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基础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糖尿病基础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现代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多种发病因素造成胰岛素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并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中华糖尿病学会建议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mmol/L,(2)禁食8小时以上的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3)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上述3条中任何1条达到标准均可诊断为糖尿病。
3、糖尿病有几种类型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指哪种类型糖尿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推荐,中华糖尿病学会建议采用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4个类型:
一、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二、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胰岛B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糖尿病
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
3、胰腺外分泌病变
4、内分泌腺病所致继发性糖尿病
5、药物或化学物诱导的糖尿病
6、感染
7、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
8、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四、妊娠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发病总数中,2型糖尿病可占90%以上。
因为1、2型占据了糖尿病的绝大多数,因此流行病学的研究中主要以1、2型糖尿病为主。
我们常说的糖尿病也是指1、2型糖尿病,更多的是指2型糖尿病。
4、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如何
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胰岛素受体密度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形成胰岛素抵抗,血糖容易升高。
肥胖者因活动不便,体力活动较少,会使糖代谢减慢,血糖升高。
两者结合起来,致使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高2——3倍。
可见,肥胖本身就是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临床观察中发现,肥胖病也往往是糖尿病的前驱表现。
如能尽早减轻体重,上述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5、什么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目前血糖正常,但是患糖尿病危险性较大的人群,也有人称这种人群为“糖尿病倾向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以下这些人:
1) 40岁以上,体力活动少,营养状况好,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2)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患有糖尿病者。
3)肥胖者,特别是腹部肥胖者。
4)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5)女性以往有妊娠糖代谢异常或巨大胎儿史,出生婴儿体重超过4公斤者。
6)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尤其是舒张压异常;高脂血症,尤其是甘油三酯异常;高血粘;早发性冠心病(50岁以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者。
对上述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检查2次血糖。
6、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称为“血糖增高阶段”。
7、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什么
其特点为:
1)起病较缓慢,隐蔽;
2)好发于成年人,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偶见于儿童;
3)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性降低,且在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有时肥胖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基值可偏高,糖刺激后胰岛素亦高于正常人,但比相同体重的非糖尿病肥胖者为低;
4)胰岛素效应往往较差;
5)单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一般可以控制血糖。
往往不需要依靠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8、老年人糖尿病有那些特点
1)患病率高;
2)早期症状不明显;
3)多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4)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多;(心血管病变已成为老年糖尿病的主要死因;脑血管病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的主要原因;非酮症高渗综合症病死率高。
)
5)易合并感染;
6)尿糖阳性率低。
9、哪些疾病可能继发糖尿病
引起继发性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导致胰腺切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胰腺损害。
2)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等。
3)药物性糖尿病;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利尿剂等可以引起糖尿病。
10、什么是血糖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如何表示有什么作用来源和去路如何
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以毫摩尔/升(mmol/L)表示。
血糖主要供肌体组织利用,特别是大脑几乎完全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葡萄糖供能。
血糖供应不足时,神经功能受损。
因此维持血糖在正常浓度范围甚为重要。
血糖来源有三:
1)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
2)肝糖原的分解
3)非糖物质的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有五:
1)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生成能量
2)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3)转变成非糖物质如脂类和氨基酸等
4)转变成其他糖类如磷酸戊糖等
5)某种情况下可有部分血糖从尿中排出,
11、什么是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何时采血为合适空腹血糖在糖尿病检测中反映什么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小时以上,过夜后早餐前的血糖。
检验血糖时要求最好在早晨7点钟之前采血。
空腹血糖主要反映人在基础状态、没有加上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
同时能较好地反映病人基础胰岛素水平。
测定的结果可受前一天晚餐进食量及成分、夜间睡眠好环、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2、餐后2小时血糖时间如何计算在糖尿病检测中反映什么
西医认为:餐后2小时血糖的计算时间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
部分西医认为:餐后2小时血糖一是反映了餐后血糖值,二是反映吃饭及吃药是否合适,三是不影响正常服药和就餐,不至于影响血糖波动。
13、正常人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各是多少确诊为糖尿病的血糖值是多少
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
确诊糖尿病标准是≥7·0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3·9——7·8mmol/L,确诊糖尿病标准是≥11·1mmol/L。
(以上数值为静脉血浆测值,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其他标准同)。
14、一天中血糖是怎么变化的
人体的血糖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升高。
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空腹还是饭后,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幅度不大。
一般来说,凌晨两三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是不会低于3-3·6mmol/L,之后血糖逐渐升高(黎明现象),一般早晨空腹是3·6-6·1mmol/L,餐后较高,但一般在10·8mmol/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
15、血糖是怎么调节的
人体维持血糖浓度较恒定的水平,对正常的代谢活动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因为大脑、血细胞等组织细胞并没有糖原储存的功能,所以这些细胞必须时刻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来维持其功能活动。
人体有自动调节血糖、使之保持动态平衡的功能。
这种功能由肝脏、肾脏、内分泌系统(激素)与神经系统共同完成。
当人体内血糖减少、不足以满足肌体的需要时,肝脏首先会将储存在肝内的糖元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循环中,给全身的细胞提供能量。
如果肝糖原还不能满足需要,则通过糖异生来供给。
而当人进餐之后,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于是血液中的血糖升高,此时,肝又把血糖转变成肝糖元储存在肝中以备需要。
肾脏既可以储藏和释放葡萄糖(功能正常时),又可以在血糖过高时通过排尿将多余的糖分排出体外。
