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合集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税收借鉴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客观而言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前期(1927-1937年)对税收制度的一些重大变革,并联系我国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当然时势相异,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关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以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国民政府关税收入之多,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大就不足为奇了。而我国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因此降低关税水平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
三、开征具有前瞻性税种
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国家以流通税为主体税种,而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辅助税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2008-12-20 15:10:43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税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乏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之举的税收政策,本文通过对其前期税收制度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一九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践,试图找出其对当今我国税收体制进一步改革有所借鉴的地方。
(二)关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的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十四级,最低百分之五,最高达百分之八十,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二五,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三分之一,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陆海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国民政府还减免了出口关税。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

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

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

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

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

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

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

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

第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

第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

第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一、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一)整顿财政体制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地方收入和国家收入的划分,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财政体制。

十年建设期间财政经济状况的表现:1、财政赤字多2、内债与外债多3、税收数量多4、军费开支多(二)实行税制改革1、关税自主:新的关税条约的制定(改变了单一平均税制的状况:差别税率;改变了海、陆关税不统一的状况)2、清理盐税:1931年颁布《盐法》,盐税合并为三种:正税、销税、附税3、裁厘改统(三)建立金融体系,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1、1932年废两改元:7钱1分5厘合银币一元2、1935年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1、统一货币发行权2、法币准备金:现银六成(白银和外汇)和有价证券4成3、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4、推行新辅币:两类五种(1)镍币:20、10、5分(2)铜币:1分和半分二、四行二局(一)中央银行:1928年10月5日设立并于11月1日开业国民政府授予中央银行的特权:1、遵照兑换券条例发行兑换券2、铸造及发行国币3、经理国库4、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事务(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具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特准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职权交通银行是官商合办,除了一般业务外,主要经营交通部所属轮、路、邮、电收支(三)中国农民银行孔祥熙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徐继民为总经理(四)邮政储金汇业务和中央信托局1935年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成立三、国民政府兼并和控制私人商业银行的方式1、采取所谓“官商合办”:中国国货银行2、利用所谓“经济援助”加以控制: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

3、利用金融恐慌,对个别银行实行收买:广东银行4、利用人事改组对银行进行间接控制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铁路:1932—1937年铁路建设发展最快,年均筑路1133公里在国民政府新筑的铁路中最重要的三条:(1)完成了南北大动脉北京至广州线的衔接(2)完成了东西大动脉陇海线的衔接与扩展(3)完成了连接东南各省的浙赣线的修筑2、公路中国于1906年修筑了第一条公路,由龙州到镇海关,长约50公里,截止到1936年底,全国共有108117公里。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作者: 傅志明
作者机构: 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系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98-103页
主题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经济改革;中国国民党;计划经济;改革措施;经济会议;关税自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财政收支;训政时期
摘要: <正>从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10年,特别是在1928—1935年这8年里,国民政府在进行大量的军事、政治活动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经济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不当之处,万祈学者指正.。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评价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在东京发起成立中华 革命党,吸收了第一批党员,拟定了入党誓 词,“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 先生再举革命”,“永守此约,至死不渝。 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还要在上面加印右 手中指指模。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 宣告中华革命党的成立,孙中山担任总理一职,通过 《中华革命党总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 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3、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8日)
国民党的重大分裂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
宁汉合流(1927.8.25)
武汉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汪精卫和蒋介石
1928年2月2日,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国民党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统一。
1928年4月,国民党四 派军阀(蒋、桂、冯、 阎)联合讨伐奉系军阀 张作霖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军统” →贺衷寒、戴笠 (1932力行社) “中华民族复兴社”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贺衷寒
戴 笠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 之事; 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中华革命党
(1914年7月8日东京)
孙中山总 结二次革 命的失败
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 同党人心之涣”。 国民党改组以来,“徒以主 义号召同志,但求主义之相同, 不计名流之纯糅。故当时党员虽 众,声势虽大,而内部分子意见 纷歧,步骤凌乱,既无团结自治 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 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 散沙。” 一句话,就是由于组织涣散, 不服从他的号令,他的想法得不 到贯彻,才导致二次革命失败。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

中华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概况(1927年

中华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概况(1927年

中华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概况(1927年—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的“黄金十年”或十年建国是指1927年-1937年这段由中国国民党一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动荡中求发展并一统中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外交、军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环境为1840年以来中国最高水平。

但是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1930年代前几年以及蒋中正和中华民国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努力成为泡沫,所有建设成果几乎完全消失,亦从根本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根基。

历史追溯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竞逐争斗,并让中原大战与国共内战等战事于中国山东、江西等地持续爆发。

但在中国其他地区,以军事强人蒋中正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逐步于中国建立起相对稳定、巩固的统治机器,于安定中,同时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新进程。

