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近体诗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 一、概念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 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三、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 一、五绝 类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类型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 类型一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名词解释:格律诗:教学文案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薄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 呼应,互相补充。 判断: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又叫诗余,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交错又称长短句。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句读:我国古代句读,人为的标记符号,帮助识文断句的标记但不是标点符号,我国今天的标点不是句读演变的。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顿dun 都困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诗经为代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音韵:破读也叫“读破”。古汉语中把这些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注释: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把用后代的语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5成果:15届学生格律诗作品

赏花 骆增淳 风携香馥破窗来,窗外娇花遍地开。我欲出门观花去,恰逢少女与花栽。 梅 陈磊 梅自寒霜涌郁香,石经磨砺泛锋芒。已吃九载春秋苦,何惧三年岁月长。 花殇 涂万思 碧草盈盈百艳芳,迷蝶曳曳几寻香。芳香旖旎幽枝漫,顾盼无君语杏黄。 春寒 翁琦琪 风雨萧萧动地摇, 尘沙漠漠响天高。 云烟叆叇芳菲尽, 日影曈曚兰芷消。 病思 程琦 暗影乌云细雨蒙, 风吃呓语病思中。 人生漫漫初长路, 怎耐枝折花季空。 赋春 雷浩 大雁南飞青草露, 冰川融解鲤鱼游。 垂髫戏要争欢乐, 黄苟闲谈兴与悠。 叹逍遥 潘辉 三尺青锋洒作仙, 满腔热血高能眠。 古来多少豪杰客, 皆化烟尘天地间。 忆 魏梦婷 繁花锦瑟未成眠, 绿倚妆成又一年。 三载勤学红岭下, 不思江水见流年。 悲颜 刘加敏 夕颜绕柱黄昏笑, 望帝春心迤逦飘。 只剩闺中独悔恨, 珠流鬓白困余生。 念君 魏朝晖 近日思您不见您, 隔窗只见叶飘音。 心中涌起当时月, 更让愁思驻满心。 战魂歌 陈浩 叶落悲嚎刀所向, 雪飘久恨剑消荒。 执书带醉雄心在, 横槊遥歇卷血霜。 记雅安地震 殷佩 地动山摇凄惨景, 崎岖陡陗路难行。 官兵舍已殷勤意, 国难当天万力凝。 逍遥月 陈浩锋 十刹灵兮轻拢月, 暗龙嗜血空城灭。 力挽狂澜醉此生, 何人败卷残花叶。 辰东 程豪 神墓悲歌泪满愁, 长生界内尽骷髅。 遮天圣体威凌世, 风雅辰东王满楼。 骤雨急至 刘敏 大雨倾盆雷电闪, 耐它雨具又何妨? 母拥儿女于身下, 只望孩童未致伤。 蒸鸿鸪 王杰 少年志向鸿鸪慕, 踏遍福州万里途。 远志鸿图需趁早, 莫到白头皆尽无。 山海道 陈浩锋 皇城碧血惹谁非, 剑映千军万马回。 古道仙翁得野绿, 白云雪絮弄沙悲。 晨雾 陈春丽 鹅黄柳绿笼轻纱, 绰绰约约雾霭华。 路客途经曾忘返, 前方漫漫扰人暇。 骤雨 潘辉 天暗重云地起风, 天边骤雨恐惊容。 风停雨止观窗外, 喜见青红润愈浓。 春意 张浩 黑云漫布绵千里, 雨过春来万物生。 苦尽甘来须等待, 寻寻觅觅是人生。 大帝 陶佳康 举世皆敌无惧意, 叶凡圣体让人惊。 道心要证终成帝, 从此无族与已拼。 无题 林丰 倾盆大雨连一线, 昏暗微光又五关。 漫步林间出几叹, 方能荣换万家欢。 无双 张笑夫 峡谷晨光雨露飘, 雄军驻外战旗摇。 敢言前路谁称圣? 我辈惊天动九霄。 致青春 童永飞 泣坐闲谈年少事, 踌蹰满志忆千丝。 青春一去何常在? 南北东西不尽期。 骤雨 曹青青 抬头暮色低垂泪, 未见鹰飞燕子肥。 静待来年春灿烂, 焉无我辈自由飞? 醉美人 蔡睿康 姜玉妆成为伊醉, 洋装锦绣尽无颜。 绝尘难漫君难觅, 美在心头自不言。 2015届12班近体诗选集

