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考研 社会学教程 第八章

合集下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

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

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

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

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

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

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

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

7、同龄群体。

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

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2024社会学考研教材

2024社会学考研教材

2024社会学考研教材
2024年社会学考研教材可以根据以下参考进行选择:
《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编写组。

《社会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安东尼·吉登斯。

《与社会学同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彼得·伯格。

《社会学之思》(第3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杨善华、谢立中。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均生著。

《中国社会学史》,郑杭生著。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著。

此外,历年真题和答案、对应科目的考点总结等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请注意,具体使用哪些教材应根据目标院校的要求进行选择,建议查阅目标院校的官方网站或与招生办联系,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小结: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7、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关键术语: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

社会学课件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课件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入 手,注重应用研究。 1873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 19世纪末20世纪,形成芝加哥学派,注重对城市问题与社区研究。 帕森斯:将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建立结构功能理论。 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也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理论不断在美国崛起。
量做出贡献。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含义 社会的类型 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第三节 文化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西方文献中“社会” 斯宾塞:社会是
的基本含义
人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生物性)
社会性(本质属性)
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 生物性。表现为:生命、 本能(P31麦独孤:本能 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行 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生 物性是一个存在和活动的
社会基础。
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 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 会的特征,是个人遵照社 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 活的特征。表现为:制造 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动 性、有共同的生活模式等。 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
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唯实论
唯名论
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 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 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 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 成员。宏观倾向,强调社会的
稳定性 。(孔德、斯宾塞、迪 尔凯姆、帕森斯 )
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 上,认为人们的行动 建构着社会,只有了 解每一个行动者,才 能真正了解社会。社 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 物或互动的形式。微 观取向,强调社会的 建构性。(韦伯、符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梦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认;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2、社会学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2、美国社会学发展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3、当代社会学发展〔1〕欧洲社会学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看法多元,其基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第8章社会制度第八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1)普遍性。

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4)强制性。

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

(5)阶级性。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教程》P162)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2)制定规范。

(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

北大社会学教案【精选文档】

北大社会学教案【精选文档】

第1章社会学基本知识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课时分配:5学时二、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三、教学难点: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社会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4、社会的特点举例5、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教程测试题

