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
湖北武汉古代历史陈列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九省通衢——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汉口镇最后形成、发展以至繁荣兴盛的时期,也是武汉三镇鼎立格局正式形成,成为华中枢纽、九省通衢的重要时期。
1368年,明王朝建立以后,废行中书省,改武汉的武昌路为武昌府,同时对湖广会城的武昌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筑,武昌城市规模得以基本定型。
1524年,明政府又兴修了砖石结构的汉阳城。
【前言看版】明代实行藩王分封制度,因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为楚王,就藩于武昌,楚王府便成为了明朝湖广会城的中心,肩负着明代对湖广以至整个中国南部统治的重任。
直到明朝灭亡,武昌共经历了八代九位楚王的统治,历代楚王的陵墓【楚王陵园看版】选择了武昌城外最好的风景区——龙泉山。
下面给大家重点介绍第一代楚王楚昭王陵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明代藩王墓在我国现存较多,但大都十室九空,在湖北境内,楚昭王陵、显陵和湘献王陵是未遭动劫难的少数地下宫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楚昭王陵位于江夏区龙泉山,是第一代楚王朱桢的陵寝,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
这一带原为历代官宦后裔的居地,朱桢生前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他依仗权势,迁移市镇,挤走居住在这里的八大家,营建陵园。
埋葬朱桢的楚昭寝,规模宏大,占地共160多亩,直到明朝灭亡,在274年间龙泉山相继修起了九座王寝,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形成了宏大的古建筑、古墓群。
在楚昭王墓中出土了大约200件文物,其中不乏一级文物和国家珍宝。
这组金光灿灿、工艺精巧的腰带以纯金镶嵌木块制成,共21枚,是明楚昭王朱桢的随身用品。
金腰带【明柜1】这是一只釉色晶莹、造型精美的翠青釉瓷碗,翠青釉是明永乐时期创烧的釉色,传世品极少,您看它色泽淡青,釉质莹润如玉,是当时永乐官窑的精品。
这是楚昭王墓供桌上陈放的铜香炉、铜瓶、铜烛台等铜质五供【明柜2】,在墓室的左右龛和后室还藏有一批锡制明器【明柜3】,有锡壶、罐、锡火锅、勺、筷等。
墓室四周摆放着一些刻满龙纹和道符的镇墓灵牌,给墓室增添了几许阴森气氛【明柜3】。
民国汉口发展历程
民国汉口发展历程民国汉口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期间,系统地介绍民国汉口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年,汉口是湖北省的一个县城,位于长江北岸,交通便利,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之一、清朝末年的汉口城墙建于明朝时期,较为破旧,城内的建筑多为传统的黄麻木结构,街道狭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干涉,汉口开始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汉口成为湖北省的省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民国初期,汉口开始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大规模拆除旧城墙,拓宽街道,修建学校、银行、医院等现代化设施。
许多外国工程师、商人和文化名流来到汉口,给予城市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此时的汉口已经初具现代化的面貌,成为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1927年,国共内战爆发,汉口成为重要的战略军事据点。
这一时期,汉口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同时,汉口也成为许多政治家和文化名流的重要活动地,比如蒋介石、宋庆龄等。
这些人物的到来,为汉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此时,汉口人口逐渐增长,城市规模扩大,交通、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同时,汉口的工业化进程也在加速。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口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成为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这一时期,汉口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数以万计的房屋和工厂被摧毁。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口迅速恢复了城市秩序和经济活力。
综上所述,民国汉口经历了从一个古老的县城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其发展历程中遇到了许多磨难和挑战,但通过勤劳奋斗和坚持发展的理念,汉口最终实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今天的汉口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经济产业,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通志稿 (乾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湖北通志稿 (乾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湖北通志稿 (乾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湖北通志检存稿》、《湖北通志未成稿》。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_中国明清历史事件有哪些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_中国明清历史事件有哪些明清性爱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族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在内容、题材、艺术表现等方面显露出独特的气质。
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中国明清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一:元末民变元末农民起义又元末民变、元末农民战争,是十四世纪中叶爆发的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这次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是空前。
