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的批评观
批评的自觉——论李健吾文学批评
[ 关键词 ] 印象批评 ; 直觉感 悟式批评 ; 批评的独立
[ 作者简介 】 张超 显( 9 5一) 男 , 18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现 当代 文学专 业 20 0 8级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 评主流主要是功 利 的社 会学批 评 , 强调 文学 的社 会 意义 , 文学对 中 国的革命 与实践意 义。在 “ 救亡 图存” 为社会 的主旋律的时候 , 成 李健吾 的文学批评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李健吾倾 向于印象式 的文学批评模式 , 向我们展示了一 派别具一格 的批评风范 。李健吾一直引用和推 崇的“ 灵魂在杰 作之间的奇遇” 是法 国印象 主义批评家法 郎士
适用 于主要 的文艺倾 向。文学 主要 寄托了作家 的人 生感 悟和审美追求 。钟 嵘的《 品》 诗 和刘勰 的《 文心雕龙》 都是 基于这样 的
中 国现 代 文学 批 评 史 上 别 具 特 色 的批 评 景 观 。
形成李健吾 这种 印象式批评方法 的原 因主要有两个方 面 , 一是 中国传统 的文学思想 、 批评 方法 的因袭 , 一个就是 现代 再 西方文艺理论 的传播 。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李健吾有文学创作的实践 与体验 。他从 2 O年代开始从 事创作 , 写过小说 、 话 剧 和散文 。所以他能切身感受到创作者的艰辛 与不 易 , 更能够深入到文学作 品内部去鉴赏 。在 战火纷飞 的三 四十年代 , 李健 吾的不 以政治功利性为主 的文学批评 , 确实具有超越 历史 的意 义。对 当时 以左翼 文学批评 为主 的文 学批评是 一种重要 的补 充。文学要健康发展 、 百花齐放 , 一定要允许多元的文艺 主张的存在 。如果定于一尊 , 失去了文艺的争鸣 , 虽则统一 , 但对整个
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京派 自由主义 知识 分子 的主要 代表 周作 人 , 曾在其散 文集 《 自己的园地》 一书 中提到 : “ 我相信批评 是主观 的欣 赏不是 客观 的检查 , 是抒情 的论文不 是盛气 的指摘 。 ” 无 独有偶 ,
同是 京派 文人 的李健 吾在 他评论 沈从 文 的《 边城 》 中也 说 :
“ 我不大相 信批评 是一种判 断。一个批 评家 , 与其说 是法庭
的审判 , 不 如说是 一个科学 的分析者 。科学 的 , 我是 说公 正 的。 ” 二 者的相似性 , 让 我们看到 京派文人对 自由的一 贯 追求和对人性 的呵护与尊重 。司马长风在他 的《 中国新文 学 史》 ( 中卷 ) 中对李健 吾 的评价 是 : “ 他 有周作人 的渊博 , 但更 明通 ; 他有朱 自清的温柔敦厚 , 但更为 圆融无 碍 ; 他有朱光潜
性 体 察 人 性
2 O 世纪 3 0 年代的 中国文学 在文艺思想领域 主要 体现为
羹
詈
吾总是 以作 品是 否凸显了人性 , 是否展现 了作家独特 的创造 力为标准来评价 作品的得失 。此外 “ 人性 ” 的内在 尺度 , 还体 现在李 健吾坚 持其文学 批评 的独立性上 。李健吾 的许多 文 学评论 当时是在 报刊上公开发表 的, 这就引 出了一些作家针
因为作家 的 自白而改 变 自己的观点 , 他会 反省 自己“ 误读 ” 的 原 因, 但他相 信顺着他 自己的“ 那根 红线 ” , 也能走 出 自己给 自己布 置的迷宫 。他说 : “ 我 的解 释并不妨 害我首肯作 者的
的武器 , 提倡 平等 、 宽容 、 自由和更具人性关 怀的审美创造 。
左翼革命 文学思 潮和 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 。他们从不 同的角 度 出发分 别承担着 文学救 亡和启蒙 的任务 。而 以周 作人为 首的京派 文人则更 多 的延 续了五 四时期对人 性 的启 蒙。 只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李健吾,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曾引领过新文艺复兴运动,被誉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卓越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一种具有新锐的创新精神的思维。
时,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含英咀华性,也是被许多文学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所熟悉的作家。
首先,李健吾的文学哲学思想,可以从最具有含英咀华的方面解剖其内涵,李健吾主张文学本质上追求艺术精神,追求完美。
文章尽可能要表现“人文”和“美学”,而不仅仅是新颖或与众不同,应当展示一种穿越境界的独特文学感染力,以追求一种最高级别的完美。
其次,李健吾提出文学写作应当注重“把握民俗”,结合民俗文化,让文字更加灵活,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他的文学批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文学内涵,以表达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最后,李健吾更加强调文学创作者应当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精心的策划,去发掘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学诗意的美学意境。
他倡导文学家应该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
由此可见,李健吾的文学及文学批评观点,体现出极高的含英咀华性,他的文学理念不仅深入其文学风格,更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内涵全面,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以其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理解,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引领大家一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学思考世界。
李健吾的文学创作,真正达到了将高雅艺术与传统民俗完美结合,而他更以其超凡创新、灵动多变的文学思想,引领着历史的文学发展这条新的道路,也使文学史有崭新的开始!。
被遗忘的《咀华二集》初版本
李健吾: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
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
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印象主义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批评的独立性;自我;妙悟很久以来,人们对李健吾先生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说、散文、翻译作品和法国文学研究理论上.即使谈他的文学批评,大多也只是会谈到他于1935年——1936年年问因书评而引起的和巴金、卞之琳的两场笔墨“官司”。
