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全国II卷):1.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一、现代文阅读部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论述类文本一上来就有点烧脑呢。

它就像一个严肃的老学究在跟你讲大道理。

那些概念呀,比如什么文化传承、创新之类的,层层叠叠。

不过呢,只要你静下心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理解。

它会先提出个观点,然后再找各种例子、数据或者名人名言来论证。

咱得学会抓住关键句,像“因此”“所以”“然而”这些词后面的句子,往往就是重点。

比如说,有的文章在讲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那你就得搞清楚传统和现代是咋个衔接起来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呢,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呢?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就相对接地气一点啦。

就好像是看新闻报道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感觉。

可能是关于某个企业的发展、某种社会现象的调查之类的。

这里面的数据特别多,你可不能被那些数字给弄晕咯。

要学会从数据里找规律,找趋势。

比如说,给你一个关于某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变化的数据表格,你得能看出是增长还是下降,是稳定还是波动很大。

而且,实用类文本的语言比较直白,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专业术语,像什么“产业链”“附加值”,这时候就需要咱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不然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啦。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那可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幻世界。

小说或者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小心思。

读小说就像看一场电影,要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

人物就像电影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性格、行为、语言都能反映出很多东西。

情节呢,就像电影的剧情走向,有起有伏才精彩。

环境描写就像是电影的布景,烘托气氛的。

比如读到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那田野里的景色描写,可能就暗示着乡村的宁静和人们内心的淳朴。

读散文呢,就像是跟作者一起漫步在思想的花园里,他的情感就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淡雅清新,咱得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1.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就像是穿越回古代去听古人说话一样。

那些之乎者也的,一开始真的很让人头疼。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人教通用版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人教通用版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留意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简释:“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阅读(考查)的范围:①特殊留意“外”字;②四种文体。

阅读的重点:①留意说理性、逻辑性;②分析三要素。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短语,主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考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困难、对理解文意有干脆影响的句子。

这条是指依据详细语境领悟或说明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

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释:它是重要考点。

所谓“筛选”,即依据标准搜寻、辨别、提取相关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简释:从论述类文本角度看,所谓“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把握段内层次;且常把“结构”与“思路”结合起来考查。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所谓“中心愿思”,在论述类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该考点涉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命题实践中,“三要素”往往不是分开考查,而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考查。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倾向。

作者的观点看法,可能是干脆表述出来,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散表述。

全国卷对此考查不大明显。

年份卷别选文三年试题考点文题题材题号题干分值2024 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探讨》历史学(文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塞壬的歌声》文艺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3) 卷Ⅲ《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历史学(文艺学)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2024 卷Ⅰ《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法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历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 卷Ⅲ《留住乡愁》社会学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1.选文特点:①选材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②文体以论文为主;③话题生疏,话题和观点基原来自比较前沿的学术探讨成果。

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版

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了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了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着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着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着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着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着,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一一1.AB,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C,明代应为“明初”;D,强加因果2.A从第一段段意看,其目的并非为论证瓷器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而在于论3.C二4.B5.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外的人; 6.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这是两个世界,两种。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正确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选项答案:A(2)文本中提到的“XX现象”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根据文本内容,XX现象指的是...(3)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提出的观点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下列关于XX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描述B. 错误描述C. 正确描述D. 错误描述答案:B(2)根据文本,XX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根据文本,XX的主要作用是...(3)文本中提到的XX与YY之间有何联系?答案:文本中提到的XX与YY之间的联系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本内容)(1)下列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分析B. 错误分析C. 正确分析D. 错误分析答案:B(2)文中的“XX”一词,其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文中的“XX”一词象征的是...(3)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答案: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解释B. 错误解释C. 正确解释D. 错误解释答案:B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XX特点的一组是:A. 正确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选项答案:A3. 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4. 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或情感?答案:作者通过XX事件,表达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正确赏析B. 错误赏析C. 正确赏析D. 错误赏析答案:B2. 诗歌中“XX”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诗歌中“XX”一词表达了诗人...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年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年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全国2卷考试答案及解析

全国2卷考试答案及解析

全国2卷考试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学术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乘了20世纪初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的东风。

这场运动,就其宗旨而言,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为古籍工作开辟了新境界,带来了新机遇。

