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某院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分析
某院利奈唑胺临床应用分析何争民;周家军;孟祥云;张正升;季文军;代文婷;曹荣娟;陈进【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利奈唑胺(linezolid)在医院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至2015 年 1月两年间接受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从 HIS 系统中提取微生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分析其用药合理性。
结果两年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共84例,其中痊愈9例(10.71%),显效17例(20.24%),进步26例(30.95%),无效19例(22.62%)。
发生不良反应31例(36.90%),其中,血小板减少症13例(15.48%);谷丙转氨酶(ALT)升高9例(10.71%)。
用药的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呼吸科为最多,重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为主要应用疾病。
结论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用药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398-401)【关键词】利奈唑胺;临床疗效;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作者】何争民;周家军;孟祥云;张正升;季文军;代文婷;曹荣娟;陈进【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正文语种】中文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细菌多药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MDR)的产生。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继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
利奈唑胺治疗高龄重症肺炎的疗效及护理策略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高龄重症肺炎的疗效及护理策略分析李静(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急危重症科,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目的:评估利奈唑胺治疗高龄重症肺炎的疗效及护理策略㊂方法:将99例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分成对照组㊁观察组,予以常规去甲万古霉素治疗㊁利奈唑胺治疗,并运用氧疗干预㊁用药宣教等措施给予两组患者护理干预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 V C㊁F E V1/ F V 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㊂结论:利奈唑胺配合护理干预用于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高龄患者的肺功能,并缩短其住院时间㊂关键词利奈唑胺;高龄重症肺炎;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12-0118-02高龄人群是重症肺炎的高发群体㊂有研究指出,利奈唑胺可为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控制提供良好支持[1]㊂为确定该药物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99例高龄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分析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院内于2018年5月 2020年2月收治的99例高龄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㊂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㊂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0.4ʃ8.6)岁㊂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0.1ʃ8.5)岁㊂两组差异不显著㊂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㊂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去甲万古霉素治疗㊂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确诊后,立即给予补液㊁营养支持㊁化痰等处理㊂同时,给予高龄患者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向250m L生理盐水中混入0.5g去甲万古霉素,充分混匀后,经静脉滴注途径给药㊂每日用药2次,持续治疗2周㊂观察组实施利奈唑胺治疗㊂常规给予高龄患者对症处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㊂同步给予患者利奈唑胺治疗,将600m g利奈唑胺混入300m L生理盐水中,实施静脉滴注治疗㊂每日2次,持续用药2周㊂99例高龄患者均接受护理干预:①氧疗干预㊂②用药宣教㊂按照5m L/m i n流量,给予高龄重症肺炎患者氧疗干预㊂为维持高龄肺炎患者的正常呼吸,需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㊂若发现高龄患者血氧饱和度水平异常下降,需适当增加氧流量㊂以通俗语言为高龄患者讲解重症肺炎的病理机制㊂依据高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其介绍去甲万古霉素(调节细菌细胞膜渗透性㊁与位于细胞壁的前体D-丙氨酸发生结合反应㊁诱导细菌细胞溶解等)㊁利奈唑胺(通过对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的作用,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理机制,并利用本科室既往重症肺炎治疗经验,增强高龄患者的康复自信㊂③饮食干预㊂告知高龄患者重症肺炎的持续,容易加快机体的能量代谢速度,为维持代谢平衡,需根据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自主进食能力,为其提供适宜的饮食干预㊂无法自主进食者,经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途径,给予高龄患者充足营养支持,并注意做好营养液各营养成分比例的调控及导管的固定㊂可自主进食者,嘱咐家属为高龄患者提供高热量㊁高蛋白㊁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㊂④皮肤干预㊂高龄重症肺炎患者需长期卧床,为避免臀部㊁足踝部等部位皮肤因长期㊁持续受压而形成压力性损伤,可在按照<2h/次标准给予高龄患者体位调整支持的基础上,仔细检查高龄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状态㊂若出现压疮征象,立即涂抹润肤乳进行保护㊂⑤心理干预㊂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容易受严重呼吸道症状㊁I C U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㊂对此,为避免高龄患者出现康复自信不足㊁依从性下降等问题,可面向高龄患者开展心理疏导:第一,康复病例讲解㊂为高龄患者讲解近期转入普通病房㊁康复出院的重症肺炎病例,消除患者的不必要担忧㊂第二,想象放松㊂结合高龄肺炎患者的偏好,于轻松音乐氛围下设置适宜想象情境,借助想象过程提高高龄患者的情绪稳定性,使其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㊂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 P S S 19.1软件统计㊂P <0.05表示差异显著㊂2 结果2.1 两组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 <0.05),如表1所示㊂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n =49)15(30.61)25(51.02)9(18.37)40(81.63)观察组(n =50)22(44.00)27(54.00)1(2.00)49(98.00)χ2-6.72P-<0.052.2 两组肺功能变化对比2周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观察组(P <0.05),如表2所示㊂表2 两组肺功能变化对比( x ʃs ,%)组别F V CF E V 1/F V C治疗前2周后治疗前2周后对照组(n =49)57.19ʃ7.5961.16ʃ7.2253.54ʃ6.4575.08ʃ8.17观察组(n =50)57.22ʃ7.6267.49ʃ7.4853.58ʃ6.4779.35ʃ8.31χ20.146.610.164.57P >0.05<0.05治疗前2周后2.3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3.21ʃ2.65)d ,长于观察组的(10.82ʃ1.49)d ,P <0.05㊂2.4 两组治疗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高于观察组的2.00%,但差异不显著㊂3 讨论利奈唑胺属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治疗高龄重症肺炎的药理机制为:精准作用于细菌的50S 核糖体亚单位,通过细菌翻译系统的这一初始阶段,阻断m R N A 与核糖体的正常连接及70S 起始复合物的生成[2]㊂而由于m R N A ㊁核糖体合成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环节,当70S 起始复合物合成㊁m R N A 