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音乐》杂志社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_嫁令阔_研究述评_李艳双.pdf

合集下载

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音乐情感特点

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音乐情感特点

涉 及近 2 0 段爱情 歌词 ; 张志权 的《 赫哲族 民歌. 歌曲集》 中共 收 5 . 情感纯朴关切 。流传 于饶河 流域 的《 渔歌》 是男女青年 的 集4 0首传统 民歌 , 反应青年爱情和夫妻情感 的歌 曲就有 1 9首 , 对 唱歌 曲, ( 男) : “ 鲤 鱼哲 罗和 白鲢 , 我得 的鱼真不少 , 心上 的妹
2 0 1 5 - 0 2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浅议赫哲族“ 嫁令 阔’ ’ 中情歌音 乐情感特点
丛 宝 银
( 同江 市群 众 艺 术馆 , 黑龙 江 佳 木 斯 1 5 4 0 0 0 )
摘 要: 情感是人类用来表 达对事物感情或 态度 的特有心理表现 , 其本 身就 包 含 着爱、 憎、 怒、 哀、 乐等情绪 , 赫哲族人 有着

的词语 , 无任何华丽词 藻 , 却表 述最真挚纯朴 的关 爱之情 , 虽不
谈 情 却 字 字显 真情 。
6 . 情感坚定专一 。赫哲青 年在追求爱情方面是大胆的 , 坚定 的, 他们不愿屈从父母不近 隋理的安排 , 敢于公开表达 自己的意 愿 。如《 思念歌》 中唱的 : “ 要活活在一起 , 要死 死在一块 , 再也不 分离 ! 再 也不分离 !” 体现出执着 、 忠诚专一 , 坚定的情感 。徐 昌
在历史长河里 ,赫哲族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的民族用 1 3 头传唱 的传统 民歌“ 嫁令 阔” 和说唱艺术 “ 伊玛堪” 、 “ 说胡力” “ 特
伦 固” 等艺术形式 承载 和记 录了赫哲族 的沧桑历史 。千百年来 , 赫哲人用 民歌这一古老 的艺术形式揭露了黑 暗。 歌颂 了光明 , 表
会 惦记 、 思念情 郎和丈夫 。 如《 狩猎哥哥 回来了》 这首歌每段都是 先写景做铺 垫 , 然后再写思念之情 , “ 太 阳落 山鸟归巢 , 月亮高高

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

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

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作者:于洋来源:《北方音乐·上半月》2014年第01期每每听到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都会如醉如痴。

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

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

这首《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

《乌苏里船歌》的歌词创作于1962年。

为创作这首歌,词作者胡小石深入到赫哲族主要集居地同江的街津口、八岔,饶河的四排体验生活。

当时,三年自然灾害还未过去,百姓生活很苦,相比之下,赫哲族受到政府的照顾,吃供应粮,生活显得并不是特别苦。

赫哲族生活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边,抗日时期,日本侵略者曾对赫哲族采取过灭绝种族的屠杀,活过来的只有数百人。

胡小石去赫哲乡时正是秋天,大马哈渔汛,乌苏里江面上遍布赫哲族的渔船,都是小船,载两人,一人撒网,一人划桨。

他还住到江边滩头临时搭起的鱼窝棚里,与赫哲人一起吃杀生鱼。

赫哲人原始、尽情、壮阔的生活景象,为胡小石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这是当时的实景,并非夸张。

胡小石说,作曲汪云才比他在赫哲乡呆的时间要长,大概有半年的时间。

《乌苏里船歌》当年在哈夏音乐会上由郭颂演唱。

后来在中央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出,由此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一首歌。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

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

“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

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

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

是一种情感纯朴、悠扬豪放、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

这些歌曲多是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和田园的无限热爱。

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

调式以宫、徵、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

文化的复兴与创新——赫哲族传统乐器制作人的口述实录

文化的复兴与创新——赫哲族传统乐器制作人的口述实录

文化的复兴与创新———赫哲族传统乐器制作人的口述实录●李艳双[摘要]赫哲族的传统乐器并不发达,从相关文献和实际生活中可知口弦琴和萨满神鼓是赫哲族仅有的两样常用传统乐器,且口弦琴也濒临消亡。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推动下,赫哲族传统乐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复兴态势。

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人的努力,通过对赫哲族传统乐器制作人的口述实录及其所制作乐器形制的描述,窥见赫哲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认同的驱动下对自己民族乐器的复兴与创新、执着与热爱。

[关键词]赫哲族;传统乐器;口述实录;复兴与创新作者简介:李艳双,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艺术系讲师。

①尤军会经常主持抚远地区的赫哲族萨满仪式、跳萨满,但他自己认为是演绎性的萨满,而非真正的萨满。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卷八载:“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年5月)命四姓库尔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学术界称“赫哲族”始于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7年正式定族称为“赫哲”。

