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和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早期的龙纹,如汉代的龙,通常呈现出强壮、粗犷、奔放、豪迈的特点。
龙的体态修长,动作有力,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开放性。
到了唐代,龙纹开始呈现出丰满圆润的特点。
龙的身躯变得挺拔健壮,鳞片由鱼鳞状变为网状,显得更加精美和细腻。
同时,龙首的双角也变得多分叉,口角加深,显得更加威严和神秘。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唐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到了宋代,龙纹的风格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龙的形象开始规范化、固定化,龙的体态变得丰腴,鳞片多用鱼鳞纹,四肢有所缩短,爪子也变得锋利有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宋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总的来说,历代龙纹的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从汉代的粗犷豪放,到唐代的丰满圆润,再到宋代的规范固定,龙纹的形态和风格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龙的神秘、威严和崇高。
这些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浅谈龙纹在陶瓷中的装饰及其发展演变
学 而思之
21 0
浅谈龙纹在陶瓷 中的装饰及其发展“ ’的起 源,除 了原始 宗教 与巫术 的原 因外 , 龙’ 博 物 院 陈 列 的 越 窑 刻 龙 花 纹 还 与图腾 崇拜有一 定的联 系。在 漫长的远 古岁 月中,动 物 张咀 、 昴首 瞪 目,体 态 强 劲有 力 。 图腾 形象与其 它原始 宗教 中动物 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 ,形 宋 朝 时期 : 成 了原 始 的龙 形 象 。 北 宋磁 州 白地 黑 花剔 花瓶 ,是 宋代龙 纹 的代 表作 。 “ 龙” 变成真正 的龙 纹 ,约在 商代。一个 突出标 志是 其龙 欠身仰望 ,龙 颈后抽 ,龙 头仰起 ,龙足徐徐后 掣 ,腿 龙开始有 了角 ,只是形 态多样 。或如长 颈鹿 角呈锥形、或 前 的火苗被 龙腿 后拖 而表现 出飘 曳感 。情态之真和动 态之 似绵羊 角向后 卷等。 商代人 又把 象 、虎 、猪 、鳄等动物 的 活 ,与中 国传统 审美习惯 以 “ 气韵 生动”见胜 的准 则一脉 不 同器官加到龙的身上 ,从 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 奇。 相承 。宋代 郭若虚指 出画龙要 掌握 “ 三亭 九似 ”。九似 , 《 文 》解释龙 字说 “ ,鳞 虫之 长 ,能幽能 明,能 指 角似 鹿 ,头 似 驼 , 眼似 鬼 ,项 似 蛇 ,腹 似 蜃 ,鳞 似 鱼 , 说 龙 细能 巨,能短 能长 ,春分 而登 天 ,秋分 而入 渊”。传统装 爪似鹰 ,掌似虎 ,耳似 牛。三亭 ,则是 对脖亭 ,腰 亭,尾 饰 图案 中龙 纹图案的普遍 出现 ,反 映 了人们 对超 自然力 的 亭三 处加 以 强调 。 崇 拜 以及 对 神 人 领 袖 的 崇拜 。 宋代龙 成 为统 治的 象征 ,皇 帝 用五爪 龙 ,亲王 用 四 龙在我 国古代 工艺 美术品上的 出现应 以陶器为最早。 爪龙 。龙 的形 象也 多起 来 ,有 立龙 、侧 龙 、升龙 、降龙 最新考古资料证 明, 内蒙古敖 汉旗 兴隆寺 出土 了距今 六千 等。这 时期御 用瓷的最 明显标 志就是打上 了龙 的烙 印。 宋 至七 千年的刻有类似 龙纹的 陶瓷,在甘 肃发现 的新石 器时 代 虽然 规 定 民 间 不 准 用 龙 ,但 在 民 间 瓷 器 上 还 是 可 以 见 到 代仰韶文化庙底 沟类型的一件 彩陶瓶的 外腹上 ,绘有一只 龙 纹。 宋代磁 州窑 白地 黑花龙 纹瓶 , 中间的行龙 张咀怒 圆首、圆眼、张 口、身折 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 。 目,须鬣舞动 ,矫 健凶猛 ,空间衬以 两朵 云纹 ,宛如腾 云 商周 时代 : 驾 雾。构 图浑朴活泼 ,与 官窑瓷器上那种凝 滞呆板 的龙相 青铜器上的龙纹 图案十分丰富 ,但 以龙作青铜 器上的 比 .格 调 绝 然 不 同。 装饰 图案最早只见 于商代 后期 ,而商代 中期的 陶器上 仍然 元朝时期 : 用龙 纹装饰 ,可见 商代 青铜 器上的龙纹 应源 于陶器。商代 元代 以前 的龙 纹 ,四足 大 多是 三爪 形 的。唐 代 长陵 后期 的白陶器的胎质 细腻 洁 白,器表 多刻印龙纹 ,无论从 的 两 巨幅 行 龙 纹 ,前 足 三 爪 ,后 足 四 爪 。 元 初 龙 袍 上 流 行 造 型还是 纹饰看 ,均是模 仿 同时期 的青铜 器 ,这充分反 映 缠 身大龙的花式 ,四足均为五爪 。称 五爪 者为龙 ,五爪 以 了各 种工艺品之 间的相 互联 系。商周 陶器上的龙纹通 常称 下 ( 四爪及三爪 者 )为蟒 。元代 和明初的龙纹 ,上嘴 唇明 为蟠龙 、螭或夔龙 ,特 点是 龙身肥胖 ,有双角 、四肢 ,作 显拉 长 ,向上翻翘 ,这一特点颇 与五代辽 墓 出土 的龙 形相 奔跑 状 或 盘 旋状 。 似 。明初 ,龙的上唇 已比元代加宽加厚。 战 国秦 汉 时期 : 从元代始 ,景德镇逐 渐成为全 国的制 瓷中心 ,生产 的 开始较 多使 用堆 塑、捏 塑、合模 等方法制作立体形 象 卵白釉 瓷、青花 瓷及 釉里红瓷等 多用龙纹 装饰 ,元代规 定 的龙 。往往 装饰 在器物 的颈、肩等部位 ,使 器物的 实用性 臣民不准用双 角五爪龙 ,这种情 况在 景德 镇湖田窑遗址 出 与装饰性 产生有机结合 。在 浙江义乌 曾发现 一件西汉 中期 土的卵白瓷上有充 分反 映 ,遗址 中出土的卵 白釉 高足杯 内 原始 瓷壶的耳部堆塑一龙 头 ,鼓睛 突 目,两 角卷 曲,十分 部 有印花五爪龙 纹的 ,应为 当时的官用瓷 器,但也有 印三 精采 。这 一时期的 陶器上还 开始 出现彩绘龙 。龙纹也 开始 爪 、四 爪龙 纹 的 , 当 为 民 用瓷 器 。 明 清 时期 : 用于建 筑上。战 国时 燕国的半 瓦当上就有刻 印双龙纹和单 龙纹的。 明清时期 ,在是最 高封 建权 威象征的思想更加 突出。 战国时期的龙纹 ,角和 四肢伸 长 ,龙爪清晰可数 ,作 明代初期 ,景德镇设有 专 门的 “ 器y ”。明清 时期各 个 御 - 奔跑状 ,或双龙相 对峙。通 常为四足 、三爪 、双角 ,长身 朝代 的瓷器上 ,无论是 单色釉 、还是 青花 、五 彩、斗彩 、 躯 ,全 身布满鳞片 ,鼻面 上归拢皱纹 ,两眼 外凸有神 ,这 珐琅彩 、粉 彩器上 ,龙纹 图案 比比皆是 。尤以明代嘉靖 、 些特征在 汉代 陶瓷器上 可以清楚看到 ,大致 可 以说 已为后 隆庆 ,清代康 熙居 多。 瓷器上所绘龙数 ,一 、二 、四、五、九数 目不等。从 代的龙形奠定 了基础。 隋 唐 时期 : 龙的姿 态上看 ,根据 宫廷 器物使 用性能和 实用要 求 ,有正 龙 的地位 因象征 皇帝而 日 益尊贵 ,灿烂 的盛唐文化 , 龙 、团龙 、盘龙 、升龙 、降龙 、行龙、飞龙 、侧 面龙等 ; 使 龙纹 图案 充满现代生活 气息和激 动的精神 气魄。西安 出 根 据龙 与其他 图案的搭 配,有云龙 、出水龙 、降水龙、 赶 土唐 代刻花银碗 器底 装饰的蟠龙纹 , 身蜿 蜒蟠绕 ,结构 珠龙 、穿花龙、捧字龙 、龙凤等 。 龙 明清瓷器上的龙 图案 ,多以云纹 、海水相陪衬 ,通常 分明 ,角、毛 、鳞、须 ,意 态丰满 ,标志 着龙这 一纯属幻 想虚构的 艺术形象 ,已臻 完美成熟之境 称之 为海水云龙 纹 ,采用云海相 陪衬 象征 着封 建帝王的” 陶瓷 器上的 龙 多为雕 塑龙 ,象隋代 的 白釉龙 柄鸡 头 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 ;四海之 内,唯我独尊” 的威严气势。 作者单位 :方漫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院 ; 乐明亮 景德镇 壶、唐 三彩双龙耳瓶 等。唐代 南方 仍在 烧造堆 塑瓶 ,龙是 ( 堆 塑瓶 上的主要神 灵。唐代瓷器上 最精 彩的龙应是在 故宫 陶瓷学院 )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