[1]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些灾民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
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2] 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明王出世”即“弥勒佛下生”,[3] 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这样有力地吸引了广大农民。
[4] 元朝赶忙下令改变一切歧视汉人的政策,利用仇视红巾军的汉族地主势力来镇压红巾军。
与此同时,南方红巾军内部又因矛盾而互相仇杀,势力大大削弱。
[4] 随着局面恶化,红巾军处于元军包围之中,至正十九年(1359年),汴梁城破,韩林儿突围出走,刘福通壮烈牺牲,中原地区的红巾军政权结束了,红巾军起义至此也接近尾声。
[4] 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二:鄱阳湖水战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武汉历史事件
武汉历史事件第一篇:武汉历史事件武昌建城于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初名夏口,其军事地位一直受到重视。
南朝刘宋时,为了削弱荆州的地方势力置郢州,治所夏口,因此当时的夏口又称为郢州。
隋炀帝依照秦朝郡县两级制办法,规划地方行政,夏口为江夏郡和江夏县的治所。
唐朝将郡改为州,江夏郡更名为鄂州,至此夏口就有了鄂州的称谓。
此时的鄂州与荆州、襄州合为荆楚大地的三重镇,有“三郡之于楚,如鼎足然”的说法。
“安史之乱”后,随着江汉运路的兴起鄂州地位更加突出,唐政府随于代宗(763-779)时置鄂岳观察使驻节鄂州,不久又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鄂州成为唐朝后期的48个藩镇之一。
南宋初年鄂州成为中部抗金战场的大本营。
抗金名将岳飞坐镇鄂州7年之久,从这里出兵4次北伐,3次驰援两淮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满江红》这首著名词作就是岳飞在第一次北伐后回师鄂州写成的。
南宋末年(1259年),蒙古军队统帅忽必烈率军围攻鄂州。
鄂州军民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鄂州保卫战,赢得了守城的胜利。
元朝初年鄂州被提升为鄂州路,不久又更名为武昌路,并取代江陵,成为湖广行中书省省会地,为省会名城。
武昌这一名称也正式确定了下来。
明朝将武昌路更名为武昌府,夏口既是省城和武昌府治的所在地,还是楚王朱桢的就藩地。
清朝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省,武昌府作为省城不仅为湖北巡抚驻地,还是湖广总督驻地。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夜,爆发了震今中外的“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正是一举攻占湖广总督署,从而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武汉。
12月,设武昌市。
1927年1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合组为京兆区,称“武汉”,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三镇合为一市,定名武汉市,为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
1954年6月,武汉市改为省辖市,为湖北省省会。
经过50多年发展,武汉市成为辖地84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市区人口400多万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的历史故事
在明清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长江上的码头林立,商贸活动十分繁荣。
同时,武汉也成为了文化名城,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段历史时期,武汉的繁荣景象被人们称为“九省通衢”。
19世纪末,武汉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武汉的工业化进程加快,铁路、船厂、纺织厂等大型工业纷纷在这里兴起。
武汉也成为了当时国内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武汉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先后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事件都给武汉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这一时期武汉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武汉再次成为了战争的中心。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段时期,武汉的历史故事也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武汉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武汉,已经成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的历史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武汉,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武汉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武汉近代历史大事年表1838年9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武昌、汉口、汉阳查禁鸦片烟。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昌城。
1854年6月太平军再占武昌城。
1855年4月太平军三占武昌城。
1858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汉口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3月英国在汉口设立租界。
1862年1月江汉关开关。
1864年英国循道会在汉口开办普爱医院。
修筑汉口城墙。
1868年英国汇丰银行汉口分行开业。
1871年10月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文化书院。
1904年改称文华大学。
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设立分局。
1884年4月汉口、武昌、汉阳分别成立电报局。
9月黄鹤楼毁于大火。
1889年8月芦(沟桥)汉(口)铁路开始筑建。
1890年2月张之洞奏请建设湖北炼铁厂和湖北枪炮厂。
3月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兴建。