当下赫哲族主要散居在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街津口赫哲族乡、饶河四排赫哲族乡、抚远等地,人口仅有四五千。

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支,无文字,赫哲族通用汉文,会说赫哲语的人已经不多。

2018年4月清明节期间,本人来到赫哲族聚居地调查,调查目的是对赫哲族所有音乐品种及相关艺人进行普查,了解赫哲族音乐的现状及变迁,调查期间有幸在抚远结识赫哲族传统乐器制作人尤军并与其进行深入交流。

一、口述实录尤军(尤克勒·军),赫哲族,1960年4月5日出生,高中毕业。

现今是抚远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理事抚远分会会长,抚远市赫哲族传统文化开发产业基地主任。

尤军大方脸,微胖很富态,谈吐幽默、实在,学识渊博有独到见解,不随波逐流,为人谦逊,话里话外都透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的音乐情感

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的音乐情感

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的音乐情感赫哲族传统民歌蕴含着高兴、热情、自信、陶醉、焦虑、渴望、浪漫、美丽的、简单的、关心的、坚定的、专一的情感特征。

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是其民族的重要音乐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嫁令阔”中情歌的情感特征,从而反映赫哲族以歌抒情的文化传统。

标签:赫哲族;音乐;情感引言:赫哲族人们用歌曲表达情感,陪伴劳动。

他们在歌唱中感受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赫哲族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赫哲族音乐文明是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

近年来,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反映赫哲族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歌颂了赫哲族家园的幸福和昌盛,使赫哲族音乐走向全国和世界,得到艺术界的重视,但目前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挖掘和收集、承继和保护赫哲族音乐,创造出兼具年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使赫哲族音乐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一、音乐情感概况情感是人类用来表达对事物的爱或情绪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表达方式,它本身包含着爱、恨、怒、悲等心情。

赫哲族的特点是性格大胆情感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赫哲族是用“嫁令阔”传统民歌,用“伊玛堪”说唱艺术来记录赫哲族历史的变化。

对于赫哲族来说,民歌是传承艺术的最为古老的方式,用来揭露黑暗,讴歌光明,表达对爱情、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赫哲族民歌包含情歌、叙事歌、仪式歌等。

其中有很多情歌都是描写姑娘对心仪哥哥的爱恋,以及和哥哥约会时的心情。

二、音乐情感特点赫哲族传统民歌“嫁令阔”是赫哲族人们交流的美好方式之一,蕴含着爱、恨、怒、哀、喜悦等情感,其音乐情感特征体现在以下六点:1.情感含蓄,相思抒情在赫哲族情歌中,分别时的相思是最常用的主题,丈夫或情人外出打猎钓鱼,女人把无限的思念放在他们身上。

赫哲族男人经常进山打猎,下河捕鱼,进山要提防猛兽,要提防大雪,要提防严寒,下河要提防风暴,要提防浅滩,在家里的女人会想念自己的爱人或老公。

比如《狩猎哥哥回来了》这首歌的每一段都是先写风景铺垫,再写思念。

“太阳落山鸟归巢,月亮高高挂树梢,狩猎的哥哥还没回来....”歌曲从头到尾没有流露出一个“爱”字,但却表现了女人在家等待的温暖情感。

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满赫哲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比较

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满赫哲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比较

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满\赫哲\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比较摘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荣的文化,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悠久的历史必然孕育着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也成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传统习俗、音乐等等。

本文拟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着手,比较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异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差异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民歌在我国的北方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如在东北部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北方的中部以及与东北部交叉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西北地区主要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

然而,在历史变迁、民族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各自的传统音乐出现了交叉变化的现象。

此文以朝鲜族、满族、赫哲族这三个少数民族为探讨方向,比较其民间音乐的异同,以此作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户,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平等意识。

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从有人类开始,我们就开始创造自己的音乐。

尤其是民歌、歌舞、说唱音乐,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常便饭,无处不在、无时不演。

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民歌、歌舞、说唱更是随处可见。

同样的地域必然有同一种文化,满族的民间音乐中有民歌、说唱音乐、器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朝鲜族有民谣、歌舞音乐、民间器乐;赫哲族有民歌(嫁令阔)、歌舞音乐(天鹅舞曲)、说唱音乐(依玛堪调),同样的文化由于不同的社会命运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内容。

一、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其内容是对个人生产生活的描述,对社会的不满,及其爱情生活等等,其功能多是抒发个人感情、作为传承历史的方式及教育下一代。

那么作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必然有其丰富的民歌体系。

“满族的民歌按唱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7类,即渔猎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现代民歌。

浅谈赫哲族民歌“嫁令阔”

浅谈赫哲族民歌“嫁令阔”