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
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
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
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
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
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
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
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
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
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马圣(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关键词:龙纹,起源,发展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玉龙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
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
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
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六) ▲图1 魏晋南北朝龙凤形⽟佩 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 ▲图2 唐代龙纹铜镜 ▲图3 唐代龙纹⽟璧 上海博物馆收藏 ▲图4 唐代圆雕青⽟龙⾸ 陕西西安东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出⼟ 吴念亲:著名⽟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七.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阶段,故这⼀时期的墓葬出⼟的⽟器很少。
从迄今为⽌出⼟的少量龙纹⽟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的龙凤形⽟佩,⽟呈青⽩⾊,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成,龙曲颈卷⾝,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与龙⾸相背。
⼋.唐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其间国⼒强盛,经济繁荣,⽂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唐代⽟龙纹特征鲜明:龙⾝若蛇,躯⼲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腿关节处多有⼭⽺胡⼦状的腿⽑;龙⽖肥硕,为三趾,⽖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张,嘴⾓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部呈树叶形;龙⾓主要有分叉⾓、尖⾓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件龙纹⽟璧是此期龙纹⽟器中的代表之作(图3),直径9.6、孔径3.7厘⽶,⽟质青⽩,晶莹光润。
扁圆形,⽤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浅浮雕团龙,其⾓、眼、发、嘴、须等⽤阴刻线琢成,满⾝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有翼,腿弯曲处有⽑,三⽖,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焰珠,另⼀⾯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阴线刻成扇状。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1361010704姓名:周颖怡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龙当成了是神威和力量的象征,对其加以崇拜,又由于吉祥观念的驱使,人们把龙奉为吉祥神物,加以信仰、礼奉,并给与各种形式的表现。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不管是在建筑、服饰、瓷器、雕塑、绘画等都有龙纹的特殊文化。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龙纹的形成。
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本能地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猛兽与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生存较量,为了便于识别,每个氏族都确立用一种图样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也就是氏族图腾。
在氏族社会中,古人崇拜大自然,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于是就把大自然中的各种强者的神物形象画在旗帜等物体上,以求其保护和精神上的寄托。
图腾还有用来显示自己氏族强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大的氏族征服吞并了其他氏族,同时也吞并了这些氏族的图腾纹样,选取某些优秀的部分重新组合在自己的图腾纹样中。
如以蛇纹为图腾的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吸取了其它图腾的鹿角、鹰爪、鱼尾等,经过不断变化,就形成了龙的原始形象,也就是原始龙纹。
