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转型和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然而,这些努力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一、农村转型的背景和必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逐渐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大量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需要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改造。
此外,农村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需要农村转型的支持和推动。
二、农村转型的主要措施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转型的重要措施,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农村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措施。
通过促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等。
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水平。
三、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够高。
在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方面,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等因素较大程度上影响收入水平,农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不少农民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缺乏先进技术,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较低,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3.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农民难以维持生计和增加收入。
四、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方法1.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技术研发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作为社会中最基层的一群人,也在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农民民意表达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民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的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农民而言,他们的民意表达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决策,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本文就对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一、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1.信息不对称农民民意表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社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缺失或者不准确会给政府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农村发展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缺乏表达渠道农民民意表达的第二个问题是缺乏表达渠道。
在现代社会,民意表达的渠道非常多,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网络的不普及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很多农民并没有合适的表达渠道,他们的声音很难被政府听到。
3.缺乏参与意识农民民意表达的第三个问题是缺乏参与意识。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权利,只有通过参与,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但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并没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自己没有必要参与其中。
二、对策思考1.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中心、推广农村信息化技术等方式,让农民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农村发展的情况。
2.建立多元化的表达渠道针对缺乏表达渠道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表达渠道,让农民有更多的表达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农民意见箱等方式,让农民的声音得到更好的传达和反映。
当代社会的城乡差距问题与解决方案
当代社会的城乡差距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问题逐渐凸显。
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和农村两个社会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还涉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方位思考,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城乡差距问题的表现1. 经济收入差距经济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问题的主要表现。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而城市居民则较高。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672元。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也明显比城市多。
2.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城乡差距问题的另一表现。
农村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地方乡村医疗、教育等设施不完善,导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 就业机会少城乡差距问题中还表现出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少的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相对单一,就业岗位较少,而城市则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岗位和服务行业。
4. 教育水平不均教育水平不均也是城乡差距问题的一大表现。
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家庭为了省钱甚至不送孩子上学,导致很多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过基本的教育。
二、城乡差距问题的原因1. 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各种都市圈、城市群;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依然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相对落后。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资源和优质公共服务。
2. 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造成城乡差距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当代中国,很多富人或城市精英掌控着大量财富,而贫困地区的居民则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的农村地区和城乡劳动者往往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这个问题导致了很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水平落后。
3. 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解决当代农民问题的路径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30作者简介:盛延云(197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解决当代农民问题的路径探析盛延云1,王娇2(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113001;2.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辽宁抚顺113008)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农民问题。
邓小平强调:农民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1]。