可以说,20世纪初的“整理国故”运动与21世纪初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讨论,共同推动了中国典籍学术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中国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典籍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不少译者对中华文化了解不深,翻译时或望文生义,或以今律古,或以西解中,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典籍,以致中国典籍外译出现误读、误译的情况。

此外,中国典籍的外译工程浩大,翻译要求极高,译者不仅要精通至少一门外语,更要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然而,当前的翻译队伍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部分译者外语水平有限,汉语功底薄弱,无法很好地完成典籍翻译工作。

材料三: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典籍,中国学者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吸收国外成果的同时,与国外汉学家展开平等对话和交流。

通过对话和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初的“整理国故”运动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B.21世纪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中国典籍外译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误读、误译的情况。

D.中国学者在吸收国外成果的同时,应与国外汉学家展开对话和交流。

答案:B解析:B项“21世纪初”错,原文是“进入21世纪后”。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中国典籍外译现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分译者对中华文化了解不深,翻译时出现误读、误译。

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2018
2023全国卷二论述类类文本阅读分析
把握考纲变化,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
•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旳基 本特征和主要体现方式。
•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旳说理性和逻辑性, • 分析文本旳论点、论据和论证措施。 • 1.了解 B • ⑴ 了解文中主要概念旳含义 • ⑵ 了解文中主要句子旳含意 • 2.分析综合 C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旳信息 • ⑵ 分析文章构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措施 •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旳观点态度
• B.原料本土化等原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 化已无关系。
•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旳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旳主流,则是 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旳崛起。民窑遍地开花, 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旳局面。一种海 外流行旳潮流由此成为中国本土旳潮流,中国老式旳人物、花鸟、 山水,与外来旳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旳代表, 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潮流。
•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旳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旳 影响。
• 原文开头提出问题“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航海与瓷器同步到达鼎盛,仅 仅是历史旳偶尔吗?
• 第一段后半部分与第二段分析原因, • 第三段论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旳一项是 考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旳观点态度旳能力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旳了解和分析,正确旳一项是 (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旳信息旳能力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 展旳黄金时代。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旳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旳航海历程推动了 作为商品旳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但增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 工艺旳顶峰,而且变化了中国瓷器发展旳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旳更新。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答案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答案

1. B 此题考察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力气。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扫瞄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终进行辨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其次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应选B。

2.D 此题考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力气。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由于他广泛吸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气的,则端赖他全部的一份幽默与赏识的余裕”。

应选 D。

3. D 此题考察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力气。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其次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推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推断。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曲解文意,原文其次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躲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比照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赏识和确定。

应选 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讲解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之欧阳与创编

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之欧阳与创编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1. 引言在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考试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备受考生关注的部分。

如何理解和分析论述类文本,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去阐释,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准备的部分。

2. 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论述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字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

在阅读时,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文本进行解读,理清其中的逻辑和观点。

3. 阅读文章的方法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对比不同观点,分析其优缺点,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意论述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推理方式等,找出文章中的亮点和隐含信息。

4. 在考试中如何应对在考试中,我们应该注重下面几点:- 在规定时间内,先速读全文,把握中心思想;- 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和重点观点;- 注意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 关于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2020年的考试中,论述类文本涉及了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

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6. 个人观点我认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考察了我们的语文能力,还考察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准备考试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社会热点,多积累一些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7. 总结通过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的重要性,还可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备考时,我们要多多练习,多总结一些规律,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解题。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够在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共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课标全国卷Ⅱ)真题及答案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课标全国卷Ⅱ)真题及答案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课标全国卷Ⅱ)真题及答案解题思路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及解析

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及解析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存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开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消耗的本钱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管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精心整理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新高考II卷的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涵盖了阅读、写作、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等多个部分。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试题及答案内容: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文章内容略...1.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度不高,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

2. 作者提出哪些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答案:作者提出了加强教育引导、创新传播方式、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3. 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是如何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答案: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标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材料内容略...4.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答案: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5. 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答案: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个人安全意识、使用安全软件等。

6. 如何理解“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答案: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才能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促进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内容略...答案:略...(二)文言文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9题。

文言文内容略...7. 文中提到的“君子”具有哪些品质?答案:略...8. 文章通过什么方式来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答案:略...9. 文章中提到的“礼”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略...三、写作(一)材料作文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类文本阅读考纲原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20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A2.A3.B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

2.2015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学&科.网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答案】1.A2.C3.B3.20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