但是毫无疑问,李健吾还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批评家。
由于他与法国印象主义的渊源,一直以来,李健吾的批评都被称作是印象主义的批评,或者是印象鉴赏的批评,他自己也乐于承认这样的概括。
但是近年来,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了他的批评中不仅有法国的印象主义,也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因而他的批评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批评。
但是,在我看来.纵观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法国的印象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只是份量轻重的问题,而是表里的关系,即法国的印象主义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里,虽然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文学批评所占的地位与份量不大.却是他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理解他创作与批评的一把钥匙。
一、表面上看来,他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从源流上说,印象主义其实是唯美主义的余波。
而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印象主义提出“为批评而批评”。
此外.印象主义者很看重批评家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非常赞同王尔德提出的唯美主义观点,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创作,甚至认为“最高之批评.比创作之艺术品更富有创造性”。
因而印象主义者主张应以个人创作的态度从事批评。
而在文学批评的本质上,李健吾所持的“自我发现论”,就是把批评当作是“自我发现”的一种手段。
以人性为支点的诗意洞察——浅谈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
以人性 为支 点的诗意洞察
— —
浅 谈李 健 吾 文学 批 评 的人 性 观
郭君 宇
( 京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北 北京 1 0 7 ) 0 8 5
摘 要: 李健 吾 是 我 国 2 0世 纪 3 0年 代 印 象 式批 评 的典 型 代 表 。 人 性 ” 词在 李健 吾 的文 学批 评 作 品 中 出现频 率甚 高 , “ 一 “ 性 ’ 李 健 吾批 评 的标 准和 核 心 。现 其 著述 , 人 ’ 是 往往 以人 性 为 支点 , 以人 生 为根 据 。本 文 试 对 李 健吾 文 学批 评 的人 性 观 作 以
2 1年 1月 01
安 阳工 学 院 学 报
J u a fA y n n tueo e h oo y o r l n a gI s tt f c n lg n o i T
J n2 1 a .0 1
第 1卷 第 1 ( O 期 总第 4 9期 )
Vo.0No1 Ge . .9) 1 . ( nNo4 1
下论 述 。
关 键词 : 健 吾 ; 学 批 评 ; 性 ; 意 李 文 人 诗
中图分 类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编 号 :6 3 2 2 (0 10 - 0 5 0 1 7 — 9 82 1 )1 0 8 - 3
《 华集 》 咀 的书 名 取 义 自“ 英 咀 华 ” 表 示 对 含 , 文 本 的 欣 赏 与 感 悟 , 鉴 与体 味 , 同 咀嚼 鲜 花 , 品 如 余香 满 口, 回味无穷 。这 个书 名本 身就 表 明一种批 评 姿态 。 即鉴 赏 而非 审判 。在 文学 批 评 论 述 中 , 李 健 吾尽 量少 用 或 不用 专 业 性批 评 术 语 ,而努 力 以 形 象 的 比喻来 勾 勒作 品 的 神韵 ,引 起读 者 的情感 共 鸣 :或 以丰 富 的联 想 组合 来 复 制 自己 的 阅读 印 象。 供人不 断 涵味潜 咏 。这正 如英 国作 家王 尔德所 言 :批 评 家 的创 造并 不是 关 于理 论 的 或思 想 观念 “ 的创 造 , 是 与艺 术 家所 从 事 的相 类 似 的创 造 , 而 即 以文 字来 表达个 人 印象 。 【8 健吾 以其 富 于敏锐 ”】李 4 的艺 术触 角 的直 观 印象式 批 评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上 占据 了重要 的地 位 。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在中国文学理论界风起云涌学习西方的背景下,审视、 吸收、超越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和中国古代传统批评而形成的。他把批评当作是表 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整体把握,同时用理性和印象去把握 文学作品。他的批评实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跨越式对接,而对两者的借鉴与超越 又体现了可贵的现代性,对于我们今天探讨西方话语如何中国化,如何用西方的 批评去激活古代批评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泛滥,文化产业占据主导的 时代,如何写作批评,怎样体现批评应有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value州(Ih critical woI.ks and enlbodimem of也e
criticism deserved in an era、析th
1iteratllre industr),taking up t11e domirlate place.
IIl戗1e KStog of ChiIleSe Modem Lite硌ture Criticism,Li Jian瑚】made critism a
coull埘es.He coIlsidered criticism as an an of expressing llimself a11d focuSed on tlle
in“tiomstic aIld holiStic h锄dling of the liter曲聪wor玉渣with reaS0n and illlpression。
2
方法,也谈及了批评家的独特的写作文体,并再次探讨了李著长期以来受冷落的 原因。
此后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多开始注意关注李健吾,较有名的如吴中 杰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刘锋杰的《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等。