并指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1]78。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手段农民负担是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向农民征收的一切税费,包括税收、农村义务工、乡统筹村提留和劳动积累工以及集资、摊派、罚款等统称之为农民负担。
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进行了“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税收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负担依旧沉重,增收困难。
目前农民负担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屡禁不止,比如一些农村自订“土政策”,以罚代法,以罚代工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是各种变相提高国家规定限额的现象常有发生,如一些乡、镇不按国家规定的收取比例,多收取乡村提留款、虚报上年收入水平。
三是收费管理混论,名目繁多。
如微机管理费、民兵训练费、户口工本费、计划生育费等。
如农村中小学向学生收取学费、辅导费、定资料费等;四是农村中非生产性费用开支过大。
比如网络教育费硬性摊派,招待费过高。
当代农民维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是宣传 。无论是在农村的集贸市场上 ,村镇干部 前往
使 得进城 之后 的农 民工 始终 无法摆 脱 自己是 “ 民”的 身 收费的入 口处 ,还是在一定组织 的群众大会上 ,农 民组 织抗 农 份 ,从而造成 了事实上的城乡不平等 。因此当前应彻底打破 争宣传 的形式 很多。用高音喇叭宣读 中央减轻农 民负担 的文 城乡隔离的制度 安排 ,实行农 民和居 民同等待遇 ,放松对农 件精神 ,或者将文件抄录张贴在公共场所 , 甚至散发有 关政 村人 口向城镇转 移 、落户的限制 ,安排农 民工的福利和社会 策的宣传 传单 ,还有的以放 电影 、耍龙灯 、闹社 火 、搞 宣传 保障 ,同时增加 对农 民在公共卫生 、社会保 障、基本 医疗 等 车等形式吸引群众 ,借机宣传 中央政策。
外 向型经济为农 民进城务工经商 提供 了机遇 ,国家产业 政策 资的支付更是拖 欠不在话下 ,劳务分包 企业 、建筑企业和建 开 始实施调整 ,部分农业劳 动力迅 速转移到非农部 门 ,生机 设单位之 间的债 务链环环相扣 ,羊 毛出在羊身上 ,损失最终 勃勃快 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吸纳 了大量劳动力 ,传统 的农 民已 仍然转嫁给 了农 民工 ,使得农 民工处 在债务链的最底端 ,成
成为惯性 ,最终造 成企业 间债务链膨胀 ,导致了三角债 、多
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 头债 。金融机构 对这 样的企业总是敬 而远之 ,无法形成正常
中 ,沿海城 市开放程 度不断提 高 ,外 资持续涌 入 中国市场 , 的信贷关系 。这 些企业对金融机构 尚且 如此 ,对于农 民工工
I 民 同瑟 1 农 ’
农盈 经 济
2 1, 0 26 , /
当代衣民雏杈 同题分祈&对策嘶毙
当代中国农民的出路
当代中国农民的出路一谈及到中国的农民,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
黝黑的皮肤,朴实的穿着,以及一张无比真诚的面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为吃苦耐劳,占中国总人口百分比最多的劳动群体如今却不得不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
首先要提的便是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
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农民的生活堕入更黑暗的底层。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民总数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城市人口还不足百分之二十。
我国20%不足的人却占有80%以上的财富,80%以上的人拥有的财富还不足20%。
而贫富家庭间收入差距由1996年的3.77倍,扩大到2000年的5倍以上。
1996--2000年,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1.2%,最高收入人群的增长率高达9.3%,两者间距离以8.1%的速度迅速拉大。
这些数字让人震惊。
举一个我的好友的亲身经历:她和父母回到农村的老家,因为家里没有足够的油做饭就去小卖部买了一整桶,然而这却引得当地人家家户户来围观。
后来她得知,在那里从来没有哪家人买过一整桶油!听完这个故事后,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在如今这个看似物质丰富的年代,竟然还有人不能买一整桶油!然而这是真实的,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人过着我们想象不到的生活,而这群人恰恰就是最为老实憨厚而又辛勤的农民。
社会使农民的生活状况处于如此尴尬的状态下!而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设法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起码上他们能不至于忙碌一整年却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现在我国已免收农民的土地税了,这一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农民,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农村普及科学种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说到提高农民收入就不得不想到成千上万的农民工。
每年,这些流动大军穿梭于中国的各大城市间。
北京一年就有上百万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农村。
这些人为了不再忍受家乡的潦倒生活,背井离乡甚至拖家带口的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在这里他们同样会遇到不计其数的问题。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
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1. 引言1.1 当代乞丐问题的普遍性当代乞丐问题的普遍性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乞讨现象越来越常见。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乞讨者,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持一个碗或者一张写有求助语句的纸板。
他们或蹲在路口,或坐在桥下,向过路的行人讨要一点施舍。
乞讨现象并不仅限于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乞讨的现象。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土地资源匮乏,一些居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乞讨来维持生计。
乞讨已经成为一种各地都面临的社会问题。
乞讨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人们对于乞讨现象的态度各异,有的人认为乞讨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谴责;有的人则认为乞讨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
无论如何,乞讨问题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1.2 人们对于乞丐的矛盾情绪人们对于乞丐的矛盾情绪主要表现在对乞丐的理解与同情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很多人对乞丐感到同情和怜悯,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帮助和关爱。
这种看法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希望能够帮助这些贫困者改善生活状况,缓解他们的困境。
也有很多人对乞丐抱有不解和厌恶的态度,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负担,是寄生虫,是不劳而获的行为者。
这种态度可能源于对乞丐乞讨行为的不理解和不耐烦,也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秩序的担忧和对个人安全的考虑。
这种矛盾情绪使得人们在面对乞丐时感到矛盾不安,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们。
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乞丐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争议。
2. 正文2.1 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当代乞丐问题的存在,与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密不可分。
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乞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的边缘,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
这种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使得一些人陷入了乞讨的困境。
当代农民发展现状分析