浅谈赫哲族民歌“嫁令阔”作者:丛宝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文章经过长期的赫哲族生活,从五大方面阐述了赫哲族民歌“嫁令阔”的产生、特点和分类,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便于各民族人民了解赫哲族文化,更加热爱赫哲族民歌。

关键词:“嫁令阔”;语言特点;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9-01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八岔赫哲族民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民族乡和佳木斯郊区敖其镇赫哲族民族村。

赫哲族自古依靠渔猎沿三江两岸逐水而生,随着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在大江南北的传唱,这个在中国东北边疆三江流域世居的赫哲族与歌曲中那优美流畅的旋律一起,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一、“嫁令阔”概述民国期间,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凌纯声先生在对赫哲族地区调查时对该民族音乐有个评价:“器乐方面极不发达……唱歌却颇为发达;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唱歌,并自作歌曲,别创新声。

”“嫁令阔”就是赫哲族音乐的基本曲调,是民间口传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嫁”赫哲语是名词,“歌”的意思你;“嫁令”是唱歌的意思;“阔”是赫哲语关系形容词的附加成分。

它接缀在名词和动词上,表示名词和动词的指令范围。

“嫁令阔”为男人所唱有实词的民歌的总称。

内容多与渔猎生活有关,歌词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多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也有劳动歌曲,历史故事和传说等,生动的记载着这个无字民族在各个时期的生活侧面。

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但却能歌善舞,具有歌唱的天赋,几乎每个人都能触景生情地演唱优美动听的“嫁令阔”,年纪大的赫哲人也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

这些民歌曲调特色鲜明,音韵优美动人,是赫哲族人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与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

二、“嫁令阔”的分类1.古歌。

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它反映了古代赫哲人民的生活和愿望,通过口头流传至今。

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探析

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探析

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探析作者:张浩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6期【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很多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渔猎民族,赫哲族就是其中之一。

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赫哲族文化中,民歌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被列入首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主要对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张权先生演唱的《乌苏里麻木》中的“衬词”演绎进行分析,进而突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概述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是随着赫哲族人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而逐渐产生的,使用赫哲族语言演唱,因没有文字,数百年来只能靠口口相传,具有典型的原生态特征,是赫哲族人心中最淳朴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嫁令阔”民歌采用即兴表演的形式,主要为一曲多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很多经典的旋律被传承下来。

在即兴表演时,通常根据不同的情境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上对其进行调式、调性或装饰音等的变化处理;歌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动或者完全填入新词;声腔的运用也会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情感的表达。

“嫁令阔”民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其中以宫调式、徽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羽调式,较少使用商调式和角调式。

节拍以2/4、4/4拍为主。

“嫁令阔”音乐形式丰富,有仪式性、叙事性、抒情性歌曲和儿童歌曲等,展现了赫哲族的历史变迁。

“嫁令阔”民歌的歌詞中衬词的使用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啊郎”、“赫尼那”、“啊哈哈嘿”、“改根”这些衬词都是赫哲族语的方言,并无实际意义,主要是为了表达歌曲中歌词和旋律所不能表达的深切情感,这些“衬词”大大提高了“嫁令阔”的欣赏性,是“嫁令阔”民歌独有的民族特色。

赫哲族“嫁令阔”歌者生存现状调查

赫哲族“嫁令阔”歌者生存现状调查

他主要演唱 的是 赫哲 族的伊玛 堪 ,06年 被评为 国家级赫 哲族 20
期 ,嫁令 阔” 民间极为盛行 “ “ 在 人人会唱歌 , 处处有歌声 , 事事用
歌唱” 。在人数不多 的赫哲人 中就 有一大批优秀 的民间歌 者 , 相
对本民族人 口数量较多 。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 , 有关赫哲族 民间
手和歌唱家 尚有资料记载 。《 黑龙江 民间文学》 《 、赫哲族社会历 史调查》 中记载 的葛德胜 、 尤树林 、 吴进才说 唱的一 系列伊 玛堪 ,
吴连贵演唱的赫哲族 民歌嫁令 阔 ,还有 不能不提 的俄罗斯学者
族文艺工作者 , 他们 为赫 哲族 民间音乐作 出了突出的贡献 , 创作
和改变 了大量的适应 当今社会 的音 乐 ,这时期的 民间歌者 已经
二 、 0年 代 至 8 6 0年代 初 — — 缓 慢 发 展 时 期
6 0年代 初—7 0年代 末赫 哲族歌者 的发展情 况基本保 持建
孕育了赫哲族 “ 嫁令 阔” 。随着赫哲族地 区社会 进步 、 经济 发展 、 政治环境 的变化 ,引起 了现实生活 中赫哲 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体系的变化和更新 。这种变化和更新是 如何影响赫哲族地 区村 落发展变迁 , 需要我们走进 田野 , 走入 赫哲 人家庭和个体成员 中 进行零距离 的对话 、 沟通和交流 , 身体力行地观察和体 验。“ 人是 音乐文化的主体 , 音乐 的创作 、 表演 、 传承和保存 , 均离不开人 的 具体行为和活动。人的行为和活动 , 既受精神和 欲望 支配 , 同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 词 : 间歌者 民
嫁令阔
生存 现状
赫哲族 主要居住在 黑龙江省 同江市街 津 口、八岔两个 民族 乡和饶河 县西林 子乡四排民族村等沿江一 带及 佳木斯市和郊 区 敖其村 。风景秀丽 、 土地肥沃 ,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就是 这方水土

