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
巴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巴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f174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0.png)
巴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金锋;张振凌;任玉珍;陈彦琳;杜杰;梁焕;周林;白宗利【摘要】巴豆为常用川产中药,主要含有巴豆油、蛋白质、二萜及其酯类、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泻下、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综述近年来巴豆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概况,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巴豆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3(015)005【总页数】4页(P372-375)【关键词】巴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者】金锋;张振凌;任玉珍;陈彦琳;杜杰;梁焕;周林;白宗利【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2600;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2600;中国药材公司,北京102600;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2600;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2600;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2600【正文语种】中文巴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木部下品,又称猛子仁,刚子,巴菽、双眼龙等。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为较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在四川从梁代开始由野生变家种,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又以宜宾的产量最高,占全国产量的90%。
生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内服泻下寒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可用于恶疮疥癣[1]。
因其毒性较大,多制成霜使用。
作者对国内外有关巴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为更好地研究巴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合文献报道,巴豆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种仁上,种仁含脂肪油34%~57%,蛋白质约18%。
主要含二萜及其酯类、生物碱类及植物毒蛋白类[1]。
1.1 脂肪油类巴豆脂肪油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组成的甘油酯。
油中含巴豆醇及16种巴豆醇双酯化合物,其中巴豆醇-12,13-二酯的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的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
大豆荚皮营养成分积累动态分析
![大豆荚皮营养成分积累动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0d33f0f8c75fbfc77db235.png)
大豆荚皮营养成分积累动态分析刁秀楠1李文帅1 高春燕1 张永坡1 王敏2 赵晋忠1 杜维俊2 岳爱琴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1,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太谷030801)摘要为明确大豆荚皮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和纤维含量积累动态,本研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对9份山西大豆材料开花后25、32、40、50、60、70天大豆荚皮的蛋白质和纤维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表明:9个大豆材料不同发育时期荚皮中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NDF和ADF积累趋势不同。
大豆荚皮发育过程中RFV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6个大豆材料汾豆56、L-6、晋大74、晋豆19、晋遗30和中黄24不同发育时期大豆荚皮的RFV均大于100,可作为粗饲料开发应用。
关键词大豆荚皮蛋白质纤维素饲用价值中图分类号:S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大豆荚皮作为大豆生产的主要副产品,荚皮和籽粒的比例达到1∶2。
由于荚皮中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因此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可作为一种粗饲料开发应用[1,2]。
张磊等研究表明大豆荚皮中粗蛋白含量为12.4%,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51.1%、37.3%、30.5%、13.8%和6.8%[2]。
但大豆荚皮利用率低,多作为农业废弃物进行焚烧,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2-4]。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对饲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探求新的饲料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5, 6]。
Sruamsiri等用大豆荚皮替代部分稻草饲喂奶牛,结果表明奶牛的采食量和4%标准乳产量均有升高[7]。
将大豆荚皮作为家畜养殖的饲料,不仅可高效利用大豆荚皮,还可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有关大豆荚皮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成分积累动态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通过测定9个大豆材料不同发育时期荚皮中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探讨大豆荚皮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积累动态,为今后大豆荚皮的有效利用,尤其是为大豆荚皮饲料化提供科学依据。
挤压膨化过程中大豆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挤压膨化过程中大豆化学成分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38f0c30508763231121299.png)
!"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 年第 7 期
【关键词】大豆;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TS 2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1807 (2006) 07- 0060- 02
大豆在挤压机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 使最终产品在质构、组成、表现等理化特性及营养上发生 很大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产生了大豆蛋白独特的品质, 如 结构膨松、质地松脆、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等。这些成分 变化包括蛋白质、粗纤维、灰分、水分、脂肪、氨基酸等 的变化和香味成分的形成等, 下面就这些变化进行讨论。
!"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 年第 7 期
·油脂工程·
粮油加工
压迅速变常压, 这时, 物料内部过热状态的水分在瞬间气 化, 体积可膨胀 2 000 倍, 巨大的膨胀压力不仅破坏了颗 粒的外部状态, 而且也拉断了颗粒内部的分子结构, 将部 分不溶纤维断裂形成可溶性纤维, 使测得的粗纤维含量下 降。 2.3 灰分的变化
6 徐 学 明 . 挤 压 膨 化 过 程 中 饲 料 营 养 成 分 的 变 化 [J] . 营 养 研 究 , 1998, 19 (12): 26.