惟年代中末期之1937年开始,邻国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却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陆续增兵入侵中国,使得十年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一、经济振兴 (02)二、政治进程 (07)三、基础建设 (13)四、教育投资 (18)一、经济振兴在所谓黄金十年建国初期,国民政府所遇的困难极大,除了财政方面收入少支出大,在政治层面,国民政府实际上只掌握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几省,其他省表面上服从中央,收入却不上交。

占总收入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关、盐、统三大税收,也因晚清及北洋政府向外举债而早被当作抵押。

战事频仍,导致军费开支庞大且要偿还前清政府所定条约债务。

当时国民政府财政上面对的困局是中央丧失田赋收入及地方上存在着税收混乱。

加上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不敢向外投资。

1920年代与1930年代之交,国民政府可谓处境恶劣。

①工商业发展1934年中国学生代表团参观德国工业设施,1930年-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已经达到7.7%以上,社会经济状况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相较于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涉及模块章‎节】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长期以来的世界性话题,随着时代发展,理论界众说纷纭,派系层出。环视当代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依靠政府强制之手与逐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日益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强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之转变,是中国经济改革之重任,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以1927-1937年民国建设为例,阐述民国十年黄金期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关系,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府适时的正确主导是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民国十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与总结,为当代中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价值。围绕核心观点,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选题价值、文献回顾、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民国十年经济发展与发展原因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指出已有研究对1927-1937年民国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未能准确解读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推动历史发展的事实,亦未能准确解读好政府与国家资本、民营经济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已有研究或仅肯定市场作用,无视政府当年以强制性制度供给在诱致性市场创新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土地改革中回避租佃制度优化实为农业发展的较优选择,故本文从政府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与诱致性市场创新相结合的视角,全面阐述与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在战乱年代推动的农村改革。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部分,概述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史,并指出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其张力的施展必须基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与历史传统;基于政府与市场理论之研究视角,归纳本文核心观点,同时明确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最后提出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中国现代化的内外危机及其发展模式转型。国内危机方面,体现在国内新旧军阀分裂混战导致的政治动荡,20世纪30年代市场危机的出现与自然灾害频繁打击;国外方面,体现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危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世界法西斯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大规模世界性战争在所难免,而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长期存在,都加速了中国国家主权的不完整性;理论挑战方面,为摆脱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凯恩斯主义形成与成功实践,美国与西方多数国家走出危机,并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践亦趋向日益成熟,对古老而落后的中国而言,是危机亦是挑战;发展模式新选择与威权政府建立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始迈向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导向的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威权统治逐步确立,并创建具有现代性的政治制度。第三章为政府主导下的经济政策环境创新,主要论述南京国民政府供给的各项制度改新。土地私有财产权制度的法律确认,主要资源及矿产所有权的明晰,财产登记的法律保障制度完善,都推动现代产权制度的确立;关税制度的革新促进关税自主权的实现,盐税制度市场化改革,废除厘金制度,促使现代税收制度的确立;废弃银两制度改用银元制度,法币政策确立现代币制,四行二局的国有银行制度之形成,推动南京国民政府迈向金融国家资本道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项法律措施,鼓励工业科技发明创新,支持农业科技与技术改良,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广泛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参与国家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等,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发展对外贸易,以协调工商业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发展,支持商会与同业公会组织制度改组,创建农会制度,支持民间建设力量进行乡村建设活动,推动民间组织服务经济发展功能之发挥;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农业复兴运动,租佃制度优化改新,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资源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制度的改进,促进农村秩序的恢复与城乡协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主导的全方位制度创新,虽然存在某些不足或制度的有效性有限,但总体上适应了时代需要,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为政府主导下市场的互动与多元创新。土地与主要资源的确权实现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多元流动,主要资源国有化经营,企业资本集中化加速;税制金融制度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税制现代化改善了市场交易环境,现代货币促进了市场流通,金融国家资本市场化运作;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工业科技改新推动了生产进步,农事技术的市场运转与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专家与专业人才投身工农业建设;工商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主要工业领域全面确立,壮大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力量,提高工业化水平;民营经济朝资本集中化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多元化发展活跃市场空间,并带动工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对外贸易拓深国内外市场;民间组织发挥联接政府与市场的中介作用,商会维护商人利益,同业公会维持市场秩序,民间乡村建设力量投入农业教育与经济建设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开启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探索;农村改革中的诱致性市场创新,现代银行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农业合作社联接城市金融救济农村,缓解农业资金短缺,推动农业技术改良与进步,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联动效应;小农户经济发展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互动与创新,体现了 1927-1937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发展,虽然存在某些不足或发展的有限性,但总体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二次经济黄金期的出现。第五章为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评价与现实启示。本文指出对于经济落后大国而言,中央政府统治权威的保持与政治稳定非常重要;南京国民政府大量采用留学归国专家与精英治国,专家精英在制度设计与决策实施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减少制度试错成本;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动态与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政府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是必须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应依据本国国情与历史传统;农村改革方面,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是核心问题,发展农户经济与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建设。当然,民国十年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亦值得后世加以总结与借鉴。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民国十年建设中,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关系分析,得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正确而适时的政府调控主导是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_1927_1937_的县财政研究综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_1927_1937_的县财政研究综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财政研究综述冯小红(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关键词)国民政府,县财政,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收稿日期】$&&,-&"-&,在南京国民政府县地方政权官僚化的过程中,县财政在收支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时人对这些变化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比之下,今人虽然也对其有所涉猎,但关注的程度远不够。