综观自1980年代至当下的对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多以单篇论文为主, 只有韩石山在1996年写作了《李健吾传》,却是以个体史传为目的,文艺理论方 面的评述文字并不深入。总体看来,当代文艺理论界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研究还 不是十分深入、全面,基本还处于温儒敏先生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模式之内。李健 吾文艺评论的批评方法究竟该如何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他的近乎散文写法 的批评文体又该如何评价?如何在当代批评语境下看待李健吾的批评观念及文 体?对当代文艺批评界有何借鉴意义?甚至他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究竟该占有 一个怎样的历史地位,所有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认真思考并不揣浅陋,努力作答 的地方。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李健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
正把批评本身变成 了一种艺术。然 而,到 了 1 9 4 0年代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越 来越强调
作 品的社 会属 性 以及 阶级 属性 ,印 象式 的批评 方 法也逐 渐淡 出。特 别 是建 国后 ,他 的 文 学批 评 更 多地 以政 治审 美代替 了人 性审 美和 艺术 审 美,导致 其批评 完 全失去 了早 期 的魅
李健吾的 《 咀华集》 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 9 3 6年出版 ,其中收录 了李健吾在 2 O 世纪 3 0 年代所写的批评文章 1 O 余篇。这些批评文章可以说是李健吾一生中最精彩 、 最成熟的文字 , 集中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0 8
本文系国家杜科基金项 目 “ 京派文学 与巾 现代都市文化空 间关系研究” ( 项 目批准 号:1 3 B Z WI 1 0 ) 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 科学
2 0 1 4年第 2期
文学武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
— —
李健 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 文 学武
摘
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 家,李健吾一生的文学
批 评 活动是极 为 矛盾和 复 杂的 。他 早期 的文 学批评 以人 性 为基 点 ,高扬文 学独 立 自足 的 审 美特 性 ,文 学批 评方 法 以感悟 、印 象的批评 方 式为主 ,文 体和 形式上 自由、 洒脱 ,真
人生 的关 系 ,如他 曾说 过 :“ 对 象 是 文 学 作 品 ,他 以文 学 的尺 度 去 衡 量 ;这 里 的表 现 属 于人 生 , 他批 评 的根据 也是 人 生 。 ” ① 李 健吾 对 中国明 清之 际 的一些 完全 脱 离现 实 的所谓 “ 性 灵文 学 ” 也 颇
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
示 了一 种 新 的批 评路 子 , 印象 主 义为 基 本 特 征 的 批 评 已足 以在 以 现代 批 评 的格 局 中 占一 重 要位 置 ”1 健 吾 根 据 自身 需 要 , 度 [] 李 深 整 合 和 沟 通 了西 方 印 象 主 义批 评 与 中 国传 统 感 悟 批 评 中 的那 种
具有 一 个 富 丽 的 人性 的存 在 。 ” 】 说 批评 的本 质 就 是 要 发现 人 [他 6 性, 他所 倡 导 的文 学 批 评就 是 要 追 寻 人 性 。在 李 健 吾 的观 点世 界 里 , 一 个 批 评 家 , 一 先得 承 认 人 性 的 存在 , 受 一 切灵 性 活 动 “ 第 接
是书 里 含 有 的一 切 ” 其次 , 。 在进 入 批 评对 象 之 前 , 批评 家 “ 理应 自 行 缴 械 , 辞 句 , 法 , 术 , 学 等 等 武装 解 除 , 后 赤 手 空 拳 , 把 文 艺 文 然 照准 他们 ( 者 ) 态 度迎 了上 去 。 [ 最 后 , 评 家 确 定批 评 对 象 作 的 ”] 5 批
集为《 咀华 集 》 《 、 咀华 二 集 》 集 中体 现 了 他 文 艺 批 评 的成 就 与 特 , 色 。李 健 吾 的书 取 名《 华集 》该 书 的命 名 就 体 现 出 作者 对 待 文 咀 , 学批 评 的 鲜 明态 度 。 “ 咀华 ” 自韩 愈 《 学 解 》 “ 浸 浓 郁 , 咀 出 进 :沉 含 英 华 。” 文 学作 品 看作 美好 的 “ 华 ” 批评 家是 在 欣 赏 品鉴 , 把 英 , 而
张扬 自我 、 推崇 直 观 感受 的思 想 。李 健 吾 提 出了 一个 统 摄 性 的 概 念 “ 魂 ” 用 在 自己 的批 评 话 语 中 , 样 既 能避 免 西 方 印 象 批评 灵 , 这 存 在 的 玄虚 空 幻 的弊 端 , 能 避 免 中 国古 代 的 即 兴 观感 式 批 评 存 又 在 的无 规则 性 的 毛病 。 健吾 使 用 “ 李 灵魂 ” “ 性 ” 一核 心 概念 或 人 这
李健吾与中国现代印象批评
李健吾与中国现代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渊源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观念。
持有这一观念的法国画家十分强调光和点的表现效果和瞬息间印象,他们说意进取,大胆创新。
因此,他们在观念和方法上影响和启迪了一代艺术家和批评家。
中国现代的印象批评滥觞于20年代初。
茅盾就怀着极大的热情多次介绍过印象批评理论。
但是现代中国印象批评的始作俑者当推周作人。
这种尊重个性、真情。
不唯把批评当作一种赏析,而且更把它当作一种表现,一种创新的批评方法,?,经过李健吾的努力,在社会学批评只统治地位的文坛上,也能一试锋芒,略领风骚,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弥补了社会学批评的不足之处一、批评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西本《咀华集》显示了印象批评的独特效用以及作为这一方法使用者的全部智慧、才华和敏感。
虽然没有像周作人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频繁引证法朗士诸人的观念,想想几乎也没有出现法朗士、赫兹列特或印象主义等词语,可是李健吾却更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能力。
他坚持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
有它自己的深厚的人性做根据。
”因此,最后决定批评的就“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
这里既有赫兹列特的影子,更有法朗士的心声。
法朗士就一面指出批评是“自己的灵魂在许多作品中的探险活动”文学批评既然被认为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作活动,就需要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
因此在批评中,李健吾就很少依赖于作品的外在指示(诸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发表的年代及其时代背景等),客观的标准和某种偏理道德、价值的作用,去凭借他独特的心灵去敏锐的感受。