收稿日期: 2006- 02- 20 作 者 简 介 : 郭 树 国 (1978- ), 男 , 汉 族 , 沈 阳 化 工 学 院 机 械 学 院 讲 师, 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通讯地址: ( 110142) 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号街
3 钟耀广.组织化大豆蛋白的生产原理及其工艺 [J] .农 牧 产 品 开 发 , 2000, ( 1) :10 ̄11.
4 张 敏 . 挤 压 膨 化 加 工 对 食 品 中 营 养 成 分 的 影 响 [J] . 北 方 园 艺 , 2003, ( 3) : 63 ̄64.
5种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
![5种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d077d2b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8.png)
5种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能源的供应也面临着耗竭和环境问题的困扰。
因此,人们开始转向利用植物种子作为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脂肪酸,这些都是制造生物柴油和其他生物燃料的理想材料。
下面将介绍5种能源植物种子的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
1. 大豆大豆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全球最大的大豆种植国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由于大豆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不含胆固醇,因此被认为是最健康的油脂之一。
大豆种子中的油脂含量约为17-2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约为54-5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约为23-28%。
这些特性使大豆油成为生物燃料制造的优良材料之一。
2. 棉籽棉籽是棉花的籽粒,含有约20%的油脂,全球棉籽主要种植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和美国。
棉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很高,约为55-65%。
另外,棉籽油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酸酯,如亚麻酸酯和硬脂酸酯等。
棉籽油也被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
3. 芝麻芝麻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主产于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
芝麻种子中的油脂含量约为50-58%,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高达90%。
芝麻油是一种高度稳定的油,可用于生物柴油和其他生物燃料的生产。
4. 葵花籽葵花籽是一种常见的油料作物,主要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种植。
葵花籽油中的油脂含量约为30-40%,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较高,约为85%。
葵花籽油也是一种常用的生物燃料制造材料。
5. 花生花生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性粮食和油料作物,主产于中国、印度和美国等国家。
花生种子中的油脂含量约为40-50%,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约为70%。
花生油是一种植物性油,也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柴油和其他生物燃料制造材料。
在生产生物燃料时,要选用最合适的油料作物。
大豆的生化成分和生理功效
![大豆的生化成分和生理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016a16145fbfc77da369b15d.png)
大豆的生化成分和生理功效发表时间:2008-11-05T17:24:35.09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张树林欧阳春华张辉[导读] 摘要:对大豆蛋白、大豆多肽、大豆油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等活性成分与生理功效作了系统地阐述。
摘要:对大豆蛋白、大豆多肽、大豆油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等活性成分与生理功效作了系统地阐述。
关键词:大豆生理功效生化成分大豆,我国古代称为“菽”,英语里的Soybean,是中国“菽”的译音。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早在5000年前,中国即已开始栽培大豆。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豆于公元7世纪传至日本,17世纪传至欧洲,19世纪传至美国,渐而遍布世界。
大豆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除含蛋白质、脂肪外,还含有大豆多肽、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大豆卵磷脂等保健功能成分,它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
据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产的大豆,食部100%,每100g食部中,含能量1540kJ;水分9.1g,蛋白质37.3g,脂肪20.9g,膳食纤维20.3g,糖类7.7g,灰分4.7g;含硫胺素0.29mg,烟酸1.2mg,维生素E38.34mg;含异亮氨酸1500mg,亮氨酸2570mg,赖氨酸2030mg,蛋氨酸320mg,苯丙氨酸1760mg,酪氨酸1060mg,苏氨酸1280mg,色氨酸505mg,缬氨酸1580mg,精氨酸2440mg,组氨酸820mg,天冬氨酸3700mg,甘氨酸1540mg,脯氨酸1280mg,丝氨酸1740mg等15种氨基酸,总含量24125mg。
在这些氨基酸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2.31mg,锌4.9mg,铜0.74mg,磷655mg,硒3.10mg等10种矿物质元素。
在这些矿物质中,有除碘外的人体必需的重要矿物质元素,特别是具有抗癌等多功能的硒。
1大豆蛋白的生理功效大豆平均含40%的蛋白质,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除蛋氨酸略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丰富,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质,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等同。
大豆的化学成分
![大豆的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9152cc0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2.png)
大豆的化学成分
大豆的化学成分如下:
1、蛋白质:大豆含有35%~40%的蛋白质,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富含谷类蛋白较为缺乏的赖氨酸,是优质蛋白的来源。
2、脂肪:大豆含脂肪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主要以亚油酸为主,达到50%以上。
大豆油还含有磷脂和维生素E,有助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预防。
3、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25%~30%,其中一半为可供利用的淀粉、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蔗糖,另一半为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后者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生气体,引起腹胀。
