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螺旋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创始人: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最早见于1974年《 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对该 假说做了全面总结 实证研究:西德大选 纽曼认为:占主导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甚 至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观点的个人 越多,那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就每况愈下,这 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 意见 影响原因:群体动力理论
心理实验法
评 价: 其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存在缺陷,表现为三个方 面: 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存在局 限 研究范围存在局限。 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其实质是否定传播效果,故又称为“最低效 果法则
传播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功效?
适度效果论:(1961-1972年)大众传播的效果在 不同条件下有时威力巨大,有时效果微弱或不明显 ,有时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理论支撑:包括信息寻求论、使用与满足论、议程 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和创新扩散论等 评价:“适度效果论”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贬 低大众传播的效果,既重视传播的直接短期效果, 更重视传播的间接长期效果,重视认知胜于态度。
议程:就是对当前问题进行报道的选择,对选 中的事情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开报道。 该理论认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 般人而论,对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 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不仅是重 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 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 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及他们对讨论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新闻媒 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评价:“强大效果论”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 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早期的 媒介威力不相同,它从受众出发探讨媒介间接 、潜在、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 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传播学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 的历史一样长,从20年代开始,已经有大约 80年的历史,其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议程设置论 知识沟理论 沉默螺旋论 培养分析理论 文化规范论 使用与满足论 此外,还有创新扩散理论、认知和谐论和认 知失谐论和社会劝服论等。
议程设置论(agenda setting)
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1972 年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提出 该假说 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效果重新认识
从70年代以来,转向传播“适度效力”论并趋 向于新的“强效力”论。 传播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使用与满足” 论到“议题设置功能研究”以及文化规范论等 ,都表现为强调大众传播仍然具有相当显著的 效力。不但如此,西欧和美国的一些传播学者 已形成新的传播效力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争 议: 艾蒂玛、克莱因1977年 提出“上限效果”假说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 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 后,知识 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 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 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 快,其“上限”到来的 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 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 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 最终能够在“上限”上 赶上前者。
传播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功效?
有限效果论:1941-1960年,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 有限的,社会中有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媒介的效 力受到相当大的制约,对人没有决定一切的力量。( 1940年、美国许多大报联合起来反对罗斯福,但是他 还是连任总统,而且调查发现只有大约5%的人由于受 大众传播的宣传影响改变了投票意向)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负面知识沟:信息匮乏者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低 于正常的水平,从而减低了他们在改善生活条件 等方面的可能性。 形成原因: 经济状况的好坏 先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差异 社会交际能力 选择性心理的差异 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 传播技能……
应用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 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 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 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 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 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 介事件。
wk.baidu.com
第一阶段:媒介万能论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十年内,传播学者一般认为 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这些研究大都是建 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 一次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30年代,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直接向美国人民发表著 名的“炉边谈话”。 德国希特勒为了征服全球对广播的操纵。 1938年10月美国“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典型事例。很 能说明在当时普遍存在着认为大众传播威力无穷的思 想。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
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多数意见”
理论支撑:
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选择性理论、二级(多级)传 播论、中介因素论、舆论领袖论等。
传播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功效?
对有限效果进行研究的是拉扎斯菲尔德。他认为 :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 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太活跃的部分。 舆论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 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受大众媒介, 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 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其他人产生影响。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 舆论领袖 一般受众)
该假说被质疑的理由在于: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 的动机)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 件制约的变量。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
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
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
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
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 行为。
二、效果的检测: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反馈”, 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 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 入发生影响。(例子:广告研究的实验法) 传播学中反馈的含义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 的信息作出反应,传播者根据反应来检测传播 的效果,并据此调节后继的传播(包括传播内 容、符号和排除干扰等)。
思考题:根据我们所分析的影响传播效果的因 素,思考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有哪些?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传播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功效?
子弹论(1914-1940) 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力量和影响。大众传播的弱点和 不足,只能和人际传播并存和相辅相承,而取而代之。 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 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自行 解释,自行决定取舍。 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大众传播的效果 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 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第一节 传播效果概述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效果的概念: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者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 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者的思想 与行为的变化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 微观层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宏观层面——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 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在多数时间,媒体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 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 ,却是惊人地成功。 公众按重要程度对事件的排序与媒介对该事件 报道的频率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评价
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环境认知过 程中的影响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 ,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 作用 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这一观 点,推动了控制问题(把关人)的研究。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 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传播效果的层面 认 知 层 面(关注、记忆、知识)
态 度 层 面(认可、观念、爱憎、立场)
行 动 层 面(行动)
四、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信息提供者和传播效果 传播方式、技巧和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传播环境与传播效果 受众与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 心理过程(害怕孤独)。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 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 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 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假说中的“舆论”与传统舆论涵义不同, “沉默 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能 。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 社会效果和影响,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 大力量。
知识沟理论
提出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三人小组(蒂奇纳 、多诺霍和奥里恩)60年代末(1970年)在 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 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 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 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 大的趋势。
实证研究:三人对美国政府为改善贫困地区儿 童教育状况而制作的《芝麻街》等儿童系列片 的放映和收看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观点: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 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 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 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 势头。
代表性实验、调研成果:
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1929-1932年) 霍夫兰等人的新兵电影教育研究(1942-1945年)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 “比格特先生”漫画研究(1947年) 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1955年) 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 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从全凭观察过渡到实验调查,“有限效果”论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二战中和战后。美国传播学多半围绕政 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 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 发现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 影响;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 ,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强大效果论:(1973-1980年)德国学者纽曼 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指出:以往的 研究低估了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强大效果,实 际上大众传媒的累积性、普遍性、和谐性的 有机结合,就能够有力影响或塑造社会舆 塞弗林和坦卡特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强大效 果论”。
观点:如果能够顺应事态的客观发展和公众普 遍的内在需求;如果能够抓住时机,控制局面 ,引导受众的感知、认识、情绪和行为;如果 能够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谨慎地筹划节目和 传播运动,确立明确的传播目标,妥善重复有 关信息,那么,大众传媒就可以产生强大的效 果 遵循的原则:明确传播目的、认定传播对象、 重复传播信息和运用传播理论
三、传播效果的分类
显著效果与潜在效果 显著效果从受传者的情感、态度、行为或其 他表现中可以明显地感受、观察到的结果。 潜在效果指潜藏、隐匿在受传者的头脑中, 经过不断累积,深化和发展才逐步显示出来 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分类(续)
即时性效果与延时性效果 即时性效果是指受传者在接受传播者发送的 讯息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作出反应 延时性效果是指受传者在接受讯息后,经过 一端时间的思考、选择、判断,才在某种程 度上根据传播者 意图作出反应 暂时性效果与持久性效果 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