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分化(2004-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

合集下载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卷)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卷)

中政申论唯一获得官方认证的申论批改系统专业指导申论写作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卷)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考生须知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严禁折叠答题卡!【给定材料】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3.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也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议和中政申论唯一获得官方认证的申论批改系统专业指导申论写作关注。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和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生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一过程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加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也有助于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农村的振兴。

农民工的流动带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经验和技能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虽然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就业问题是农民工面临的最大挑战。

尽管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农民工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就业稳定性较差。

同时,一些城市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使得农民工的就业难度更大。

其次,住房问题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缺乏稳定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同时,城市的房价高涨也使得农民工难以承受。

此外,教育、医疗等问题也是农民工面临的挑战。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而农民工自身的医疗保障也存在着不足。

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内容摘要:由于要实现现代化,中国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左右,面对如此快的城镇建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工享受不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及其子女教育方面都面临严重的不公平。

农民工对于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

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住房保障、社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对农民工的利益进行维护,使他们真正能够融入城市。

这样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建设健康进行。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随着我国建设重心的转移,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建设速度也空前加快,城镇化率迅速上升到50%,但是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问题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

2.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户籍的限制,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很难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地待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住房住房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进入城市,住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楼价急剧上升,甚至部分城市居民都无法承担如此大费用。

农民在农村的收入本来就较城市居民的低,进城创业时基本不带资金,所以更没有能力去购买他们只能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棚户区。

棚户区的建设管理十分混乱,缺乏基础设施,犯罪率也高,农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2.2就业由于农村的教育相对落后,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低,又缺乏一技之长,所以很难胜任一些技能型工作和管理工作,所以,农民工只能从事城市最脏、最累的工作,例如收垃圾、扫大街、建楼房等。

可行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可行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可行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一位资深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对可行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问题的背景和定义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城市的步伐。

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户籍,但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员,他们承担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然而,农民工问题涉及到他们在城市中的住房、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有限,农民在农业上难以获得足够的利益。

这促使他们离开农村,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2.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机械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匮乏。

3. 城市工资相对较高: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工资水平更高,这也是吸引农民工前往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民工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影响1. 就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他们面临的劳动权益保护不足,包括工资低、工时长、职业风险大等问题。

2. 城乡差距加剧:农民工迁徙至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和居住条件局限,他们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相应待遇和福利,这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3. 社会管理和服务难题:农民工聚集在城市中,给城市人口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一定的压力。

例如,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四、应对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1. 完善农民工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体系,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提高工资水平,并加强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

2.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户籍的一体化,打破户籍限制,给予农民工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待遇。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和支持,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压力。

刘老石事迹简介(修改版)

刘老石事迹简介(修改版)

朝阳读书会第二期学习材料:接过老石的枪目录:(注:加*为重点推荐研读文章)刘湘波同志事迹简介 (1)一、从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走上服务“三农”的道路 (2)二、在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事业上取得重大成绩 (3)三、在教育青年学生和支农乡建实践中注重提高自身修为 (3)四、结束语 (4)温铁军 :老石祭 (4)李昌平:老石,你永远和我们同在! (5)*刘老石:农村的精神贫困与大学生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 (6)刘老石:老师是用来牺牲的 (10)*马永红:乡建路上失去一双奋力前行的脚——纪念我的支农引路人刘老石 (14)刘老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修养 (19)*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21)刘湘波同志事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刘湘波(又名刘老石)同志因车祸抢救无效,于2011 年 3 月24 日21 时45 分在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幸逝世,享年43 岁。

刘湘波1968年3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

1988年考入齐齐哈尔师范大学,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

199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天津某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后于2002年加入国务院体改办主管的《中国改革·农村版》做兼职编辑。

期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并成为该项目的主持人之一。

2004年底他和几位下乡支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学生骨干注册成立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代管的调研培训机构,他兼任了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项目主管。

2010年8月他辞去教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就在去世的前一周,他才从杭州调研回京。

其实刘老石是在听了温铁军的一场讲座后觉得找到了人生方向,从而进入农村,一发不可收拾。

他还把名字都改了,改成老石,意喻从事新农村建设之意像石头一样坚定(其中的一种解释)。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一系列“反城市化”政策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由历史地形成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现行体制和政策共同决定的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存在,或者说是由于社会还没有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健全机制而造成的,比如法律层面的迁徙自由及其保障机制;灵活、便捷、等价的土地财产权的退出机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的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的接续机制等。