6月两湖书院兴办。
1893年自强学堂在武昌创办。
1894年10月湖北纺纱局在武昌兴办。
湖北缫丝局在武昌兴办。
1895年德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6年俄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法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7年2月汉口邮政总局成立,辖8个分局。
6月湖北制麻局在武昌兴办。
本年叶澄衷、宋炜臣合资兴办汉口燮昌火柴厂。
1898年4月张之洞撰成《劝学篇》,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本年日本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9年设夏口厅,实行阳(汉阳)夏(汉口)分治。
1900年8月唐才常的汉口策划自立军起事失败。
1902年9月布、纱、丝、麻四局招商承办。
1903年1月留日湖北籍学生创办《湖北学生界》杂志。
5月吴禄贞邀集爱国知识青年在武昌花园山集会,从事爱国反清宣传活动。
1904年7月吕大森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
8月湖北省立图书馆在武昌成立。
1905年汉口后湖长堤主干堤建成,后称张公堤。
1906年3月刘静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体日知会。
4月芦汉铁路全线通车。
8月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1907年8月扬子江机器制造公司在汉口谌家矶创立。
本年拆除汉口城墙。
湖北著名的历史事件
湖北著名的历史事件
1.三国时期的赤壁战役:著名的三国时期南蛮族赵云献计在离魂洞隘
口处放火,迷惑曹军,协助周瑜、诸葛亮联军击败曹操,成为中国古代战
争史上著名的一次战役,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汉朝益州刺史张鲁起义:汉朝末年,张鲁在益州一带起义,自称为
汉朝官员,发动了一次规模庞大的起义,但是最终被刘备所击败。
3.明朝中期的嘉靖赐金事件:嘉靖年间,明朝皇帝准备追颁赐金于侯
金和等官员,但是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最终赐金事宜被搁置,成为国家
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事件。
4.清朝的虎门销烟事件: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广大民众深陷瘟疫中,清朝政府发动了虎门销烟事件,试图
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最终被迫签订了几个不平等条约。
5.民国时期的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举行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统治向民主制度的过渡。
八年级武汉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武汉历史知识点在八年级的历史课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并掌握武汉的历史知识点。
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不仅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是一个骄傲,也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八年级学习者需要知道的武汉历史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武汉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武汉地区当时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主要战区。
在刘备统一蜀国之后,他曾多次派遣诸葛亮等统帅攻打东吴。
而在孙权时期,他也曾多次在武汉地区发起了抵御蜀汉军队的战斗。
二、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武汉地区属于湖广总督制,也就是明朝政府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域。
武汉地区当时的重要城市有汉口、武昌、黄石等。
明朝时期,汉口与武昌之间的长江大桥就建成了,为当时交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明朝时期武汉地区也以盐业、钢铁业等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当时全国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三、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后,武昌成为了革命的中心地带,其“武昌起义”更是举世闻名。
此外,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北京迁都南方地区,武汉也作为中央临时政府的所在地之一,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四、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争。
武汉地区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38年1月,日军首先攻克了汉口,接着又占领了武昌。
此时重庆成为了国民政府当时的临时首都,武汉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后方重要的军事基地。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历史课程中所需了解的武汉历史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
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明代时期(1368年-1644年)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出降。
朱元璋设立湖广行中书省,以枢密院的官员杨璟为参知政事。
1370年(明洪武三年)设立武昌都卫,为湖广最高军事机构。
至洪武八年,全国统一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
湖广都指挥使司成为湖广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楚王(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府,为明代湖北境内接受的第一位藩王。
自此至天啟七年(1672年)神宗第六子朱常润就藩荆州,先后共有12位藩王就封湖北境内,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祯在武昌建造楚王府,死后葬于江夏龙泉山。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大将兰玉率军队攻破散毛•忠建等等土司,是明代对鄂西几位土司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430年(明宣德五年)湖广首设巡抚(省长)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武昌城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官署衙门民居不计其数。