学生 格律诗写作精品展示

春复回 郭智宇 窗前雀影声声笑,满园春桃已泛红。 新芽点点未绿尽,旧路茫茫已断穷。 飞鸟北回哪年月,水流东走何去从。 红尘万物皆往复,只余人心万悔中。 愁 冯一凡 新枫未起花先落,故柳将发絮已焚。过目烟云几断忧,停颊雨雪常歇愤。贤观胜景今犹存,客叹衰心往却盛。淡酒厅堂醉意涌,浓烛座下愁情生。 思君 胡子风 春风卷叶青楼处,夜雨吹花满苑香。漫舞云台飘彩袖,轻飞月影照霓裳。岁月难识情定物,韶华怎改盼君郎。女子盈盈思故里,红颜寸寸念他方。

塞外刘凯溪 胡天寒气携风来,穿树平土柳芽开。雨封云低压新鹤,波止船行气轮台。西望昏日徐徐下,东迎苞花暖暖开。思君仍需随归燕,且寻异地故旧怀。 初春夏慧琳 昨夜风雨狂奏响,今早地上水汪汪。清草绿树冒新芽,百草欲穿新衣裳。我欲乘风渡天边,无奈飞到教室边。心在窗外随风到,人在教室里两行。 清明 宋忻瑶 花开阡陌草又青,雨落道旁天已暝。归来探看未亡人,别去再无当年影。黄土坟下成黄土,清明时节未清明。松柏碑前无哀声,且与谁人诉长情。 无题 张施旖 料峭山崖风消逝,钟鼓沉闷无尽时。

浓雾击靥魂已失,深林掠影心难持。乌鹊南飞非幸事,身陷囹圄老将至。凡尘有是却无世,徒留墨渍传青史。 功臣愤 罗皓文 锣鼓齐奏撼云月,马蹄飒沓绝土尘。龙袍金衣万众仰,手锁脚铐无人闻。淮阴含恨终长乐,武穆怀忠谥狱坟。丹心热血无处洒,敢问孰人知其恨? 早春 马昕怡 细雨淅淅告清冬,嫩草悠悠迎暖春。玉尘烈风与冰川,柳絮丛芮至桃笋。村童散学思野骑,耶娘下亩忧儿孙。戏猿飞鸟藏林间,惊起砚地烛点昏。 独步行 黄欣睿 尘晖暗窥深青幕,落霞凝尽浅碧旁。过者碌碌渐去散,风吟萧萧自彷徨。

近体诗的特点

同学们,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有些是古体诗,有些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数、字数固定。 近体诗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绝句、律诗和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一般是十句以上,最多可至三百多句,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句数都是偶数。 近体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近体诗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近体诗的第三个特点是讲究平仄,第四个特点是讲究对仗。其中讲究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大概因为难以捉摸,历来能说的人都不愿多说,以致知音稀少,几近失传。下面只作简单介绍: 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分别是: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入声 这个入声现在混进了普通话中的平(阴阳)、上、去声调中了,所谓“入派三声”。 入声的消失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因此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但入声在某些方言(如白话)中保留着,因此通过某些方言就可判断古入声字。如:

