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4.2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1~18号元素的特点1~18号元素的特点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不列出。
1~18号元素的特点1~18号元素的特点【设疑】观察下表,思考: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了解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及化合价,探索出规律。
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学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设疑】观察下表,思考: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学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化合价逐渐升高。
当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数除了K层,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多能容纳8个电子数。
【设疑】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到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观察表格,思考问题。
总结规律无明显现象。
因为镁和冷水不反应。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现象。
与钠和水的反应相比,镁和水的反应难易程度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反应式:Mg + 2H2O ——Mg(OH)2 + H2↑钠的金属性要比镁大得多,所以与水反应钠比镁要剧烈得多。
所谓金属性就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被氧化。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向试管中加入2mL 1mol/L AlCl3溶液,然后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白色絮状Al(OH)3沉淀为止。
将沉淀分装在两只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2mol 盐酸,向另一只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
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Al(OH)3在酸或强碱溶液中都能溶解,表明它既能与酸发生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如下:Al(OH)3 + 3H+——Al3+ + 3H2OAl(OH)3 + OH-——AlO-2 + 2H2O金属元素的氢氧化物钠、镁、铝是金属元素,都能形成氢氧化物。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学生回答](填表)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主题一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够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
2. 教学难点: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干系,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元素周期表、实验图片和数据表格。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试管、烧杯、试纸、磁铁等。
3. 准备教学视频,包含周期表的形成和元素性质的实验演示。
4. 安排学生预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知道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怎样发现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2. 学习目标展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元素周期律,能够利用周期律推测未发现的元素。
3. 预习效果展示:请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表扬。
4. 走进周期律:了解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时所做的实验,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5.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元素周期律,以及周期律的具体内容。
6.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元素周期律,你能推测出未发现的119号元素的一些性质吗?(3)如何运用元素周期律钻研元素的性质?7. 效果展示:请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其他同砚进行补充和纠错。
8. 达标检测: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9.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意义。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主题一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了解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总结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元素周期表、图片、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视频、案例及实验。
3. 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元素,请学生列举出一些熟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2. 提问:同砚们知道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哪些规律吗?3.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
(二)新课教学1. 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横行代表周期,纵列代表族。
2. 介绍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并讲解同周期和同族元素之间的递变规律。
3. 结合周期表,讲解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4. 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的观点和变化规律。
5.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尝试总结出元素周期律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7. 分组讨论:在周期表中某些区域的性质变化规律。
8. 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探究效果和总结,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教室小结1. 回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
2.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历史发展。
2.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3. 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族和周期,并学会如何利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
4.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预测。
-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元素性质的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相关图片、视频。
- 元素周期表实物或模型。
- 化学实验器材(根据需要选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概述1. 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吗?它是如何形成的?2. 新课讲授:- 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其结构,包括周期、族、周期表的前言。
-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从门捷列夫到现代的周期表。
3. 互动环节:-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疑问。
-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周期表的关键信息。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1. 复习:-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2. 新课讲授:- 介绍元素周期律,讲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不同族元素的共同性质和趋势。
3. 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不同族元素的性质差异,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电性、氧化还原反应等。
4. 案例分析:- 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已知元素的性质,并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复习:-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强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应用练习:-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解决问题,如预测元素的化学键类型、化合物的稳定性等。
3. 讨论与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 教师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教案

二、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递增而呈变化。
2、表现形式(以1到20号元素为例)
(1)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2)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3)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重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表现与实质
授课流程、内容、时间
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时间---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号,每个元素也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其数值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或原子核外电子数。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布在元素周期表中,那么在排布这些元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3、实质:元素周期性变化是的必然结果。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板书课题1.2.1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三、出示自学指导:时间---
阅读课本10-13页内容,《创新设计》6页“知识梳理”部分。
四、后教:时间——
一、一、原子序数
1、概念:按照元素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序号叫做原子序数。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课型:
学情
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元素周期表,对元素周期表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元素周期表中前二十号元素,并对这些元素的价态有进行了学习;虽然元素周期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初中和必修一知识的学能够使他们较快的理解、吸收这部分知识点。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学生活动10】对其他周期主族元素进行同样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也会得出同样的规律。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课堂小结】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
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B.相同条件下,单质铍与酸反应比单质锂与酸反应剧烈C.氢氧化铍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强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项,Be、B同周期,根据“序大径小”可知原子半径:Be>B;B项,金属性:Li>Be,故单质锂与酸反应比单质铍与酸反应剧烈;C项,金属性:Ca>Be,故碱性:Ca(OH)2>Be(OH)2;D项,活泼性:Mg>Be,Mg与冷水不反应,故Be与冷水不反应。
2.下列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步实验直接完成的是()A.Al(OH)3Al O2-B.Al2O3Al(OH)3C.Al Al O2-D.Al3+Al(OH)3解析Al(OH)3+OH-A Al O2-A+2H2O;2Al+2NaOH+2H2O2NaAlO2+3H2↑;Al3++3NH3·H2O Al(OH)3↓+3N H4+,只有B项不能一步实现。
3.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B.酸性:H2CO3>H2SiO3C.碱性:NaOH>LiOHD.热稳定性:HF>HBr项,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氢钠强与元素周期律没有关系,A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B项,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B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项,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D项,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D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4.(双选)(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期末)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 W3+、b X+、Y2-、d 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A.质子数:c<dB.离子的还原性:Y2->Z-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D.原子半径:X<WW3+、b X+、c Y2-、d 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原子序数:c<d<b<a;a质子数=原子序数,则质子数:c<d,A正确;非金属性:Y<Z,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还原性:Y2->Z-,B正确;非金属性:Y<Z,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C错误;原子序数:b<a,且X、W为同一周期,则原子半径:X>W,D错误。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推荐)教案--优秀.doc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4.2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知识点梳理
1.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则决定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原子序数增加,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也会增加。
教学重点: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及其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何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并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一学生对化学学科整体兴趣较高,尤其是对实验和现象观察感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逻辑推理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在归纳总结、自主探究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较大,有的一味依赖老师,有的喜欢独立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理解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及其基本规律可能存在难度。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此外,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影响学习信心。
c.元素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原子结构,原子序数增加时,元素性质会出现周期性变化。
4.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a.预测元素性质: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反应特点等。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必修2 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好。