社会学教程测试题

社会学教程检测题(1-8单元)学院:政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命题:张扬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第一章自测题一.单选题:1. 社会学创立于()A. 人类社会出现时B. 十三世纪C.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D.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奥古斯特·孔德B. 斯宾塞C. 马克思D. 马克斯·韦伯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 人类历史的全过程B. 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C. 过去了的社会D. 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 客观存在的实体C. 社会关系的总和D. 聚集到一起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大同社会B. 小康社会C. 理想国D. 和谐社会6. 以下属于人文性社会科学的学科是:()A. 政治学B. 经济学C.教育学D.人类学7.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A. 孔子B. 马克思C. 孔德D. 韦伯8. 对解释的准确理解:()A. 描述事物的本来面貌B. 由结果找原因C. 由所知道的过去找将来的趋势D. 探索改造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二. 多选题:1. 社会学的产生的背景有:()A. 资本主义大发展,社会大变革B. 自然科学大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成果的出现C. 社会调查的兴起和统计学的发展D. 丰厚的思想渊源E.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2. 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 描述的功能B. 解释的功能C. 规范的功能D. 推理的功能E. 预测的功能3.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A. 整体性B. 综合性C. 应用性D. 实证性E. 信息性4. 社会的特点如下:()A.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B.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C.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D.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E.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5.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前提是:()A. 自然环境B. 人口C. 文化D. 社会关系E. 社会制度第二章自测题一.单选题:1.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一书中A. 《实证哲学教程》B. 《社会学原理》C. 《社会学方法论》D. 《经济与社会》2. 《自杀论》的作者是()A. 奥古斯特·孔德B. 斯宾塞C. 迪尔凯姆D. 马克斯·韦伯3.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B. 帕森斯和默顿C. 科赛和达伦多夫D. 库利和米德4.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A. 1952年8月B. 1958年6月C. 1978年12月D. 1979年3月5.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A. 晏阳初B. 费孝通C.李景汉D. 孙本文6. 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A. 个案调查B. 抽样调查C. 普遍调查D. 典型调查7. 从调查对象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来进行调查,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A. 个案调查B. 典型调查C. 重点调查D. 抽样调查8. 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对特定的个别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A. 抽样调查B. 典型调查C. 重点调查D. 个案调查9. 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 抽取出来要进行调查的单位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C.统计出来的全部调查结果D. 调查资料的汇总10. 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 问卷法B. 个案法C. 抽样调查法D. 观察法二. 多选题:1. 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A. 选题阶段B. 设计阶段C. 实施阶段D. 观察阶段E. 总结阶段2. 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A. 奥古斯特·孔德B. 斯宾塞C. 马克思D. 马克斯·韦伯E. 迪尔凯姆3. 西方社会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时期,其代表人物是()A. 奥古斯特·孔德B. 斯宾塞C. 马克思D. 马克斯·韦伯E. 迪尔凯姆4. 斯宾塞认为,社会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即()A. 营养系统B. 排泄系统C. 循环系统D. 神经系统E. 物理系统5. 中国社会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有:()A. 孙本文B. 潘光旦C. 吴文藻D. 费孝通E. 丁克第三章自测题一.单选题:1.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A. 庆典方式B. 拜访方式C. 礼仪禁忌D. 科学技术2.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A. 文化特质B. 文化特质丛C. 文化丛D. 文化模式3. 古典的文化进化论主要产生于()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4. 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A. 文化的冲突B. 文化相对论C. 文化的融合D. 文化暴力5. 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A. 鲁思·本尼迪克特B. 塞缪尔·亨廷顿C. 玛格丽特·米德D. 博厄斯6. 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A. 自然主义者B. 哥特人C. 计算机黑客D. 一夫一妻制7. 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鲁思·本尼迪克特B. 塞缪尔·亨廷顿C. 玛格丽特·米德D. 博厄斯8. 文化往往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主要是指文化的()A. 象征性B. 复合性C 传递性D.变迁性二. 多选题:1. 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 象征性B. 复合性C. 传递性D. 变迁性E. 共享性2. 文化的功能主要有()A. 文化是社会或者民族分野的标志B. 文化使社会的规范系统化C. 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D. 文化关乎国家的稳定E. 文化塑造社会的人3. 文化的冲突类型主要包括()A. 区域性文化冲突B. 集团性文化冲突C. 阶级性文化冲突D. 民族性文化冲突E. 时代性文化冲突4. 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A.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B. 文化的适应C. 外来文化的本土化D. 文化的转型E. 文化的更新5.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A.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B. 重实际轻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C. 家族本位宗族集体主义文化D. 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E.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第四章自测题一.单选题:1. “性善论”是由()出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研内部课件考试内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研内部课件考试内容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报考统计考试内容(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育明教育宋老师分析: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16:1-18: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0%)2、外语考试中考生可从英语一、俄、日、法任选一门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社会学考研资料、考试经验、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叩叩:二四五九、六二二、四七七)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社会学理论: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研究方法: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汉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分支理论: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京大学出版社;3、《群体过程》,Rupert Brown,方文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会学考研资料、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三、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复习笔记重点分享系列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理论基础是用交换的形式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前提是人的理性化设定。

思想渊源: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洛克):人的欲望通过交换满足,目的是追求最大利益,这种“自发倾向”由本性驱使;②人类学(弗雷泽的亲属模式和婚姻模式、Malinowski的“库拉圈”、斯特劳斯的“全面给予”、摩斯的限制性交换&普遍性交换):交换行为是社会性的,交换是社会整合的要素;③行为心理学(斯金纳):人的理性前提,人的一切互动行动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第一章: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社会变革和工业化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社会学家的贡献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了解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

同时,还将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章: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将介绍社会结构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家庭、社区、组织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特点,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本章将介绍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如家庭、学校、媒体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控制的机制和作用,如法律、道德等。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章将介绍社会不平等的类型和原因,如阶级、种族、性别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变迁的影响和后果,如社会动员、社会革命等。

第六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章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并探讨社会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决。

第七章: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章将介绍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社会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语:社会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本结语将总结社会学的意义,如提供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提出社会改革的建议,并讨论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如全球化、技术发展等。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社会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P1)《实证哲学教程》: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孔德出版的六卷本名著,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在孔德看来,“实证”一词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P2)孔德认为,科学任务是发现和描述事物现象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超出这些可描述现象之外的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性。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P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长兴学舍的学科分类有义礼、考据、经世、文章四种,在经世之学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原理学”并列。