1464年(明天顺四年)天顺年间刘通、石龙等率荆襄流民在房县大木场起义。
刘通称汉王,年号德胜,明成化二年失败。
明成化六年李原(又号李胡子为原刘通部属)率荆襄流民起义,称太平王。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设置湖广郧阳府,管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保康等七个县。
为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治所郧阳城。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于郧阳城设置湖广行都司(省级都察院官署),管辖鄂•豫•陕三边区的六个府共计五十多个州县。
历时(1477年至1682年)205年的省城。
1494年(明弘治七年)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王朱祐杭就藩安陸府,其子朱厚熜即为后来的明代嘉靖皇帝。
1511年(明正德六年)武昌等十余州县大水为灾,江汉堤防溃决,大水泛溢长江南北两岸。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巡游承天故地(钟祥县),修建显陵(嘉靖皇帝生父之陵墓)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长江北岸最后一穴口郝穴被堵塞,由此荆江大堤连为一体。
49-06 先秦 湖北
[原创]湖北历史大事年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540 回复:31949年5月李先念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0年5月不再兼任军区司令员),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至11月中南军区在湘鄂边剿匪,共歼敌35万,缴获各种炮960门。
11月27日在咸丰歼灭宋希濂部五个师,俘虏13000多人。
1950年1月1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7月23日汉江治本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李先念任主任委员。
秋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湖北开始镇反工作。
是年设省辖黄石市,两郧专区从陕西划归改设郧阳专区。
1951年4月武汉市发生“纪凯夫事件”。
12月1日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次年夏结束。
是年设省辖襄樊市。
撤销沔阳专区。
1952年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任命李先念为荆江分洪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荆江分洪工程指挥部总政委。
31日,中央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6月20日完工。
10月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是年湖北大旱。
郧阳专区并入襄阳专区, 撤销大冶专区。
1953年1月2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
1月17日任命林彪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
7月1日零时湖北人口普查为2778.97万人,其中男性为1433.17万人,女性为1345.80万人.是年在湖北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954年5月王任重任省委书记。
6月25日~10月3日武汉关水位突破警戒水位26.30米,最高达29.73米。
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损失惨重。
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月刘子厚任省长。
是年湖北省由中央领导,武汉市改为省辖。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授衔仪式,林彪等授衔。
10月15日至23日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文档
全国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集会锤定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来源:本站原创时间:08-12-18稿件上传:陈凯全国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集会锤定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由湖北省社联、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湖北省通山县政府联合发起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通山县凤池山庄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共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何年、葬于何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得出了基本结论: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
李自成归宿问题,曾引起过几次大的争论。
1956年《历史研究》发表考证文章,判明李自成牺牲于通山九宫山。
郭沫若同志也发表文章,更正了通城九宫山之误。
1977年,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志依据实地调查,更进一步明确了李自成是由武昌东下,在九江被截击挫败,折回而入通山,于五月初八左右被乡勇程九伯戕害于九宫山之西的牛迹岭,肯定高湖李自成墓确为这位农民英雄的埋骨之所。
1981年夏以来,有的报刊发表了对“通山说”质疑的文章。
这些整理重申迄未为史学界首肯的清乾隆时澧州知州何璘所谓李自成“禅隐夹山,寿至七十一而终”之说,且以为清初在湖南石门夹山灵泉寺“餐风饮水二十年”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而其徒野禅师即李自成的部属,甚至竟是李自成之侄李过(即李锦)。
“夹山说”的一时勃兴,激起了史学界的热烈争鸣。
自1981年9月开始,报刊出现了一系列的支持“通山说”和反驳“夹山说”的文章。
鉴于李自成是死于通山九宫山,还是出家当了和尚这一归宿问题的异议,影响到对这位杰出人物的全面评价和对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期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特别关注。