《二十世纪80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研究》范文

《二十世纪80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研究》范文

《二十世纪80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研究》篇一一、引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蒙古语音乐创作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蒙古语歌词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更在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蒙古语创作歌词的特点、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为蒙古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八十年代蒙古语创作歌词的背景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蒙古音乐文化逐渐与世界接轨。

这一时期,蒙古语歌词的创作开始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蒙古音乐文化特色。

此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为蒙古语歌词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八十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的特点1. 主题丰富多样:这一时期的蒙古语歌词主题广泛,涉及爱情、生活、自然、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歌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2. 表达方式多样化:歌词的表达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长调式表达,也有现代的说唱式表达。

同时,还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使得蒙古语歌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文字优美:蒙古语歌词的文采斐然,文字优美,富有诗意。

许多歌词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形象。

四、八十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的风格1. 传统风格:保留了传统的蒙古音乐文化特色,如长调、呼麦等。

这些传统元素使得蒙古语歌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2. 现代风格: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如节奏、和声等。

这种现代风格使得蒙古语歌词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民族融合风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融合风格。

这种风格使得蒙古语歌词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了现代感。

五、八十年代后蒙古语创作歌词的文化内涵1. 对自然的敬畏:许多歌词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对爱情的追求:爱情是蒙古语歌词的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珍视。

浅谈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

浅谈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
2019年 8月 第 37卷第 4期
பைடு நூலக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Aug.,2019 Vol.37 No.4
浅谈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
张智玲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勤劳勇敢的赫哲族,是一个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歌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民族。赫哲族的 音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历史、习俗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嫁令阔”是赫哲族打鱼、打猎或情感上有悲欢时所 唱歌曲的总称;“伊玛堪”是赫哲族的说唱音乐;“哈康布力”是赫哲族的传统歌舞;“萨满”歌舞是祭祀或“请神 驱鬼”时所唱的歌曲;抓鼓和口弦是赫哲族的典型乐器。
蹈动作都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听赫哲族老人葛长 胜介绍说:“舞时,将两臂如两翼张开翩翩起舞,时而 还 发 出 摹 仿 天 鹅 的 嘎 嘎 叫 声。”赫 哲 族 老 人 吴 秀 英 (1928年生)也曾说过,这种歌舞形式的名称叫做“哈 康布力”。吴秀英 8岁时在同江和勤得利见过此舞。 她说:“我小 时 候 曾 在 勤 得 利 看 见 两 个 老 太 太 跳 ‘哈 康布力’。 跳 时 不 让 小 孩 看,她 们 把 窗 户 挡 上,门 也 扣上了,我们几个小孩就用舌头舔破窗纸往里看,两 个老太太,一个是尤根深(原同江县副县长)奶奶,另 一个是尤玉清奶奶,两个人是亲家。她俩在炕上边呼 ‘哈康、哈康、哈 康 布 ’边 跳,动 作 像 鸟 飞 一 样。 当 她 俩跳到面对面时,还互相用嘴对吐,然后穿过去,走到 尽头转身接着跳。”
— 165—
“伊玛堪”的 形 式 有 说 有 唱,说 说 唱 唱、唱 唱 说 说。伊玛堪的每段唱词中都有衬词,每个歌手常用的 衬词各有不同。伊玛堪说唱场地也不同,有的在打鱼 滩上,有的在狩猎住地,有的在节庆佳日的庆祝会上, 有的在冬日炕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说唱。