与核糖体间的合成机制受到限制后,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致病菌因蛋白质合成不足,而逐渐失活㊁死亡㊂高龄重症肺炎管理中,利奈唑胺+护理干预的应用优势在于:①有效纠正肺功能㊂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受细菌感染机制的影响,而出现肺功能下降状况[3]㊂常规干预模式下,护理干预方案中的氧疗措施㊁去甲万古霉素的抗感染机制,均可为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提供一定支持㊂但部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㊁病程较长的高龄患者,难以恢复正常肺功能状态㊂而实施利奈唑胺+护理干预后,利奈唑胺可利用其特殊的恶唑烷酮类结构,为高龄患者提供强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㊁抗感染作用㊂在氧疗护理的支持下,高龄肺炎患者肺部病灶内的炎症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其肺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㊂②作用效果显著㊂与常规治疗+护理干预方案相比,利奈唑胺+护理干预方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的原因为利奈唑胺可高度接近作用部位(细菌50S 核糖体亚单位),并于该部位发挥良好的抗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进而充分提高高龄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效性㊂本研究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P <0.05)㊂③促康复㊂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而言,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康复速度较慢㊂而在利奈唑胺+护理干预模式下,利奈唑胺的抗感染作用可与护理策略的提升依从性㊁优化情绪稳定性㊁扩充认知等作用形成协同机制,共同助力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康复㊂本研究表明,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82ʃ1.49)d ,短于对照组(P <0.05)㊂④安全性良好㊂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特殊健康状况,对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㊂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利奈唑胺的安全性特征体现为这种抗菌药物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仅经细菌50S 核糖体亚单位发挥抗菌作用㊂本研究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㊂综上所述,宜于高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引入利奈唑胺+护理干预,以缓解高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恢复正常肺功能㊂参考文献[1]王俊腾,张晋萍.1例利奈唑胺用于重症肺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学实践[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0,29(8):559-562.[2]曾珠.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处方药,2020,18(5):61-62.[3]袁科,张晓燕.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评价及对患者血清I L -1β,T G F -β和T N F -α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4):60-62.作者简介:李 静(1980 ),女,福建福州人,汉族,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重症护理㊂E -m a i l :l i j i n g@163.c o m ㊂。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7T02:35:20.4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韦丹[导读]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韦丹(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530021)关键词:利奈唑胺; TP;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利奈唑胺是首个获批的全合成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都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是治疗常见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替换药物及最后防线[1]。
2007年利奈唑胺被引进我国以来,已被临床广泛地用于革兰阳性菌重症感染的治疗中。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的发生率高达17%-42%[2],因此,利奈唑胺引起的TP越来越受到关注。
临床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往往对其诱导的TP发生风险预测不足,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危险以及由于被迫停药带来的治疗风险。
为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利奈唑胺致TP的危险因素及防范策略进行综述,为降低利奈唑胺所产生的TP风险提供参考。
1 利奈唑胺致TP危险因素1.1血小板基线目前,国内外多认为使用利奈唑胺产生TP与患者的血小板基线值有关。
蔡妙甜[3]等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TP的危险因素,发现患者基线PLT计数≤100×109/L与利奈唑胺相关T P的发生有关,为利奈唑胺相关TP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李佳等[4]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是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沈赟等[2]通过ROC曲线的绘制,得到基线血小板的临界值为236.5×109/L,即老年患者在予利奈唑胺治疗前血小板值低于临界值,则其发生TP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低血小板基线患者较高血小板基线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约5倍。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案,通过特定机制对某些疾病进行干预。
本文将介绍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1.2 目的本文旨在总结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策略,以供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参考。
2.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2.1 作用机制概述利奈唑胺通过 inhibiting specific enzymes directly 或改变特定的生理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
2.2 详细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阻断病毒复制:利奈唑胺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减少病毒的数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 抑制免疫反应:利奈唑胺通过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过程,降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 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利奈唑胺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调节,调整细胞功能和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3.1 适应症利奈唑胺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XX疾病:该疾病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 YY疾病:该疾病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3.2 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3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利奈唑胺可以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3.4 不良反应及处理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XX、YY等。
在用药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并在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3.5 疗效评估指标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目标,选择合适的疗效评估指标,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4.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XX报告、YY数据表格等。