当代农民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当代农民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当代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农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农民通过增加种植业的规模、发展养殖业、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产业,并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实现了增收。
其次,当代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替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技术。
农民的劳动强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一些农民也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模式中,采用科学管理、精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当代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教育的普及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增强了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他们更加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当代农民参与农村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会逐渐增加。
同时,一些农民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民通过积极参与,提高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权益的保障。
总体来说,当代农民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然而,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农村发展。
当代农民生态意识问题
当代农民生态意识问题研究摘要: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
文章就当代农民生态意识存在问题入手,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农民;生态意识;问题研究1 农民生态价值意识缺乏生态价值意识,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追求以及对生态环境利用的价值尺度。
自然界任何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大自然必会对人类加以“报复”。
只有合理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开发,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笔者在此次调查期间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农民普遍生态价值意识缺乏,绝大多数农民只注重自己眼前利益而忽略对环境的可再生保护。
其中再被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土地的使用的”,有71.2%的人回答“只要有收益,不在乎土地的使用寿命”。
可见,人们在对待某些环境问题时优先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通过对农民生态意识的调查,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只有对自然合理的,有节制的利用,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范家村、篡集村两地农民生态意识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农民的生态价值意识缺乏。
2 农民生态科学意识匮乏生态科学意识,是一种要求人们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实践生产、生活的思想方法。
生态科学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笔者通过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在进行日常生产的同时不注重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日常工作,出现了宁可多次多金雇佣劳动力作业也不愿一次性投入购买设备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现象,例如在此次调查中问道“您家里是否在使用沼气”,有近半数的农民选择了“用不用无所谓”可见,农民的生态科学意识匮乏,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运用科技的手段在能有效利用废弃资源的同时既能保护环境也能节约支出。
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职业能力探讨
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职业能力探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生存现状却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职业能力发展,以期为农民工问题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1.艰苦的工作条件农民工通常需要承担体力劳动,如建筑工人、清洁工、家政服务等。
这些职业的长期劳动条件让农民工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而且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劳动保险、职业健康等,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失去。
长期缺少必要的健康保护,不仅让当代农民工的身体状况受到影响,也容易阻碍他们用劳动获得更好生活的愿望。
2.低收入水平当代农民工的收入较低,这是他们生存现状的主要表现之一。
虽然不同职业的农民工工资会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他们的工资远低于城市居民和知识型劳动者。
对于那些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来说,低收入水平势必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3. 家庭困境由于不同的原因,如工作机会、社会保障等机制的制约,很多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享受到稳定、公正的待遇。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分居,很多农民工的家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抚养子女、老人看护等。
这些家庭困境让很多农民工的生存条件愈发艰难。
二、当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发展1.技术技能的提升由于职业技能是农民工获得高收入的关键,因此,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班的力度,使农民工掌握更多的技术操作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能够为当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变化的快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需要拥有一种超前的眼光和开阔的思路,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3.职业道德的提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能够反映出其职业能力因素之一。
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同样需要我们关注。
农民工能否具备积极进取、勤奋创造、诚实守信的职业标准,有关他们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引言:中国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从事非农劳动的农业劳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文化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现状分析1.1 工作时间过长,脱离文化社交农民工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且辛苦,常常需要在厂房、工地等艰苦环境中工作,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参与文化社交活动。
他们的生活重心主要放在工作上,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1.2 文化娱乐活动资源匮乏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缺乏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资源。
相较于城市居民,他们的周末和休假时间通常被用于休息或返乡,难以参与到文化娱乐活动中。
1.3 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由于教育的差异和缺乏机会,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导致他们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经常感到自己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因而缺乏自信和积极投入其中。