农民工阶层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的“生长点”,但他们目前是在制度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他们的边缘化存在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

目前,政府过程还没有有效地整合这一巨大的社会结构性阶层;帮助农民工阶层在城市谋求发展、实现转移的政策和制度还有待创新和完善。

农民工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自然力量。

政府方面要有意识地利用好这一阶层的巨大自发性社会流动力量,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工向城市转移,逐步消除其边缘化状态,最终使其融入城市。

这将成为彻底完成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宏伟目标的良好开端。

赫广义,1965年生,博士,副教授,现为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管理系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社会学。

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公民意见表达的基本特点与中国政治文化”(《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议行合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合理性与它在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中国纵向问政府‘职责同构’模式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等。

(本章总共多少张)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城市化一般规律作为基本的维度,分析了农民工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影响,探讨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

作者认为,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应该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框架下,通过政府过程的调整和相关政策的创新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以珠三角为对象蔡禾2021年05月09日13:48改革开放使广东的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23位一跃为全国第1,具有乡镇工业化迅速、制造业比重大、非公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等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塑造了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特征:对农民工的需求□大,但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不高:加工贸易发达,但企业获利有限,因此企业待遇偏低:民营企业充满活力,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劳资关系的改善还需提高。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全省城镇化率超过60%,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超过75%.但是经济发展特征也带來了虽然工业企业遍地开花,但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事业相对不发达,无论是\农转非\的本地居民还是外來的农民工,大多数的生活空间仍然是已经工业化的乡镇或村落,相应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以上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特征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本硏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专学历及以下的农村户口持有者跨县(区)域流动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为对象,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研究以定量方法为主,兼顾定性方法。

最后获得正式就业农民工有效问卷3086份,非正式就业农民工有效问卷887 份,合计3973份。

一、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1、就业与劳动权益在劳动力市场上,尽管寻求经济收益是农民工外岀打工的根本动力,但打工动机呈多元化;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已经从初职的\先混口饭吃再作打算\的生存性动机向现职选择的\工资高、福利待遇好\的发展性动机变化;求职途径则明显的依赖社会网络,政府组织的劳务流动效果不明显:农民工的换工比较频繁,但局限在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内。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呈现出工资水平偏低,教育和工作经验在市场上的回报期较短,工作环境与福利受到侵害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人力资本对劳动权益有重要影响,社会资本的影响有限,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影响或者不存在或者缺乏规律性;农民工仍处在一个争取和保障基本劳动权益的阶段。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劳动力群体,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他们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权益尚未完全得到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这使得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状态,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现实原因则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不健全,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等。

1. 城乡二元结构与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户籍制度则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使得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2. 政策不健全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不健全,导致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例如,一些企业不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保,使得他们在退休后无法享受应有的养老保障。

3. 城市接纳程度部分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不高,存在对外来人口的排斥现象。

这使得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1. 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

当时的政策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其后随着政策的日益改进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注使得农民工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推动了特色化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以人为本城乡发展特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

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一轮增长期,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此之前,政府对于这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调节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城市出现了三大严重问题:农民进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此时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使得农民工管理在政策上走上了歧途。

这些政策严重扭曲了在城乡统筹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权利。

这个政策规定集中体现了当时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处理问题、用分割城乡的思路处理农村问题的政策倾向。

在以限制和歧视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年当中,农民进入城市的流向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相反农民对于政策的厌恶和抵抗却越来越严重。

21世纪以后,这些错误的政策开始被矫正。

2003年标志着农民工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和措施。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涌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以及生活状况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1. 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

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中的低技能、高强度的工作。

随着城市生活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了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对市民身份的渴望也日益增强。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尽管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同时,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和技能,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1. 制度因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制度因素。

这些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对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素质。

此外,经济收入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保障。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城市文化认同、社会融入等。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需要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社会融入。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1. 改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高经济收入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浅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浅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浅析内容提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立足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整体考虑和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工群体成为塑造中国未来的积极力量。

这一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不仅会减缓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稳定。

为此,现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途径,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

本文从农民工的历史、现实状态和重要作用概述入题,阐述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意义,列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政策制定和具体措施两大方面,八项举措陈述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指出农民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问题城乡一体化前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但农民工自身却未能被城市完全接受,在城市中倍受排斥,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