一、民国年间的调查研究$&世纪%&年代,调查研究之风颇盛,其中与县财政及地方赋税紧密相关的调研即有定县赋税调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县政调查”、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田赋调查以及中央大学经济系田赋附加税调查等等。

定县赋税调查有两种:一种是在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调查部主持下进行的,整理出版《定县赋税调查报告书》;一种是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的,先后编辑出版《河北省定县之田赋》《河北省定县之田房契税》以及《河北省定县之牙税》。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县政调查”始于"#%%年,最初调查了河北省的献县、邢台、大名、邯郸、南皮、东光等""县,后来又就近调查了静海等县。

与财政、赋税相关的内容后来均被调查者写成专文,相继发表于《经济统计季刊》《政治经济学报》以及《大公报经济周刊》等报刊。

从"#%$年起,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师生对中国"#省"1&余县市的田赋、土地整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集成论文"..篇,其中专论田赋的文章计有:李鸿毅的《河北田赋之研究》、林钦辰的《山东田赋研究》等%.篇,均辑录于萧铮主编的《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一书中。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对1927~19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对1927~19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对1927~1937年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提要本文从化角度提出,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有两个:对化的激励机制和保证参与群体的公平受益。

并根据对1927~1937年的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对此理论进行性论证。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制度条件工业化南京政府一、经济现代化的理论1.经济现代化的“工业化”情结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不同。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经济压力之下被迫卷入“现代化”的。

这种被动性也被称为外生刺激型现代化①。

这种外生性质,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陷在东西方的矛盾冲突之中。

为了绕过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等等的冲突,在实践中,现代化的主流思想被修正为“工业化”(强调技术的进步),将争议最小的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清末民国以来,出于对抵抗外侮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化似乎有一种“工业化”情结。

这种情结不但指导着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而且一直指导着建国后的主义建设政策。

现代化确实要实现工业化,但工业化是否即现代化本身呢?如现代化史学家虞和平先生就赞同此观点,认为“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②。

是否如此呢?这需要考虑两个:第一,工业化是从哪里来的?工业化的产生和都是在它的载体――一个形成于西欧的以私有制、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环境中的。

而现代经济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崭新的经济系统,本身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经济难以融合;第二,怎样实现工业化?既然载体是外来的新的经济系统,那么没有环境的变革,工业化难以实现,面对传统的经济制度,只能是“改革”式或“革命”式的强制性推进。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强制性的变迁所要面对的是庞大落后的中国农业经济,在经济转轨中,由于新形成的现代经济的急迫和强势,免不了将不能参与崭新的经济系统的大量的人和其他生产元素抛弃在外,形成经济的二元结构。

由此可见,这种过分强调“工业化”的现代化认识,重描述而忽视内在制度的做法,往往使传统的经济被强制推动的工业化下的城市现代经济所抛弃。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外债: 决不承认“贿选僭越之北京政府”的巨额外债。 1929年,成立“整理内外债委员会”,自1929年起,由关税项下
每年拨500万元基金存储,以备偿还债务之用。 1931年的“美麦借款”(中国财政部与美国农商部):中国政府向
美国粮食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或面粉45万吨,美麦自同年9月至 1932年3月分批起运。麦价共计9,212,826美元,作为借款,年 息4厘,每年6月底和年底付息两次,麦款自1934年至1936年分三 次还清,每次付三分之一。(围剿红军)
到1934年底,分别拥有资产97570万元和42500万元, 全国银行资本的2/3,中央银行资产的3倍。两行拥有现 银数量超过2亿元。
1935年3月,发行金融公债1亿元,增加官股。 --“不与中央合作”
中国银行:增加官股2000万,实际接受1500万。 交通银行:增加官股1000万。
“三行增加官股,即统制经济之开始”--蒋介 石
2.法币改革
白银风潮--30年代危机,美国《银购入法》和 《白银法案》,四年购入白银2442万盎司。- -白银外流1934年1.8亿两,1935年1.86亿两。
李滋.罗斯,1935年11月3日公布《法币实施办 法》,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货 币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便士半。集中了 3亿多元的白银。1936年5月签订《白银协定》, 1元=0.2975美元。
三、对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矿业法》:“中华民国领域内的矿藏均为国有, 非取得矿业权,不得探采。”适用该法的矿种达 50种之多。
据统计,1930年-1936年由实业部划区设定国 营矿业权的有铁矿14处、铜矿2处、石油矿3处、 天然气矿2处、炼焦煤矿6处、钨矿6处、锑矿1 处。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初探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进行研究。