“群学”这个名词是借用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学”即是组织、教育群众,拯救国家之学,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P8)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将全书译出并由上海文明译书局出版,名为《群学肆言》。

后来的学者们认为,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群学肆言》序中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查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肆言何?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课件分享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课件分享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来源: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演员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

米德把角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来应用。

*2、含义:有一定的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

①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来表现②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由相互关系来确定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期待,行为规范是指对行为权力的规范,社会对外在一定地位上的人会提出一种期望③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属性和多种社会关系的组合反映④社会角色是组成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单位3、社会角色的类型:(1)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A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特点: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变更性。

社会对其期望具有稳定性和不可辩证性B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一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对应,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2)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A规定角色: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B开放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在许多角色并没有明确而具体扥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

这类角色的承担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种角色叫开放角色。

角色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太严格,但不是没有限制的。

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的临界点:法律和道德的规定。

(3)A功利性角色:根据角色追去目标。

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的。

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追求到最大利益(有道德法律限制)B表演性角色:主要表现社会的价值观、秩序、法律、道德等。

目的:通过行动表现诸文化价值。

(4)A理想角色:对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遵循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之为理想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区1、滕尼斯社区与社会概念的区别?(联系具体理论)答:他认为这是两种小同的社会生活状态,其中前者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后者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

他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两种社会组合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性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依存关系,即共同体状态,后者是利益关系,人们因谋求自己的利益而结合。

滕尼斯认为社会在由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变化。

(具体作为对理论的补充)2、社区的构成要素?答:社区作为种社会实体由以厂基本要素构成:(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地域界界限。

地域界限的清晰程度与人们所从事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类型和内容有关,也同人们相互沟通和交往的形式有关。

(3)共同的社会生活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些活动是该地域中人们联系的纽带,也使人们形成共同利益,相互认同。

在这些活动中,文化活动和狭义的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4)社区又化社区文化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生活提供了规则和约束。

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存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区之所以形成和存续的心理基础,它也是衡量社区的发育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3、虚拟社区的含义及特点?(结合社区概论看)答:(1)虚拟社区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由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而具有某种身份认同和互动功能而形成的共同体,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同质性与相互身份的认同。

(2)虚拟社区具有如下特点:A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B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么组成;C成员身份相对固定,相互之间能其他成员的存在;D互动具有群聚性。

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形式是BBS。

(3)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不同之处:A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很大程度上是以某种虚拟的身份进行活动。

其中,有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有自己的信息交流空间,成员之间具有同质性,并遵循某些规则。

B虚拟社区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现实,人们在其中的互动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点,虚拟社区中的交往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趋真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虚拟社区具有社会实在性。

C虚拟社区中成员的身份和活动具有虚拟性,互动原则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

在虚拟社区中成员是自由的、开放的和较少受到约束的。

D虚拟社区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它丰富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对之产生复杂的影响。

4、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方法?(参考城市社会学)答: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社会作为实验室,深入实际去观察社会,并对此做出解释。

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1)这一理论把社区视为社会话动的空间单位,研究社区居民及其活动的区位分布,通过区位关系来反映、透视社会关系。

(2)人文区位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观察,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模式上注重研究区位结构同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主张通过对区位结构的调整使成员加强联系,消除隔阂,形成共生关系。

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不但对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5、谈谈社区研究的角度?答:社区研究也叫社区分析,它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描述该社区居民赖以生活的基础与社会结钩,井发现其内在逻辑或规律的研究工作。

(1)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A它是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它把社区看作是一种生态秩序,竞争和共生是古典人文区位学分析社区的两个核心概念。

B从人门分析出发,将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其组成部分的区位关系处于经常的变动一一平衡状态之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构成了人文区位学社区分析的特点。

(2)文化人类学约研究角文化人类学在研究社区时,注意对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考察,认为社区生活是一种文化现象,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社区文化类型的总结和比较,可以深刻认识社区的特点和变迁。

(3)社会系统理论的研究角度社会系统理论把社区作为社区成员(个人、群体、机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的。