关心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兄弟,已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大量事实说明,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过去30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城市化在今后几十年内都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情况概述(一)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仅次于农业劳动者的第二大职业群体。

农民工作为沟通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是以市场机制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

我国城镇化进程评述兼论农民工现象1

我国城镇化进程评述兼论农民工现象1

我国城镇化进程评述兼论农民工现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城镇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十二五预计的50%,年均增长将近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至6.2186亿。

根据诺瑟姆"S"曲线,我国的城镇化处于中期的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正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积累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暴露出来,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

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同时,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失控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城市以一种粗放地方式快速蔓延,大量占用耕地,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此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滞后于人口城镇化。

水平较低。

2“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和“不完全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这种城镇化尚是一种“伪城镇化”。

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中也没有一些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1.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2.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1)户籍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无法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3)教育医疗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

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主持人: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

很多财经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随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增多,农民们已经对进城打工不屑一顾了呢?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经济观察报》的总编何力先生,来和我们一起回顾并探讨2004年出现这个经济新现象。

何总编,欢迎您!何力:大家好!主持人:这里咱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今年各主要媒体眼中的“民工现象”。

2004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泉州私企出现“工荒”》的消息,报道了2004年开春以后,泉州私企首次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怪现象―― 并且“缺工”达20万人以上。

由于当时这种现象并不普遍,消息见报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媒体的关注。

但是到了2004年5月,《中华工商时报》一条报道福建泉州、莆田等地中小民营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停工或开工不足的简短新闻,却使得“民工荒”这样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了媒体的表述当中。

随后众多媒体都开始陆续对各地出现的缺工现象进行了报道。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的记者贾祯在赴广东东莞同沙工业园区采访的过程中看到,几乎每家工厂门口都贴着招工的广告,有的工厂甚至还贴出了这样的大横幅招聘工人,当地人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这里就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CCTV《中国财经报道》记者贾祯:“我到那儿一看,我都没想到,招工的工厂有那么多,我几乎走过的工厂就没有看到不招工的,门口或大或小都贴着大红的招工广告,但是去招工的人特别少,就是去应聘的人特别少,而且我去人才市场,他们是专门负责招工的嘛,说现在招工难的这个现象,已经到了一种什么地步了呢,就是说好多企业都宁可花钱,比如说花两三千块钱,你能给我找着十来个人,我就给你这两三千块钱,就招工已经特别难了”小郭在一家生产手袋的工厂里作了两年的台面工,每月的收入仅有七八百元。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社会化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社会化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化问题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角色的转变政策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进行着社会化的转变。

首先,农民脱离了农村劳动者的身份来到城市,通过再社会化获得在城市中生存的基本社会生活技能。

然后,遵循新的社会秩序和准则,展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我国也正提出消除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利益。

这一过程也是需要个体内化和社会教化来进行的。

主要内容:1.农民工: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中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耕地以每年约1000多万亩的速度锐减,使得本来就少的土地面临更加严重的超载,不断排挤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样,在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差的“推力”和城乡差别继续扩大所产生的“拉力”作用下,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庞大的民工潮。

这群“离土不离乡”的城市农民工,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单元。

而这些农民工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必须进行再社会化。

1.1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最底层,干着城里人最不愿干的工作。

地位低,收入低,人格低,代表着当代中国贡献最大但收益最小的群体。

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但并未分享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低微的职业地位。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加上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低,他们往往要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接受的苦、脏、累、险且工资低的工作,如劳动密集的建筑业、服务密集的零售餐饮服务业及运输业。

由于身份的低微也让他们更难融入这个社会,转换自己在城市中的角色。

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加之不断有新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致使农民工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不得不经常更换工作,呈现出城市间、城乡间、职业间、单位间的高流动率,生活与工作都极不稳定。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民工是指那些从农村到城市务工但未获得城市户籍的人口,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由于户籍在农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如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

2. 就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但由于技能水平较低,往往面临就业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3. 社会保障不足: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4. 城市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居住满一定年限后能够获得城市户籍。

2. 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制定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政策,保障其就业权益。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精心整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群体,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产物。

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以有利于中[矛盾的名词究竟指的是什么,事实上这个名词是一种社会身份和职业的结合——其中‘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

80年代中后期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形成了当今春节前后中国的一大景观——“民工潮”。