文章介绍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重点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自清末至民国,近代中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不间断地改革实践,试图从封建财政集权体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近代税制。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国家相对稳定,中央政府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前,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面对内忧外患造成的日益恶化的财政危机,尝试仿照西方国家财政体制,变革旧有体制弊端。

但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宣布取消不平等条约,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瞩目成就。

建政初期,政府财政状况仍入不敷出。

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开始进行以分税制财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十分混乱。

针对这种情况,1927年6月,政府公布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暂行标准案》。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理清财政关系。

这一时期,宋子文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在行政、财政和税收等方面。

(一)行政方面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繁荣,对国家的财政行政管理机构进行重组。

第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928年8月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国家、省、县的三级财政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系统。

这项改革措施结束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混乱的局面,使地方财政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统一了国家的财政。

第二,为了保证盐税、关税及统税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一系列税务征管机构。

例如,1927年10月设立了盐务署,将其作为盐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1931年7月设立税务署,主要负责统税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2014-04-15 15:54:4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工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拟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举措作一评述。

一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月8日,蒋介石又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

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发展重工业以充实国防、加强西北国防经济建设、修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等。

1936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国民经济建设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督导建设。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纷纷出台,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视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业建设为重点,投入的财力较重,成效较为显著。

在财政金融建设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税制,统一货币,健全金融机构。

为了统一财政,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地方“苛捐杂税”,推行“统税”,同时改进关税,整理盐税。

1934年3月颁布新盐法,以自由贸易为原则,采取就场征税制。

“关盐统”三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三税“收入呆定,很少弹性,不能适应战争爆发大量筹措战费的要求”,“一旦战争爆发,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土被敌人占领的可能,关盐统三税在战时不但不易增加,而且会因而锐减”。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的主体特征,这是许多研究者的一个基本共识。

但是对这一转变的评价,则多有分歧;对其事实状况及其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也不尽清楚。

本文试图从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力量结构的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基本状况作一些具体考察和分析。

一、经济统制政策来源与走向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因存在时间短暂,基本上没有制定具体的经济法规,但是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具有新发展方向的经济政策,大多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国民党中央会议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公布的有:《工会条例》、《农民协会章程》①、《佃农保护法》、《处理逆产条例》②;拟定而未公布的有: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国民政府现行法规》,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1类第1页、第4类第22页。

财政决议案》、《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之意义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决议案》、《革命军人土地保障条例》、《解决土地问题之纲领》。

此外,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关于本党最近政纲决议案》(以下简称政纲)中,也有关于经济问题的条文。

①这些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总的来说体现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扶助工农的方针。

具体而言: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

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

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实行耕者有其田。

试论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的金融业

试论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的金融业

试论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的金融业侯建新【摘要】During the early reign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rom1927 to 1937 ,in order to mo‐nopolize the finance industry and consolidate its rule ,consequently ,i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main‐ly in two aspects .One of them is the significant financial currency policy of “abolishing Ying Liang (silver used as currency ) and adopting silver dollar” and“issuing paper money”.And the other one i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 .It established the famous national credit system cent ered by “four banks (Bank of China ,Bank of Communications ,the Farmers Bank of China ,and The Central Bank) and two bureaus (the Central Trust of China and the Postal Remittances and Savings Bank)” .In this wa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finall y formed its bureaucratic financial monopoly capital system and controlled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了实现对全国金融业的垄断,进而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国民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金融货币方面采取“废两改元”及“法币政策”,金融机构方面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国家信用体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作者:王远芳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是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在经济上,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22 年中经济最好的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经受着各种无法根除的阻碍。

农业方面,在世界经济和气候的影响下,经济时好时坏,但仍然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未改变。

社会习俗来看,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新旧交替,变化不一。

笔者将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及成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全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经济状况严重不景气。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1928 年6 月国民政府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 月的全国财政会议,确定了國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总方针。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方针可概括为:财政上,统一财政,整顿和改革金融,整理和改革税收;经济建设上,以发展交通和开发煤矿为重点,并发展其他各项经济事业,逐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十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关税自主及改革税制1927年,国民政府首次宣布实行关税自主,遭到外国列强的反对。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外交部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日本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随后,国民政府对关税内容进行了逐步的改革,以银价征税改为以金价征税,并从1930年到1935年三次提高税率。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货进口过多的局面,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