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A. 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 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 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 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2.近代中国人创办了一批报刊,如康有为的《中外纪闻》、孙中山的《中国日报》、秋瑾的《中国女报》、于右任的《民立报》,其共同点是A. 采用白话文写作,通俗易懂B. 主要为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C. 都是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D. 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3.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 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4.19世纪中后期中国办报的主力军是A. 外国在华传教士B. 清朝政府C.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D. 洋务派5.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这部获得“荣誉奖”的影片是()A. 《定军山》B. 《风云儿女》C. 《渔光曲》D. 《歌女红牡丹》6.《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

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

约会时事、新闻两门”。

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

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A. 该报使用白话文B. 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C. 维新派曾关注此报D. 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7.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下列流行时尚中,与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A. 中山装的普及B. 剪辫易服的出现C. 改良旗袍的流行D. 列宁装的盛行8.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A. 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 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C. 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D. 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自己的网站网址设为www.m190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A. 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B.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C. 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D. 产生了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0.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1(岳麓版必修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1(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测试【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2、近代人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①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③日常西式食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④酒茶等日常食品发生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3、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是在A、上海B、南京C、广州D、天津4、受西方的影响,近代居民最普遍和最典型的住宅是①四合院②里弄③独院式的洋房④居住大院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②④5、中国相见礼革新之始是从什么开始的A、鞠躬B、握手C、拥抱D、拱手6、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的进程的事件有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④国民革命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7、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8、下列现象在中国近代最早出现,其先后顺序①近代报刊②西式建筑③中国人的西菜馆④电影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9、下列不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A、中山装B、旗袍C、四合院D、里弄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

’ (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材料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时报》于1911年11月、12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几幅纪事画。

这些画作反映出A.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A。

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

2.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

这一变化反映出男士礼服样式女士礼服样式A.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B.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C.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从1912到1929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A选项,排除C选项;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的融合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B、D选项。

3.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1910年12月15日,《申报》上刊登了两版广告,主要涉及保险、补品、酒器、洋行、药物、机器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方法点拨课后的“分析与研究”题一、分析与研究或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或分析:辫子是旧民俗的象征,人们对剪辫子的不一样心态:有人兴高开辟同学们的视线,或增强对采烈,有人极端不舍,反应了社会对先进与落伍,文明与迂腐的不一样态同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或着意度,但最后文明势必代替落伍,这是解答此题的重点。

于培育能力。

如此题即着意于参照答案:( 1)辫子是落伍风俗的象征,剪掉辫子,扔掉迂腐观点,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向世界文明聚拢,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资猜中的历史实质、规律的能力。

现象:想方设法将辫子藏起;选择吉日,祭拜先人,而后隆重剪除等,一方面说明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点安如盘石,严重约束着中国人的思想解放,革除旧习实属不易;但另一方面“人们欣喜若狂地剪去这条奴隶制标记的辫子” ,说明先进取代落伍是历史的必定。

(2)结论: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但先进的、切合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旧权力阻拦不了的。

先进必定取代落伍,文明必定取代迂腐。

二、自我测评课后的“自我测评” 题一1. 分析:依照课文内容,从衣饰改进的过程和服饰款式的变化方面般是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剖析近代衣饰风格演变的特色。

是学生学习本课一定掌握的参照答案: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先是民间仿效西式衣饰,再是政府知识。

官服、军服改进;最后是政府公布法律强迫改进,此后服饰变得五彩斑斓。

从演变的内容来看:先是模拟西洋衣饰,而后是将传统衣饰与西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衣饰联合起来——中西合璧,如中山装和旗袍。

材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是2. 分析: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饮食变化的状况,利用内、外因的解答这种题的前提。

辩证关系来剖析变化的原由。

参照答案:第一是鸦片战争后,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西餐进入中国;其次是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发现了西餐的优点:异国风味、营养卫对课文内容按必定的思生等,将西餐的优点与中餐的优点加以改变、推行。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以下服饰既表达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解析A项是西服,B项是长袍马褂,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表达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

答案C2、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蓄辫陋俗尚未根除B、清帝虽然退位,但旧的陋俗还未能在短期内消除C、湘潭县城剪辫者居多的现象与清政府发出的《剪辫通令》的影响有关D、这是《申报》创刊四十个春秋后的一那么报道解析《剪辫通令》是民国政府发出的,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是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答案C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

答案B4、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解析章太炎在报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充分说明了当时先进人士打破封建包办婚姻主张自主择偶的思想。

答案B5、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作用主要有()。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②起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涨④传播了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全面分析报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对应学生用书P67?一、单项选择题1.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2.关于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3.(2012届广东湛江二模文综)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4.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蓄辫陋俗尚未根除B.清帝虽然退位,但旧的陋俗还未能在短期内消除C.湘潭县城剪辫者居多的现象与清政府发出的《剪辫通令》的影响有关D.这是《申报》创刊四十个春秋后的一则报道5.(2012届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6.下列对于“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改装去辫”首先从留学生开始④缠足陋习起源于满族妇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7.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上流行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答案】D2.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D.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与西方列强入侵无关,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上海军政府是反清的革命军政府,因而剪辫运动并不是清政府的自身改革措施,故C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中,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反映出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A项错误;服饰等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 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2019·宁夏石嘴山平罗中学月考)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故D 项正确;民国时期文明简洁的葬礼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无法反映,排除。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________________传入中国。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a.清政府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改革。

b.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2)特点:长袍马褂和________________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选择服饰,丰富了生活。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旗袍。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原因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a.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________________的法令,曾多次下令废除________。

b.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________________》。

③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成立“________________”等。

(2)评价①“________”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②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二、报刊与电影1.表现(1)读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________________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③1872年,创办《申报》。