参加这一次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们,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
2022湖北中考政史必看知识点
2022湖北中考政史必看知识点历史:一、君权的加强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皇帝,建立明朝。
2、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合理朝政;地方设厂卫生机构;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3、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二、中外交往与冲突1、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海沿岸。
(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灭了那里的倭寇。
三、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君主集权的强化:(1)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空前强化。
(3)“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政治:一、珍惜新起点1、怎样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1)我们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
要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
(2)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
确立新的目标,是我们在新环境中成长的需要。
(3)加强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心理。
自我管理要求:学习上做到自主,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上做到自理、自立,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2、如何与新同学交往,建立新友谊?(1)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让同学了解自己,展现自己的个性。
(2)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清代和武汉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清代和武汉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而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也承载了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清代和武汉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带您一起领略这段丰富而神秘的历史。
二、钟家村与抗清斗争1.钟家村的历史钟家村是武汉的一个古老村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钟家村的村民就开始积极抗击清军的侵略,成为当地抗清斗争的重要一环。
传说钟家村的村民们凭借智慧和勇气,曾多次打败敌人,在当地赢得了极高声誉。
2.钟家村的传说三、蛇山与鲁迅1.蛇山的历史蛇山是武汉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清代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
相传,蛇山曾是清代皇帝的猎场,同时也是鲁迅先生求学期间的居住地。
鲁迅先生在蛇山生活期间,广泛阅读书籍,培养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鲁迅与蛇山的传说关于鲁迅与蛇山的传说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与一条名叫“白灵”的蛇的故事。
相传,白灵蛇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并且对鲁迅的作品十分欣赏,经常悄悄前来寻找他。
这个传说成为后来鲁迅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使蛇山更加神秘而受人尊崇。
四、黄鹤楼与诗词1.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清代诗人黄宗羲曾经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黄鹤楼》一诗,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也因此成为了吟游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前来题诗赋曲。
2.诗词流传的故事黄鹤楼附近的长江风景壮丽,给许多文人提供了灵感。
在清代,不少诗人以黄鹤楼为主题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杨显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秋夕》等。
这些诗词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五、女扮男装与黄兴1.女扮男装的历史清代,女性地位相对较低,难以参与公共事务。
然而,有一位女性却积极参与了风云激荡的时代变革。
这位女性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黄兴。
她在起义期间女扮男装,深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并发动起义,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2.女扮男装背后的故事黄兴女扮男装的故事引人入胜。
明清时期湖北麻城的帝主庙与土地纠纷
①帝主庙建筑群主要包括一亭(静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主殿、祖师殿、娘娘殿)。
事实上,民间社会的信仰变动不居,在笔者持续进行田野考察的11年时间内,建筑群中已经改(增)建了斗姥宫,甚至还供奉了卧佛和千手观音像。
但以帝主信仰为主一直是保持不变的,因此这一组建筑也经常被统称为帝主庙。
②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可参见凌礼潮:《造神者:地方神祇正统化进程中的乡绅作为———以麻城民间帝主神信仰为例》,《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③文中引述均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所修的《毛氏宗谱》,脚注中简称民国《毛氏宗谱》。
④《五脑山祠堂图》,见(麻城)民国《毛氏宗谱》。