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与演唱方法考

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与演唱方法考
赫呢哪哪哪赫呢哪, 赫呢哪哪哪赫呢哪。 生活在没理的三江口, 被逼去三部落。 吃的是那老头鱼, 吃的是那草冬青。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 重新搬回街津口。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赫哲族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渔猎生产方式。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 ,由 于 渔 猎 特 殊 的 生 产 方 式 ,赫 哲 族 民 歌 题 材 大多与狩猎相关。如《打猎歌》: 赫呢哪赫呢哪,我上山去打猎, 多打狍子和野鹿,早点满载好回家。 赫呢哪赫呢哪,穿大山过小岭, 打着猎物人欢喜,早点满载好回家。 赫哲人勤劳勇敢向往婚姻自由,反对一切逼
赫哲人爱好唱歌,有自己的唱歌习俗与歌唱 节日。在乌日贡大会和其他节日时,男女老幼都 要唱民歌欢度节日,气氛热烈。
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赫哲民歌可分为宗教 和世俗两类,其中宗教类歌主要是指服务于萨满 活动所唱的歌,世俗类民歌包括情歌、渔猎歌、悲 喜歌、酒歌、赞歌等,其中情歌居多。传统上男女 歌 不 相 混 ,有 男 人 专 用 的 曲 调 ,也 有 女 人 专 用 的 曲调,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赫哲族民歌形成了自 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方法。
跳鹿神
中速稍快
选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其音乐结构开始复杂 化,常见的结构主要是四句体的乐段,如《我的家 乡多美好》,见谱例 2。
谱例 2
我的家乡多美好
(三)旋律音阶 赫哲族以捕鱼食鱼为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 下,其旋律呈波浪式下行走向,好似水中波浪,其 民 歌 首 句 起 音 多 为“sol”音 ,收 尾 的 乐 句 多“dol” 音,形成五度关系。如《松花江相会情歌》,见谱 例3。
①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 9 页。 7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赫哲族民歌嫁令阔音乐研究

赫哲族民歌嫁令阔音乐研究

赫 哲 族 是 我 国人 口最 少 的 少 数 民族 之 一 。 古称“ 肃 慎 ”、 “ 黑水 ” 等 。 赫 哲 人 主 要 分 布 在 我 国 黑 龙 江 省 的 黑 龙江畔 、 乌 苏 里 江 和 松 花 江 沿 岸 。赫 哲族 的语 言 , 属 阿 尔 泰 语 系 通 古 斯 语 族 满 语 支 。 虽 然他 们 有 自 己 的语 言 但 是 却 没 有 本 民族 文 字 , 大 多数 人 通 用 汉 语 文 。 赫 哲 人 常 年 以 捕 鱼 、 狩 猎 为 生 , 是 我 国 唯 一 以 渔 猎 为 生 的 民
乐段。长短不一 , 重复居 多 。 便 于 演 唱 和记 忆 。 嫁 令 阔 是 赫 哲 人 民 真 情 实 感 的 流 露 , 唱 出 了 广 大
4. 倾 诉 歌 : 是 赫 哲 人 对 本 族 苦 难 历 史 回 忆 的歌 。
这 类 民歌 的 产 生 和 赫 哲族 苦 难 经 历 相 关 ,它主 要 表现
赫 哲族 民歌 嫁令 阔音 乐研 究
杨润 佳 木斯 大学 音乐 学 院
[ 摘 要] 赫哲族人用歌声传递情感 , 用歌声伴随劳动 , 他们在歌唱 中学习
在 歌 唱 中 感悟 生 活 , 创 作 了许 多反 映 其 赫 哲 人 民生 活 的 优 秀音 乐作 品 。
[ 关键词] 赫哲 族
嫁 令 阔 音 乐 特 点
生 活 的 风 俗 曲 。 主 要 内 容 是 上 山 狩 猎 、 下 河 捕 鱼 的 乐 趣 、 对 家 乡 山水风 景 的赞 叹 和 歌 颂 爱 情 的美 好 。
嫁令 阔的句式 、 段式 比较简单 、 自由 , 有 两 个 相 同 乐 句 构 成 的单 乐段 ; 有 由 两个 对 比 乐 句 构 成 的 单 乐 段 ; 有 由 四 个 乐 句 构 成 的 单 乐 段 ; 还 有 由 乐 句 不 规 整 的 单

赫哲族音乐舞蹈多元化发展研究

赫哲族音乐舞蹈多元化发展研究

・187・艺术研究赫哲族音乐舞蹈多元化发展研究刘国峰(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 要:本文以赫哲族的音乐文化为入手点,对其民族地位和生活的特殊性做出了肯定,重点研究了它的发展方式、特征和现象,这样可以让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更加丰富。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多元化;发展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抚远、同江、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的赫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还有一部分分布于桦川、佳木斯、依兰、富锦等县城,人口大致在4000人,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渔猎,不太重视耕种,信仰过萨满教。

善于歌唱并且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的形势发展的一种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各种民间音乐和说唱文学是他们通过实践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产物,这种艺术形式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赫哲族的说唱艺术、舞蹈音乐、民间小调、宗教音乐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形式,然后逐渐形成了如:“嫁令阔”、“伊玛堪”、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音乐的内容、体裁、题材等都有了进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

1 “嫁令阔”善于歌唱的赫哲族人们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感觉进行歌曲创作, 这些优美的歌曲流传出来就成了民歌,这样的歌曲与生活密切相关,被他们称为“嫁令阔”。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有小调的意思,包含很多体裁如小调、号子、儿歌。

