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律诗的基本要求:
五、七言,齐言体。讲平仄,用律句。句中平仄相间隔,按照定则组合起。两句为一联,分为出对句。联间平仄须相对,每首作品以联计:二联四句为绝句,四联八句是律诗;律诗延展即排律,排律论联无单句。偶句须押平声韵,全诗一韵用到底。首句是否要入韵,须看所用是何式。用对仗,有规矩:绝句对否可随意;律诗常对二三联,对仗句式须一致。排律首尾两联外,中间诸联均须对。相邻两联须相粘,次字平仄应统一。
二、近体诗的六种基本形式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
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举例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言律诗举例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律句
五言律句规范式五言律句变式
七言律句规范式七言律句变式
五言律句规范式
甲仄仄平平仄
白发三千丈(李白)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乙平平仄仄平
春来发几枝(王维)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丙平平平仄仄
泥融飞燕子(杜甫)柴门闻犬吠(刘长卿)
丁仄仄仄平平
此物最相思(王维)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五言律句变式
所谓律句变式,就是在规范式的基础上,用了可平可仄的字。如
王维《红豆》第一句“红豆生南国”的“红”字,该用仄而用了平;第三句“劝君多采撷”的“劝”字,该用平而用了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的“欲”字,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运用律句变式时,要避免三种情况:①犯孤平,②三平尾,③三仄尾。
七言律句规范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歧王宅里寻常见(杜甫)荒郊古陌时时断(朱晦)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雨后全无叶底花(王驾)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醉卧沙场君莫笑(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七言律句变式与五言律句变式句规律相同。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及孤平、三仄尾、三平尾
(一)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这一概括,大体上符合近体诗的实际情况。但这种概括并不全面,而且会引起误解。
①五言乙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言乙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均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若用了仄声字,即“犯孤平”。
②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也不能“不论”,若易“平”为“仄”,则成“三仄尾”。
③五言丁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丁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亦不能“不论”,若用了平声字,则成“三平尾”。
④“二四六分明”也不尽然,丙句特拗式的“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已成为变式中平仄合律的定式之一,沿用至今。
⑤“一三五不论”仅存在于五、七言的甲句式中。
(二)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词)的大忌,所以写诗词必须避免“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在平脚的句子中,除了平声韵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是犯孤平。如李白的“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所以说,五言乙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言乙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均不能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补救,详见下文。
(三)三仄尾
三仄尾是指句子的最后三字都是仄声。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要慎重用字,不能以“一三五不论”处之,否则会出现“三仄尾”现象。
(四)三平尾
三平尾也叫三平调,是指句子的最后三字都是平声。五言丁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丁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要慎重用字,不能以“一三五不论”处之,否则会出现“三平尾”现象。
五、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用了拗句,就必须要“救”,所谓“救”,就是是补偿。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就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补偿一个平声。“拗”而能“救”则不为病句。
①本句自救
甲句式“仄仄平平仄”拗成了“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将第一字换用平声字,成“平仄仄平仄”式;乙句式“平平仄仄平”拗成了“仄平仄仄平”,那么就将第三字换用平声字,成“仄平平仄平”式。(七言只在前面加两字,规则不变。)这些都是救在一句之内,故为“本句自救”。
②对句相救
即一联之间,出句第三字(或第四字)本为平(仄仄平平仄),却拗成了仄(仄仄仄平仄),又没在本句救,那么就在对句的第三字也拗一字,换“仄”为“平”(以拗救拗),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式。(七言只在前面加两字,规则不变。)
如: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刘长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③一种特殊的拗救格式
在五言丙句“平平平仄仄”和七言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五言的三、四两个字,七言的五、六两个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