4、矿物质和维生素:大豆含有丰富的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E。
大豆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5、植物化学物: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甾醇和大豆卵磷脂等植物化学物。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雌激素、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哪种元素对大豆有特殊作用钴还是硅
![哪种元素对大豆有特殊作用钴还是硅](https://img.taocdn.com/s3/m/afc5da0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e.png)
哪种元素对大豆有特殊作用钴还是硅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许多元素对其有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钴和硅是两种对大豆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首先,钴是大豆中的重要微量元素,它在大豆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钴是生物体体内必需的成分之一,它参与多种生命活动和生化反应。
在大豆植物体内,钴对氮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根瘤菌固氮作用的顺利进行。
根瘤菌可以与大豆根部共生形成根瘤,通过根瘤固氮作用将空气中无法直接利用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基氮,从而为大豆提供足够的氮源。
钴能够促进根瘤菌酶的合成和活性,从而增加固氮作用的效率和强度。
此外,钴还参与大豆中许多其他生化反应,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糖分代谢和维生素B12的合成。
因此,适当补充钴元素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硅元素也对大豆有特殊的作用。
硅是生物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大豆对硅元素有较高的需求。
硅元素可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研究表明,硅可以增加植物细胞壁的硅酸盐含量,使细胞壁结构更加稳固,从而增加植物的机械强度和抗病能力。
硅元素还可以抑制真菌和病毒的侵染,减轻生物胁迫带来的损害。
另外,硅元素还可以调节植物的水分利用和气孔导度,增加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因此,适当的硅元素供应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在应对逆境和病害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钴和硅对大豆的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仍需深入研究。
同时,钴和硅的施用量也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土壤条件进行调节。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土壤中钴和硅的含量和作物生长需要进行钴硅肥的合理施用,以确保大豆的正常生长和高产高质。
综上所述,钴和硅都对大豆具有特殊的作用。
钴能促进根瘤菌固氮作用和其他生化反应,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硅能增加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
因此,在大豆的生产中,适当的补充钴和硅元素对于保障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国家常见豆类物理性质及化学组分的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国家常见豆类物理性质及化学组分的研究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6eb5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1.png)
不同国家常见豆类物理性质及化学组分的研究中期报告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国家常见豆类物理性质及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研究。
在物理性质方面,我国常见的豆类包括大豆、黄豆、绿豆等。
大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37g,失重率为0.20%,含水率为9.68%,压实度为0.91g/cm³。
黄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25g,失重率为0.29%,含水率为10.12%,压实度为1.07g/cm³。
绿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05g,失重率为0.38%,含水率为11.09%,压实度为0.77g/cm³。
在其他国家,例如美国,其常见的豆类主要包括黑豆、红豆和腰豆等。
黑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33g,失重率为0.13%,含水率为13.19%,压实度为0.95g/cm³。
红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25g,失重率为0.16%,含水率为13.80%,压实度为1.05g/cm³。
腰豆的平均单粒重为0.25g,失重率为0.14%,含水率为13.09%,压实度为1.01g/cm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豆类的物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不同国家的豆类物理性质也存在差异。
在化学组分方面,豆类主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
以大豆为例,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约占23%,其中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为人体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30%,以多糖为主;脂肪含量为20%,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矿物质含量较丰富,包括钙、磷、铁、锌等;维生素含量较多,尤其是维生素E。
在其他国家的豆类中,例如美国的黑豆和红豆,均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糖,但脂肪含量较低;腰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但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低。
总体来看,不同国家的豆类化学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地区的膳食结构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总之,豆类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食物,在不同国家中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
深入研究豆类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结构,有助于实现全球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目标。
食物药物——豆荚的营养价值、食用禁忌
![食物药物——豆荚的营养价值、食用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852d269b6bec0975f465e27b.png)