深刻地体验,进而?独特的印象并付诸华美的文体。
与社会学批评相反,印象批评不作为工具,不作为指示,而且与其说是一种对本文的阐释,倒不如说是对本文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从而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创造。
因此,批评就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创作性的。
成为一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创造性批评。
李健吾诗性批评的特质与价值
诗 性 的神经 。“ 你( 郭 沫若 ) 是 由文学 渐 渐 的入 了哲 学, 我 恐怕要 从 哲 学 渐 渐 的结 束 在 文 学 了 。 因我 已 从 哲学 觉及 宇宙 的真 相 最好 是用 艺 术 表 现 , 不 是 纯 粹 的名 言所 能写 出 的 , 所 以我 认 为 未来 最 真 确 的哲 学, 就 是一 首 ‘ 宇 宙诗 ’ , 我将 来 的事 业 也 就 是 尽 力 加入 做 这 首 诗 的 一 部 分 罢 了 ” 。李 健 吾 亦 是 如
养, 同时 自觉 承 继 传 统 文 论 的 精 髓 , 从 整 体 直 观 出 发, 致力 于 开 掘 作 者 与 批 评 之 间 的心 灵 契 约 , 以 隐 喻、 象征 的思 维形 式 、 形 象 诗意 的语 言传达 对作 品的 直觉 体 验 , 在 诗性 言 说 的进 路 上 避免 了“ 文论 表 达 、
力 与语 言 表 达 能 力 , 正如鲁 道 夫 ・ 阿恩 海姆所 说 :
“ 艺 术家 与普 通人 相 比 , 其 真正 的优 越性 就 在 于 , 他 不仅 能 够得 到丰 富 的经 验 , 而 且 有 能 力 通 过某 种 特
的精致 化 、 逻 辑化 、 理念 化 , 似 乎并 没 带 来 批 评 局 面 的繁华 与批 评文 体 的 生生 活 力 , 其 中充 斥 的 却 是 知 识 者学 科意 识 的褊狭 , 浸淫 着庙 堂 的一统 意志 , 最 终 蜕 变为 不忍 卒读 的夫 子 文 章 。鉴 于 此 , 重 新 审 视 李 健 吾文 学批 评 的诗 性 特质 , 希 冀 能够 在 工 具 理 性 的
一部杰作的存情感中平衡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文学思想的艺术化与文学艺术的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理论化以形象重造诗境无疑是为了将自己体悟之这句话虽然评说对象是林徽因其实也是思熔铸其中期待读者访问诗境进而获得美感经作者自我写照
李健吾文学批评观念中“矛盾”的自我调和
、
在追 求人 中 , “自我 ”是 一 个 非常 核心 的 概念 , 他说 : “ 么 是批 评 的标 准 ?没 有 。如 若 有 的话 ,不 是 别 人 , 什 便 是 自我 。”“ 健 吾将 文 学 批评 的本 质 视 为表 现 自我 的 艺术 创 ’ 李 作 ,批 评 是 “自我 ” 的发现 , “自我 ”是批 评 的 依据 , “ 自我 ”
文 史 哲
李健吾文学批评观念中 “ 矛盾”的自我调和
叶 明思 ( 黑龙 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 1 70 ) 500
摘要 :作 为 中国印象批评 的代表 ,李 健吾推 崇的是 将 自 的感 我 悟作为批 评的标准, 自我是 标准 , 自 我是依据 ,但 同时妨碍批 评的也 恰恰是 自 我。李健吾选择 了 “ 把 人性”作 为核 心 ,以人性的发现作为 对 “ 我”进行约束的准绳 ,辩证地看待 “ 我 ”在批 评 中的地位。 自 自 印象主义追求的是感悟体验 ,但是李健吾却 不排 斥理性 ,主张将印象 形成条例 ,将理性投射 入情感 ,用宽容的 心态和公正的眼光来看待批 评对 象。在追求印象的过程 中找到一务通往理 性的路 ,从而形成独具
特 色的 批 评 理 念 。
关键词 :李健吾 ;文 学批评观 ; 自 ;印象 ;理性 我
李 健 吾 是 中 国 印象 主 义 批 评 的代 表 人 物 , 他 深 厚 的 中 西方 文 化底 蕴和 个人 性极 强 的批 评观 念 赋 予 了他 的文 学批 评 文章 一种 不 可复 制 的鲜 明的个 人风 格 。他 深 受 西方 印 象主 义批 评 主观 性 、 直 觉性 等思 想观 念 的影 响 ,主张 依 靠 自我 直 观 的 印象 和 感觉 来 鉴 赏 、评 析文 学现 象 ,主 张批 评 的主 观性 和 自我性 。但 是 他又 没有 在 印象 主义 的围 墙 中失 去 “ 自我 ” ,而是 辩 证地 认 识 到 “自我 ” 的局 限 性 ,将 自 己对 于人 生 的 见解 和 体悟 融 入其 中,坚 持 自我 而 又不 断地 超越 自我 。追求 自我独 特 风格 的同 时 ,他 非常 注重 跳 出 个人 化 的藩 篱去 实现 更加 广 阔 的人 性境 界 。尽管 李健 吾 的批 评 是 印象 的,但 是他 却融 进 了理 性 的思 考 ,用 较 为科 学 的方 法 关照 作 家 作 品,获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艺术感觉与印象批评——以李健吾为例
关键词 :艺术感觉; 直观印 象; 李健 吾 ; 印象批评
中图 分 类 号 :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6- 2 X(0 1 0 0 3 0 1 0 0 6 2 1 ) 2— 1 4— 2
所谓“ 艺术感觉”, 是一种特殊 的心理感 觉 , 一个认识 过程与 审美 是 情感活动过程的综合体 。艺术感觉的表现 形式经常是 充满激情 的联想 、 想象 、 幻想 , 是情感化 的感觉 、 个性化的感觉 。法 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 艺 术哲学》 中指 出: 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 有独特的感受 ……他靠 这个 能 “ 力摄人事物的内心 , 显得 比别人敏锐 。 (73) ” 1 其实 , 止是艺术 家 , 2 何 批 评家同样必须有敏锐 的艺术感觉。艺术感觉是批评发生的重要 前提和基 础, 尤其是对于印象批评来说。本文 以李健吾为例 , 粗浅地谈一下 艺术 感 觉与 印象批评的关 系。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 注文学审美特性 、 关 创造性地 表现出 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 法。相对于 以解 析透辟 、 哲理 分 析见长的科学批评 , 印象批评方法非 常注重艺术感 觉、 直观 印象 , 非常强 调 批 评 的 艺术 感 受 力 , 重 印 象 描述 与 经验 梳 理 , 求 批 评 的诗 性 特 征 与 注 追 美 感 功 能 , 至有 反 对 释 义 、 对 客 观性 的一 面 。在 运 用 这 种 文学 批评 的 甚 反 方法和视角的时候 , 批评家的艺术感觉成为相 当重 要前提 因素 , 现“ 发 知 音 ” 表现 自我” 与“ 是其 中的 两个重要 环 节, 当然 , 要寻找 两者 之间 的平 衡。 中国现代文学 家 、 评家 李健 吾 ( 96 18 ) 印象 批评 的发 源 批 10 - 9 2 从 地——法国求 学归来 , 并且成功地将印象批评 的理论与方 法运用 于 自己 的文学批评实践, 成为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 。