二、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解析2.1 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文化生活中常常缺乏发言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他们往往是群体性的集体利益代表,但在决策中往往被忽视或较少参与,导致他们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2.2 文化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由于经济上的限制,文化消费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维系生计和家庭支出,只能将文化消费作为次要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少有机会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3 城乡差距在文化领域的延续农民工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他们所面临的城乡差距在文化领域尤为突出。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更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应的文化参与机会也更多。
这使得农民工更加感受到自身与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中的差距和隔阂。
三、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建议与对策3.1 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了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有必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当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探究
当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探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农民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这个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农民工虽然参加了城市社会保险,但受多重影响,社保的实际覆盖率仍然不高。
首先,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没有户籍,住房凭“黑户”或“临时居民”身份在城市流动,不稳定,使得他们与享有相同保障的城市居民存在不平等待遇。
其次,由于农民工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资、工时等极易被用人单位操纵,导致其实际报酬远低于劳动法规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由于缺乏权益维护机构,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经常面临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
其次,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际制度安排也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的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但农民工参保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覆盖率较低,许多农民工在退休后无法通过养老金保障自己的生活。
其次,医疗保险制度的报销比例较低,导致许多农民工在生病时还需要自掏腰包。
再次,工伤保险制度缺乏有效的赔偿机制,许多农民工在受到工伤时往往无法得到很好的领赔资金。
此外,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率也较低。
这些问题提高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需求和实际困难。
农民工社保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劳动力市场分割;二是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行为因素,例如协商能力薄弱、投资咨询不足等等;三是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足,政策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民工的权益无法保障。
首先,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基本权利,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保待遇,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由于用人单位的不合法行为和农民工协商能力的薄弱,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深度解读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生活与心境
深度解读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生活与心境1. 引言在当代我国社会中,农民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他们来自农村,远离家乡来到城市打工谋生。
而其中一部分农民工被狭小的居住空间所限制,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棚区户,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困境。
本文将深度解读这些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生活与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扰。
2. 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生活棚区户勇猛农民工通常居住在城市边缘或工业区的简陋棚屋里。
这些棚屋条件简陋,通常没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和舒适的居住条件。
他们的居住环境差,生活水平低下,经济收入不稳定。
他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生活在边缘地带,饱受着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这些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很多时候无法与家人团聚,思乡心切。
他们在城市里辛苦打拼,同时也要承担着家乡的种种牵挂和责任,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易。
3. 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心境棚区户勇猛农民工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通常经历着挣扎、迷茫和孤独。
长期的高强度劳动使他们身心俱疲,对未来充满困惑和担忧。
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也许有人曾想过放弃,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他们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农民工的心境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影响。
他们常常被边缘化,缺乏与社会其他阶层的交流和沟通,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感到无望。
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却往往让他们感到无力和失望。
4. 我的观点和理解对于棚区户勇猛农民工的生活和心境,我深感同情和关注。
他们是辛勤劳动的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条件,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尊重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也应该从制度层面出发,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保障。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一、“三农”问题概述(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二)“三农”问题阐述(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二)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三)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二)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四、结语参考文献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摘要】:“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也是必然现象。