近体诗的界定

一、近体诗的界定: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为了更好地理解律诗,我们有必要在学习律诗的格律之前,先了解一下诗体的分类。 下面是跟格律有关的了,狭义的诗体分类从声韵、格律等方面。 诗体之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指文学体裁,是体制之体,即形式,如声韵、格律等;广义的只文学、文化之体,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切特征,不只是形式,还有内容即题材、主题、风格、技艺等。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体的概念其实有二:一是指诗之类别,属于文体论的范畴;一是指诗之派别,属于风格论的范畴。前者侧重于篇章结构体制,讲诗歌布局谋篇的规制和范式,如五言、七言、柏梁、连珠之类是也;后者侧重于从诗歌表现风格,指群体或个体在诗歌创作活动中,受时代、地域、个人气质、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特征的创作特色,即如以个人命名的体派(风格),其生前身后也往往有大批的追随者,如元和体、李长吉体、西昆体之类是也。诗体区分的意识在《诗经》中即以出现,历经汉魏六朝,至宋代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严羽的《沧浪诗话》对于诗体理论研究的体系建设具有集大成的意义,堪称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但是《沧浪诗话》也有自身的问题,严羽只是罗列出了某某体,但对其是属于体制之体还是体派之体,以及这些诗体的内涵和外延均缺乏准确阐释和严格界定,给后人理解和接受带来了混乱和分歧,有必要进行细致辨析。 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从广义说,唐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统称为“占体诗”。 从宽泛一点的角度来看,古乐府、四言、五言、七言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可以看作‘古诗’,只是乐府创作另有要求,因而‘古诗’狭义地说指‘五言’、‘七言’等不入格律的诗体。”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五字一句的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如《古诗十九首》四言古诗(如曹操《观沧海》); 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如曹王《燕歌行》)。此外,还有字数多寡不一的杂言诗(如李白《蜀道难》)。三言、六言较少见,杂言有一字至十宇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一)

近体诗的对仗(一) 五七言律诗:正格:首尾两联散句,颔颈两联对仗 变格:与正格不合的对仗情况 五七言绝句:正格:两联散句。 变格:一联以上对仗。 五七言排律:正格:首尾散句,其余皆对。 变格:每联对仗。二、五七言律诗对仗变格1、宗楚客体:又称“全首对”,即四联皆对。始见于梁简帝萧纲的《登烽火台》、《楚妃叹》等诗。唐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学用此法,被时人称为宗楚客体。 2、首尾不对体:又称“无对仗体”,即全诗皆散句,无一联对仗,极其罕见,也可视为古体诗的变体。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首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首、颔、颈三联

对仗,尾联用散句。 4、尾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颔、颈、尾三联对仗,首联用散句。注意:因对仗行文严谨,故不适合于尾联作结。所以一般尾联对仗,例用流水对或接近散句的半对半不对,以增强流动感,并暗暗回应尾联不对仗的规则。 5、前半首对仗体:即首、颔两联对仗,颈、尾则用散句。其实,这是把颈联的对仗移到了首联对仗,从而造成全诗前半首对仗,后半首不对仗。此种情况极其罕见。如:杜甫《客亭》。 6、偷春体:又称“换柱对”,即首、颈两联对仗,颔联则用散句(或半对半散),多见于五律。这种本该在颔联的对仗,提前换到首联去用的情况,类似于梅花先于百花开放,偷取了春色一般,故名。注意:采用偷春体,有时为回应颔联必对的规则,也可以在颔联使用半对半散的形式。 7、蜂腰体:“贫对仗”的一种,又称“蜂腰格”,即首、颔、尾三联散句,仅颈联对仗,多见于五律。这种颔联不对之后,形成了两头有宽松的散句而中腰却用骈偶紧束的情况,类似于蜜蜂的细腰一般,故名。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 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

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再举例说明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

