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 高霞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 为SBCD)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 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academy) 。当然,当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是20世纪70 年代以后的事情。
英国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
我们曾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国家课 程计划上,但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慢慢认 识到,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中的变革 ,那么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发动变革.结 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 需求的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中国背景
统一的国家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 文化 • 地区 • 学校 • 学生 • 教师···
的差异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
1、校外因素
社会的变迁(科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的综合)
如:
• 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注 • 对环境恶化的关注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60
50
校长 教师
40
30
20
ຫໍສະໝຸດ Baidu
10
0
道德 感和 责任
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获取知识知识技能交流合作科学素养利用信息
自主 基础
搜集
存 活生
划 生规
性思考
生
人 批判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
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 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90
80
校长
教师
70
60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
50
决问题的能力
40
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30
责任感和道德
生存生活能力
20
创新精神
1、小朋友们,上面的四幅漫画,都画的是谁呢? A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批判性思考
10
0
基础知自识主技获能取知识的能力
交流合搜作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美德
身心健康
价值判断 人生规划
一.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1.基本素养 2.科学素养 3.经济素养 4.技术素养 5.视觉素养 6.信息素养 7.多元文化素养 8.全球意识
二.创造革新思维
9.适应和应对复杂性 10.自我导向 11.探究精神 12.创造能力 13.承担风险 14.高层次思维和合理推理
能找出一处或几处你觉得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或 你比较特别的地方。并与同伴交流,比较一下你和 同伴对你自己的认识是否有不同。
能用流畅、简明的语言有顺序地把自己的特征描绘 下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幽默,也可以 朴实等等。题目也可自拟。
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写“我的自画像”?
一、他们都是谁?
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英等国,它的直接 原因来自于对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课 程改革运动(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的反思。
就新课程的设计而言,取得了显赫的成果但实行新课程的学校 比例却小的惊人。
原因:教师准备不足、英才教育、忽视儿童的需要、脱离学校 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条件、教师失去课程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谁,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 面判断。
如 DIS技术、虚拟科学实验室
家长的期望
如 适性教育
2、校内因素 校长:哲学思想、办学理念、独有的价值取向 教师:对既有课程的批判、超越 独有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需求
例 我的自画像
学习目标:
能仔细倾听“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与同伴们交流 。
能认真观察别人,说出别人(老师或同学)的一点 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课程理论领域相继出现了施 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 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 ”的课程开发理论等,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 都强调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 的变革,把学校看作课程开发的基地或中心, 并且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参与。这 几种思想对当时学校的课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有效的沟通
15.团队协作精神 16.人际交往技能 17.个体责任感 18.社会与公民责任感 19.互动沟通
四.高效能产出
20.目标的决策.计划及管理 21.有效利用现实工具 22.形成相关的优质产品的能力
国家课程计划
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新技术的影响
他身材中等,总喜欢以老头的形象出现,一顶 鸭舌帽下面满额头的皱纹,走路的时候,双手 背在身后,双膝稍稍弯着,走起来一颠一颠, 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和爸爸都很喜欢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 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
2001年《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 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 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呢?如果你想不出,可以跟你的同伴 交流一下。
2、看看下面的几段话,猜猜他们又是谁呢?并 说说,你觉得它们写得好不好,指出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不好的话请你试着修改下。
他那张长长的马脸配上卷卷的头发,笑起来眼 睛眯着,咧着大嘴。他的口头禅就是“耶”, 时常会打出一个“V’型手势。他可是有名的主 持人哦,你知道他是谁么?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 高霞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 为SBCD)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 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academy) 。当然,当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是20世纪70 年代以后的事情。
英国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
我们曾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国家课 程计划上,但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慢慢认 识到,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中的变革 ,那么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发动变革.结 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 需求的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中国背景
统一的国家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 文化 • 地区 • 学校 • 学生 • 教师···
的差异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
1、校外因素
社会的变迁(科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的综合)
如:
• 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注 • 对环境恶化的关注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60
50
校长 教师
40
30
20
ຫໍສະໝຸດ Baidu
10
0
道德 感和 责任
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获取知识知识技能交流合作科学素养利用信息
自主 基础
搜集
存 活生
划 生规
性思考
生
人 批判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
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 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90
80
校长
教师
70
60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
50
决问题的能力
40
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30
责任感和道德
生存生活能力
20
创新精神
1、小朋友们,上面的四幅漫画,都画的是谁呢? A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批判性思考
10
0
基础知自识主技获能取知识的能力
交流合搜作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美德
身心健康
价值判断 人生规划
一.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1.基本素养 2.科学素养 3.经济素养 4.技术素养 5.视觉素养 6.信息素养 7.多元文化素养 8.全球意识
二.创造革新思维
9.适应和应对复杂性 10.自我导向 11.探究精神 12.创造能力 13.承担风险 14.高层次思维和合理推理
能找出一处或几处你觉得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或 你比较特别的地方。并与同伴交流,比较一下你和 同伴对你自己的认识是否有不同。
能用流畅、简明的语言有顺序地把自己的特征描绘 下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幽默,也可以 朴实等等。题目也可自拟。
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写“我的自画像”?
一、他们都是谁?
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英等国,它的直接 原因来自于对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课 程改革运动(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的反思。
就新课程的设计而言,取得了显赫的成果但实行新课程的学校 比例却小的惊人。
原因:教师准备不足、英才教育、忽视儿童的需要、脱离学校 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条件、教师失去课程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谁,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 面判断。
如 DIS技术、虚拟科学实验室
家长的期望
如 适性教育
2、校内因素 校长:哲学思想、办学理念、独有的价值取向 教师:对既有课程的批判、超越 独有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需求
例 我的自画像
学习目标:
能仔细倾听“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与同伴们交流 。
能认真观察别人,说出别人(老师或同学)的一点 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课程理论领域相继出现了施 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 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 ”的课程开发理论等,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 都强调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 的变革,把学校看作课程开发的基地或中心, 并且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参与。这 几种思想对当时学校的课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有效的沟通
15.团队协作精神 16.人际交往技能 17.个体责任感 18.社会与公民责任感 19.互动沟通
四.高效能产出
20.目标的决策.计划及管理 21.有效利用现实工具 22.形成相关的优质产品的能力
国家课程计划
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新技术的影响
他身材中等,总喜欢以老头的形象出现,一顶 鸭舌帽下面满额头的皱纹,走路的时候,双手 背在身后,双膝稍稍弯着,走起来一颠一颠, 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和爸爸都很喜欢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 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
2001年《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 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 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呢?如果你想不出,可以跟你的同伴 交流一下。
2、看看下面的几段话,猜猜他们又是谁呢?并 说说,你觉得它们写得好不好,指出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不好的话请你试着修改下。
他那张长长的马脸配上卷卷的头发,笑起来眼 睛眯着,咧着大嘴。他的口头禅就是“耶”, 时常会打出一个“V’型手势。他可是有名的主 持人哦,你知道他是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