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辨析题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种关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任务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够哦买这创造剩余价值。
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这里。
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此观点错误。
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
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疏于流动资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一、生产力的内涵1. 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这些石器工具以及人类运用工具进行生产的能力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构成。
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从古代的手工工具,如铁犁,到现代的自动化机器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生产工具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重要的劳动对象,而在工业生产中,矿石、棉花等原材料也是劳动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新材料的研发使得更多种类的物质可以成为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的特征1. 客观性-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由其现有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劳动者素质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不能仅凭主观愿望随意提高。
2. 社会性- 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是社会生产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政治辨析题
7 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错误 (1)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 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 环节、一个方面。 (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 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 主观的。 (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正确(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 正确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 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关系 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说, 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 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在于生产力的 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 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 步的根本尺度,否认这一点,既无法揭示社会进步 的实质,也无法找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正确 (1)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的
8 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错误。 (1) 答 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 ( 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 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 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 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2)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 作是它的集中概括。但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的 个人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3)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 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入党选择题
入党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C )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A.执政能力B.领导小平C.人心向背2. ( A )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A.群众观点B.发展观点C.平等观点3.( A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4.( C )打响了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A.秋收起义B.广州起义C.南昌起义5.( 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A.八七会议B.瓦窑堡会议C.遵义会议6.( C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 对外开放B 和平发展C 改革开放D 发展生产力7.( B )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A 传统文化B 和谐文化C 民族精神D 马克思主义8.( D )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A 社会发展B 社会变革C 社会稳定D 社会和谐9.( A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A 党的基本路线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四项基本原则D 党的建设10.( A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 改革开放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科学发展D 党的领导11.( A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 解放思想B 与时俱进C 开拓创新D 改革发展12.( A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A 先进性B 群众性C 革命性D 科学性13.( D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 市场经济B 共同理想C 精神文明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4.( A )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四项基本原则C 改革开放D 党的领导15.(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A 科学发展B 公平正义C 社会和谐D 自由民主16.( B )的职权是: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
2019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重要知识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有很多高频的考点,认真记忆,做题时需要融会贯通。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重要知识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1)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在社会发展中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2)改革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命。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考研政治重点内容 总结
一、马原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自主性力量)。
⑥社会革命(质变)和改革(量变)推动着社会发展。
2、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5、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其一,划分的依据不同。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本之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之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6)--第三章第4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第4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 A .不可认识性 B .杂乱性 C .无规律性 D .多样性(2)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 .人及其活动B .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C .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D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3)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 .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B .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 .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D .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人的需要总是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 扩大, 因而人类劳动的内在动力必然是持久的、永恒 的。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还应当对“ 生产力发展”本身作出正确的理解。具体说来, 应主要 把握两个统一:
首先, 生 产力发展是 经济发展与 人的发展的 统一。
其次, 生 产力发展是 发展水平与 发展速度的 统一。
总结
确立生产力标准, 对于研究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 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它使社会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科 学的基础。另一方面, 它为我们实际推进社会发展提 供了正确的出发点。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原因在于: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 标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 但不 是唯一标准。在具体评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时, 应 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将每种标准 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 进步时, 必须注意生产关系。因为既然以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那就不能仅看生产 力水平的高低, 更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合 程度。同时,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总是通过生产 关系才能实现。只有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生产 力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劳动者, 使生产力发展真正 有助于社会进步。
高一政治基本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高一政治基本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基本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四、(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称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3.发展阶段:4.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
4.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一般说 来,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的具体规 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 维科学等。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 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交错、相互转化。科学上的突破 引起技术上的发明, 而科学又总是从技术和社会需要 中获得发展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学与 技术日益趋于“一体化”, 以致“科学技术” 成为 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一 矛盾运动主要是由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的。
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 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直接 推动的, 这些动力最终 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的。
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1、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决定的。 因此, 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决定性 的意义。
先进生产力具有这样一些明显特征:
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它一经形成, 便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二, 科学技术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三, 科学技术促进交往方式的变革。 第四, 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五,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毛概5
问题1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所选答案: 生产力 正确答案: 生产力
问题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所选答案: 发展科技和教育 正确答案: 发展经济
问题3
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正确答案: 自己的发展
问题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所选答案: 发展生产力 正确答案: 发展生产力
问题3 需要评分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发展生产 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是因 为: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符合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 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 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 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 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 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问题5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设想与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 的认识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 错
问题6 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邓小平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作了完整 的阐述 正确答案: 错
问题7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国外的资助。 正确答案: 错
问题8 共同富裕就是同等富裕。
正确答案: 错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
问题8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正确答案: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问题9 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正确答案: 自己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4级工程管理本科二班翟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社会的前进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自己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人们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和全部社会生活都会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革,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所以,归根结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蓬勃凸现。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生产力标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产力也包含着科学技术,重大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科技革命或产业革命,可以带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18世纪60年,代蒸气机的发明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社会生产力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19世纪后期电磁理论的创立和电力技术的应用使生活生产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话的发明使人们的活动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大大提高了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效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大型程序的编制和大规模计算的实现成为可能,而近几年随着奔腾系列处理芯片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大规模地普及,又使得计算效率越来越高,商业计算成本越来越低,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使人类完全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科学改革共同富裕引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种需要。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总之,生产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譬如奔腾不歇的洪流,奔腾的内力在于水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奔腾的外力在于地形、地势和沟渠,而沟渠则是外力的总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