5成果:12届学生格律诗作品

绝路客 朱明蓓 月黯星如雨,天清鹤似云。长空孤客隐,梦里路千寻。 彼岸花开 黄鑫 残花随雨坠,韩海纳千愁。彼岸花独在,相思见眼眸。 月夜 游歆 银蝉阑夜照,翔鸟海隅飞。故里相思寄,含情把梦归。 伤别离 朱雯 风卷花香落, 雨湿草色青。 年年欢有尽, 岁岁泪无垠。 相望 郑园 蝶舞荷塘绿, 雁南霰雪扬。 烟云两相望, 无语泪千行。 云紫 黄勇 赤日西山坠, 素颜十月铃。 风轻袭麦穗, 云紫暖人心。 雨中思伊 金夏玲 沐影凄空雨, 思卿泪疾流。 红花怜尔蹙, 旷远任心囚。 春思 游凡 花开花又谢, 物是故人非。 追忆当时景, 空哀此刻悲。 伤烽 徐周 叶落西桥外, 客别人倚楼。 何时再相聚, 泪尽苦云愁。 春至 陶醉 春晖盈大地, 雨润季花红。 风遣枯枝绿, 鸣歌倩影浓。 赠小班 李欢 夏尽荷风损, 秋黄叶影衰。 难敌恨别意, 只愿梦中来。 垓下 喻妍 谩语啼痕重, 娟帘动素容。 花烛楚歌泪, 何日照飞琼。 无题 肖昊 清雾朦胧树, 云烟隐隐山。 日出林壑暖, 风刺郁心寒。 山中观景 周珊 雾绕山林隐, 风拂碧水清。 游园信步赏, 始感淡泊心。 离歌 柳欣 冷月曾经醉, 旧时燕子飞。 何时与伊见, 花恋水难回。 梦中花绽 李成远 花开花晓错, 梦落梦逍遥。 昨夜深闺里。 云间路迢迢。 草 罗浩 伤风摧志去, 欢笑怨平凡。 欲待明年绿, 何妨彻骨寒。 凝愁 付琳 漙露凝幽草, 垂扬隐玉楼。 如何消永夜, 持酒醉心愁。 庐州月 陶维 叶展莺啼瘦, 花开蝶舞秋。 伊人已离逝, 皓月寄庐州。 夜兴行 汪红梅 熏风薰草蜜, 月晕乐歌流。 纸鹞依音示, 嬉邀共踏萩。 归心 余桐泉 和风细雨油, 青苇劲竹柔。 欲问归何所, 绵心意不休。 寄友人 张岸 晴晶小城暖, 西湖月影张。 行船穿两岸, 漩泪女红妆。 情意 王利明 嫩竹随绿开, 风送暗香台。 谁为心头意, 花落入梦怀。 江南忆 张前鹏 微风摇柳叶, 春意暖人心。 梦忆江南景, 无人共赏欣。 思君 左雷 花香弄蝶舞, 草长惹莺飞。 万虑君终去, 千思尔早归。 夜思 袁胜利 已是含桃日, 芙蓉镜未圆。 琵琶何著雨, 我梦自悲凉。 2012届16班近体诗选集

格律诗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又称律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是指唐及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格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明确的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格律诗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受到限制,如每首句数、每句字数,字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等,是一种古老的诗体。学习格律诗必须懂得格律。(绝句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广义的格律诗包括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词、曲等韵文。节奏是诗的要素,构成回环的美。韵脚是诗的另一要素,是格律诗最基本的规则。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汉语的诗都是有韵的,《诗经》只有《周颂》的几章无韵,可见格律诗用韵是汉语诗的传统。中古以后,四声和平仄的规则成为格律诗的重要构成部分,六朝人意识到汉语四声的存在并且悟出它们在诗歌语言形式美的作用 (相传沈约还写了部《四声谱》)。从第5世纪到第8世纪,诗人们经过三百年的长期探索和积累,到初唐律诗逐渐形成,用韵、平仄格律和句子数目都有固定的规则。可见,诗律不是任何个人的规定和创造,而是

艺术的积累。律诗以后,平仄在汉语诗的格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后来的一些“古风”也是用“律绝”凑成的 (即“元和” 体)。词和曲虽然在字句上与律诗不同,但都有平仄的规则。对仗在汉语格律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律诗规定中间4句用对仗,词也有规定用对仗的地方 (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开头两句); 曲较自由,但有些地方一定要用对仗 (例如《越调斗鹌鹑》前4句)。“五四” 运动给汉语诗歌带来了巨大变革,旧有的格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自由诗,而不是一种新格律诗。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本身的变化,旧的格律诗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抛弃旧诗格律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对新诗是否要有新的格律和新格律诗如何形成等问题曾有过讨论。王力认为:要建立现代格律诗,必须重视中国诗的传统 (即格律诗的民族特点) 和格律诗的时代特点。现代格律的形成,还有待于诗歌写作实践的探索、总结和积累。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格律诗押韵规则

格律诗押韵规则 一、每首诗必须一韵到底,排律同样如此。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押平声韵的是正格,押仄声韵的是变格。 举例: 中秋月·其二(五言绝句)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空”、“同”、“风”,押上平声一东韵,正格。 江雪(五言绝句) 柳宗元 注:这是一首名诗,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将其列为五言绝句,但严格地说,此诗失粘不合格律要求,应是古绝或拗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押入声九屑韵,变格。

