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刘立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贵州兴义 562400)
摘要:当今社会中,一些受资助上学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成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通过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现
象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
生的感恩教育以及社会舆论中消极方面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并针对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教育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1感恩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一直被社会所奉行。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的感恩思想也日渐为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成为社会中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2007年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们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众所周知,高校是青年人的集合地,委员们的提醒使我这个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深有同感,缺乏感恩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师,在长期与众多贫困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在社会中受助众多的贫困学生同样存在着感情淡漠、感恩缺失的情况,2007年08月2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感恩”使资助者“寒心”从而取消其受助资格的事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最应该感激、回馈社会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对同龄人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加令人堪忧。现就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略作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凤英等在《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漠视父母恩情、师生感情淡漠、社会责任意识“真空”等方面,而贫困大学生相比起上述特征,还具备以下特点:
1、习惯于“受助”,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了能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公平地接受教育,采取了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为农村家庭减轻负担,而为了贫困大学生能同样享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是出台了许多资助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等,助学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受助学生比例已超过30%,这无疑大大减轻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入学率。
在这些受助的大学生中,许多是从小就在党和政府的资助政策下完成学业的,这其中不乏像支教学子徐本禹、北大女孩刘默涵等品德高尚、自强不息,用
1刘立(1983—),贵州安龙人,历史学硕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教师、兼职辅导员。
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但也出现了许多习惯于受助,甚至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而不思回报的大学生。就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许多学生认为家庭贫困就是索取资助的资本,为了“争夺”助学金等“资源”,不惜修改、伪造家庭贫困证明;一旦诉求得不到满足,则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我系就曾发生过一名贫困大学生因成绩不好未能评得助学金而冲进办公室指责老师的事情。在这些贫困大学生眼中,因贫困而接受帮助自小就成为了一种权利和习惯,社会的帮助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失去感恩情怀,这样,国家的资助政策非但不能培养出人才,反而可能培养出感情冷漠、不懂谦让甚至虚伪的人;
2、漠视亲情,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
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贫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匮乏的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胜心理,然而,短期内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使得自负心理不断受挫,进而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上,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甚至仇恨自己贫穷的家乡。在笔者接触过的贫困学生中,除了申请资助时,几乎都对自己的家庭情况讳莫如深、羞于启齿。笔者的一个学生甚至为了在朋友圈中伪造出家境殷实的假象,不惜挪用学费来讲排场,更把资助款用来吃喝玩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中,上课迟到、早退,不热爱集体,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当老师找他做思想工作时,他居然说“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表面看起来他的行为是出自于自卑心里,实质上他的这种做法正是漠视父母恩情的表现。这种不顾父母经济拮据,不珍惜父母为了养育自己付出的心血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3、缺乏社会责任
许多贫困学生习惯了社会中的各种帮助,总认为自己比起他人还差一大截,形成了自己还没有能力回馈社会的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成功的表现就是摆脱贫穷的家乡,因此很少有回馈家乡的想法,譬如位于甘肃省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西北高考状元县的会宁,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自恢复高考至2006年,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毕业生,被称作“百千万”现象: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2000年起,这里每年都会走出2000名以上的高校学子。国家为会宁的教育产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考出去的会宁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返回本地发展,直到今天,会宁县都还没有像样的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使它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县的帽子,面对输送了众多人才的巨大反差,无法不令人唏嘘。
大学生从生理上讲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当承担责任,反哺家乡、回馈社会,但是许多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丝毫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我们都听说过深圳歌手丛飞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因晚期胃癌,欠下巨债,而所资助的学生却无一看望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我国从1999年开始执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现在还款已经成为各高校最为头疼的事。有的学生在校贷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到毕业后不见踪影失去联系的大有人在,现在国家不得不将国家助学贷款改为生源地进行,以遏制不还款的现象,这些都是当代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二、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体会过雪中送炭的温暖,本该是社会的“良心”,但为什么会缺乏感恩意识呢?笔者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