通过《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展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构造的根底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复原反响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穿。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化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根底。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才能目的: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构造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不明白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的:教师:原子构造大家在初中就已经理解了,刚刚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构造理解的不成征询题了,那么核外电子详细如何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可以表达出哪些构造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络,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高中化学-高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律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了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 探究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和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元素周期律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和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和实验展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2. 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的授课方式。
3. 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授课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1. 显示本节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讲述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性质。
二、学习新知(40 分钟)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A. 元素周期律的定义。
B. 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2. 元素周期律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A. 周期性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B. 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C. 周期性变化的分类: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周期性变化。
3. 实验展示和数据分析。
A. 实验 1:测量 Mg、Al、Si、P、S、Cl、Ar 原子半径。
B. 实验 2:测量 Mg、Al、Si、P、S、Cl、Ar 电离能。
C. 实验 3:探究 Na、K、Ca、Mg 等轻金属元素的火烧实验。
三、总结归纳(10 分钟)1.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总结元素周期律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分类。
3. 总结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结论。
四、拓展练习(10 分钟)1. 解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 Mg 元素的电离能比 Al 元素的大?B. 如果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缩小,电离能逐渐增大,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增大,请分析其原因。
C. Na、K、Ca、Mg 等轻金属元素在空气中容易着火,而重金属元素如 Fe、Cu、Au 等不会,在不考虑密度和燃烧热的情况下,分析其原因。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板块。
整个元素周期律,内容丰富、体系严谨、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元素化学知识作为铺垫、辅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规律探索才能牢固掌握。
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也要通过规律的推导,体会化学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在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在此之后,学生还将进一步探讨由元素周期律衍生的其它化学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元素周期律及其衍生的相关知识,在人类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知道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够强,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思维定势,尚且不能直接从元素化学的知识直接推出元素周期律,这就需要教师的实验、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探究。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能通过比较探究的方法,掌握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的规律;3.能根据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4.通过探究元素周期律,感知化学中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2.难点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元素周期律》教案1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过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条原则一图式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原则:①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 低 的电子层里,当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个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
3.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O 2- Al 3+ Na +-离子结构示意图1. 电子数相同的粒子:2.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的粒子(1——18号)(1)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原子有: H Li Na ;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 的原子有: He Be 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Be Ar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 C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 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 Ne ; (4)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Si ;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P ;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H Be Al ; (7)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 He C S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 O ;(10)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1H ;3.等质子数的粒子:离子:9个质子的离子:F-、OH-、NH2-11个质子的离子:Na+、H3O+、NH4+17个质子的离子:HS-、Cl-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 16个质子:S、O24.等式量粒子:式量28:式量78:式量98:式量3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日期:《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武中学陈宝凤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课题教学内容(知识点)学习水平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元素周期律1 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2 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3 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
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
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②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③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学会利用各种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处理数据,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②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③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综合概括语言表述能力。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与人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②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③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难点: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素周期律的引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并预测未知元素“类铝”和“类硅”(PPT)[板书]元素周期律请同学们想一下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学习化学史。
讨论回答问题激发兴趣,初步感受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
元素周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片(见资源包部分)【说明】【讨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复习旧知识,引发新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元素入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期律的学习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1)定义: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归纳]含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能量较低的电子运动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能量较高的电子运动在离核较远的区域。
(2)表示方法:由内→外N=1,2,3,4,5,6,7或者K,L,M,N,O,P,Q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归纳]以核电荷数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例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引导,提问]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升高的电子层上(2)各电子层所能容纳电子的最大数目为_2n2(3)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不超过 __8个___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_2个次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能超过__18个__倒数第3层最多不超过_32个画核电荷数1~18号元素的原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周期性变化。
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化,除H、He元素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
[板书]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除氢和氦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
2: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最外层电子数子数如何变化?子结构示意图。
寻找规律。
归纳、回答:1~2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1,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2。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2,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
11~18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3,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
阅读教材并填写第12、13页的表格,认识“重复出现”,体会“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深化教材14页科学探究栏目的两个表格(课前预习完成)。
布置任务1:根据表格,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制柱状图,折线图。
[板书]问题3: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原子半径如何变化?[讨论]那么现完成任务,并回答问题。
3答: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变化趋势(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即呈现周期性变化。
[交流、讨论、知道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学会利用各种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处理数据,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通过分析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体验现象与本质三、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视频]通过观察表1中的数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板书]四、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由+1价递增到+7价(除氧、氟外),负化合价由-4价递增到-1价。
在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若是有。
又是什么呢?问题4: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讨论]大家或许有个疑问“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怎样的关系呢?得出结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4答: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由+1价递增到+7价(除氧、氟外),负化合价由-4价递增到-1价。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一般地,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除0、F外),最低负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课堂小[小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问题6:为什么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思考,讨论,回答]: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归纳元素性质与原子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提高合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另外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问题7: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结构的关系。
作交流、综合概括语言表述能力。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与人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方法。
理解量变到质变规律。
反馈训练[反馈练习 ](学案习题部分)布置作业1、课本:2、学案习题部分:引导预习七、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1)定义:(2)表示方法:由内→外N=1,2,3,4,5,6,7或者K,L,M,N,O,P,Q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 个电子;(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