桃花溪(七言绝句)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烟”、“船”、“边”,押下平声一先韵,正格。 寒闺怨(七言绝句)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静”、“影”、“冷”,押上声二十三梗韵,变格。 夜宿七盘岭(五言律诗)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西”、“低”、“啼”、“鸡”,押上平声八齐韵,正格。

望蓟门(七言律诗)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惊”、“营”、“旌”、“城”、“缨”,押下平声八庚韵,正格。 二、首句可以借用邻韵来押韵。由于五言古体诗首句不存在押韵的传统,故五言律诗首句多不入韵;而七言柏梁体因句句押韵,七言律诗受传统影响首句多入韵。所以,在正格与变格的区别上,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恰好相反。但是不论首句是否入韵,要求却相对宽松,入韵的也不计在韵数之内,故五律、七律皆有“四韵诗”之称。因此,首句入韵的允许借用邻韵来押韵,这种情况盛唐前较少,中唐后增多,到了晚唐渐趋普遍,到宋则成风气了。(▲表示借押邻韵) 举例: 马诗二十二三首·其十(五言绝句) 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江”,上平声三江韵;“风”、“雄”,上平声一东韵,

一天学会格律诗

一天学会格律诗 非常感谢〈网易)网的400多位诗友共聚一起探讨,许多不到之处,敬请提出来,相互提高。通过这么多天的格律知识和如何写诗,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更有些诗友爱好者,从不懂格律开始,短短几天和长者3个多月,写出了让我非常吃惊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和万分的高兴,下面我再把前段时间讲课的汇总一下。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样区别平仄,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因时间有限和能力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和缺漏,恳请批评和指正。 如果大家实在感到这个太难,那就用普通话来写。基本上把一声二声归于平音字,把3声和4声归于仄音字。韵也要采用中华新韵,不能才用平水韵,平水韵适合写近体诗。 区分: 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鼻属于去声四寘除外),都是古入声字。 二:凡d、t、l、z、c、s等六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四:凡b、p、m、d、t、n、l声母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属于上平六麻及上声二十哿 五:凡d、g、h、z、四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七:a 与f、z、c、s拼时大都是入声(仨洒属于上声九蟹及二十一马例外 八: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属于上平五歌」queˊ,「靴属于上平五歌」xue二字除外。 九:xi中阳平均为入声,阴平唯“昔”、“夕”、“析”、“悉”、“息”及其形声字及“吸、翕、锡”是。 十: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 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十一: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从发音上去区别,例如:阁发音发音短,舌头中间部分上抵舌尖下卷。还有就是入声字感觉发音需要舌头用力,这是我常用的分辨。具体大家自己摸索。 诗的种类: 一: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杂言诗。又分古体诗、入律古风、乐府、

近体诗

【体裁】 五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如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五言律诗[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例词参考·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编辑本段]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 ⊙● ● ○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 ● ○ ○ ⊙●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 ● ⊙● ●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 ○ ○ ⊙● △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句子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叫做“拗”。初唐早期的诗歌中有一些拗句,中唐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有的句式,在特定的位置上平仄是不能变动的。如“仄仄仄平平”句式,只有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三字是不能不论的。如果第三字不论,就会出现“三平调”,这是格律诗所绝对不允许的。 有的句式,某字平仄拗了以后,允许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相应的位置上改变平仄。改变了以后的句式是可以用的。这叫做“拗救”。这里介绍常见的拗救句式: 1.本句救 第一种情况: 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句: 故园芜欲平。 “故”字当平而用了仄(拗),“芜”字当仄而改用平(救)。以下可类推。 往来成古今。 月光明素盘。 恐惊天上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字当平而仄(拗),“何”字当仄而平(救)。 抱病起登江上台。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双鬓向人无再青。 溪柳自摇沙水清。 第二种情况: 五言诗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七言诗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无为在歧路。 “在”字当平而用了仄(拗),“歧”字当仄而改用平(救)。以下例句可类推。何时倚虚幌。 正是江南好风景。 记取江湖泊船处。 竹叶于人既无分。 弟妹萧条各何往。 惶恐滩头说惶恐。 其实,这种句式在格律诗中很常见。在尾联的出句上甚至比正常句式还要多,可能是诗人故意追求平仄的变化。 2.对句救 五言诗的“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三、四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可以在对句第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