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1、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
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
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建立了各级共青团、工会、妇女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发展了工业、军工和农业生产,建立了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4、闽浙赣(赣东北)苏区
闽浙赣(赣东北)苏区位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
1928年1月-1935年1月,由方志敏、黄道、邵式
平等建立。
1931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赣东北省委,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
1932年11月和12月,原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为闽浙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正式创建了闽浙赣苏区。
闽浙赣苏区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人口达数百万。
1935年1月,闽浙赣苏区红军遭到国民党军袭击,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牺牲。
此后,闽浙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苏区变为游击区。
5、鄂豫皖苏区
鄂豫皖苏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其前身为鄂东根据地、豫南根据地和皖西根据地。
1931年三个根据地连接成一片,鄂豫皖苏区正式成立。
1931年4月,张国焘和陈昌浩等到达鄂豫皖苏区,正式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此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
1931年1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所辖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
1932年10月,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留下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斗争。
6、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是红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一块苏维埃区域。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正式创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边革命根据地。
此后,川陕苏区先后粉碎敌人“三路围剿”和“六路围剿”,苏区发展到全盛时期,红四方军从原来的二万余人发展到八万余人。
川陕苏区辖22个县,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7、湘鄂西苏区
湘鄂西苏区是洪湖、湘鄂边、巴(东)(秭)归兴(山)、鄂西北、鄂北、荆(门)当(阳)远(安)、枝(城)宜(昌)、洞庭特区等革命根据地的总称。
苏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70万。
苏区发展于1927年9月,1930年10月正式成立。
贺龙、周逸群、邓中夏率领红二军团(后改编为红军第三军)为苏区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贫苦农民普遍分得土地、房屋和农具,修复堤坝,兴修水利,组织生产合作社,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木工厂、制盐厂、消费合作社等工业企业。
建立了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8、湘鄂川黔苏区
湘鄂川黔苏区范围包括永顺、大庸、桑植3县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5县部分地区。
东西200余公里,南北120余公里,人口约200万。
1934年10月24日,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的湘赣苏区红六军团,西征来到黔
东江口县,与红三军胜利会师。
随后,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领导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共同开辟创建了以大庸县城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
9、琼崖苏区
1927年10月,中共琼崖(即海南岛)特委杨善集、王文明等领导安定、琼山、万宁、乐会(今属琼海)等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和琼崖苏区。
全盛时期苏区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为苏区建设贡献了卓越力量。
1932年8月起,在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中,琼崖苏区和红军第2独立师遭受严重损失,冯白驹带领苏区红军余部在母瑞山坚持斗争,最后仅剩26人。
10、左右江苏区
左右江苏区位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大部地区。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右江地区革命士兵和农民,举行了百色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前委书记、军政治委员。
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1930
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了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正式创建了左右江苏区。
1930年10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整编为红
七军,转战桂湘粤赣边境,于1931年7月抵达中央苏区,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
11、闽东苏区
闽东苏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区,东临东海,北接浙江。
其范围包括福安、连江、福鼎、寿宁、罗源、宁德、霞浦、周宁、屏南、古田、柘荣等县,面积1.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
土地革命初期,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到闽东发动农民运动,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小规模的革命武装斗争,先后创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等七支游击队。
1934年2月,在福安县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以马立峰、叶秀藩为正、副主席。
1934年9月,在宁德县支提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1934年底,闽东苏区在国民党“围剿”中大部失守。
叶飞等领导闽东红军独立师转入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12、西北苏区
西北苏区由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合并建立,位于今陕西省西北部和北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北靠长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盘山麓,东临黄河,南北约500公里,东西约400公里,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组织工农武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以后,经过多年斗争,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时间从1932年9月建立的第一块渭北根据地起至1937
年2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止。
从1936年冬至1937年初的鼎盛时期,全苏区先后设有三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辖40
个苏维埃县。
西北苏区主要领导人有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
13、鄂豫陕苏区
鄂豫陕苏区位于湖北、河南、陕西三省边界地区。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于12月8日到达陕西省雒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地区。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创建鄂豫陕苏区,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徐宝珊、吴焕先先后任书记、代理书记。
至1935年5月,鄂豫陕苏区初步建成,人口近50万。
1935年7月,红25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后,为配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25
军离开鄂豫陕苏区西征北上,转向陕甘苏区。
红军余部和地方武装编为红军第74师,继续坚持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