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用。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20世纪的杂志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首先,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大众化杂志纷纷出现
明治时期:《雄辩》《讲谈俱乐部》 1914年:《少年俱乐部》 1916年:《滑稽俱乐部》 1920年:《现代》 《妇女俱乐部》 1923年:《少女俱乐部》 1925年:《国王》 1926年:《幼年俱乐部》
编辑 经营
编辑:
通讯、政治、 社会、学艺、 对外 ……
经营:
广告、销售、 会计、印刷、 出版 ……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03年,6月《,大《阪大每阪日朝新日闻新》 首闻先》从、一美《战大国前阪进,每口日日高本新速各闻轮报》转普、印遍《刷使时机用。 的而事是后新马,报里各》诺报以尼也及轮竞“转相电印 从 通刷 国 ”机 外 经。 购 与但 入 邮速 先 政 度进部已的交经印涉日刷,渐设获无备准法。在适从大应 阪20日 和年益 东代增 京起长 质,的 检日 社本架已会设经需专能求用。电大话批线量。的与生此产同新时闻,用许纸, 并多铸报造社各还种安型排号专的人铅 培字 训。 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驻派记者、特别合同: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以知识界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杂志也有所增加。
1895年1月创办的《太阳》杂志,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899年问世的《中央公论》后来居上,很快取代《太阳》的位置 一战时期该刊提倡民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知识界影响巨大。 作为指导性言论机关,《中央公论》声誉日增。 在此之后,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杂志纷纷问世。 如:《改造》《解放》《社会问题研究》
由政府一手操控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制定了日本的“记者 规章” 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1940年5月,在内阁情报局下设立了新闻出版用纸统制委员会, 对新闻用纸及其他资材使用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不接受合并的报 纸,消减或断绝其纸张来源。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定新闻法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如:《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 法》《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战时刑事特别法》《新 闻纸等刊载限制令》《新闻事业令》等。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成立内阁情报局
内阁情报局: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职责:
(1)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 织宣传 (2)根据“国家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3)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战以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 这样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 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2
压制言论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
发 行 《量 万: 朝 报万 》份
12
19047年 全国首位:
《大《阪报每知日新新闻闻》》
发行量:230万份
Fra Baidu bibliotek
《大阪朝日新闻》
一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 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 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发行量大增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20世纪的杂志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首先,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大众化杂志纷纷出现
明治时期:《雄辩》《讲谈俱乐部》 1914年:《少年俱乐部》 1916年:《滑稽俱乐部》 1920年:《现代》 《妇女俱乐部》 1923年:《少女俱乐部》 1925年:《国王》 1926年:《幼年俱乐部》
编辑 经营
编辑:
通讯、政治、 社会、学艺、 对外 ……
经营:
广告、销售、 会计、印刷、 出版 ……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03年,6月《,大《阪大每阪日朝新日闻新》 首闻先》从、一美《战大国前阪进,每口日日高本新速各闻轮报》转普、印遍《刷使时机用。 的而事是后新马,报里各》诺报以尼也及轮竞“转相电印 从 通刷 国 ”机 外 经。 购 与但 入 邮速 先 政 度进部已的交经印涉日刷,渐设获无备准法。在适从大应 阪20日 和年益 东代增 京起长 质,的 检日 社本架已会设经需专能求用。电大话批线量。的与生此产同新时闻,用许纸, 并多铸报造社各还种安型排号专的人铅 培字 训。 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驻派记者、特别合同: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以知识界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杂志也有所增加。
1895年1月创办的《太阳》杂志,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899年问世的《中央公论》后来居上,很快取代《太阳》的位置 一战时期该刊提倡民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知识界影响巨大。 作为指导性言论机关,《中央公论》声誉日增。 在此之后,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杂志纷纷问世。 如:《改造》《解放》《社会问题研究》
由政府一手操控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制定了日本的“记者 规章” 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1940年5月,在内阁情报局下设立了新闻出版用纸统制委员会, 对新闻用纸及其他资材使用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不接受合并的报 纸,消减或断绝其纸张来源。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定新闻法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如:《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 法》《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战时刑事特别法》《新 闻纸等刊载限制令》《新闻事业令》等。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成立内阁情报局
内阁情报局: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职责:
(1)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 织宣传 (2)根据“国家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3)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战以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 这样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 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2
压制言论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
发 行 《量 万: 朝 报万 》份
12
19047年 全国首位:
《大《阪报每知日新新闻闻》》
发行量:230万份
Fra Baidu bibliotek
《大阪朝日新闻》
一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 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 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发行量大增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