这样的民歌大多是即兴填词的,他们的节奏和旋律基本相似,结构也非常简单,采用赋比兴的艺术形式有一到两个乐段,少数民族歌曲的人物生动、明快简单、形象鲜明的特征由此凸现出来。

歌曲可以自由创作,对于演唱时间和演唱地点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可以随意发挥,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内容和曲调也不是固定的,演奏时使用的乐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也可以看见什么用什么,表演时情感十分的投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想情郎》《思恋调》等;宫、徵、商、羽调是主要的调式,五声音阶组成了曲调;两句和四句是乐句最多出现的形式;“赫尼娜”“哦呐呐”“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库尔嗒”等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连接词,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个呀尔呦”等作用相同。

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

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

·181·艺术研究赫哲族音乐研究综述杨 润1 乔钟乐2(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 110000)摘 要:本文对赫哲族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同时对赫哲族民间音乐中的“嫁令阔”“伊玛堪”和赫哲族音乐的传承进行讨论。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音乐;传承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渔歌、猎歌、情歌、叙事歌、新民歌等。

由于笔者的家乡与赫哲族聚居地相距不远,所以此次,通过中国知网将赫哲族的音乐文献进行整理综述。

1 赫哲族音乐研究文献统计1.1 期刊论文对2015年以及之前文献的整理统计,共检索到学术论文108篇。

涉及的期刊有《中国音乐》《艺术研究》《北方音乐》《大众文艺》等音乐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赫哲族的“嫁令阔”、“伊玛堪”、萨满音乐、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5年以前的硕博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篇相关硕士论文,分类如下:第一,赫哲族民间音乐研究,共5篇: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07。

于鑫淼《赫哲绝唱“伊玛堪”在“乌日贡”中的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中央民族大学,2008。

王宏伟《流淌的旋律》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李佳《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第二,赫哲族音乐文化变迁研究,共2篇: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中央音乐学院,2008。

韩冰《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1。

第三,赫哲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共1篇:李艳双《文化的延续—街津口吴氏家族对赫哲族音乐的代际传承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创作

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创作

·6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创作”论文,项目编号:2016JDMS45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创作陈 思(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 要:本文以作者荣获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的作品《赫乡恋曲》为出发点,结合多年高校作曲创作教育教学经验对赫哲族民间音乐创作进行分析,并映射出我国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面貌。

关键词:东北;民族;民间;创作;生活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国家文化,赫哲文化自然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貌。

就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来说,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化特征,具有浓郁朴实的民风和民俗,作为东北黑龙江地区历史久远的民族,赫哲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赫哲族音乐文化更是直观地反映出了赫哲族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坚强的意志、强壮的力量和无上的追求,是赫哲族智慧的结晶。

赫哲族民族民间音乐是能够反映出赫哲民族本质和特征的文化现象,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又与其他地方民族的民间音乐语汇存在着很大不同。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依说过:“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它含有一个伟大的米奴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

必须将这一文化得以发展日益完善,这样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

”通过对赫哲族民间音乐的掌握,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和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共通,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它并为我们的学习和创作提供最直接的素材。

“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从2004年开始评奖纳入中国艺术节中,每3年举办一次,分7个门类和3个组别,每组各设5个奖,获奖作品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星奖”并颁发证书、奖牌。

由省级报送国家级评奖,笔者凭借赫哲族民间音乐创作的作品《赫乡恋曲》荣获了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赫哲族民间音乐是赫哲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民俗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起源与特点,传承方式,现状与挑战,以及创新与发展路径。

赫哲族民间音乐传承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但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娱乐化的挑战。

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结论部分将探讨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意义,以及未来展望。

通过对赫哲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赫哲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同时也为该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起源、特点、传承方式、现状、挑战、创新、发展路径、意义、展望。

1. 引言1.1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赫哲族民间音乐是赫哲族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族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生活体验。

作为赫哲族同胞的精神支柱,民间音乐传承了族人们对自然、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反映了他们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赫哲族民间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但也逐渐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中,赫哲族民间音乐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寻找创新与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就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起源与特点、传承方式、现状与挑战以及创新与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旨在探寻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起源与特点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赫哲族祖先的生活和文化。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额尔古纳市和图里河地区。

他们的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民俗风情,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歌曲传统而闻名。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音乐形式的多样性。

赫哲族民间音乐包括歌曲、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其次是歌曲的主题广泛。

赫哲族歌曲的主题涵盖了生活、爱情、家乡、祖国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18期(总第282期)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NO.18,2015(CumulativelyNO.282)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杂志社,投稿邮箱:bfyy1981yx@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嫁令阔”研究述评李艳双(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北京100020)【摘要】本文以CNKI收录的赫哲族“嫁令阔”研究文献为基础,分别对上世纪80至90年代和本世纪的“嫁令阔”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合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对“嫁令阔”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述评。

