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切口手术目标性监测分析
华西医院-李诗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lsy [兼容模式]
的有效性 汇总、统计、分析监测资料,写出监测报
告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后其他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关指标的计算
监测对象
手术类型: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 急诊手术患者
如:胃肠中心二病区---结肠、直肠切除术 胸外科---肺叶切除术
数据来源追踪:选择的手术类型病人来源于 护士每日交班本
监测人员
专职人员:感染管理科人员
病房参与人员:相关科室病房感控护士 1名 伤口换药护士1名 各医疗组长
监测进度
第一季度:采集基线数据 第二季度:统计分析上个季度资料,发现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② 麻醉医生: 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记 录手术历时、ASA评分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③ 病房感控护士: 每日查看护士交班报告,获得需监测病例 填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病人基本信息 和手术信息 每日跟随医生查房,了解监测病例伤口情况 跟随换药医生或伤口换药护士查看异常伤口情况, 及时提醒医生送检,通知感控专职人员现场查看 做好手术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出院指导表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设计与实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 科李 诗 雨
思考?
前期准备
手术量太大,人员不充足,监测无法全面开展,怎样选择? …查阅文献 …现患率资料 …全院综合性监测数据 …散发病例上报 …科室配合程度 …通过监测能否得到改善
前期准备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 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 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欢迎共阅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210月日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
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本季度神经外科监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43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见表4-6统计。
表4.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30min)注:(1)某医生感染专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 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 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 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作者:吴小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研究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本院自行开发的目标性检测软件, 采取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囊肿手术, 从2011年起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和采取抗菌药物合理性等相关临床指标采取目标性检测。
结果到2013年11月, 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没有变化, 总体感染几率为0.67%。
抗菌药物选择药物不符合率和服用时机不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菌药物采用率, 治疗过程以及联合使用药物指标明显改善, 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以及明显下降。
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 对其围手术期科学采取抗菌药物和控制相关感染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况分析;目标性监测;Ⅰ类切口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相关部位感染的防范措施一直是医院感染工作的难点。
本院自己设计I类切口手术感染率和其手术围手术期防范采取抗菌药物的科学性目标性监测方案, 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服务系统在实施I类切口手术目标性检测,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全部乳房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3种临床手术相关资料。
本文研究病例一共1200例, 当中分为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以及腹股沟疝手术, 它们依次为424、383、393例。
各种疾病类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其具有可比性, 各种临床手术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2、39.8、41.3岁,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根据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科SSI监测要求和“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药物规定”, 开放本院计算机-感染-抗菌药物调查软件, 对以上3种临床手术给予目标性监测[1]。
1. 3观察指标①预防采取抗菌药物使用率≤30%;②预防采取抗菌药物治疗过程通常≤24 h;③临床手术之前30 min使用药物≥90%;④选取药物合理率是不是符合相关文件要求;⑤共同使用药物率;⑥切口感染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二)经治医生: 1.仔细认真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出院后医 院定期会有回访; 2.在病人术后及时填写感染监测登记表并交与本科室感控医师;
3.负责患者的回访工作(回访时间:无植入物的手术,术后每半月随访 一次,至手术后30日为止;有植入物的手术,手术后前3个月,每月随 访一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至手术后1年为止),以确定手术切 口是否发生感染。
他有关人员由医院进行处理。
安徽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了10例接 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 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 处理:取消宿州市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称号;主刀医生被吊销 执业证书;宿州市立医院
院长被免职。
原因:医院院内感染管理混乱,
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 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
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 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要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 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 有无植入物、手术历时(具体到分钟)、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 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主刀医生、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 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监测时间:2015年8月起
一
监测方法
一、 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的 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说明
1 .临床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培养阴性亦可确诊;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但毋须再次手术者,
应视为深部切口并发症,仅需报深部切口感染
• 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涂片/培养)
• 病人术后30天随访
•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医学资料
15
标本采样方法(1)
• 如果怀疑切口感染
