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

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对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

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具体到大众传媒与性别的关系而言,大众传媒同样有制造“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现象。就前者来说,传媒所反映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并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它同样是传播者依照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的一种虚拟的存在。就后者来说,大众传媒中的男女形象实际上是按照传播者的愿望制造出来的,因而潜藏着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成见。当然,大众传媒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的成见并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它是现实社会性别成见在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中的集中反映。

大众传媒中所反映的性别成见主要是文化方面,“性别成见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比如,就性格而言,男性应该是理性的、进取的、勇敢的、坚强的、勇于探索的,而女性则是感性的、情感的、柔弱的、温和的和被动的;就形象而言,男人应该是威猛高大、粗犷和英俊的,女人应该是漂亮、性感、苗条的;就社会分工而言,男人是事业型的,女人是家庭型的;就家庭角色来讲,男人是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女人只能听男人的话,操持好家务。性别成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赋予男性的往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而对于女性,只能是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要求,而这种要求恰恰是封建社会“夫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与统治。

性别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彻底消失,反而在今天的现代传媒中又有新的表现。根据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2006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发布的关于媒体和广告中性别倾向的监测报告表明:“全球和中国的新闻报道仍为男性主导,有一些广告涉嫌性别歧视。”“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在发言人、专家和评论者的比例上,女性都仅占10%左右,而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多。中国女记者同样比男性更多地报道女性新闻人物(27%对20%)。有5%的报道强化了性别不平等,而挑战性别不平等的报道只占1%。首都女记协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等10个电视频道2005年8月至11月晚间播出的电视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83.1%)美貌(81.8%)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广告中的男性在家庭里的娱乐休闲活动比女性多,而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明显低子女性;在涉及性别观念的931条广告中,分别有573条(61.5%)和246条(26.4%)广告存在着‘以女性作招徕’和‘女性是性对象’的问题。”

在商业化的报道中,大众媒介强调的是女性的观赏价值,比如对于女性容貌和身材的重视。女人如果没有容貌、身材和性感这些外在条件就不会被别人赏识,于是外在的观赏性成了女人价值的第一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的郎才女貌在今天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花样而已。现在媒体上声势浩大的选美比赛,铺天盖地的化妆品广告、美容美发广告、瘦身广告以及香车美女广告随着商业主义的炒作而大行其道。“人造美女”的神话成了一些女孩子的梦想,于是她们不惜

冒着毁容的危险,将大把金钱交给医院。“做女人挺美”,这一语双关的广告,暗含了男人对女人的审美要求和女性在男性审美熏陶中的自我期待。另一则丰乳广告“挺不起胸,怎能抬得起头”,则将这种审美观赤裸裸地强化到极致,一个女人要是没有挺拔的胸脯,她就丧失了作为女人的自信。“身体美学”的大肆泛滥,与其说解放了女性,不如说更进一步将女性摆到了被看和被利用的位置。

在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报道中,同样体现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很多救助女童的报道采用了“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培养一个女孩,关系到一个家庭,因为女孩是未来的母亲”的宣传口号,这里隐含着女性只是被当作生育工具的价值观。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对男童的报道中,据一家青少年报报道,几百个男孩子一起宣誓:“我们是男子汉——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