与此同时,身体内还有一系列配合缜密的调节血糖的激素。
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有胰岛素。
它们之间既相互对抗,又相互调节。
当血糖升高时,就会刺激胰岛素释放;而当血糖降低时,使血糖升高的这一类激素就会释放,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
同时它们又都直接受着身体司令部——大脑的指挥。
神经系统通过对进食、对糖类的摄取等影响来调节血糖,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
它们之间的微妙配合作用,使得血糖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6、肝脏和肾脏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如何
在人进食后,血液中葡萄糖有多余时,肝脏和肾脏通过糖原合成,将多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
在血糖不足的时候,肝脏和肾脏通过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以保证肌体的葡萄糖需要。
同时,在血糖过高时,只要肾脏功能正常,可以通过排尿将多余的糖分从尿中排出,从而减轻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
17、神经系统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如何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组成)及周围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
(自主神经包含的)交感神经能促使分泌对抗胰岛素的激素而升高血糖;迷走神经则能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降低血糖。
(中枢神经中的)下丘脑是人体摄食中枢和饱感中枢,可以调节人的摄食或者拒食要求,从而影响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负责思维、情感等更加复杂高级的神经活动,所以也能影响血糖的水平。
18、人体内升高及降低血糖的激素有那些
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此外,甲状腺素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19、什么是胰岛作用是什么
胰岛是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激素的一些细胞团。
正常人的胰脏约有200万个胰岛(细胞团),占胰脏总重量的1·5%。
每一个胰岛都包括至少4种细胞,各分泌不同的激素。
A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现在研究表明:B细胞还能分泌一种“胰淀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制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这些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20、什么是胰岛素作用是什么;
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它的作用有几个方面: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2)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激活糖原合酶,加速肌、肝糖原的合成。
3)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加速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4)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活性,降低糖异生。
5)减少脂肪组织动员脂肪酸,促进糖的有氧氧化。
21、胰岛素正常值是多少
正常人空腹血浆胰岛素为5——20mU/L,饭后血浆胰岛素升高5——10倍。
分泌高峰在饭后30——60分钟。
22、什么是C——肽测C肽有何意义
C肽是从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物。
每一个胰岛素原分解产生一个胰岛素分子和一个分子的C肽。
从胰岛细胞释放的胰岛素经肝、肾后受胰岛素酶等灭活,周围血中每次循环将有80%被破坏,且其半衰期仅4·8分钟,故血浓度仅能代表其分泌量的极小部分。
C肽不受肝脏酶的灭活,仅受肾脏作用而排泄,其半衰期10——13分钟,故血中的C肽浓度可更好的反映胰岛细胞储备功能。
同时因C肽不受外来胰岛素及胰岛素抗体的影响,因此多用测定C肽浓度来了解B细胞的分泌功能。
23、什么是胰岛素抗体检测胰岛素抗体有何实际意义
所谓抗体,是指人体内在遇到异物时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和异物结合,减轻异物对人体的影响。
胰岛素抗体是指人体血液中一种可以和胰岛素结合后形成复合物,使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减弱或丧失的物质。
胰岛素抗体主要是因注射的胰岛素中所含杂质所引起。
除因外来胰岛素引起外,人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自身的胰岛素产生抗体,我们把这种抗体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当血液中胰岛素抗体迅速增加时,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迫使病人在治疗时加大胰岛素的用量,但加大胰岛素用量更易促进胰岛素抗体的形成,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由于胰岛素与抗体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迅速解离,释放出大量的胰岛素,可导致突然低血糖,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测定胰岛素抗体对指导临床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价值。
24、什么是胰岛素受体有何作用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生物蛋白质,具有能识别并与之相应配体(激素、细胞因子、药物等)相结合引起生理效应的且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
胰岛素受体是人体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膜上的大分子的蛋白体,数目众多,它们对胰岛素特别敏感且识别性极强,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结合力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无论体内分泌的还是外源性的)必须和这些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理作用。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形成的复合物,才能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血糖才会降低。
当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结合力减少,或者是虽然胰岛素与它的受体结合了,但它随后的各级生化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时,就出现胰岛素作用的下降或胰岛素抵抗。
25、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
简单说就是机体组织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胰岛素的功用发生“贬值”,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发生胰岛素抵抗后,早期胰岛B-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B-细胞的功能会逐步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生。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主要是胰岛素与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下降,或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并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
特别是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
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及受体功能的缺陷,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应下降。
26、什么人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有关研究表明,下列6种情况综合分数超过3分者,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1.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家族史者2分。
2.腰围、臀围比大于0.85,1分。
3.高血压1分。
4.高三酰甘油1分。
5.高尿酸血症1分。
6.脂肪肝1分。
如果自测结果总分小于3分,基本不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要是大于或等于3分,就表示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需要采取措施。
27、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发生后,体内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胰岛B-细胞被迫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以至体内胰岛素的数量高于正常,称为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的定义为空腹胰岛素≥85pmol/L。
28、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英文代号为HbA1,HbA1又由HbA1a,HbA1b和HbA1c组成。
其中HbA1c含量最大,和血糖关系也最密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 HbA1含量占正常血红蛋白的3·5——7%,HbA1c的正常值在3——6%之间,糖尿病人超过7%以上则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29、检测糖化血浆蛋白有何意义
(血浆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20天),糖化血浆蛋白反映采血前2——3周内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正常值为2·14±0·5mmol/L。
30、尿糖是怎样产生的尿糖阴性能排除糖尿病吗?