[收稿日期]2018-10-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ZSB066[作者简介]张小也(1970-),女,吉林白城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明清社会史及湖北区域历史研究。
湖北麻城近郊有一处风景名胜,名五脑山,山上有一组道教建筑,总称为帝主庙,人们在其中供奉的主神是所谓土主①。
土主在当地又称张七相公,又称福主,又称紫微侯。
这些不同的称呼背后隐藏着一个历史变化过程②。
在近代以来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的鄂东地区,该建筑群的规模已是难得,香火亦称得上兴旺。
但更令笔者感到有趣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住在附近的毛氏宗族称,解放前毛姓是五脑山的“山主”,每当族内举行纂修族谱这样的大型活动时,帝主庙要提供场所,不仅如此,原则上庙里还须一年两次请“山主”吃席。
经请求,笔者得以查阅《毛氏宗谱》③,也的确看到谱序、附录等部分内容提到毛氏是五脑山的“山主”,寺观住持均须与毛氏签约,承诺遵守各种规则。
此外,《毛氏宗谱》中还有一张《五脑山祠堂图》,旁附图序:右地在邑西五脑山,先人所遗也。
神庙居中,宗祠庙左,祠后道峰书院,大书四字“西郭旧庄”悬匾,明德堂矣。
院右首库房,库右首历建聚峰楼一座,铸有凤韶公妣二像,建此楼使后裔永垂不朽耳。
湖北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重要事件梳理
湖北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重要事件梳理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兴起和中华文明的开端。
夏朝有三位主要的君王:夏禹、夏启和夏康。
夏禹是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为夏朝奠定了基础。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记载为主的朝代。
商朝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如铜器的使用和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
商朝的末代君主是商纣王,他荒淫无道,导致商朝的灭亡。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周朝的统治者开创了封建制度,周天子被奉为“天下之主”,而周王室贵族则以封地统治农民。
西周后期,贵族内部斗争激烈,导致了周朝的分裂。
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纷争的时代。
春秋时期,是各诸侯争霸的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战国时期,兵器制度、兵器变革、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制朝代,以秦始皇为代表。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和兵马俑都是其影响力的体现。
六、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东汉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争斗引发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七、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朝和唐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兴盛时期。
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统一北方后成为一个鼎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以李世民和武则天的统治而闻名于世。
唐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明清甲乙鼎革之际的时事新闻传播
作者: 胡丹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2002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明清易代;甲乙鼎革;时事新闻
摘要:明清易代,甲申与乙酉之际是最为关键的一年,史称"甲乙鼎革".随着都城北京的陷落,明朝的政治信息网络几近崩解,而人们关注的时事信息,却依托初期大众传媒社会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借助类型丰富的媒介形式,进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南方,出现了大量报道时事的新闻抄本与坊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出版现象.新闻不仅及时传递人们关心的兴亡大事,也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进行紧密的互动.传统中国社会晚期的这一时事新闻传播现象,成为我们观察明清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标本.。
明清武昌县
明清武昌县引语历史记载,公元14世纪百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寒冷,是有记载以来最冷的百年。
元末,江南地区是农民起义最集中最猛烈的地方。
1352年,徐寿辉、陈友谅先后攻克武昌县,元朝武昌县衙被迫向樊湖南部山区隐匿,基本上名存实亡。
“江南寇盗充斥,人死兵戈者十有七八”。
1365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并一路溯江而上打过武昌县,占领武昌府。
武昌县始归朱元璋管辖。
A、明初朝廷及时颁布强制迁移百姓的诏令。
武昌县是元末朱元璋、陈友谅争夺天下的重要战场,因流亡迁徙和战争杀戮,元末明初人口锐减。
据县志记载,元末武昌县有人口6.46万人,为中等县。
明初全县只有人口1.30万丁。
因此,明初朝廷强制迁移百姓,武昌县是人口迁入比较集中的地方。
武昌县历史上“江西填湖广”迁入人口多集中在这个时期。
今天鄂州农村的大量村湾、姓氏,在这个过程中从江西迁入,在樊湖周边垦殖定居,很多村湾族谱里都有明确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鄂州目前百大姓氏中,自江西徙入的超过三分之二。
明初朝廷及时颁布了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的政策。
武昌县水利建设兴起,鄂州粑铺大堤、长江丁桥堤、石盘堤、水泾堤,都肇基于明早中期。
樊湖环湖垦殖这一时期也加快了进度,樊湖周边田庐港路快速发生改变,武昌县内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人口持续增长。
宋元时期,江南吴中为天下粮仓。
“苏常熟,天下足”朝野闻名。
到明代中前期,江浙地区大部分土地转为种桑植棉,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不足三成,苏常的天下粮仓地位逐步为更大规模的湖广取代。
“湖广熟,天下足”开始名满天下。
武昌县位于湖广粮食主产区,这个时期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得到快速发展。