1989年,仅广东省有外来打工400万,珠江三角洲有来自全国27个省区外来工220多万,长江三角洲有170万,黄海、渤海沿岸地区优180万,湖南嘉禾县外出的农民工达5.6万。

其次,我国的政策的松动和放款为农民流动提供了条件。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过程,他们在被城市化同化,也推动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可见,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化,对推动城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农民进城务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加快工业的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以限制和剥夺农村为代价的,工农业产品之间实行剪刀差,以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所以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实的经济收入,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实力,带动了农民的二次创业,培育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002年,农民人均增加100元中,有70元是来自打工收入,。

湖南省浏阳市每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通过邮局汇回家乡的钱有2亿多元,估计总收入有4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大批打工者经过三、五年的打工生涯锻炼,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回家自己办起了个体、联营企业,当上了经理、厂长和董事,成为“创业之星”,农民职业化的先锋队。

“农民”称谓变迁与群体分化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农民”称谓变迁与群体分化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农民”称谓变迁与群体分化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丁志春
【期刊名称】《中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2(43)4
【摘要】从传统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农民称谓的每次改变都是自上而下农民国家化的反映。

农民自身也在发生着自下而上的群体分化,从传统身份农民中分化出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农、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离乡离土的名义农民以及在农业政策吸引下进乡近土的新移民农民。

梳理了农民称谓的时代变迁和群体分化进程,分析二者内在的互动发展逻辑,能够清楚地看出农民
自上而下国家化与自下而上群体自身分化的博弈,是传统农民从寻求生计向现代农
民谋求职业发展的转变,是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复杂的农村社会主体的演进,也是小农户传统化生产与农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融合共进。

对于准确地把握乡村振兴主体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115-120)
【作者】丁志春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6
【相关文献】
1.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下农民价值观变迁及其当代重构
2.习近平守纪律讲规矩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3.农民政治价值观变迁与权威分化:政治控制取向
4.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在意蕴、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
5.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迁与分化(2004-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2012-05-10 | 访问次数:41 | 编辑:enablesite | 【大中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内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打工,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速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由于城乡差距及户籍制度等问题未能解决,这种流动也带来种种新的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待遇完善伤害不断;一方面农民工成为边缘人,在城市族群中勉强适应等问题,同时,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少难题。

但是,中国农民工更给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潜力。

此前的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中,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为16%左右。

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更是惊人。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同时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而都市文化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

根据统计局数据,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1390万人,到2011年外出数量发展到15863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于乡土和城市之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历史巨变洪流中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着?而对于农民工群体自身,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附图 2004-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万人)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进行了“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调查。

对比2004年与2011年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境况都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生活基本改变不大,他们的生活还生活状态与7年前基本一致,维持在温饱略上水平。

另外,可以佐证这一事实的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农民工2011年的生活水平与2004年的差距并不大。

通过考农民工的恩格尔系数发现,农民工2004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6.1%,2011年下降为37.6%,这种下降也符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4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是47.2%和37.7%,2011年下降至41.1%和35.7%。

农民工恩格尔系数则始终介于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

附图 200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农民工对比情况(%)资料来源: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系数含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界定另外,通过对农民工主观的生活感受也能看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调查显示,2004、2011年的被访者中:自认生活很困难的比例分别为8.3%和6.9%,收入刚够维持日常生活的比例分别为38.4%和37.9%,维持日常生活之外有一点储蓄的比例47.5%和50.6%,仅有3.8%和3.9%的人目前生活比较富裕。

通过以上几组数据对比发现,2011年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状态认知的分布,与2004年并无明显差别。

附图 2004-2011年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定位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变迁通过对比2004年和2011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之外,2004年农民工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而2011年该群体中,低学历群体比例有所下降,而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占调查总体的近五成(46.1%)。

除此之外,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亦有很大变化:经济收入有所好转国家统计数据也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34%,上升至2011年50%。

零点2004年调查也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者(67.5%)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

而2011年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收入的中位值为2000元,其中近六成(56.3%)农民工的收入高于2000元,还有5.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说明,农民工收入水平比2004年有很大改善。

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及其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消费行为愈加理性2004,2011年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也比较稳定。

其中饮食、住房支出仍然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最大支出项,2011年(37.9%,24.2%)与2004年(46%,17%)此消彼长。

同时,子女教育、医疗也是农民工的主要支出项。

附图 2004和2011年农民工消费结构比较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在考察农民工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时发现,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