2.商周时期——龙纹真正形成。
原始龙纹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大约是在商周时期。
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
青铜器作为沟通各种神灵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各种灾害。
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龙的起源
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远 古代,我们的祖先把各种凶猛的野兽(蛇、 虎、鹰)等作为部落的标志,并把它们视为 一种神灵、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供奉、去 崇拜,甚至把神灵视为自己的祖先。经过千 百年历代变迁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各 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物,祖先称之为 “龙”。
龙的历史名称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 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 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 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 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远古龙纹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西汉时期的龙:和我们现在的龙基本是一致的,它 聚集了其它动物和蛇、虎、鱼等各自物点,先分离、 再重新组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头大,眼巨、牙齿锋 利、蛇身、鱼鳞、张口、且开始有肘毛、有双冀可 以飞腾。身体造型已经具备了艺术美感、其体态生 动、气氛威猛、豪放。 唐朝时期的龙:不仅追求造型完美,而且强调龙的 生动传神。《画龙点睛》这一典故就来自唐朝。相 传,南梁画家张僧繇画了四条龙,为其中两点了眼 睛后,它们竟破壁而出,腾云飞去,这也充分体现 了唐朝时期的龙是非常有神韵的,这一时期,鱼化 龙的图案也颇多。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中国陶瓷上龙纹的演变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里代表阳。
封建时候,龙是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廷、龙宫、龙袍等。
新时代晚期,龙的雏形开始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题虚拟的想象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从商代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
龙纹作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有单纯的龙纹也有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等。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在陶瓷制作上使用了龙纹装饰,这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存在密切关系。
到了商周时期,龙纹依然频繁出现在各种陶瓷器物上。
元代时期龙纹的制作工艺水平发展到了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龙纹制作发展至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形象,龙的上颌部位出现了两根须子,同时龙纹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翼龙、正面龙、立龙、莲池龙、花间龙等。
商周时期陶瓷上的龙纹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的鳞虫形态龙,一般这种龙纹为一首二体型或二首一体形;另一种是眼睛圆睁,有肢体有爪子,身体像动物身体,尾巴卷转的兽体型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龙纹都是兽体的,爪子有三个脚趾,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
秦汉时期,出现的龙纹形象是头像牛头,有须子,大耳朵,龙角细长对称,身体为蛇形,有翅膀,脚上有爪子,身体附壁,“珠联璧合”一说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的龙纹形象是龙头有两个分叉的角,口角比前朝明显加深,上颚较长,上唇长而向向上翘起,过去圆形的龙眼变成凤眼,蛇身变得丰盈健硕,此前身上的鱼鳞片变成了斜方格形的网状鳞片,龙爪也从原来的兽爪变成鸟爪,爪子上的指甲的绘成略弯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锋利。
到了宋代,龙纹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龙纹形象都为蛇身,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都长有羽毛,龙爪上脚趾三至五个不等,龙头上有龙角、龙发和须子。
古代时候,龙纹大体相似,为做区分,元末时期,官方出台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纹,元末以前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只能为官方使用。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龙凤纹样发展历程简述
龙凤纹样发展历程简述龙凤纹样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非常重要的纹样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装饰。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龙凤纹样最初出现在宫殿建筑中,作为帝王的象征,具有祥瑞吉庆的意义。
唐代的龙凤纹样作为一种吉祥装饰,主要表现为龙和凤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和装饰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的龙凤纹样逐渐丰富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宫殿建筑中,而是出现在更广泛的建筑和装饰中。