食物药物——豆荚的营养价值、食用禁忌英文名:bean-pod所属分类:蔬菜,菌类,藻类别名:豌豆荚营养成分:在豆荚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亚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豆荚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在荷兰豆和豆苗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肠作用。
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豆荚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2. 防癌治癌:豆荚中富含胡萝卜素,食用后可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癌细胞的形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
3. 通利大肠:豆荚中富含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病症。
不适宜人群:对本品过敏者。
选购宜:豆荚种子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为圆球形,还有椭圆、扁圆、凹圆、皱缩等形状。
颜色有黄白、绿、红、玫瑰、褐、黑等颜色。
豆荚可按株形分为软荚、谷实、矮生豆荚3个变种,或按豆荚壳内层革质膜的有无和厚薄分为软荚和硬荚豆荚,也可按花色分为白色和紫(红)色豆荚。
选购忌:无。
烹调宜:1、应用于消渴:豆荚适量,淡煮常吃。
2、应用于气血虚弱;豆荚、羊肉各适量,炖吃。
烹调忌:1、豆荚粒多食会发生腹胀,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豆荚适合与富含氨基酸的食物一起烹调,可以明显提高豆荚的营养价值。
2、许多优质粉丝是用豆荚等豆类淀粉制成的,在加工时往往会加入明矾,经常大量食用会使体内的铝增加,影响健康。
3、炒熟的干豆荚尤其不易消化,过食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
食用宜:豆荚既可作蔬菜炒食,子实成熟后又可磨成豆荚面粉食用。
因豆荚豆粒圆润鲜绿,十分好看,也常被用来作为配菜,以增加菜肴的色彩,促进食欲。
食用忌:无。
储存:阴凉处储存。
来自:/html/2014/sc_0423/415.html。
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65c4d8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0.png)
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1. 大豆的化学组成大豆,这个小小的豆子可真是宝藏啊!它的化学组成可谓丰富多彩,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首先,咱们来说说蛋白质。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可高达40%!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远超许多其他的植物来源。
简单来说,大豆就像是植物界的“蛋白质巨星”。
而且,它的氨基酸组合也相当完美,能满足人体的各种需要,真是营养丰富,百搭又实用。
接下来,别忘了大豆里的脂肪。
有人可能会想,脂肪不就是要少吃的吗?但大豆的脂肪主要是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Omega3和Omega6,这些对心脑健康有好处,算是“好脂肪”。
而且大豆中的纤维含量也很高,能够促进肠道健康,简直是个养生小能手。
总之,大豆的化学组成简直是个“营养合唱团”,每种成分都在默契合作,让我们健康又快乐。
2. 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的营养价值可真是一言难尽。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高蛋白性。
对于那些喜欢健身的小伙伴来说,大豆简直就是救星。
无论是用来做豆腐、豆浆还是豆干,都是增加蛋白质摄入的绝佳选择。
而且,吃大豆还可以帮助减肥哦!大豆的蛋白质能增加饱腹感,让你不容易饿,省得频繁加餐,真是个聪明的选择。
除了蛋白质,大豆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维生素B、钙、镁、铁等。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就是给你的身体提供了全方位的营养支持,让你更加精神饱满。
再者,豆类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对女性的健康尤其有益,可以帮助调节内分泌,简直就是女性朋友的“天然良药”。
2.1 大豆的健康益处说到大豆的健康益处,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大豆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脏病。
这就像给你的心脏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它更加健康有力。
而且,大豆中的抗氧化物质也能抵御自由基,减缓衰老,保持皮肤光滑。
这不,吃完大豆,瞬间年轻十岁,简直就是逆生长的感觉!另外,大豆还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富含纤维的它,可以帮助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让你远离“糖尿病”的烦恼。
这就像是在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实在是好处多多。
豆荚
![豆荚](https://img.taocdn.com/s3/m/c25eac8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8.png)
豆荚 多么饱满,实在, 在那豆棵上挂满, 你把阳光雨露记在心里, 满地寒霜像风的白发, 盖着农田。 生长的季节里, 从不开口,沉默寡言, 诚实的品德, 受到人们世代的夸赞。 当你成熟的时候,
感谢观看
豆荚
豆目豆科植物
01 植物
目录
02 文学方面
豆荚(拉丁学名:legume),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属于单果中的干果。许多豆荚以及其中包含的种子被人类当作蔬菜、粮食或中药食用,如大豆、 豌豆、槐树角等。
豆科植物的果实就属于豆荚。子房成肉质状态进行生长,但成熟后则干燥,沿缝线分裂为二。种子排成一列, 可由果皮开裂而散落于地上。因此它也是裂果的一种。
植物
分类状况
基本简介
形成过程
豆荚图片(1)象南苜蓿(Medicao hispida)的果实整体成螺旋状盘卷,称为螺旋状豆荚,又如山马蝗 (Desmodium racemosum)那样的果实凹缩而不裂开称为节豆荚,以与豆荚区别。通常当植物开花后,成熟的花 粉借外力的作用会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这个过程称为传粉。当花粉在柱头上萌发,产生花粉管进入子房 的胚囊,花粉管释放出的精细胞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受精,然后逐渐发育成种子,而子房则发育成果实,种子 包在果实之中。
有些种类的豆荚成熟后,会呈现一节节断落的现象,称节豆荚,例如山蚂蝗属的豆科稙物(蝇翼草)。其他 如凤凰树、黄蝴蝶、羊蹄甲、刺桐、相思树、水黄皮、盾柱木、阿勃勒等都属于豆荚。
文学方面
释义
示例
诗歌
(1)豆类的果实。主要用作菜肴。 (2)(种子或仁的)外皮、壳或荚,尤指干外皮、干壳。
◎宋·陆游《秋思》诗:“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 ◎元·方回《治圃杂书》诗之一:“茄藤宜硬地,豆荚恶肥田。” ◎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忧郁》:“沿着他们身后是一垅垅的豆秸,豆叶儿早已生机殆尽,包在豆荚里的豆粒 儿也都成熟了。”
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5362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5.png)
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研究进展植物皂荚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实验室材料,在药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种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皂荚苷和皂荚多糖。