李健吾认为 , 批评 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 是一种体现 自我价值或意义 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真 正 的批评家 , 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 要外在 的提示 , 需 甚至离不 开实际 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 , 却不是某部著作或者某种利益 , 而是他 自 己的存在 , 一种完整无缺 的精神作用 。 ( 3 自我感受 是批评 的最 高 ” P 2) 准则 , 丧失了 自我也就丧失 了批评 。他 是山西运城 人 , 常用笔 名刘 西渭 , 不仅在理论 上倡导 印象批评 , 而且在实践上 自觉地从事大量的印象批评 , 出版 了《咀华集 》( 9 6 、 13 ) 《咀华 二集 》( 92) 《 14 、 李健 吾 戏剧 评 论选 》 (9 2 、 李健吾文学评论选》 18 ) 18 ) 《 ( 9 3 等批 评理论著作 , 显示 了印象批评 在 现 代 中 国 的 实绩 。 印象批评 作为一种 以传达批评 家对 文学作 品的直观感觉和主观印象 为主 的批评方法, 呈现 出如下特征 : 其一 , 思维方式 的直观感悟性 。印象 是一种对美 的艺术发现 , 它是微妙而不能 自控 的, 要求批评家对 艺术的感 性刺激有敏锐的体验 , 自己的心灵 同作品 、 用 同作 品的作者进行对 话 , 因 此反对逻辑分析, 强调艺术直觉与印象描述 。其二 , 批评过程的情 感体验 性 。印象批评非常重视情感的投入和体验 , 印象批评家 总是充满激情 地 判断艺术作品。主体激情 、 艺术印象是 他们评论文 学的重要 出发点。印 象批评是批评家情感与作家作品碰撞 的结 果 , 同为 中国现代 印象批 评 正 家、 诗人的梁宗岱所说 , 是作者与读者 问精神底交流与密契”3 P 5 它“ l( 9 ) 的结果。批评家情感 的投入是批评发生 的重要前提 , 是批评过 程的重 也 要 因素。只有批评家 主体激情 的润泽 , 才不会使 解释 陷入过 分的 于枯。 印象批评中“ 印象” 是批评家调 动 自己的艺 术经验 、 人生 阅历 , 阅读作 在 品、 体验作品的过程 中形成的 , 因此对作 品的批评也就是对于 自我的印象 描述与经验梳理 。其三 , 批评文本 的美文化 。印象批评不重判断与分析 , 而注重批评家审美 印象的描述 , 这种描述 只能 以文 学的形式进行 。为 了 保持审美经验 的完整性 , 印象批评家 常用富 于诗意 的形象 语言表达他 们 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 甚至象中国古代批评家司空图等人一样 , 用具 体的形 象或感觉来 品评诗文 , 形成一种象喻式批评 , 这种批评文本本身甚 至就是 文 学 作 品 , 现 出“ 文化 ” 向。 呈 美 倾 印象批评 的一般步骤分为以下部分 : 一是获取印象, 以直观 的方法 获 作者简介 : 黄
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
学 批评、 心理分析文 学批评、 语言学文学 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神话文学批评等
都 在这个世纪登台 亮相、 各领风骚。 随着中国 对西方各 种文学理 论的接受与借
鉴。 批评越来越注 文学 重结合文本内 部与外部研究的 系统化与科学化 趋向, 也 就逐渐走向了 高度的纯理论化。 却缺乏感性的情怀. 缺乏对作者、 批评者主体 的 关照。 而李健 吾的文学批评 率性而为, 处处闪 烁着睿智的 光芒, 诗性的智 慧, 这种灵魂 探险式的批评直视作 者内心, 灵动透彻, 精致优美, 所以至今仍具有 顽强的生 命力。 李 健吾的文学 评论文字并 不是很多, 主要是集中 在两本篇幅并不 大的 咀 ( 华集 和‘ 二集) 总 到三十 却 ) 咀华 中。 共不 篇,具有文 美, 深切,味高雅, 字优 体验 品 态 度亲切等 好处。 是现 诸多 它们 代文学 最优秀 论集之 代 史上 的评 一, 表了李 健吾 文学 批评的 水准, 也是中 最高 同时 国现代 批评 文艺 史上不可多 得的珍品。
关键 词 : 李健 吾 ; 印象 主义 ; 学批 评 ; 征 文 特
中 图分 类 号 : O I6 2
文 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7 0 (0 9 0 - 17 2 10 — 4 8 2 0 )9 0 2 - 0 然后 才有完成 一个批评家的 使命的机 会。可见他把人性 放在了第一的 位
…
…
置。 他认为 从人性的 角度出发是 批评成功的 关键, 批评家的首 要任务就是 要追 求。 人性的昭 他总 示 。 是从作品中 发现作家的 人格和人 既 性。 然批评同刨 作一 样, 也是一种艺 批评家和作 术, 家在本质上 都是属于艺术家, 他们都。 有人性 富 的同 那么. 情. 批评家就能 够凭借自己 对人性的 理解在作品中 找到一条接 触
采撷中西含英咀华--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
・ — 论 李 健 吾 文 学 批 评 特 色
式去表达情思的灵动跳跃。他阐释《 鱼 目集》 : “ 内在的繁 国, 其中法郎士的印象批评对当时的批评界产生 了尤其大 复要求繁复的表现, 而这内在, 类似梦 的进行, 无声 , 有色;
译家, 将许多外国名著翻译至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他 文本的整体审美感受, 强调的是一种典雅 、 蕴藉 的审美追 更以批评家的身份活跃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界 , 曾对当时的 求, 用诗意的语言实现一种文学性的话语方式 , 这一点使他 小说 、 散文、 诗歌、 剧作等各种艺术形式发表了 自己独特而 的文章带有鲜明的“ 中国特色” , 含蓄、 诗意而又意在言外。 超群的看法, 一时声名大噪。这些评论大多集中于《 咀华
印象鉴赏式” 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注重读者的 之、 梁宗岱 , 还有一位便是李健吾。并高度称赞“ 他有周作 创了一种“
人的渊博, 但更明通 ; 他有朱 自清的温柔敦厚 , 但更为圆融 直观印象和主观审美感受, 不追求批评文本的系统性和逻 无碍; 他有朱光潜的融合中西 , 但更圆熟 ; 他有李长之的洒 辑性 , 而是将阅读体验和欣赏感受艺术地表达出来 , 带有极 脱豁朗, 但更有深度。 ” 作为一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 的著名
其外, 公正、 客观而又以同情 、 理解 的态度去评价一个新的 其批评的非功利性和主观印象的细致描述又与西方印象派 文学文本, 而他特殊的批评风格又使他 的文学批评不落窠 的主张相融合, 这使他的批评文章独具中国古典与西方现
臼, 独树一帜。
一
代的双重属性, 闪烁着东西交融的光芒。 二 中国传统隐喻式批评 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习惯的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个性
关键词:李健吾 批呼个性 独立性 人性 灵魂的相遇
李健吾 是现代文坛上 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一生取得 了 据 。 ”…正 是在 将 批 评作 为 独 立 艺术 的认 识下 ,得 出 批评 不 很 多方 面 的 文 学 成 就 ,他 不 仅 是 著 名 的小 说 家 、剧 作 家 、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附庸 , 而 是 独 立 自主 的存 在 的观 点 。 批 评 者