– 不要急于开放病灶,先消毒脓肿表面皮肤(消毒面 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 – 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立即进行涂片, 然后用橡皮胶塞封闭注射器连同涂片立即(厌氧培 养要求10分钟内)送检。 – 如果脓液较多也可以注入培养瓶送检(可厌氧/需 氧都做,首选厌氧培养)。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台州医院院感科 徐春丽
医学资料 1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 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
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
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
医学资料
医学资料
] 次数 [
] 次数 [ ] 次数 [
]途径:
]途径: ]途径:
27
切口调查数据
• 抗生素(术中): [ 是Y /否N ] • 术后: [ N / P / W / T ],[ N 术后未用/ P 24小时 内应用,包括Ⅰ类有植入物、Ⅱ类 / W Ⅰ类用 了,Ⅰ类有植入物或Ⅱ类应用超过24小时/ T Ⅲ、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普外科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对普外科所有Ⅰ类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 348例次手术患者中,3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6%。
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跟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Ⅰ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Abstract]through(SSI)of objecti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general surgery type I incision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isk factors.Methods to use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target monitori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is responsible for infection control of full-time staff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of all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nd 1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elephone return visit,to understand the surgical wound healing.Results among the 348 cases,3 cases had infection,the infectionrate was 0.86%.Conclusion:in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isk index patients with active interven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ll track,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for targeted monitoring,timely control and reduce risk factor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Key words]of operation incision;infection;risk factor;objective monitoring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并发症之一,SSI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1],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56例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分析
紊 , 患者 产生安全感 和信任 感。通 过实践我们体 会到 , 好急 使 做 诊手术患者 的心 理护理 , 使手术 顺利进 行 。我们在 护理 中抓 能 住不 同患者 的心理特征 , 以患者 为 中心 , 提供优质 的整 体护理理 念, 因人施 护 , 在有限的时间内 , 可能减轻患者 的负性心理 , 尽 使 患者树 立战胜 伤痛 的信 心 , 以最佳 的心理状态 , 接受 手术治疗 。
・
1 6・ 5
21 0 2年 1 1月 第 l 第 6期 H N N J U N LOFS G R o 2 1 V0 . 8. . 8卷 E A O R A UR E Y N v 0 2. 1 1 N0 6
.
或 加 重 病 情 的 话 , 患者 以 良好 的 心态 安然 度过 手 术 。 让 24 术 前 指 导 向患 者 解 释 手 术 的 重 要 性 和 目的 性 , 于 术 后 . 对
护 理 杂 志 ,0 54 ( ) 10—1 1 20 ,O 3 :8 8.
机体体 力恢 复情 况等方面都有 很大的提高 , 感染率 明显降低 。
4 小 结
手术对 患者 是一 种心理 应激 原 。由于外伤 的范 围、 伤 损 的程度不 同, 对手术疼痛 的耐受度 也不 同, 并具有特殊 的心理表 现 。急诊 工作 的状 况往往 标志 着一个 国家 、 一个 地 区的医疗 预防水平 。急诊护理人员 要有 全面 的工作 能力 , 除有娴 熟 的 护理技术和操作能力外 , 还应注 意 自己的言谈 举止 , 工作 有条不
1 调 查 对 象 与 方 法
初级9 6例 ; 胸部手术 15例 , 0 背部 4 3例 , 腋窝 3 6例 , 腹股沟区 4 0 例, 四肢 1 1 , 2 例 其他 部位 1 1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及其计算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及其计算一、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简介: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NNIS0级、NNIS1级、NNIS2级和NNIS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手术风险标准依据根据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2.麻醉分级,3.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
定义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xx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3)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2.手术风险分级的计算手术风险分为四级。
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的分值相加,总分0分为NNIS-0级,1分为NNIS-1级、2分为NNIS-2级,3分为NNIS-3级表1:分值分配分值手术切口麻醉分级手术持续时间0分Ⅰ类切口、Ⅱ类切口P1、P2未超出75%分位1分Ⅲ类切口、Ⅳ类切口P3、P4、P5超出75%分位二、NNIS如何计算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中的医院感染类指标手术风险分级(NNIS分级)手术部位感染率怎样计算?我们医院刚刚执行手术风险分级(NNIS分级),还没有人去统计,我们做院感不知道怎样计算?NNIS分级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NNIS分级手术感染发生例数/同期进行指定NNIS分级例数×100%镜中月:我院是用HIS系统,但麻醉科尚未使用,所以我在原来的手术记录单上添加了两个项目---手术切口类型和ASA分级;请信息科给我做了一个汇总表,包括科室、患者姓名、手术切口类型、ASA分级、手术持续时间.........;督促临床医生填写手术记录单时,不能漏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洁切口手术目标性监测分析李莉广德县人民医院院感办[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手术患者1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使用表格对手术患者进行监控,对调查资料分析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共监测手术患者903例,手术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0.55%,383例患者使用抗生素,520例未使用,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5例感染患者一例术前术后都使用了抗生素。
4例在术前没有使用抗生素,术后出现感染时才使用抗感染药物,有2例联合用药,2例一联。
切口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医师操作技术、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