【关键词】赫哲族;嫁令阔;研究述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掀起了研究赫哲族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潮,涌现出了较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此其中,有关赫哲族“嫁令阔”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谨以CNKI所收录的关于赫哲族音乐“嫁令阔”的文献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田野调查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嫁令阔”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嫁令阔”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嫁令阔”研究文献CNKI 收录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赫哲族“嫁令阔”为主题的研究逐步成为了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热点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在其学术论文和专著中针对“嫁令阔”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和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80年代至今在CNKI(中国知网)中收录的以“嫁令阔”为主题的论文年份数量见表1:表1 20世纪80年代至今赫哲族“嫁令阔”文献CNKI收录情况年份1984 1986 1991 1995 1998 2006 2008 2009 2011 2013 2014 篇数 1 1 1 1 1 1 1 3 3 2 7 从表1赫哲族“嫁令阔”文献年份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嫁令阔”文献逐步涌现。

总体上看,上世纪80、90年代的文献数量较少,但从本世纪初开始,文献数量逐年攀升。

因此,可以说从本世纪初开始,赫哲族“嫁令阔”获得了较多关注,其相关问题逐步成为了研究赫哲族传统音乐的热点。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嫁令阔”研究在最初的“嫁令阔”文献中,学者们较多地关注于“嫁令阔”概念和特点的阐述,针对该问题,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研究。

韦风和吕聂在其1984年发表的论文《赫哲族民间音乐》中,将“嫁令阔”解释为:赫哲族的民间小调,包括情歌、猎歌、渔歌。

其中一类是较为多见欢乐的快板热情奔放,一类是较为少见的慢板情绪悲伤思念,歌词中较多使用称词“赫尼那”和“啊郎赫尼那”,歌曲多采用两句体或四句体,结构完整。

调式多为宫、商、徵、羽。

该文是最早研究赫哲族音乐和“嫁令阔”的学术文献之一,该论文从定义、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的速度情绪、歌词特点和调式调性等五个主要方面梳理并分析了赫哲族的“嫁令阔”。

1986年,尤金良撰文《赫哲族音乐概况》,该文将“嫁令阔” 解释为:歌词是即兴创作的,节拍多为3/4、4/4、5/4、6/8。

在分析研究“嫁令阔”的同时,尤金良提出,挖掘、整理“嫁令阔”任务艰巨且具有紧迫性,这是第一次从传承和保护“嫁令阔”的角度提出的宝贵意见,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韦风、吕聂1984年发表的论文《赫哲族民间音乐》相比,尤金良对“嫁令阔”的解释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出了“嫁令阔”的即兴创作性与节拍性,更重的是,尤金良已经开始关注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并提出保护赫哲族音乐应从挖掘、整理“嫁令阔”开始,可见“嫁令阔”在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991年,桑海波发表学术论文《赫哲族民间音乐概论》,在文中,桑海波将“嫁令阔”解释为:按照歌者身份可分为男人唱的“嫁令阔”和女人唱的“赫尼那”小调,后来由于生产生活等的需要,男女共同劳动互相交融,逐渐演变成男女共唱的“嫁令阔”小调。

桑海波从演唱者的身份来解释“嫁令阔”,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那么究竟“嫁令阔”是男人唱的还是女人唱的,他文中提到的“赫尼那”小调又是什么呢?针对该些问题,舒景祥曾在《中国赫哲族》一文中将“嫁令阔”解释为:多为妇女演唱,但是并没有提及男人不能唱,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嫁令阔”概念等基础问题的认识上。

专家学者真实、客观地解释“嫁令阔”的风格特点、表现内容、演唱的情绪速度、演唱者的身份等,并呼吁保护传承赫哲族音乐“嫁令阔”。

三、21世纪的“嫁令阔”研究从近年来学术成果的关注点来看,本世纪初至今,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嫁令阔”的流变、概念的界定、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手段、传承保护困境与策略、歌者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赫哲族“嫁令阔”的流变研究》(王立扬,2014)、《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初征,2014)、《传播音乐的火种赫哲族嫁令阔传播现状》(初征,2013)、《赫哲族嫁令阔歌者生存现状调查》(初征,2011)。

王立扬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赫哲族“嫁令阔”的流变研究》中,阐释“嫁令阔”的流变为:在旋律比较简单传统“嫁令阔”曲调的基础上,添加和声织体、采用电脑音乐制作等先进手段以及多声部创作手法的应用就是“嫁令阔”流变的现状。

根据中国民歌定义,“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的”解释可以推断,“嫁令阔”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也要遵循中国民歌口头即兴创作的标准,那么这种添加和声织体,采用电脑音乐Northern Music2015年第18期(总第282期)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NO.18,2015(CumulativelyNO.282)制作、多声部的创作手法还算是“嫁令阔”吗?针对该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赫哲族“嫁令阔”曲调基础上添加和声织体、添加引子与尾声、采用主歌副歌等创作手法的歌曲被称为新民歌。