批 评 者 和 作 者 ,批 评 和 作 品 的 地 位 完 全 相 同 。 在 《 答 巴金 种 经验 同样 平等 且 内涵丰 富 。 先生的 自白》中,李健吾写道 : “ 我 菲 薄 我 的 批 评 ,我 却 批 评 的独 立 艺 术 性 同样 来 自于 李 健 吾 的文 学 观 , 在 他
文
论 李 健 吾 的 文 学 批 评 个 性
。王 瑶
摘 要 :李健吾在现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 史上是 一个极为特别 的存 在,更是一位 富有特 色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就创
作风格 的把握 与艺术技巧 的分析 来说 ,其眼光之敏 锐与论 说之到位 ,是现代文学批评 史上很 少有人 能与之 比肩
的 。本文通 过对李健吾批评文本的具体分析 ,从 中把握其文学批评 个性 ,从批评 的艺术独立性 ,批评的人 性 旨归 和批评是灵魂在杰作 中相遇 的思维特征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 内在魅 力。
一
从 。”[ 3 1 作 者 和 批 评 者 的 文 学 观 和 认 识观 ,对 文 本 的把 握
、
批 评 是什么— — 独 立 的 艺术
和理解 自然有 着不 同之处 ,正因如此 ,作 品文本才有着 更
强 调 文 学 批 评 的独 立 性 ,是 李 健 吾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的起 多 的 阐释 可 能 性和 创 造 性 ,作 品和 文 本 才 能 成 为 平 行 的 观 点 ,也 是 李 健 吾 最 重 要 的 创 见 。在 他 看 来 ,文 学 批 评 和 文 照 。李 健 吾把 作 家 创 作 意 愿 和 批 评 家 的 批 评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 作 者 的 自 白重 叙 创 作 的过 程 , 是 一 种 经 验 ; 批 学 创 作 一 样 ,都 是 艺 术 的 创 造 ,具 有 同等 的 价 值 , 同属 文 的 说 明 , 学艺术的形式 ,都需要创作者本身才情心 性的倾心投入 。 评 者 的探 讨 ,根据 作 者 经验 的结 果 , 另成 一 种 经验 ” 1 。 两
独特的批评视角——论李健吾的随笔体批评
健吾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 他十分推 崇法朗士所说 的“ 灵魂在 杰作 之 间的奇遇” 。李健吾将中国传统 以直觉感悟 为优 势与主导 的
曰象式批评思维和法国印象主义批评融汇起来, 】 形成“ 中国式”
的印象批评 。 温儒敏在《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中这样评价李健吾的批 评 文字 , 李健吾追随的是一种 随笔性批评 文字 , “ “ ” 批评 只是作为 他 的渡河之筏捕鱼之 筌, 也就是说 , ” 李健吾只 是把 批评做 为器 具, 借助批评文字来“ 浇胸 中块 垒, 当然这 “ ” 块垒” 绝不是李健吾 心 中的郁闷与无聊 。李健吾从 小就写小说 和戏剧 , 大学毕 业后
又是翻译家 , 还是批 评家。李健吾 的文学作 品有小说 、 散文 、 戏
又到法国留学 , 对法国印象主义散 文家蒙 田甚是 了解 , 李健吾十 分青睐蒙田随笔那种 随情 而出 , 随意而就 , 信手拈 来 , 不拘 一格
的自由风格 。正如蒙 田想 通过《 随笔集》 了解 和探索一 样 , 来 随 笔写作的 目的不是散 文式的抒情或 小说 式 的虚构 , 而是 通过观 察和思考来获得认识。在随笔文体 中包含 着一种彻底的求真意 志。随笔“ 将诗和科学” 结合起 来 , 给李健 吾的印象 式批 评提供 了得心应手 的操作 手段 。“ 个批评 家应 当记 住 蒙田 的警告 : 一 ‘ 我知道什 么? ’ ” 进而“ 求真” 。在李健吾那 里 , 文学批评 不仅是 “ 灵魂 的探险” 还是一项特殊 的“ 美” , 寻 。“多走 进杰作一步 , 我 的心灵多经一次洗炼 , 我的智慧多经一 次启迪: 在一个相似 而实
的严厉教诲和名师 的熏 陶之下 , 李建 吾对 中国古典文学 有了很
重识异彩李健吾批评论
塑地壮重识异彩:李健吾批评论韩伟杨晓燕.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的文学批彳—卜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真实存在。
他那散漫洒I —J -一脱的印象随感式批评和讲求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现代批评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他是一位独具个性魅力的批评家。
他似乎是有鉴于普遍的“严肃”,才有意追求比较散漫洒脱的美文式批评文体。
散漫洒脱的创作式批评是李健吾有别于其他批评家而独具的美学风格。
这种批评对批评家提出很高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批评家的个性和才情的共同展示,是批评家在深刻地思考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批评家自己的生命意志活动。
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指出:“批评,在这个字眼的最高意义上说,恰恰是创造性。
实际上,批评既是创造性的,又是独立的。
……说真的,我要把批评称为创作之中的创作。
”①身为作家、批评家的李健吾既不讲究宏深的理论构架,也不注重社会历史学派式的资料考证。
他的批评鲜见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地归纳或演绎,相反,他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他往往能够直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
作家的文学感悟性又使他的批评有一种超然飘逸的禀性,让人觉得新鲜、素朴而又亲切。
李健吾的批评是一种荷马式的“寻美的批评”,也就是说他的批评更近乎是一种美学创造而不是一种批评分析。
走近历史:重识李健吾批评李健吾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
他的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散文、戏剧、翻译、文学评论与法国文学研究,几乎可说是无不精到。
著译超过百种,字数超过干万。
尤其是他那通脱跳荡的文笔,让许多人倾倒不已,小说家林斤澜、翻译家冯亦代、评论家唐涅诸人,都曾经有意模仿过他的文笔。
可以说,李健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意义可谓深远。
李健吾是怀着一腔对文学艺术的挚爱而走上批评道路的。
这种批评主体的直接介入,往往少却了判断的冷静,多增了热情的灌注,隽永深沉或酣畅浓烈的感情,则玉成了他的批评特色。
李健吾的批评是京派批评的典型代表,情感的逻辑,诗化的语言,如大海的波涛,起伏激荡。
知识、性灵与教养——浅谈李健吾文学批评对文学教育的启示
3 年代文坛上的李健吾认为 , 0 人文教育是文学教育 的核心 , 文学教育应是侧重体验 和情感 的教 育。他 的 文艺思想给当下文 学教育 一定 的启示 。 文学 教育 , 一 种 “ 是 以身 体 之 , 以心 验 之 ” 的行
为。它指 向的是价值世界 , 是作家在体验 中见 出的深 义、 诗意和个性色彩 , 是一种通过文学文 本的 阅读 、 教
第l 2卷
第 4期
黄 河科 技 大 学 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T 1 Y
2l O O年 7月
J 12 0 u .0l
V0 . 2 No 4 1 1 .