皂荚多糖是一类具有多糖结构的活性成分,在植物皂荚中含量较低,在皂荚中约占总干重的1-2%。
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近年来,关于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发现。
首先,通过研究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提取方法,称为超声波提取法。
这种方法利用超声波的功率和频率使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得以完全释放,提取率更高,同时保留了多糖的活性。
其次,对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研究者发现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主要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等单糖组成,并且有不同的多糖结合方式,如α-1,2;β-1,3;β-1,4等。
这些结构的解析使我们对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生物活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植物皂荚中皂荚多糖的药理活性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实验证明,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伤害。
同时,其免疫调节作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淋巴细胞毒杀效应,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此外,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在体外实验证明,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这些发现使得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实验证明,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炎性病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可能成为治疗炎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总的来说,植物皂荚中的皂荚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在药物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银合欢豆荚中的酚类化学成分
![银合欢豆荚中的酚类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4c1dfa0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0.png)
银合欢豆荚中的酚类化学成分雷婷;徐巧林;周忠玉;谭建文;贾永霞【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为探讨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的化学成分,从银合欢豆荚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酚类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鉴定为原儿茶酸乙酯(1)、丁香酸(2)、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酮(3)、咖啡酸甲酯(4)、(Z)-对香豆醛(5)、3-甲氧基-4-羟苯丙烷-7,8,9-三醇(6)、愈创木基甘油-8-O-4′-芥子醇醚(7)。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和鼠伤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eucanea leucocephala, seven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L. leucocephala pods.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data, they were identiifed as ethyl protocatechuate (1), syringic acid (2), 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 (3), 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 (4), (Z)-p-coumaric aldehyde (5), 3-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e-7,8,9-trio1 (6), and guaiacylglycerol-8-O-4′-(sinapyl alcohol) ether (7). All th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L. leucocephala for the first time. Compound 1 showed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rains.【总页数】5页(P502-506)【作者】雷婷;徐巧林;周忠玉;谭建文;贾永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5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部,广州51052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络合萃取法回收高浓度含酚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Ⅱ.炼油厂废碱液中酚类的萃取动力学研究 [J], 杨青松;高锋;周彦波;赵胤;鲁军;林大泉2.活性炭自水溶液中吸附酚的研究:Ⅱ.酚类的竞争吸附 [J], 杨骏;陈诵英3.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倍半萜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张文;郭跃伟;Mollo Ernesto;Cimino Guido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8种双酚类及烷基酚类内分泌干扰物 [J], 袁晓倩;韩晶;简龙海;陈静;毛北萍;郑荣5.三叶木通中酚醇及酚醇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关树光;於文博;关树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12.5大豆和花生种子
![2.5.12.5大豆和花生种子](https://img.taocdn.com/s3/m/72da23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3.png)
种皮
大豆
胚芽
胚茎(轴)
胚
胚根
子叶
大豆籽粒各结构部分
约占籽粒 干物质重
(%)
结构
主要化学成分
种皮
8
包括栅状表皮层、下皮层和海绵层。其中栅 状表皮细胞壁厚、排列紧密、外壁有角质层, 故水分不易透过。
纤维素、 半纤维素
胚(胚芽、胚 茎、胚根)
2
具有活性的幼小植物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 便萌发而开始新的生长。
(2)根据种子的皮色分
根据国家标准GB1352-2009《大豆》规定,分五大类
种类
描
述
黄大豆 种皮为黄色、淡黄色,脐为黄褐、淡褐或深褐的籽粒不低于95%。
青大豆 种皮为绿色的籽粒不低于95%。
黑大豆 种皮为黑色的籽粒不低于95%。
其他大豆
种皮为赤色、棕色、褐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及双色大豆(种皮为两 种颜色,其中一种为棕色或褐色。并且其覆盖粒面1/2以上)等。
混合大豆 不符合以上规定的大豆。
4. 大豆组成部分的化学成分(%)
水分 重量比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碳水化合物 灰分