明朝于1368年建立之后,实施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治理体制。
明初,全国处在行政体系最基层的县城都十分破败,人口稀少,城池荒废。
明初期朝廷颁布了加固和重修包括县城在内的各级城池的法令,在全国掀起了筑城高潮。
但这时朝廷是普遍号召,有条件筑城的县大多数以土筑城,砖石筑城在少数富庶地区开始出现,还难以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明代时期(1368年-1644年)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出降。
朱元璋设立湖广行中书省,以枢密院的官员杨璟为参知政事。
1370年(明洪武三年)设立武昌都卫,为湖广最高军事机构。
至洪武八年,全国统一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
湖广都指挥使司成为湖广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楚王(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府,为明代湖北境内接受的第一位藩王。
自此至天啟七年(1672年)神宗第六子朱常润就藩荆州,先后共有12位藩王就封湖北境内,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祯在武昌建造楚王府,死后葬于江夏龙泉山。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大将兰玉率军队攻破散毛•忠建等等土司,是明代对鄂西几位土司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430年(明宣德五年)湖广首设巡抚(省长)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武昌城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官署衙门民居不计其数。
1464年(明天顺四年)天顺年间刘通、石龙等率荆襄流民在房县大木场起义。
刘通称汉王,年号德胜,明成化二年失败。
明成化六年李原(又号李胡子为原刘通部属)率荆襄流民起义,称太平王。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设置湖广郧阳府,管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保康等七个县。
为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治所郧阳城。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于郧阳城设置湖广行都司(省级都察院官署),管辖鄂•豫•陕三边区的六个府共计五十多个州县。
历时(1477年至1682年)205年的省城。
1494年(明弘治七年)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王朱祐杭就藩安陸府,其子朱厚熜即为后来的明代嘉靖皇帝。
1511年(明正德六年)武昌等十余州县大水为灾,江汉堤防溃决,大水泛溢长江南北两岸。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巡游承天故地(钟祥县),修建显陵(嘉靖皇帝生父之陵墓)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长江北岸最后一穴口郝穴被堵塞,由此荆江大堤连为一体。
1578年(万历六年)李时珍《本草纲目》编写完成。
本年度张居正改革朝政开始,历时四年而止。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武昌楚王府发生《假王》事件,以朱华越为首的楚王府,宗人揭发楚王朱华奎,本是前代楚王妃兄长王如言之子,自幼抱养宫中。
并非楚王血亲,由此震动朝野,楚王宗族纷争连年,社会影响广泛。
1620年(明泰昌元年)荆州、襄阳、钟祥等处发生地震。
1642年(明崇祯十五到十六年)李自成军攻占承天(钟祥),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改承天府为扬武州,又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设官封爵。
张献忠军在攻占蕲州、黄州等地后,又夺取了汉阳、江夏等地,势力强大,沉没楚王朱华奎于长江之中,发放楚王府金银钱财于民。
自称大西王,改江夏为天授府,设官定制,开科取土。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明崇祯皇帝上吊自尽,明朝政权告终。
清代时期(1644年——1911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被清军追击,败走襄阳,承天(钟祥),进入江夏,后在通山县九宫山被杀。
1645年(清顺治二年至顺治七年)鄂东地区黄州、蕲州等地,坚持抗清斗争,曾多次打败清军。
1648年(清顺治五年至康熙二年)以明末农民军为主体的,在川、鄂、陕交界的山区,长期坚持抗清斗争。
1664年(清康熙三年)以洞庭湖为界正式开始,分湖北、湖南两省。
湖北省管辖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荆州、襄阳、郧阳共八个府及两个州施南、陵夷。
(湖南省管辖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七个府及两个州郴州、靖州。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设八旗兵在湖北荆州驻防,设将军一员,左翼副都统,右翼副都统各一员。
1724年(清雍正二年)湖南、湖北学政分立,各设书院及学堂。
1728年(清雍正六年)改施南州为恩施县,改陵夷州为宜昌县。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罗田人马朝柱,在英山县天马寨率众起事,号召反清进行抗清斗争。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长江流域涨大水,江堤多处溃决,湖北沿岸受灾特别严重。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湖北人口在此年前后,突破2000万人口。
乾隆末年,汉口码头发生大火灾,持续两日烧毁各种船只上千条。
1804年(清嘉庆九年)陈诗、张承宠编修的《湖北通志》发行,为第一部湖北省志。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汉口镇发生大火灾,延烧三天三夜,烧毁商店民居上万余家,损失无可数计。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十二年)江汉地区大水灾,修筑江汉堤防。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大兴江汉地区水利工程;沔阳、天门、汉川、潜江、钟祥、石首、汉阳、江夏等州县大修防水江堤,浚通江河支流,以及修筑滨江临水之大堤,以工代赈。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林则徐在武昌主持销毁鸦片烟、烟枪、烟具等禁烟行动。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湖北征兵,集中在武昌训练,次年开赴广东省。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华海军军舰闯入武汉江面之上。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江汉涨大水,武昌城居民编茅庐,栖身蛇山之上。
