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篇1】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新著《21世纪的资本论》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
究其原因主要是书中论述的有关21世纪的现象和观点都鞭辟人里,发人深省!
书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
这与我们的期待以及国家采取的各种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等背道而驰。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21世纪的本像。
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
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人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
“拼爹”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拼爹”现象也并不稀罕。
几乎所有人都想要有一个可以“拼”过别人的爹的“爹”,自然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如果不“拼爹”,工资就更不用拼了——收入不平衡也早已是常态了!
但是,在这个经济增长快速分配却如此不均的时代,我们应该把分配问题,把收入不平等问题置于核心地位!
我们没有任何根本的理由来相信增长是自动平衡的。
我们从很早就应该把收人不平等的问题重新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提出19世纪就已经出现的类似问题。
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忽视了财富分配问题。
如果不平等问题重新成为中心议题,那我们就必须开始收集足够广的历史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和如今的趋势。
只有通过耐心地积累事实和样本,再在不同的国家间进行比较,我们才有希望识别出发生作用的机制并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预见。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21世纪初所处的阶段就好似我们的先辈在19世纪初的状况:我们正在见证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经济的变化,并且很难知道这些变化的广度,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全球财富在一国内或多国间将如何分配。
19世纪的经济学家将分配问题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致力于研究其长期趋势,鉴于此,他们理应得到极髙的评价。
他们的答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但至少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当前最主要就是处理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问题自然就要有正确的解答!
我们要把差距缩小到底!【篇2】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之后说,“这个从简
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
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这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好处,他不仅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篇3】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
”
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
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
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
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
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
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交换创造财富。
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
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
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
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
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
消费领域。
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
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
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
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
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
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4】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提前读到《资本论》,作者是藏在茑屋书店背后的大BOSS增田宗昭。
这本小书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最喜欢的一本书,字数不多,却耐人寻味。
虽然像增田宗昭这类BOSS亲自写的东西,很难符合编辑的要求,在我看来实物书也的确是靠排版硬撑起来的。
不过,书的价值不在于字数,而在于纸张所承载的内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个词:提案力——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
乔布斯要卖给人们的也不是iPhone这一硬件,而是通过iPhone来进行生活方式提案。
从本质上说,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选择性,所以才会有市
场营销。
要确定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这种方法制订销售计划。
然而一旦越出单纯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种哲学,换句话说,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么商品就会获得超越国境、人种、年龄、性别的翅膀。
增田先生认为,书店的问题就在于它在卖书。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书店面临倒闭。
而茑屋书店不仅活下来,还拥有1400多家店铺,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
取得这样的成绩,增田先生的提案并不神秘。
最早的“茑屋书店枚方店”成立于1983年,它开创了录像带、唱片、书籍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在此之前,这种书店运营模式还被视为异端。
因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货的批发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烦并未将增田先生阻挠,他依然将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爱读钱德勒小说的人,可能也想听听主人公爱听的冷爵士。
而有了茑屋之后,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书是提案的载体,所有生活相关的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案。
这里的“提案”可以等同于“策划”,也可以等同于“设计”,就是既要紧跟时代,又要看清本质。
互联网、人工智能、各类新科技不断地变革我们的生活,难道变革就是为了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手机看吗?不,创新者知
道,变革才刚刚开始,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精神需求是高级的、巨大的需求,茑屋书店不仅是一家书店,它本身正是为了满足顾客价值的生活方式提案,是一个颠覆的文化空间!
《资本论》带给我很多启发,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亦然。
这里的智力更应该指知识维度的拓展、独立思考的延伸。
随大流的人越多,知的资本(智力资本)就越宝贵,而我们要舒服地随大流,还是勇敢地拥抱自由?相信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