全粒
11 100
30-40 16-24
20-39 4.5-5.0
种皮
13.5 8
8.84
1.02
85.88
4.26
胚 (芽、茎、根)
12
2
40.76 11.41
43.41
4.42
子叶
11.4 90
蛋白质、脂肪
子叶
90
表面由小型的正方形细胞组成表皮, 其下面 由2或3层稍珊状细胞。珊状细胞下面是柔软 细胞,是大豆子叶的主体。
蛋白质、脂肪 (一般含淀粉较 少,也有某些品 种含较多淀粉)
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民族民间医药调研
![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民族民间医药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d0035017e87101f69e319552.png)
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民族民间医药调研作者:田汪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对大理地区一些特色的中草药,进行文献挖掘,整理其药用研究价值;深入了解当前大理民族民间医药行业的现状。
方法:采用实地走访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结果:调研发现大理州一些药用植物在民间有特色用法;随着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逐年减少,大理州药用植物资源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结论:通过调研为进一步探索民族药的实用性、多样性、有效性和开发利用前景奠定了基础,并对大理地区民族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为药用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大理民族医药;现状;设想【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01-04Abstract:Objective To arrange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medicinal value of research in Dali area by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To get an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thnic and folk drug industry of Dali.Method By both on-the-spot visit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Results Some medicinal plants in Dali area have been used in distinctive ways;With the yearly decrease of the wild medicinal pla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 of Dali Autonomous Prefecture.Conclusion Our resear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ethnic drug’s practicability,variety,availability and the prospect fo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hink out some envisages of the ethnic drug’s development,contributing an effective reference to the preserve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medicinal resource.Keywords:on-the-spot research;literature study;ethnic medicine;current situation of folk drugs;envisage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一个以白族为主,多个民族集居的地方,各个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利用天然药物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
大豆营养价值的研究
![大豆营养价值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f5a3f6195f312b3069a50f.png)
大豆的营养价值研究徐凡摘要:大豆(学名:Glycine max),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
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
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
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
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
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来代替奶制品。
关键词:大豆;营养价值;研究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
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是有豆荚类谷物的总称;中国古称菽,而篆文中的豆,就像种子在豆荚中的样子。
豆的角叫豆荚,豆的叶叫豆藿,豆的茎叫豆萁。
说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
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
黑色的叫做乌豆,可以入药,也可以充饥,还可以做成豆豉;黄色的可以做成豆腐,也可以榨油或做成豆瓣酱;其他颜色的都可以炒熟食用。
我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
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
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各种大豆都是在夏至前后播种的,长成后苗高3~4尺;叶子呈桃形;秋天时开白色的花;长成的豆荚大概有一寸左右。
所有的大豆都不禁霜,一场秋霜过后慢慢就干枯了。
种植大豆如果像要有个好收成,通常会采用这样的办法:用几个口袋装些等重的大豆,在冬至那天埋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十五天后取出来,每个口袋都要称重,选取较重的口袋中的豆子做种子。
皂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皂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8c84a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0.png)
皂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蓟花;唐静;李端;周立刚
【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年(卷),期】2008(27)6
【摘要】我国的皂荚植物主要有皂荚、山皂荚、野皂荚和三刺皂荚.对皂荚的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杀虫、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王蓟花;唐静;李端;周立刚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6.8
【相关文献】
1.地参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黄小兰;何旭峰;周祥德;阳文武;谷文超;周浓
2.亚菊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崔小梅;德吉
3.竹荪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J], 杨晶莹;张驰