宋代的龙凤纹样不仅保留了唐代的基本形态,还加入了更多的图案和元素,展现出更加细腻和精美的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王朝,蒙古族在龙凤纹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的龙凤纹样在保留了宋代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蒙古族纹样和元素,展现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王朝,对龙凤纹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龙凤纹样在保留了元代的特点基础上,更加注重纹饰的美观和装饰效果。
明代的龙凤纹样不仅在建筑装饰中广泛应用,还出现在绘画、雕刻和服装等领域。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朝代,对龙凤纹样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清代的龙凤纹样在保留了明代的基础上,更加精致和华丽。
清代的龙凤纹样具有浓厚的宫廷风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龙凤纹样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非常重要的纹样之一。
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丰富多样化,并与蒙古族、元代和明代等其他族群和时代的文化风格融合。
龙凤纹样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含义,以及精美的装饰效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雕刻和服装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三代龙纹简析
•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 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 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
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
浅谈古代龙纹
姓名;王战凯
405宿舍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
义,我们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文化 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展现出中华民族 特有的魅力。
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
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在早期, 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 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 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 空飞翔。
这是大明宣德年 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 其口径有40公分,五 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 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 发,矫健威猛,既有 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 器装饰上霸道。
龙纹艺术在中国经传承
了几千年,它有着独具特色的 魅力。在未来它会被我们传承 并发扬光大,龙纹会以不同的 形式不断发展,达到一个更高 的艺术层次,并伴随着中华民 族一直 发展下去。
中期
•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 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 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
晚期
•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 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 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 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 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还 有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
•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
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龙成 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 国文化的象征。
• 龙是一种动物,一种被中国人视为神 圣且又神奇的动物。 龙,可以喷云吐雾,纵横天下;可
以呼风唤雨,福萌国民。中华儿女将 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千秋万代,始 终对龙充满了崇高的敬仰。
由于人们对龙的喜爱,龙纹 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龙纹艺 术,使我们民族母体文化中别具 特点和生气的一部分,使我们心 灵触角伸向亘古的根。
人们创造它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它、 装饰它、膜拜它。在古老的东方 流传着各种美丽的传说,可谓一 龙一世界。
云南昆明太和宫金殿隔扇门裙板浮雕团龙(石雕)
北京雍和宫匾额上木雕二龙戏珠,二龙栩栩如生,动态舒展灵活。(木雕)
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万仞宫墙上的一条巨龙正张口泄水,直冲 龙门中心,画面洋溢着动感,张扬着力度。(砖雕)
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
,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
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
,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
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 纹所独有。
瓷
器
明 朝
上
宣 德
的
青 花
龙
云 龙
纹
纹
捧
盒