尿糖是由于尿中含糖量超过150mg/日,葡萄糖从尿中流出而产生。
尿糖阴性不代表血糖水平一定正常。
当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L),但如果未超过肾糖阀(注:正常人的肾糖阀约为)则尿糖往往阴性。
所以,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
同样,尿糖阳性也未必就是糖尿病,因为有许多其他原因可引起尿糖监测结果阳性,如“肾性糖尿”、“内分泌性糖尿”、“应急性糖尿”等。
31、什么是“肾糖阈”正常肾糖阈是多少
人的肾脏限制血糖流失的最大能力,称为肾糖阈。
一般用血糖浓度表示。
正常肾糖阈(用血糖浓度表示)在8·9——10mmol/L之间波动。
如肾脏本身发生病变,肾糖阈可降低或升高。
32、(肾糖阈正常的)糖尿病人尿糖加号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血糖(mg/dl)<175 175——200 200——250 250——300 300——350 >350
(mmol/L)<9`72 9`72—11·1 11·1—13·9 13·9—16·7 16·7—19·4 >19·4
尿糖:-+-++++++++++
33、什么是“糖原”有何作用
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组成的多糖,是人体内糖的主要贮存形式。
人体摄入的糖类大部分转变成甘油三酯贮存在脂肪组织中,只有小部分以糖原形式贮存。
人体各组织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其中肝脏和肌肉储存的糖原较多,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常人储存肝糖原约100g,肌糖原约200g~400g)。
糖原不仅储存能量,还可分解成葡萄糖调节血糖浓度。
其意义在于当机体需要葡萄糖时它可以迅速被动用以供急需。
肝脏、肌肉是贮存糖原的主要组织器官,肌糖原主要供肌肉收缩时能量的需要,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
肌肉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因此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34、什么是“糖异生”有何意义
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体内糖原的储备是有限的,在机体摄食不足或长期饥饿、或过度劳累,并且储存在肝脏中的糖原作为血糖补充已经用尽时,血糖仍需保持于正常状态,这时除了周围组织减少对葡萄糖的利用外,主要还是依赖肝脏将氨基酸、乳酸等转变成葡萄糖,不断补充血糖(即糖异生)。
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
肾在正常情况下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十分之一,但长期饥饿时或酸中毒时肾糖异生能力可大为增强。
35、什么是“糖酵解”
糖酵解是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如长跑时加快呼吸也不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时进行的一个暂时产生能量的过程,直到酵解产生的乳酸引起酸度失衡而抑制酵解过程的进行为止,在此过程中如果有氧气及时供应,则生命可以继续,如氧气继续缺乏,机体就会因缺氧(缺乏能量)窒息而死。
因此,糖酵解的主要意义是机体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糖异生和糖酵解是在不同酶系统催化下的两个不同的过程!
36、什么是低血糖反应表现如何
低血糖是指血中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现象。
人的血糖低于
3·9mmol/L即为血糖偏低。
当低于2·8mmol/L时就会出现病态症状,称低血糖反应。
其表现症状为:
1)饥饿感、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慌、脉快、出冷汗、肢体颤抖等。
2)精神激动、恐惧、幻觉、狂躁、惊厥、抽搐、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37、什么是苏木杰反应
所谓苏木杰反应,就是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
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较大的波动,对糖尿病病情不利,必须注意预防。
38、什么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于黎明时(5——7时)由各种激素间分泌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种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因多在上午5-7时(或5-9时,亦有资料称5——8时)发生,故被称为黎明现象。
为糖尿病控制不良的主要表现。
黎明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正常人虽有黎明现象,但血糖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超过了生理标准,形成夜间高血糖而产生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