2004年,平均而言,进城务工者的日常花销占其收入的41.5%,储蓄占其收入的22.1%,寄给家里人的钱占其收入的大约22.9%;2011年调查发现调查则显示:农民工会将47.4%收入用于储蓄,而21.2%会寄给老家,而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比例为20.1%。

附图 2004和2011年农民工月收入的分配情况(%)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通过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目前越来越善于精打细算,开源节流:2004年,日常开支超收入一半的农民工的比例为49.5%,约占半数;到2011年,日常支出超过收入一半的农民工仅有34.9%。

2011年农民工象征性消费观念倾向比2004年下降。

调查发现,2011年考察象征性消费观念的均值2.2分,低于2004年同类调查得出的2.4分,相对2004年,2011年农民工群体的象征性消费倾向出现下滑趋势,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正逐渐理性。

工作更加不稳定虽然农民工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仍然缺乏稳定性。

零点调查发现:2004年,被访者中有跳槽经历的农民工比例为23.7%;到2011年,这一比例为40.6%,上升了近二成。

对2011年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2011年农民工人均跳槽次数为1.85次,基本上年纪越小换工作的次数越多,90后人均跳槽2.1次,而50后的人均跳槽次数为1.6次。

当问及农民工的未来打算时,有39.5%的农民工计划在1-2年内换工作。

虽然农民工的所从事的行业的季节性等特征影响了就业情况,但是这种较高的工作更换频率,无论是一种主观选择,还是为情势所迫,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都不能说是一种好事。

农民工不满企业待遇频繁跳槽,而许多企业面对却希望找到“熟工”,这种困局加使得打工者为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总是在不停地流动,而用工企业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可以说,部分的因为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出现整体下降。

2004,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为3.57(5分制);2011年,农民工的满意度下降为3.11分。

2004年,7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而2011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0%。

附图 2004年和2011年打工者工作满意情况对比(%)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身份认同更显焦灼首先,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转而更趋向农民身份:农民工的归属感下降,2004年认为自己是城市一份子的比例为67.2%,2011年下降为57.9%。

2011年调查还发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上,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比例为68.5%,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是15.7%,而认为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里人的比例更是占到13.6%。

其次,农民工自认与城市的关联程度逐步缩小,与城市居民社交意愿降低。

2004年,农民工对城市社区事务的关注度(5分制)为3.5分,而2011年则下降至3分;同时,2011年农民工对农村的关注度的分值差异略有下降(4分),但是与2004年关注度(4.1分)差距不大。

另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交意愿也呈现走低态势,2004年愿意与城市人交往的比例为72.4%,而2011年下降至63.6%,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这一点也农民工的城市友人数量上反映出来,2011年调查发现:23.9%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城里人朋友。

社会保障改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附图 2006-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覆盖农民工人数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注:暂无2006年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数据2011年调查也显示,农民工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保障情况明显好于2004年同期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2004年的合同签约率,四险一金覆盖率,以及企业培训率,分别为23%,25.3%和34.3%,2011年都有很大提升,比例依次为43.9%,66.4%,57.9%。

附图 2004年、2011年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情况(%)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虽然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有所改善,但农民工权利受到损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011年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农民工面临着无合同用工、拖欠工资等情况。

社会贡献认可度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已然尴尬: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工作,却为感受到城里人的尊重。

调查发现:2004年,认为在城市受到非常尊重和比较尊重的比例为69.2%;而2011年则下降至59.2%,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其中,建筑行业农民工自认为被尊重度下降的程度最高,为10个百分点。

附图 2004和2011年农民工对城市尊重度的感受比较(%)数据来源: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虽然城市仿佛“壁垒森严”,难以融入。

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还是为城市居民所普遍认可。

零点“2001-2010年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中,就市民对农民工的认可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持续保持高位,对农民工价值基本表示认可。

数据显示:2004年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为36.1%,2011年上升为44.2%。

同时,不认可的比例相应下降,从2004年的32.6%下降至13.9%。

分化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涌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崭露头角。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虽有农村烙印,或从小成长于城市,或深受城市流行文化浸淫,但因种种因素,他们并不被城市认可,同时也被乡村逐渐放逐。

这个有着上亿规模的群体,如何逐渐融入城市,需要提前战略决策,需要全社会关注。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