元代青花瓷器:云 龙纹象耳瓶,英国伦敦 大学亚菲学院斐西瓦 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藏 。
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
震撼天地之威。
•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
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 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
瓷器龙纹概说
•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 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 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 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 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 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 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 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 传入中土有关。
这是永乐青花 海水五龙纹碗, 这件青花瓷器以 淡雅的浅蓝釉绘 画水波纹,龙纹 以浓艶鲜明的深 蓝精描。龙目瞠 眼张口,怒髪冲 天,鋭爪狂张, 姿态威武矫健, 乃明初彰显国运 的力作。
这是大明宣德年 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 其口径有40公分,五 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 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 发,矫健威猛,既有 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 器装饰上霸道。
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
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
•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
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
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
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
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 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
龙纹在瓷器上的应用
• 龙是中国最神秘的一种动物,没人见过其具体什么样;但龙纹是陶瓷 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 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 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 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 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
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
南北朝青釉莲花尊
•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 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 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 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 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 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 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 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 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 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 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 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 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 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 威象征的发端。
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
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
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
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
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
毛现象十分普遍。
•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 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
• 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
龙纹的分期
•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 、晚三期。
• 东汉至唐为早期。 • 五代至元为中期。 • 明清为晚期。
早期
•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 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 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 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 化不大,龙爪似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