请参阅附件部分获取详细信息。
5. 法律名词及注释- 法律名词1:解释1.- 法律名词2:解释2.- ...。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 安全性分析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危害性高,治疗难度大。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和左氧氟沙星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药物。
利奈唑胺是一种噻唑衍生物抗结核药,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作用,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可以穿越血脑屏障,有效地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
目前关于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临床医学和结核病防治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数据,推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1.2 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病情恢复情况。
2. 分析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安全性,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3. 探讨利奈唑胺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理作用,以加深对药物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4. 为进一步完善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结核病患者。
由于脑膜炎病变位置的特殊性和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结核性脑膜炎易导致多种神经功能障碍和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医学难题。
目前,利奈唑胺和左氧氟沙星作为结核病治疗的新型抗结核药物,具有较好的药效和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
有关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
利奈唑胺注射剂合理使用的方法探究
第"1期张解和,等:利奈瞠胺注射剂合理使用的方法探究-71-利奈U坐胺注射剂合理使用的方法探究张解和s刘婷2,宋凡1(1.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芜湖24100";".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分析医院内存在的不合理用药原因并从医护人员、临床药师、用药患者三个角度出发,利用文献总结法强化医护人员理论知识,表格分析法要求临床药师做好药学干预措施,宣传片宣讲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三种方法相互配合,共同有效的促进利奈睦胺注射剂在医院内的合理应用,但每个方法都有其优劣,应权衡利弊,三法并行&关键词:利奈瞠胺;合理用药;方法中图分类号:R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20)21-0071-02Study on the Rational use of Lioezobd InjectionZhang JiePe1,Ll Ting2,Song Fan'(1.SchooeooMedocaeFmage,Wannan MedocaeCo e e ge,Wuhu241002chona;2.SchooeooPhaemacy,Wannan MedocaeCo e e ge,Wuhu241002chona)Abstract:Analyze the causes oO unreasonable medications in hospitals and us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O medical staff, ceonocaephaemacosis,and medocaioon paioenis.Theeoieeaiueesummaeymeihod sieengihensiheiheoeeiocaeknoweedgeoomedocae staT,the table analysis method requires clinical pharmacists to make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and the pub/city filo peomoioon meihod ompeoeespaioenicompeoance.Theiheeemeihodscoopeeaiewoih each oiheeioe o e cioeeeypeomoieiheeeasonabee application oO/nezo—d injection in the hospital,but each method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the advantage s and doadeaniage houed beweoghed.K$y worde:Loneooeod;Raioonaeu eoodeug;Meihod利奈瞠胺于2007年8月在我国上市,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口"-。
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摘要利奈唑胺是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及耐药结核病的疗效显著,但血液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也较突出,且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
因此,临床上必须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抗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延缓细菌耐药的产生。
本文介绍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着重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指征,为临床规范、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
ABSTRACT Linezolid is the first antibacterials of oxazolidinone used in the clinic,which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ing 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and also has some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hematologic and nervous system and even induces bacterial resistance easily. Therefore,it must be used in right ways to make full use of its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and avoid its adverse reaction and delay the generation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features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linezolid,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its suitable indications,and provision of some references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linezolid;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clinical application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 安全性分析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结核病情之一,通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脑膜及脑脊液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和致残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后果。
目前,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仍然是一个挑战,主要是由于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透过性较差,导致抗生素难以有效穿透到感染灶。
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常常不典型,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间。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治疗挑战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治疗中,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脑膜炎在脑部的特殊位置和复杂结构使得治疗涉及到脑组织,同时抗结核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达到感染部位,因此治疗难度较大。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往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