・
文 学 艺术研 究 ・
知 识 、 灵 与 教 养 性
— —
浅 谈李 健 吾 文 学批评 对 文 学教 育 的启 示
认识人性 的全部 复杂性 , 引导我们在 日常生活 中张扬 的态度应该 是鉴 赏式 的 , 是在 “ 一个相 似而实 异 的世
界旅行 ” 而因为“ , 另一个 人格 的伟 大 , 自己渺微 的生 命不知不觉增加 了一 点 意义 ”1 。李健 吾强 调批 评 [3 3 中创造的心灵 , 强调通过批 评扩 大人格 , 强调 “ 赏” 鉴
育。但是 , 长期 以来 , 们 的文学 教 育 往往 是 从 “ 我 工 具 ”“ 、材料 ” “载体 ” “ 壳 ” 、 、外 这样 的层 面上 来 审视
的, 教学中过多的空 洞说教 、 章斩句式 的语 法分析 、 劈
只有 与文 学建 立起 主 体 问性 的关 系 , 文学相 互进 与 入、 融合 , 才能生成一个更美好 、 更成熟的“ ” 人 。只有
庖 丁解牛 式 的逻辑 肢解 , 往消 减 了文本 的美 学 蕴 往 涵, 导致广大 的受教育 者文学 修养偏 弱 , 鉴赏 能力偏 低, 审美趣味偏 淡 , 作功底 偏差 。人 文 缺失 的现状 写 提 醒我们 , 改革文 学教 育 、 重拾 失落 的传统 人文 精神 势在必行 。以批评 家和作家双重身份 活跃 在 2 0世纪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思想研究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思想研究
范水平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争的现象,然而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在其文学批评中详细探讨了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影响”问题,认为文学文本间的互相影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互相借用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彼此创新是互文本的生命力所在.这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互文性理论的要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李健吾的“影响”论观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彰显出他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张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范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李健吾自然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2.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3.茅盾和李健吾在新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兼评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茅盾和李健吾的论述
4.公正与独立——探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
5.论自然主义影响下李健吾客观呈现的文学批评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健吾的批评观——以《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为例摘要 20世纪30年代, 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 即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 如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 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 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 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反, 一些非主流派如周作人的“宽容”批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分析与创造”的批评, 显得比较孤寂。
然而他们对文学批评新方法、新境界的创见, 是有相当建树的, 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另一视角。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成绩主要集中在早年的《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本文主要以《咀华集》中的《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一文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观作一简单论述。
李健吾, 又名刘西渭,现代中国富于敏感的艺术悟性与犀利的艺术感觉的文学作家与文艺批评家。
他早年就矢志于文学创作, 当他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时, 便学写戏剧。
因仰慕作家王统照声名, 他偷偷将写成的文稿寄呈作家王统照。
此后, 王统照不时给这位文学少年以教导和鼓励。
中学时代, 李健吾课余从事文学创作, 不断在王统照编辑的《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考人清华大学, 李健吾结识文坛名家朱自清。
毕业后留任清华教职, 随从戏剧专家王文显先生深造, 研习文艺。
三十年代初, 李健吾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独幕剧、多幕剧, 成为三十年代“京派”的活跃作家。
小说《终条山的传说》, 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曾经名噪一时。
作为文学作家, 最为人知的, 还是李健吾的文学评论。
三十年代, 以“刘西渭”的笔名刊发于《文学季刊》、《文学杂志》、《大公报》的文艺评论, 影响颇大。
李健吾先后将这类文字结集为《咀华集》, 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咀华二集》,1942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咀华集》, 集中体现了李健吾文艺理论批评的成就与特色。
它们与沈从文的《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梁宗岱的论文集《诗与真》、萧乾的《书评研究》以及朱光潜的《谈美》、《孟实文钞》等, 共同呈现出三十年代“ 京派” 作家致力于文艺理论批评的成绩。
但是,在这群才气横溢的“ 京派” 作家中, 李健吾文学评论又卓然不群, 有他鲜明的审美个性。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批评界的一个宁馨儿。
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其学术著作《中国新文学史》中对李健吾就推崇备至,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有五大文艺批评家,他们是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和刘西渭,其中以刘西渭的成就最高。
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为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为圆融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会中西,但更为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
”①当代著名学者刘锋杰也说过,“从纯文学的角度谈文学,在成名的现代文学批评家中,无人超出李健吾”。
②对于这样推乎其上的评价, 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出李健吾批评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一、关注人性的文学批评李健吾属于京派,他与其他的京派批评家一样都讲求人性,反对文学过于依赖社会、政治。
李健吾的人性观与周作人,梁实秋都有所不同。
周作人认为对人性的肯定就是对个性的肯定。
梁实秋的人性观过于推崇理性,过于排斥个体的差异,他所说的人性成为了他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形式。
而李健吾的人性论更多地主张作品内容的不肤浅,更多地表现人正常的心理、情感和欲求。