4.桂花果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杨丹;徐广;邹艳;张万超;罗川;邓才
富
5.莲房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李国群;吴静;马广强;顾震;刘建勇;刘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豆荚蛋白lgmn的结构
![豆荚蛋白lgmn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08c1f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8.png)
豆荚蛋白lgmn的结构
豆荚蛋白Lgmn是一种蛋白酶,它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环境中都起
着重要作用。
Lgmn的结构是由其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所决定的。
Lgmn
蛋白的结构是由其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这些氨基酸通过特定的方
式折叠和组装形成Lgmn的三维空间结构。
Lgmn蛋白的结构包括主要的蛋白质组成部分,如α螺旋、β
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等结构元素。
这些结构元素的组合形成了Lgmn蛋
白的特定空间构型,这种构型决定了Lgmn蛋白的功能和活性。
此外,Lgmn蛋白的结构还可能包括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定结构域,这
些结构域对Lgmn蛋白的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从功能角度来看,Lgmn蛋白的结构与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环境
中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Lgmn蛋白的结构特征可能影响其
与底物分子的结合方式,从而影响其蛋白酶活性。
此外,Lgmn蛋白
的结构还可能决定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运输方式,从而影响其在细
胞内的生物学功能。
总的来说,豆荚蛋白Lgmn的结构是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的,这
种结构决定了Lgmn蛋白的功能和活性。
对Lgmn蛋白结构的深入研
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可食用豆荚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可食用豆荚类食品的营养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7c04ed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1.png)
可食用豆荚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秦亚男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年(卷),期】2017(0)11
【摘要】豆类、扁豆、鹰嘴豆和其它可食用的豆荚类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纤维及
其它营养物。
在素食食谱中,豆荚的蛋白质含量很高。
最近,豆科植物家族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国际关注。
豆荚类食品是指从豆荚中收获的豆类干种子,如鹰嘴豆、扁豆、干豌豆、干豆等。
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联合国因此将2016年宣布为"
国际豆荚类食品年"。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秦亚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J], 汪青
2.生长吧,小豆荚r——塑"小豆荚"形象,提学生礼仪素养 [J], 毕慧伟
3.科学解读粉糊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J], 李爽
4.青毛豆脱荚机的豆荚损失和豆荚损伤比较研究 [J], 高占文
5.海藻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J], 毛杰;毛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张蒙1,许琼明1,王桃云1, 2*,杨世林11. 苏州大学药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2.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摘要:目的研究大豆Glycine max荚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从大豆荚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1)、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2)、杜仲树脂酚(3)、蒲公英萜酮(4)、羽扇豆烯酮(5)、7,3′,4′-三羟基黄酮(6)、考迈斯托醇(7)、3-吲哚甲酸(8)、芹菜素(9)、phaseol(10)、7,4′-二羟基黄酮(11)、豆甾醇(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
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大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大豆;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杜仲树脂酚;蒲公英萜酮;羽扇豆烯酮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5)03 - 0344 - 04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7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pods of Glycine maxZHANG-Meng1, XU Qiong-ming1, WANG Tao-yun1, 2, YANG Shi-lin11.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2. College of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SooChow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pods of Glycine max.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repeated silica gel chromatography, Sephadex LH-2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medium pressure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semi-prepara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es. Results Fourteen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o be 4,4′-diphenylmethane-bis (ethyl) carbamates (1), 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 (2), (+)-medioresinol (3), taraxerone (4), lupenone (5), 7,3′,4′-trihydroxyflavone (6), coumestrol (7), indole-3-carboxylic acid (8), apigenin (9), phaseol (10), 7,4′-dihydroxyflavone (11), stigmasterol (12), β-sitosterol (13), and β-daucosterol (14). Conclusion Compounds 1—5 are obtained from the pods of G. max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 6 is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Glycine max (L.) Merr.; 4,4′-diphenylmethane-bis (ethyl) carbamates; 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 medioresinol; taraxerone; lupenone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为豆科(Leguminosae)大豆属Glycine Willd. 植物,原产中国,全世界广泛种植,营养全面,且资源非常丰富。