结论: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能有效的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和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Analysis of clean incision operation objective monitoringLi Li Guangd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to do the 242200 sense[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opera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1 kinds of incision infection, peri operation period of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reduce the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using the table, the survey data analysis, timely feedback to the clinic, and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2013 October to 2014 June 903 cases of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5 cases of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55%, 383 patients used antibiotics, 520 patients did not use,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5 cases;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4 patients with no pre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ccurred only when the use of anti infective drugs, 2 cases of combined use of drugs, 2 cases of joint. Incision secretion cultur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operation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disease duration of operation, patients, physicians, peri operation period operation technology of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incision targeted monitor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peri operation period and regulate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Keywords: operation sites; infection; target monitoring手术切口感染(SSI)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之一,居医院感染的第三位,在外科患者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1]。
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清洁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3年10月一2014年6月在医院施行的清洁手术(眼科手术除外)。
共903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371例。
见表1表1 1类切口手术患者一般资料分布及构成比(%)项目例数构成比(%)性别男532 58.91 女371 41.09年龄<18岁35 3.88 18-60岁607 67.22 >60岁261 28.90ASA评分1 867 96.012 34 3.773 2 0.221.2调查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制定统一表格,由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不低于3次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临床,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结果2.1手术部位感染率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共监测清洁切口903例,感染5例,感染率0.55%。
其中3例患者是骨科手术,这与骨科手术创伤大,需植入内固定材料等,患者术后还需住院时间长等,因此容易发生感染。
据报道,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一般约为2.60%-7.83%[2]。
2. 2抗菌药物使用率共检测清洁切口手术例数903例,其中使用例数383例,使用率42.41%。
表2 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及联用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使用率(%)术前应用时机30min-2h 17 4.44术后1d停药44 11.48术后2d停药51 13.32术后3d以上271 70.76联合应用一367 95.82二16 4.18>三0 02.3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5例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一例术前术后都使用了抗生素。
4例在术前没有使用抗生素,术后出现感染时才使用抗感染药物,有2例联合用药,2例一联。
2.4病原菌的分布4例送检了病原学,3例都是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未检出。
2.5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5例感染的患者,年龄28-63岁,有2例有植入物,有1例患有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正常,手术时间最长的58分钟,短的30分钟。
4例围手术期都没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例术前术后使用了抗菌药物。
3讨论3.1手术切口感染率手术切口感染率0.55%,低于近年来的相关报道。
I类切口感染率≤1.5%。
比2013年前期切口感染率大大减低,表明通过日标性监测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是有成效的。
3. 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我院的1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42. 41%。
联合用药比例不大,用二联的只有4. 18%。
但术前、中、后使用不够规范,术前30min-2h使用率只有4. 44%, 3天以上的比例达到了70. 76%。
对于清洁切口根本无需使用这么长时间。
而且使用抗菌药物的更换频率比较大,往往术前和术后就更换了。
但总的使用比例较以往比大大降低,《原则》规定一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不超过30%,我院使用比例山2010年的100%到现在的42. 41%。
这些与国家和我院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密不可分的。
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我院从2011开始就开展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管理。
规定了我院的11个品种的一类手术限制使用抗生素,与奖惩考核挂钩。
证明一系列的措施是有成效的。
同时可能与医院的手术类别有一定的关系,监控的很多手术是包块切除。
对骨科手术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还是偏高,降低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抗菌药物滥用密切相关,手术切口的感染,与很多因素有关,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1类即清洁一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庙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仅在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感染发生严重后果者、有植入物、高龄、糖尿病等有高危因素人群才一考虑预防使用。
其中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机及术后用药时间对预防感染的有效性至关重要[3]。
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茹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一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抱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抱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
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3.3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次监测的5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中,一例术前术后都使用了抗生素。
4例在术前30min-2h没有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出现感染时才使用抗感染药物,有2例联合用药,2例一联。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多药耐药菌的产生以及破坏患者微生态平衡引起二重感染,应引起医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