抗结核治疗的持续性和副作用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同时需要面对药物可能引发的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毒性等副作用,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与难度。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的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并症情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3 研究目的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在蛛网膜下结缔组织引起的炎症性感染。
尽管结核性脑膜炎在抗结核治疗的背景下疗效较好,但仍面临治疗挑战,例如药物穿透脑脊液的限制、抗结核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探讨,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指导,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抗癫痫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癫痫发作。
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变异性和与剂量之间的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药物监测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首先,实施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的前提是临床确诊患者为癫痫病人,并已经开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
监测主要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血液学监测两个方面。
药物浓度监测是监测利奈唑胺在患者体内的浓度,从而确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
具体操作是在治疗开始后的第3-4天进行首次监测,以确定初始药物浓度。
对于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受损患者,还应根据体重和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并进行更频繁的监测。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没有改善,还需要调整剂量和重新进行监测。
血液学监测主要是监测利奈唑胺对骨髓功能的影响。
治疗开始后的第2-3周,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形态。
如果发现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处理。
此外,还需要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以及患者的尿常规和电解质水平。
监测频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在实施药物监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监测的结果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相结合,综合分析判断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其次,监测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最后,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和指导患者的用药。
总之,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血液学监测两个方面。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和血液学指标,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在实施监测的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和结果分析的综合性,并及时记录和沟通监测结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利奈唑胺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病历号:临床科室:主管医生:
点评药师:点评日期:
第一部分:适应证评分说明分数①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
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②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伴发的
菌血症,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引起的社区
获得性肺炎。
③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骼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
④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⑤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
不符合①
-⑤,扣
100分。
第二部分:用法、用量及配伍。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
54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2期·安全评价·利奈唑胺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的抗菌药物,其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谱较广,临床使用较普遍。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有头痛、腹泻、恶心等,正常情况下可以耐受;而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则有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周围神经病变、乳酸酸中毒、急性肝肾功能衰竭、5-HT综合征等。
为此,我们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将收集到的利奈唑胺所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建议。
1不良反应类型1.1血小板减少症国内报道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中比例最高的是血小板减少症。
陈芳等[1]报道1例58岁右下肺感染伴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男性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疗4 d后,血小板急剧减少到36×109/L,停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改用注射用万古霉素+莫西沙星继续抗感染。
在停药2 d 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仍持续下降,最低至29×109/L,医师为其进行1U的血小板输注与升血小板胶囊对症治疗,6 d后患者血小板回升至 195×109/L。
周鹏等[2]收集33例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38~95岁,平均(83.5±11)岁,使用利奈唑胺的疗程为4~30 d,用药后平均(8±7)d发生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显示,其致病的机制与其他药物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机制存在类似性,主要有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氧化应激等三种学说[3]。
一般认为利奈唑胺的致病机制为骨髓抑制所致,但也有学者对其骨髓抑制机制产生了质疑。
已有学者通过对78岁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情况进行研究,经活检其骨髓,其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该患者形成空泡的原始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等较为充足,且采用免疫球蛋白对患者加以治疗,则其血小板减少的速度有所降低。
利奈唑胺在肺炎患者中的血药稳态浓度和肺组织中的浓度比较课件
使用方法
剂量与给药方式
利奈唑胺的常用剂量为600mg/天,分2次给药,每次300mg。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注 射的方式给药。
疗程
利奈唑胺治疗肺炎的疗程一般为7-14天,具体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 定。
治疗效果
抗菌活性
利奈唑胺对肺炎常见病原体具有 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有效抑制病 原体的生长繁殖,缓解病情。
用药间隔
02
03
饮食影响
合理安排利奈唑胺的用药间隔, 确保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浓度, 同时避免药物蓄积。
注意饮食对利奈唑胺吸收的影响 ,避免与影响利奈唑胺吸收的食 物同时服用。