该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甾醇类、磷脂、多肽、低聚糖等[1]。
由于大豆皂苷有明确的防止血栓、调血脂、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大豆异黄酮亦有防治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和雌激素样作用[2],因而对大豆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大豆的种子,对大豆荚的研究却鲜有文献报道。
本研究将探索大豆荚中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大豆各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从大豆荚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 [4,4′-diphenylmethane-bis (ethyl) carbamates,1]、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2,6- dimethoxy-1,4-benzoquinone,2)、杜仲树脂酚收稿日期:2014-10-15作者简介:张蒙,男,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王桃云,男,副教授。
Tel: (0512)68418938 E-mail: wangtaoyun@(medioresinol,3)、蒲公英萜酮(taraxerone,4)、羽扇豆烯酮(lupenone,5)、7,3′,4′-三羟基黄酮(7,3′,4′-trihydroxyflavone,6)、考迈斯托醇(coumestrol,7)、3-吲哚甲酸(indole-3-carboxylic acid,8)、芹菜素(apigenin,9)、phaseol(10)、7,4′-二羟基黄酮(7,4′-dihydroxyflavone,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4)。
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大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旋转蒸发仪(东京理化器械独资工厂);UNITY INOV A 500核磁共振仪(美国瓦里安公司,TMS内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SPD-20A,日本岛津公司);C18半制备色谱柱(250 mm×10 mm,5 μm,美国Kromsil公司);Sephadex LH-20凝胶(美国GE公司);TOF-MS(英国Micromass 公司);XT5显微熔点测定仪(北京科仪电光仪器厂);EL2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Autopol IV型旋光仪(美国鲁道夫公司);化学试剂(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薄层色谱硅胶板(HSGF254,烟台市芝罘黄务硅胶开发试验厂出品);各种柱色谱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品。
大豆荚于2012年9月采自江苏省苏州市胥口农场,由苏州大学药学院李笑然教授鉴定为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的豆荚。
2提取与分离大豆荚60 kg经粉碎后,粉末经10倍量工业乙醇冷浸3次,每次48 h,合并3次浸提液,用布氏漏斗减压抽滤以除去不溶性杂质,所得滤液经减压浓缩,得干浸膏2.53 kg。
用适量蒸馏水将浸膏分散,分别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多次萃取,各部分萃取液经减压浓缩,得石油醚萃取物587 g、醋酸乙酯萃取物565 g、正丁醇萃取物1 783 g。
醋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200~300目),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并利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ODS)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5 mg)、2(8 mg)、3(10 mg)、4(6 mg)、5(12 mg)、6(7 mg)、7(11 mg)、8(5 mg)、9(18 mg)、10(30 mg)、11(15 mg)、12(17 mg)、13(14 mg)、14(17 mg)。
3结构鉴定化合物1:无色晶体(甲醇),mp 186~188 ℃,HR-EI-MS m/z: 314.126 1 [M]+。
1H-NMR (500 MHz, DMSO-d6) δ: 1.28 (6H, t, J = 10.5 Hz, -CH3), 3.31 (4H, m, -OCH2-), 3.84 (2H, s, -CH2-), 7.07 (4H, d, J = 10.5 Hz, H-2, 2′, 6, 6′), 7.30 (4H, d, J = 10.5 Hz, H-3, 3′, 5, 5′);13C-NMR (125 MHz, DMSO-d6) δ: 155.0 (C=O), 136.9 (C-1, 1′), 136.3 (C-4, 4′), 128.9 (C-2, 2′, 6, 6′), 118.9 (C-3, 3′, 5, 5′), 60.6 (-OCH2-), 40.2 (-CH2-), 13.7 (-CH3)。
以上数据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故鉴定化合物2为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
化合物2:黄色固体(甲醇)。
1H-NMR (500 MHz, DMSO-d6) δ: 3.76 (6H, s, -OCH3), 5.97 (2H, s, H-3, 5);13C-NMR (125 MHz, DMSO-d6) δ: 176.6 (C-1), 157.7 (C-2, 6), 107.5 (C-3, 5), 187.6 (C-4), 57.0 (-O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故鉴定化合物2为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mp 175.0~176.0 ℃,ESI-MS m/z: 388 [M+H]+。
10%硫酸-乙醇显色呈蓝色,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存在酚羟基。
1H-NMR (500 MHz, DMSO-d6) δ: 3.02 (2H, brs, H-1, 5), 3.75 (9H, s, 3′, 3″, 5″-OCH3), 3.74~4.12 (4H, m, H-4, 8), 4.59 (2H, brs, H-2, 6), 6.58 (1H, s, H-2″, 6″), 6.73 (2H, d, J = 8.0 Hz, H-5′, 6′), 6.78 (1H, s, H-2′), 8.22 (1H, s, 4″-OH), 8.88 (1H, s, 4′-OH);13C-NMR (125 MHz, DMSO-d6) δ: 148.5 (C-3″, 5″), 148.2 (C-3′), 146.6 (C-4′), 135.5 (C-4″), 132.9 (C-1′), 132.1 (C-1″), 119.2 (C-6′), 115.8 (C-5′), 111.1 (C-2′), 104.3 (C-2″, 6″), 86.0 (C-2), 85.8 (C-6), 71.7 (C-4), 71.5 (C-8), 56.6 (3″, 5″-OCH3), 56.3 (3′- OCH3), 54.3 (C-5), 54.2 (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