李健吾认为文学是应该表现人性的,惟有深及人性,表现性,才算真正抓住了现实人生,才会创造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李健吾把文学批评解释为一种用艺术的感悟去认识人性和参悟人生的精神活动。
他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③这种对批评的解释,使李健吾的批评观具有明显的特色。
①李健吾看出了文学作品的功用实质——文学作品最应该表现的就是人性,无论作家的自我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甚至是卑微的,作品都应该表现人类的普遍心理、情感与欲求。
他坚信文学是人性的表现,应该把文学着眼于描写人性。
①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② 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9页。
诚然,文学艺术领域中,能够获得普遍赞誉,获得不朽生命力的无不是那些关注人性的作品。
只有从现实出发,才不空洞,不乏味,才能打动人心。
作品只有表现人性、表现真实的情感,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成就不朽。
在现代文学家中,着力在作品里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并以此来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的作家,应首推沈从文了。
沈从文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直切的欲望!在他的“神庙”里永远供奉的是‘人性’。
这都与李健吾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因此,李健吾最推崇的就是沈从文的作品。
在对《边城》的评价中,就是围绕人性而立论的。
“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①,所以他颂扬人类的美丽与智慧。
人类的幸福即使是幻影对于他也是一种德性,因而努力来抓住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
”②“《边城》便是这样一部杰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③。
在他评论过的作家中没有人的成就能超越沈从文。
因此《边城》被李健吾推崇为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
李健吾的批评实践也是与他的人性论、文学主张一脉相承的。
李健吾赋予批评的主导任务是揭示作品的人性特征,他在对《边城》的评价中也剖析了真正的批评家应该如何鉴赏文学:“在文学上、在性灵的开花结实上,谁给我们一种绝对的权威,掌握无上的生死?因为,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证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释。
他要公平,同时要有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他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他合起学问与人生而思维的结果)。
但是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
普通却是最坏而且相反的例子,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④。
文学批评在李健吾看来没有统一标准,但从评价沈从文作品的这些言论可以看出,人性是他所大力推崇的,是他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①①②③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8页。
二、直观印象式的印象主义批评关于文艺批评, 朱光潜曾就批评态度与方法, 将文学批评分作四类:“第一类批评学者自居‘导师’地位, ⋯⋯喜欢向作家发号施令。
”“第二类批评学者自居‘法官’地位。
‘法官, 要有‘法, , 所谓‘法, 便是‘纪律’。
他们以自订的‘纪律’强行律人。
”“第三类批评学者自居‘舌人’的地位。
‘舌人’的功用在把外乡话翻译为本地话, 叫人能够懂。
在于把作者的性格, 时代和环境以及作品的意义解剖出来, 让欣赏者看到易于明了。
”“第四类就是近代在法国闹得很久的印象主义的批评。
属于这类的学者所居的地位可以说是‘饕餮者’的地位。
‘饕餮者’是贪美味, 尝到美味便把它的印象描写出来”。
①毫无疑问, 李健吾文学批评近于朱光潜划分的第四类, “饕餮者”的直观式的印象主义批评。
他的批评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对印象的捕捉与呈现。
她曾经借用勒麦特的话明确地说,批评的本质就是印象,“批评是一种印象的印象”②。
李健吾极力反对那种仅仅依凭某种抽象的理论就对富有生命艺术文本进行肢解的所谓批评,认为抽象的概念不能作为批评的标准。
由于李健吾具备小说、戏剧的大量创作实践, 形成了他丰富而敏感的审美鉴赏经验, 从而形成李健吾独特的直观感悟式的批评特色。
李健吾明白地说:“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③。
他深知文学“是人类性灵的开花结实”。
文艺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鲜活的生命。
其“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 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④。
所以,李健吾文学批评,从不寻章摘句, 割裂作品, 也不生搬硬套某些美学术语概念, ①玩弄概念游戏。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总是呈现有机的整体的审美意识, 本着批评者对文学品最真切的直观印象, 最鲜活的阅读兴奋点, 对作家作品作独到的感悟印象式点评。
李健吾认为一个批评家,“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①朱光潜:《谈美》,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第52页。
②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4页。
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采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①。
意思也就是说,一个批评家既要充分尊重自己的个性存在,透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重新经验作者的经验,对作者在作品中揭示的社会人生进行深刻的体味,以达成批评家和作者在人生体验上的对接,同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还要善于进行综合,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体会,来拓展自己关于人生的阅历和学识,缩小与作家人生经验的参差。
“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 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 然而更是诗的。
⋯⋯《边城》是一首诗, 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
《八骏图》是一首绝句, 扰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
”②这正是李健吾论沈从文的《边城》。
李健吾没有对作品作繁复的类比、推理、演绎, 只用极具灵性、既亲切也新鲜的阅读感受、简明生动的比喻, 把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美学个性揭示得淋漓尽致、准确而新颖。
诗人唐湜谈到李健吾评沈从文的那种睿智直观鲜活的印象特征时说,“不仅小说家沈从文写活了他的人物, 他的湘西故乡, 而且, 批评家刘西渭也写活了他的人物, 他的小说有沈从文”③!的确如此, 沈从文小说讲究“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 善于寓炽烈感情于淡泊悠远意境之中, 平淡而又深远, 具有浓郁的诗意。
显然, 李健吾印象式品味咀嚼, 极妥贴地把握住了沈从文小说的总体艺术特征。
后起的沈从文研究, 研究者大都默认或承袭李健吾对沈从文的直观论评。
三、灵魂探险式的文艺批评李健吾文艺批评, 虽取直观印象式批评方法, 但他所论, 绝非作家作品的表相与皮毛处,而是“一直①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④。
这是因为, 李健吾文艺批评, 除了因袭传统文论直观印象式的感悟思维而外, 又接受了“五四”时代世界主义风潮的有力影响。
西方印象主义, 唯美主义文学批评思维, 乃至德国哲学那深邃的理性精神, 都深人到李健吾文学批评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