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疗效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具 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完全线性关系。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临床疗效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利奈唑胺治 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 著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治愈率。
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较少,常见 的有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但总 体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03
CHAPTER
利奈唑胺在肺炎患者中的血 药稳态浓度研究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常 用手段。
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止吐、止泻、 输血等。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促进康复。
06
CHAPTER
利奈唑胺在肺炎治疗中的临 床应用前景
当前研究进展
临床试验
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在评估利奈唑胺在肺炎治疗中的效 果,这些试验主要关注利奈唑胺对不同类型肺炎的疗效和 安全性。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利奈唑胺(Lenalidomide)是一个口服的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
它是一种靶向多种细胞因子的药物,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来发挥作用。
利奈唑胺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多发性骨髓瘤和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利奈唑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利奈唑胺还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这些作用使利奈唑胺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近年来,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已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药物。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中,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0%,生存期也明显延长。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滤泡性淋巴瘤中观察到。
除了单一应用,利奈唑胺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
例如,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通常与地塞米松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与此同时,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最新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在实体瘤如黑色素瘤和肺癌中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这为进一步扩大利奈唑胺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利奈唑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长期使用利奈唑胺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造血抑制和肠道反应。
此外,一部分患者对利奈唑胺的治疗反应较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新的预测因子和治疗策略。
总之,利奈唑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免疫调节剂,已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深入探究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ppt课件
Weigelt J, et al. Am J Surg. 2004;188:760-6.
*数据为大型试验的一个亚组. ME: 微生物学可评估疗效
利奈唑胺治疗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
原因之一PK中分布容积的差异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新希望。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1. 关于万古霉素治疗的药效、剂量、监测、给药方式以及药物的毒性,以往一直存在争议。 Cruciani等人1996年报道:对于敏感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1小时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g,肺内药物浓度持续超过MIC的时间<12小时。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二
万古霉素的临床困惑
Goldstein FW, Kitzis M D.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sureus:no apocalypse now.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61
ELF: 上皮细胞衬液; ND: 没有资料*在每个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达到血清谷浓度在1520 mg/L
利奈唑胺*1
万古霉素*2
穿透 (%)
100
18
ELF 平均浓度 (µg/mL)
ND
4.5
ELF峰浓度 (mg/L)
14.4
ND
ELF 谷浓度 (mg/L)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50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利奈唑胺临床应用50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非选择性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针对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对于指导其临
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为日后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选取50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其基本病史、药物
治疗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并加以统计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
1. 患者选取:选取50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
2.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基本病史、药物治疗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
3. 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50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 利奈唑胺的总有效率。
2. 利奈唑胺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情况。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评价利奈唑胺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其临床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 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 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 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 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 新希望。
2
P=0.025
63.5%
生存率(%)
60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50
4
9
14
19
24
诊断后天数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29
10
治疗MRSA所致VAP的临床治愈率
临床治愈率(%)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70
斯沃
万古霉素
60
50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3’-氟苯-4’-吗啉
噁唑烷酮
5-次甲基乙酰胺
3
全面覆盖革兰阳性菌-金葡菌/肠球菌/链球菌1
体外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均已证实,下列菌株MIC90至少低于或等于利 利奈唑胺对下列绝大多数致病菌显 奈唑胺的敏感范围
示出抗菌活性
屎肠球菌(仅指VRE菌株)
粪肠球菌(包括VRE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
Cepeda JA,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53:345-55.