“三农”问题也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和当前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 是当前“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对策有: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切实增加农民实惠;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撤消乡级政府, 减轻农民负担;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三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一、“三农”问题概述(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从而出现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所导致的后果是农村务农的积极性下降,农业的经历投入和设备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人稀少。
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论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一、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的主体则是其中的农民,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50%,其中,根据统计,农民工的数量超过两亿。
虽然我过城镇化进程在不断进行,农村人口仍然很多。
在现在这个社会现实下,农业受歧视,农民的收入很难跟上物价的飞涨,而农民为了生存,出外务工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就很值得我们重视。
二、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权益保障三、正文1、概述当代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我的父亲同样是一个农民工,尽管我不想说,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现在,“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
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
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
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
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以上的种种原因促使我做了这次的暑期实践,调研其中的一个方面的问题,有关农民工的问题。
2、调研时间、地点、对象调研时间:2012年7月15日——2012年7月20日调研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办事处夏庄安置小区调研对象:安置小区部分民工3、调研过程由于时间较短,整个安置小区要建设的建筑较多,民工也比较多,所以只对一小部分的工人进行了解。
五天时间,在他们工作之余,调查到的民工有二十几人,对他们的生活,健康,家庭,内心有了初步的了解。
7月15日,第一天今天到的安置小区,在监理公司项目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参观了民工宿舍。
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要问题:
1.法治观念不足。
许多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法律法规的
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法律服务不完善。
许多农民在接受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服务
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法治教育薄弱。
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法律知识,对法律的认识和
接受程度不够。
4.法律保障不足。
许多农民在农村用地、土地流转、房屋拆迁、草原、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法律保障不足的问题。
对策:
1.推进法治宣传。
加强法律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敬法、信法的氛围。
2.加强法律服务。
完善法律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覆
盖率,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全面、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3.加强法律教育。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帮助农民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强法律保障。
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保
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今农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农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现状概述在当代社会,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地区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今农村地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人口流失与老龄化一方面,由于工资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艰苦以及机会有限,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种人口流失导致了劳动力短缺,使得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只有老年人居住在那里,这导致了养老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困境。
三、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提高效益、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大规模土地流转可能导致小农户失去土地和收入来源,使得他们陷入生活困境。
其次,土地流转往往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等。
因此,需要更好的政策和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与可持续性。
四、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农产品质量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不善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措施等原因,一些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并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并提高生产者的责任意识。
五、公共服务不足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距。
医疗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并限制了他们更好地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机会。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六、农民收入不高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使小农户失去了土地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
此外,缺乏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也限制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机会。
当代农民“范进”的困惑
到了考上研究生前 的单位——江苏技 独 木桥 ”的战斗 中胜 出 ,他 村 妇 女 ,不认 识 字 ,觉得 读 书 也赚 不 当时的升学率绝对不超过 1%, 来钱 ,当时把我 的书都扔 了,还烧 了 0 术 师 范学 院后 勤服 务 公 司 ,继 续 做 一 说 : “ 名临时工 , “ 知识没有改变命运 ”曾 我在班里学 习不是数一数二 ,但也是 部分 。 ”直 到 20 02年到 江苏 打工前 ,
无数赞誉之 声和前所未有 的荣誉 , 此次 好 , 不是 我擅 长 的 。 这 ”滕振 国外 表纯 再次受 到关 注 ,争议 、同情 、不解甚 至 朴 ,握手 时很有力 量 ,脸上 架着一副 眼 质疑之声渐起 。滕振 国感觉 自己现在就 镜 ,表 隋不多 , “ 这些年 ,我很 矛盾和 像个教材 , 时还是反面 教材 ,对此他 纠结 , 有 我找不 到 自己的位置 。 ” 并不介意 , “ 如果 我的成功经 历能给大
家带来经验, 失败经历能带来警示,我
不介意被 当作教 材和例子 。 ”
自考大专后 妻子扔掉 了他的书本
上 世 纪 九 十 年代 初 国 内兴起 自考 学 校 的 生 活 ,让 滕振 国学 习 梦重 后 ,滕振 国于 19 92年 8 报 了 自考 大 新 被点 燃 ,20 年 ,他 又 开始 了 自考 月 03 书 。滕振 国将奔赴厦门 ,继续为 自己 专 ,自此,除了种地、卖菜和做一些体 本 科 ,学 院 内一 位 老 师 曾给 滕 振 国介 的命运 而拼 搏。 力 活的临时工外 , 滕振 国每天都 给 自己 绍更高工资的工作 ,但滕振国推辞了, 安排 出 6 个小 时看 书 ,直到 19 年 婚 他说 自己要 学 习 ,在 学 校 工作 工 资 低 95 校 特意 到 汝 州 面试 滕 振 国 ,并 已 下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国贸 200807061050 徐成霞