从总体上看,上述这种定义较为客观,具有合理性,清晰的表述了赫哲族“嫁令阔”和新民歌的关系。

初征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嫁令阔”概念及其变迁情况,是第一篇系统地释析“嫁令阔”概念的文献。

该文分别从专家学者“局外人”的视野以及赫哲族音乐工作者“局内人”的视野解释“嫁令阔”,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对赫哲族“嫁令阔”的研究已经逐步从浅析走向深入。

四、“嫁令阔”研究述评(一)关于“嫁令阔”概念的述评在“嫁令阔”的众多研究文献中,很多都对“嫁令阔”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

笔者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认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认识“嫁令阔”:(1)“嫁令阔”是即兴的、口头创作的,即兴部分主要是歌词,歌词的变化主要是因外界的环境不同,以及内在的心情不同而创作欢快的富有热情的或者慢的悲伤富有思念的。

“嫁令阔”的曲调也会在保留主题的情况下发生一定的变化;(2)节拍规整多为3/4、4/4、5/4、6/8拍;(3)表现内容丰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真实反映赫哲人民生活的,如情歌、猎歌、渔歌等;(4)根据田野调查与文献比较,当下演唱者的身份自由,没有男女之分,只是女性更喜欢唱;(5)歌词会使用没有具体意义的称词“赫尼那”、“啊郎赫尼那”;(6)调式为五声调式,多使用宫、商、徵、羽。

(二)目前“嫁令阔”研究的不足目前赫哲族“嫁令阔”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不足:(1)目前在赫哲族“嫁令阔”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方面存在不足。

面对赫哲族音乐传承出现接班人断层的严重问题,对于如何更好的传承“嫁令阔”曲调,如何保护鼓励传承人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人在艺在、人亡艺亡,音乐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可见传承人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促进传承人的积极性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并探索积极有效的策略。

(2)目前在如何正确面对“嫁令阔”与现代化音乐元素的结合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必然要与现代碰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谓传统都是相对的,今天必然成为明天的传统,要走出“传统”禁锢,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三)未来“嫁令阔”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未来“嫁令阔”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下两方面问题:(1)“嫁令阔”概念问题,应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此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嫁令阔”与“新民歌”的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嫁令阔”与“新民歌”的界定还不够清晰,经常会把在“嫁令阔”基础上创作的新民歌称作“嫁令阔”。

Northern Music(2)对于“嫁令阔”传承的方式途径等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并给予实施,做到研以致用,在此其中,传承人的相关问题应当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建立鼓励机制,激发传承人的热情。

结语在过去的三十余年时间里,赫哲族“嫁令阔”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在梳理以外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笔者的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学术界今后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下问题:研究赫哲族音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帮助赫哲人更好的建立他们的音乐文化体系,是从音乐的角度认识赫哲族,还是为了吸收赫哲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此外,我们的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赫哲族自身音乐文化体系?最后,希望本文的评述能够引起该领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1] 韦风,吕聂.赫哲族民间音乐[J]中国音乐.1984(4).[2] 尤金良.赫哲族音乐概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4).[3] 桑海波.赫哲族民间音乐概论[J].中国音乐1991(12).[4] 王锐主编.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赫哲族)[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5] 初征.传播音乐的火种赫哲族嫁令阔传播现状[J].艺术教育.2013(12).[6] 初征.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J].2014(5).[7] 王丽扬.赫哲族“嫁令阔”的流变研究[J].2014(6).[8] 初征.赫哲族“嫁令阔”歌者生存的现状调查[J].2011(8).[9] 邢铁红.赫哲族民间音乐嫁令阔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J]2009(12).[10] 杨润.赫哲族民歌嫁令阔音乐研究[J].艺海.2013(8).[11] 朱季贤.论赫哲族“嫁令阔”和“伊玛堪”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1998(3).[12] 于洋.从乌苏里江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J]北方音乐.2014(1).[13] 邢容.浅议赫哲族“嫁令阔”中情歌的音乐情感特点[J]艺术教育.2011(2).[14] 黄敏姣.浅谈赫哲族民歌“嫁令阔”[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8).[15] 李佳.赫哲民歌的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6).[16] 杨润.赫哲族民歌嫁令阔音乐研究[J].艺海.2013(8).[17] 邢铁红.赫哲族民间音乐“嫁令阔”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J] 艺术教育.2009(12).[18] 邢容.传统的“嫁令阔”《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对赫哲族音乐及新民歌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09(11).作者简介:李艳双(1983—),女,黑龙江省拜泉县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幼儿艺术教育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