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误诊1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误诊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17T15:05:17.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李华珍张进东[导读] 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引起心、肝、肾等多脏器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李华珍张进东 (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卫生院 432022)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230-01 例:患儿,王胜鹏,男,2岁,以发热就诊,体温在39℃左右,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门诊以“上感”给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热未退,次日左眼结合膜出现充血,不痛也不痒,亦无脓性分泌物,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血小板正常,仍按上述方法治疗两天后,右眼结合膜又出现充血,无掌跖红斑及手足硬性水肿,无口唇充血皲裂及草莓舌,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继续按“上感”治疗两天,患儿仍高热不退,精神较差,建议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后跟踪随访:患儿刚开始到市级医院住院,仍然按“上感”诊治,给予特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仍高热不退,后患儿出现心率加快,心音减弱,精神极度萎靡,遂急诊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血小板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超声心动图示有冠状动脉损害,确诊为“川崎病”,遂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后患儿痊愈出院。
分析:患儿在我院连续治疗五天热一直未退,脑海中也曾闪过“川崎病”这一概念,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一是临床表现不典型,与诊断标准不太相符;二是认为周围患“川崎病”概率极小,自己不可能遇到;三是考虑患儿平时体质较差,热持续不退有可能是产生耐药。导致误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经验不足,对不典型病例没做深入细致的考量;次要原因是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有限,有些辅助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
讨论: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引起心、肝、肾等多脏器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本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迄今病因未明。本病以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一般于发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以及心律失常,并可持续数日到数年,其中对冠状动脉影响最大,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对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及时作出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如果出现以下几点也可考虑诊断:(1)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2)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3)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扩张,动脉壁硬度增强;(4)心脏杂音;(5)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川崎病患者肾血管受损可引起血尿,肺血管受损可引起咳嗽,肝血管受损可引起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所以对本病早期诊治甚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梁翊常.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