当代农民工的问题
农民工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形成的一支新生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其中进城务工1.45亿人,这个规模,在国际上,只比印度、美国人口少,与印度尼西亚人口相当。
农民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农民工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大问题。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
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异地从事农业代耕。
视为代耕户。
代耕城市展中被丢荒的闲置农田。
)。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
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
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
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
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也是一个现实的时代,就因为如此,才使得权利的是否得到保护也要看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了。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农民的经济资源分配得少,社会地位明显不高,权利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了。
长此以往,问题就出来了,因为贫困所以就出来打工赚钱,想打工赚钱就必须得到很好的权利保护,而想得到保护就得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又因为地位不高,应得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打工也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就注定要接着贫困下去,就像一个无解的方程!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还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我们的农民工始终只是农民工,是我们话语里的“他”,是需要城里人帮助的“他”,而不是权利的受者――“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媒体为他们做代言,就算有的话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良知之士的见解能使几个人信服?媒体之语又有几分力道?或是出于良心,或是出于社会稳定的功利性,而真正想帮又能帮的又有几个?
只听说因为拖工资而致农民工示威游行或绑住欠他们工资的人的,而没有听说哪个“城市工”因此而做出如此“不可思议”“没有法律意识”的事的。
这都是因为什么?归根到底,因为农民工就是农民工,而城市工永远是城市工,两个不同等次的人,话说劳动是美德,无上下贵贱之分,但到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下与贵贱就出来了。
城市工遭“冤”时有“包青天”――仲裁委员会,工人委员会什么的协调机构,可当农民工比窦娥还冤时,能找的有谁?能帮的又有谁?求天不应,求地不灵,这就是当代的农民工,只有在某些人再也看不过去时,那些“无法无天”的行为才有些收敛。
而现在,路还是漫漫,农民工的权利问题仍然严重!改善住房条件成了农民工最迫切愿望;打工赚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过高的生活成本;教育开支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笔支出。
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
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就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
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任务。
一是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在工业内部,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多的优势。
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
而随着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望加快,从而为农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三是在继续鼓励中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沿海地区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从中西部农村进城就业的一些农民工,在异地经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
他们返乡创业,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特别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前景广阔。
因此,应在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和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促进农民工输出与回流创业的良性互动。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应实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
尊重创业,就是尊重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权利,保护其合法权益;因势利导,就是引导农民工服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选准创业门路;积极支持,就是把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凡是外出务工经商后返回家乡创办各类企业的,只要符合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并
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就予以鼓励支持;完善服务,就是强化服务理念,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遇到的突出问题,改善创业环境。
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工的要求,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城乡统一、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为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为劳资双方搭建平等谈判的平台,引导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对住房、教育、医疗、安全、娱乐等的需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保证他们享受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健全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
流入地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农民工所需公共服务经费,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采取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方式。
同时,督促企业和利益相关方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良性的财政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
三是公共服务要向困难群体倾斜。
公共服务政策应充分体现对农民工困难群体的优先和优惠,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机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坚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出生成长,实现本地化的诉求十分强烈。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城市昂贵的居住、生活成本,以及仍然存在的较高的迁移落户门槛等,使农民工实现本地化的难度很大。
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就要奔波于城乡之间,付出往返流动的成本;还要在家乡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影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造成在家乡投资建房而又常年闲置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影响产业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等。
因此,应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特别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农民工的问题将得到解决,社会将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