次年城乡居民大修江堤。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队炸塌文昌门城墙,突破缺口大队人马冲入城内,占领武昌城。
全歼清朝官兵六千多人,处死江夏知县绣麟,巡抚常大淳等等。
1856年(清咸丰六年)太平军分七路突围,突围中女战士英勇战死,武昌农民掩埋九名女战士于东湖之滨,今称东湖九女墩。
江夏县始设金口、鲇鱼套、法泗、沙口等四个牙厘分局,抽取牙厘税收。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英国海军提督贺布与驻广州领事巴夏扎,率英国军舰四艘来武汉,巴夏扎当天到武昌城会见湖广总督官文,次日英海军提督贺布会见官文,商谈汉口开埠等事宜。
1863年(清同治二年)湖北武当山龙门派道士何合春大师,来武昌拜见官署衙门并捐款,要求为重修长春观庙宇出资捐款。
1865年(清同治四年)直隶宣化镇总兵宋国永,代督《霆军》开赴四川,途经江夏金口时,兵勇因索欠军饷哗变,南走咸宁杀死知县官罗琳,后至福建省加入太平天国军队抗清,史书称为《金口兵变》。
同年湖广总督及湖北巡抚合力,重建武昌洪山宝通寺。
1869年(清同治八年)知县官恩荣委任,江夏人彭崧毓为总纂,续修《江夏县治》。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开辟上海至宜昌航线,在金口镇设趸船码头停靠,方便江夏境内对外交通。
1880年(清光绪六年)湖北巡抚彭祖贤在武昌城设局修《湖北通志》后搁置。
1910年由江夏人张仲炘任总纂,后又增加杨承禧为副总纂,于1921年完成清宣统版《湖北通志》。
1884年(清光绪十年)武昌汉阳门民房失火,延及城内外遭火灾,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毁。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2月17日,张之洞来武昌就任湖广总督。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奏准将广州织布局迁到武昌,在文昌门外兴建湖北织布局,1892年投产,为武汉近代纺织工业之开始。
张之洞在湖北为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武昌创建两湖书院,后改为两湖师范学堂,开创湖北近代教育先河。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张之洞引进美国棉花籽,分发给江夏等15个县试种。
次年又引进美国棉花籽,又发给了江夏县等5个县种植,并印发《暢种美棉说》和《释美国种棉花论》等宣传材料。
1891年(清光绪二十年)江夏、汉阳两县共种植桑树一千万株。
同年湖北纺纱局又在文昌门外动工兴建,1897年正式投产。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北官钱局在武昌城开办,发行制钱官票和银元官票。
次年湖北织麻局在平湖门外动工兴建,1906年正式投产。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武昌城外鲇鱼套至金口大堤开工全长50多里,新河口至青山大堤同时开工全长30多里。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武昌府开始设置警察局,于武昌阅马场演武厅旧址。
次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堂,在江夏金口开始设福音堂,并附设小学一所。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组织民工,疏浚沙湖和郭郑湖(今东湖),并在南北两堤上择地建水闸数座。
其中武泰闸工程规模较大,次年八月建成。
本年度内废除科举取仕制度,自隨代至此1400年间实行的一种科举选官制度到此为止。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江夏县高观书院改为江夏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大观书院改为江夏县初级商业小学堂,湖北女子学堂在紫阳湖附近开学,附设女子小学堂。
江夏县劝学所成立(初期的县政府教育科)。
设总董一人,劝学员二人,主劝导入学读书和教育经费筹措。
本年度江夏金口开始设立,三等邮政支局。
本年度在城区内开设耀华玻璃厂,华升布厂、兴商砖茶厂、武昌水电厂、华泰砖瓦厂、五升昌机器厂、湖北广艺公司等,为江夏县城近代民族工业之开始。
当时的周禀忠、顾维笙、严国华、鲍鸿翥等。
是江夏近代民族工业的优秀创业者,江夏历史名人。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原日知会会员任重远等发起,在武昌洪山罗公祠召开军队同盟会成立大会。
12月13日称群治学会,在清军部队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
本年度大清银行设立武昌分行,次年清朝庭度支部湖北特使署在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开始征收印花税。
1910年(清宣统二年)群治学会准备反清暴动,因搬动枪弹不慎而暴露,被迫停止活动。
后来在黄土坡集会,改名称振武学社,后因被黎元洪侦知被迫停止活动。
本年度江夏县境内陆续开办的官立、公立、民办学堂共十七所,初等小学堂十八所,简易识字班二十三所。
1911年(清宣统三年)振武学社以新年团拜为名,在蛇山风度楼集会,改名文学社推选蒋翊武为社长,设总机关于城区小朝街,社员五千多人,多为新军士兵。
5月11日,文学社代表刘复基和共进会代表杨玉如等,在武昌举行第一次协商会议,达成联合起义协议,9月14日,又在武昌举行了两次协商。
9月23日,两社达成决议:举推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管军务,刘公管民政,通过《起义计划》,决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后延期至10月16日起义。
结果10月9日,孙武在汉口机关检查炸药,不慎引爆导致机关被破坏,起义机密全泄露。
蒋翊武闻讯,命令当夜12点时起义,以南湖炮声为信号。
因送信人未能到达炮营,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又遭遇到清兵包围,彭楚藩、刘复基被捕,蒋翊武出逃,杨洪胜亦在另外一处被捕。
10月10日凌晨,彭、刘、杨三烈士就义于总督署东辕门。
以后为纪念三位烈士,把小朝街改称彭刘杨路。
1911年10月10日,晚上7点左右,工程营熊秉坤率众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兵营奋起占领凤凰山炮台夺取蛇山,攻占总督署,次日拂晓占领武昌城,湖广总督瑞徾出逃。
当天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通称湖北军政府)成立,显示武昌起义胜利成功。
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废除府治改为道,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隶属江汉道。
湖北军政府委任吴耀金为武昌县首任县知事(县长),县衙门由原铁佛寺搬迁到汉阳门内,改县城中和门为起义门。
书院学堂改称学校,曹林创立府中学于蛇山麓,江夏县境内开始有中学。
备注:自公元589年(隨代开皇九年),江夏县城由涂口(今金口)迁移到郢城(今武昌),至1960年武昌县城迁移到纸坊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