18.6
P = 0.002
MRSA
(23/45) (8/43) 12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PK/PD的差异
万古霉素:肺组织浓度低于血清浓度(n=30) 1小时 9.6mg/ug VS 40.6mg/L 穿透率(%) 24% 12小时 2.8mg/ug VS 6.7mg/L 穿透率(%) 42%
对氨基苯甲酸
30s核糖体抑制剂 四环族类(包括替加环素) 氨基糖苷类
利奈唑胺
Neu. Science 1992;257:1064.
起始因子 30S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理
O O
ON
NO
C
噁唑烷酮类
F
N H
CH3
Linezolid
利奈唑胺
mRNA
30S & mRNA
50S
fMet-tRNA
70S 起始复合物
1. Boselli E, et al. Crit Care Med. 2005;33:15291533.
2. Lamer C,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3;37:281146.
肽类产物
终止
延伸循环
林可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 氯霉素 氨基糖苷类 普那霉素
延长因子
夫西地酸 6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理
利奈唑胺抑制蛋白质合成,与50S亚 基的23S亚基结合而阻止70S核糖体复合物 的形成,从而妨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 因为它的早期作用,是其独特的结合位置 为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因此与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就没有交叉耐药性。
45.4
40
36.7
53.7 37.7
48.9 35.2
30
20
10
P = 0.07
P = 0.02
P = 0.06
0
VAP
革兰阳性菌VAP 金葡菌VAP
(n = 434)
(n = 214)
(n = 179)
1. Kollef MH,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388-94.
三、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
❖与敏感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细胞膜
喹诺酮类 DNA拓扑异构酶Ⅳ/促旋酶
细胞壁合成 糖肽类 ß-内酰胺类 磷霉素类
叶酸代谢 甲氧苄氨嘧啶
磺胺药物
THFA
DNA
Ribosomes 核糖体
DHFA
细胞壁
50s核糖体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PK/PD的差异
VAP患者上皮细胞表面衬液(ELF)浓度
穿透 (%)
利奈唑胺*1 万古霉素*2
100
18
ELF 平均浓度 (µg/mL) ND
4.5
ELF峰浓度 (mg/L)
14.4
ND
ELF 谷浓度 (mg/L)
2.6
ND
ELF: 上皮细胞衬液; ND: 没有资料 *在每个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达到血清谷浓度在1520 mg/L
35.5
(22/62)
P < 0.01
20
0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MRSA肺炎
9
利奈唑胺(斯沃)治疗院内MRSA肺炎患 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100 90 80 7% 70
17%
80.0%
7
利奈唑胺治疗院内MRSA肺炎的疗效显著 优于万古霉素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100
斯沃
万古霉素
80
60
53 52.2
40
51.5 43.4
59 35.5
20
P = NS
0
所有患者
(221/417) (202/387)
P = NS
金葡菌肺炎
(47/92) (39/90)
P < 0.01
MRSA肺炎
(36/61) (22/62)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8
利奈唑胺治疗院内MRSA肺炎的疗效显著 优于万古霉素
两项随机双盲革兰阳性球菌院内肺炎研究的
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100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80
59
60
(36/61)
40
屎肠球菌(万古霉素敏感菌株)
无乳链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MRSA)
肺炎链球菌(包括多重耐药菌株 [MDRSP]*)
化脓性链球菌
嗜血葡萄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 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对下列2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包括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 酯类、四环素和SMZ/TMP。
4
1. 斯沃说明书。
利奈唑胺:肺泡上皮衬液(ELF)高于血浆浓度(n=25) 4小时 64.3ug/ml VS 7.3ug/ml 穿透率(%) 880% 12小时 24.3ug/ml VS 7.6ug/ml 穿透率(%) 320%
13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62.2
21.2 P = 0.01 MRSA VAP (n = 70)
11
与替考拉宁比较,治疗ICU中革兰阳
80
72.8
60
70
66.2
51.1
成功率 (% )
40
20
P = NS
0
临床
(71/90)(67/92)
P = NS
微生物学
(49/70) (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