诸国事, 载于史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云。”
《国语》的体例
▪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 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1
《国语》的内容
▪ 《其时虽为中央 王朝,但实已与诸侯国无异),共21卷。
▪ 所记的各国史事时代断限不齐。 ▪ 所记历史事件不连贯,除了《晋语》外,
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历史事件。
▪ (二)《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 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显示向纪传体过渡 的趋势。
▪ (三)《国语》各篇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文体风 格不一。
▪ (四)《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 与《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 秋》的凝练含蓄。
5
生动的情节
▪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 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 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 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