④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

⑤清末,《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⑥维新运动期间,报纸成为宣传________________和开展________________的武器。

⑦________________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②1905年,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____________》。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B2.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3.“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C4.《上海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此材料中所述现象()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C5.中国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6.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A.控制政府B.制造舆论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B7.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 2一、选择题1. 近代以来,中国衣饰改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主要原由是()A. 西式衣饰传入中国B. 人们厌烦了传统服饰C.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D. 晚清政府的倡导答案: A2. 清政府进行衣饰改革的主要原由是()A. 适应时代潮流B. 迫于民间衣饰改革的压力C. 希望经过衣饰改革改变落伍相貌D. 列强的要求答案: B3. 以下对民国期间衣饰改革描绘不正确的选项是()A. 政府公布了男女制服的形制B. 新衣饰快速走向社会中基层公众C. 人们能够为所欲为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衣饰D. 洋装在中国流行,代替了传统衣饰答案: D4. 在近代政治生活的变化过程中,拥有显然政治色彩的是()①衣饰改革②“断发”③不缠足运动④礼仪改革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②④答案: B5. 以下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断发”先于不缠足运动,并较早达成B.政府曾多次命令取销缠足C.维新人士也曾倡始过不缠足运动D.有新式学堂曾把不缠足作为入学的条件答案: A6. 广东南海《不缠足条例》的开创者是()A. 康有为B. 康广仁C. 谭嗣同D. 梁启超答案: A7. 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遇到了冲击,但变化速度相对迟缓,其原由是()①中国人的激烈抵制②自然条件的限制③生活习惯的限制④中国的通商口岸太少A. ①④B. ①③C. ③④D.②③答案: D8. 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陆是在()A.19 世纪 40年月B.19 世纪 50年月C.19 世纪 60年月D.19 世纪 80年月答案: D9. 西式建筑最早出此刻()A. 通商口岸B. 租界C. 内陆D.沿海答案: B10. 近代中国第一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A. 《画报》B. 《申报》C. 《旬报》D.《实事新论》答案: B11. 中国人第一次试试拍摄的电影是()A. 《难夫难妻》B. 《故都春梦》C. 《歌女红牡丹》D. 《定军山》专心爱心专心答案: D12. 西方文明、卫生、简短的丧葬礼仪惹起中国人的注视是在()A.19 世纪早期B.19 世纪中期C.20 世纪早期D.20 世纪中期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不论是衣饰、饮食、礼仪仍是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1.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4.《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5.影响近代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①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②政府政策的推动③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的发展④传统习俗的落后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京张铁路通车B.紫光阁铁路C.京广铁路D.包兰铁路7.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

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作业-word文档资料

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作业-word文档资料

一、选择题1.《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应归功于新中国的成立。

故凡含有④的选项均不正确。

本题选D项。

2.《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解析:选B。

剪辫易服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关于社会习俗的政策,同时在当时也有反清反封建的含义。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选D。

该材料主要说明报纸对民众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思想的功能,而且影响力很大,表明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4.1913年秋,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该影片以广东潮州的包办婚姻习俗为题材,从媒人撮合说起,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

下列与此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电影电视已经在中国普及B.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C.国人社会生活有了新方式D.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13年秋”即民国初年,尽管当时电影已经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但电视在中国尚未出现,所以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3.1906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

这反映出( )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4.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 )A.控制政府B.制造舆论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6.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7.许金城在《国民野史》中这样描述:“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名师点拨]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

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
C.《小花》D.《风云儿女》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5.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6.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
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
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
7.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
A.控制政府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
8.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

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这些情况()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C.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D.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9.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10.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唱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一对新人身着西服、婚纱在外滩拍照
B.恋爱中的男女在咖啡馆、电影院约会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尾发抗日传单
D.张先生在网上紧张查看股市走势行情
11.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1.答案:A“庚申之变”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庚申之变”后30年,即1895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间不符。

2.答案:A抓住关键信息“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结合1897年这一时间,判断这是电影。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1905年北京
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定军山》。

3.答案:C从材料中“新礼服兴”“辫子灭”“阳历兴”等信息,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4.答案:B从“1912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

5.答案:A从材料中的“礼服在所必更”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
①正确;“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表明辛亥革命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的信息,③错误;更改服饰不能说明崇洋风气盛行,④错误。

故A项正确。

6.答案:C材料表明基督教会在中国发展西方式生活以及娱乐设施,引进西方先进文明,C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初,并不是率先,B项错误;A项中知识分子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运动娱乐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是主要体闲方式。

7.答案:B报纸内容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与控制政府、推广科技和刊登广告无关,B项符合题意。

8.答案:D根据材料的大意,可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众逐渐接受其成果,故D正确。

9.答案:D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D项正确
10.答案: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943年并未出现网络。

因此D项表述错误。

11.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国共产党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