社会系统理论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社区:研究社区系统的结钩,研究社区内各社会单位和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它们是如何协调和运转的;研究社区居民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即把社区当作居民从事共同生活的系来研究;把社区视为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场所,研究这些活动的社会范围及疆界特征,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有地域特征的人们活动的系统。

6、农村社区的特征?答:农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1)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农村社区居民生存的基础是耕种上地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人们聚集而居,共同经营、生活,形成社区。

(2)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A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及农村建设。

自然起源型社区是指由于农业家族的繁衍而形成的社区,这般表现为历史悠久的单姓村。

社会组合型社区是由若干个农业家庭或家族联合行成的。

农村建设社区是由于某地区的农业开发而形成的社区。

B从区位结构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即村落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居民在村内聚族而居。

在村落形态上一般沿道路、河流或依地势展开。

造成这仲区位结构特征的原因有:第一居民以农业或土地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成为该地区居民生存的必要条件。

第二,村内聚族而居是与家族的繁衍相联系的。

第三,人们为了求安全,相邻而居,以利于生活上的相互帮助。

第四,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村的居住和群落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也是影响居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原因。

(3)生活特征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有如下特征:第一,自给性强。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特点,较少商品交换;第二,简朴。

农民量入为出,生活比较简朴。

第三,比较保守,农村居民比较相信经验,特别是直接经验,他们对新鲜乎物的接受是谨慎的。

第四,同质性高。

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第五,生活节奏的自然化。

农村居民的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活动带有时令的特点。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特征是就典型的传统农村社区而言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7、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特点?答:(1)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结构A血缘关系是农村社区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同祖同宗是这种血缘关系的基础。

在传统的农村社区相邻而居的地缘关系常常与血缘关系相重合,这是由世代繁衍和同族相邻而居的传统造成的。

B血缘关系在社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取向有明显影响。

在社会生活领域,血缘关系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

C社区居民之间有无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之亲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特征。

费孝通将这种有差别的现象称为“差序格局”。

(2)农村社区的政治结构传统上,农村的政治是杜区政治,即以社区事务为主体的政治。

A1949年以前,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于他们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相连。

这样,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是在无为政治基础上的长老统治。

B1949年以后,农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国家政治的范畴。

政社合一的体制这体制在农村社区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根本不同于传统农村的政治结构。

但是村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生活的影响,并带有社区的特征。

(3)农村社区的职业结构传统农村的职业分化很低,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分工是职业分化的主要形式,务农几乎成为农村社区中惟一的职业。

1949年前,农村务工经商只是家庭经济收入的补充;集体经济时期,职业结构更加单一。

直到70年代,农村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才发生新的变化。

8、农村社区的变迁?答:农村社区的变迁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的全面变迁。

一般说来农村社区变迁由经济活动的变化导入,但是政治因素、局势动荡对农村社区变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1)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迁主要受国家政治影响的话,那么,80年代以后则土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2)总体说来,农村社区的变化表现为:A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化现象十分明显。

B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出城镇化特征。

C国家政治对农村社区生活的影响变小,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对农村年轻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对农村社区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了挑战。

9、城市社区的特征?答:(1)城市社区人门规模大、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极大。

(2)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

这是由城市社区居民的结构所决定的。

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大多数居民通过多种渠道从外地迁入的。

他们的来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使得城市居民之间差异性较大。

(3)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情感性较弱,这是与异质高这一特点相联的。

另外,城市人生活的高节奏和宽广的交往范围也使他们之间的交往缺乏深入。

(4)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在时间和场所上有较明显的划分,公共活动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是相对分离的。

10、城市建设的原因以及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答:(1)社区建设含义:社区建设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

它不仅是指社区物质及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是指增强社区的内聚力,使社区更具有它应有的特征的过程。

(2)原因A社区建设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城市社区的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这一过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追求的是工作效率。

这一过程的目标与生活共同体强调人文关怀的追求并不是一致的。

(2)城市在其发展中反映出不同于生活共同体的特点,高度的社会分工、紧张的生活节奏、工作与生活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的明显分离都是削弱生活共同体的基本特点的重要原因。

现代城市的发展使其呈现出非人性化的一面,即它从一个方面在肢解社区,使城市居民共同居住的社区缺乏社会性。

(3)我国的社区建设实践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干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A提出原因:我国提出城市社区建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的。

当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社区应该承担起某种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