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大学中国史教案全套版电子书

大学中国史教案全套版电子书

第一章:古代中国史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2. 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2. 夏商西周时期;3. 春秋战国时期;4. 秦汉时期;5. 魏晋南北朝时期;6. 隋唐五代时期;7. 宋元明清时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特点;4. 角色扮演法: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古代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2. 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3. 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点;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影响;5.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古代生活;6.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近现代中国史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近现代中国史的发展脉络;2. 掌握近现代中国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3.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中国史概述;2. 民族危机与抗争;3. 近代化进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社会主义建设;6.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近现代中国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讨论法:分组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4. 角色扮演法: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近现代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近现代中国史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2. 讲解近现代中国史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民族危机与抗争、近代化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等时期;3. 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特点;5.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近现代生活;6. 总结:回顾近现代中国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书院制度,是古代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独特表现,在古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良好表现的时期,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便是宋代大学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

宋代书院制度,始于宋徽宗宋仁宗时期,在宋仁宗的推动下,《书院制度》正式出现,标志着宋代书院制度的开始。

宋仁宗拥有崇高的学识,他认为,书院制度有助于保护和培养文化,于是宋徽宗宣布书院制度,设立了六大书院,这是宋代书院制度的开端,之后,不断发展起来。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官员安排的改变,宋代书院的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宋仁宗许可官员任职,以维护书院的正常运行;二是制度的细则化,宋仁宗制定《书院制度》,
为宋代书院制度的推广发展做出了深刻的贡献;三是学科的发展,宋代书院制度大大拓展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空间;四是文化传播的普及,宋代书院制度增加了宋代科技研究的范围,从而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层面。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为宋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世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宋朝实行的书院制度,对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_西南联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_西南联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27卷 第1期2008年2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l of T 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Vol.27 No.1 February 2008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西南联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东南大学 蒋琳,马文婷,蒋盼摘要: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

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她的学术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在外部高压下,她完好地保持了固有的自由、民主的精神气质;而富有自由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校长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她现代大学的风姿。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思考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继承和发扬的。

作者:蒋琳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文婷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由平津两地内迁昆明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组成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极其艰难的岁月,生活、学习都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结茅立社,弦歌不辍,”推进科学与民主,传播教育与学术,走出了一条极其不平凡的道路,涌现出大批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她的学生把她的种子撒遍了世界各地。

反思今日大学,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我们的抱怨太多,我们的精神过于贫乏,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自我省思。

一、在战争笼罩下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按照客观常例,战争是可怕的,残酷的,它将给整个社会及其心理、个体及其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高等教育同样不可避免。

但西南联大的学者在战争中的经历,却有它相对例外的一面。

战争虽然对其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并没有扼杀联大人的创造生命。

此时联大学者的学术生活方式及其对学术的热情和执著并没有中断,而能够以完全”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战争没有完全阻碍学术的发展,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爆发时候中国学术的强大生命力,这生命力主要由当时一批学者的风范来共同构成。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 I n s t i t u t e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Y u n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2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Un i v e r s i t y” i s a h i s t o r i c l a c a t e g o r y

I t h a s a d i f f e r e nt c o nn o t a t i o n a n d c u hu r e f e a t u r e i n d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f i c h i s t o r i c a 1
影响 了中国现代 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 中西合璧 的现代 大学文化理念探 索过程 中, 西南联 大在 吸取西 方大学
文化理念的基础 上, 始终坚守对 中国传 统道德本位“ 大 学之道 ” 的 自觉文化挟择 , 是 它在 中国教 育 史上取得 巨大成就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大学; 大学之道 ; 道德 本位 ; 西南联 大
文化背景的 中国古代 大学, 从教 育对象、 教育 目的和教 育层 次上 区别 于“ 小学” 而存 在 , 具 有明显人伦 色彩 。与 西方大学
突 出“ 求真” 与 “自由 ” 的 文化 理 念 不 同 , 中国 大 学 突 出 的道 德 本 位 色彩 强 调 通 过 教 育 达 到 “ 修 齐治平” 的最高境界 , 深刻
a n d mi n d :a d mi n i s t r a t i n g f a mi l y :g o v e r n i n g c o u n t y r a n d a c h i e v i n g t h e i d e a l o f Gr e a t Ha r mo n y ”b e c a u s e i t §u n i q u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e t h i c s .wh i c h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w e s t e n r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o f” t h e t r u t h ”a n d ”f r e e d o m” . Wi t h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x p l o i r n g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d e a s o f” u n i v e si r t y ”i n t h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t u r e .a s a n r e p —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C h i n e s e mo d e n r u n i v e si r t y, t h e Na t i o n a l S o u t h—W e s t As s o c i a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lwa a y s a d h e r e d t o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c u l t u r e c h o i c e 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D a X u e ”f r o m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o n t h e b a s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h e c u l t u r l a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起源,每一个国家的大学也有 自身的起源。大学发展的历程总是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变迁。无视自身大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环境变 迁,就无从理解大学行为并建构大学未来。
(1世纪大学。在此之前,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 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 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引言
—— 我们从小到大,心中向往的未来大学是什么样的? —— 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的真实
大学又是什么样的? —— 思考: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剩余的大学时光应
该如何更有意义地渡过呢? —— 进一步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生到底应该干些
什么?
——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对大学自身有多少了解? ——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对中国大学的历史有
——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我国很早就有专门培 养高级人才的机构。
—— 文献记载,在 “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 来指称较高等级的学校。
—— 西汉时,汉武帝从大儒董仲舒之请,创立太学,设 置五经博士,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 隋朝、唐、明、清的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是中 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宋代书 院的出现意谓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五)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mingzhonghbu@ —— 电话:13663248669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节 理解大学 第二节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第四节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 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 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 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 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各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清华大学合并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则合并北京医科大学,
华中理工与武大谈崩,自辟炉灶,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的国子学(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纵看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从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第一天开始,中国大学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直在政府的直接管理模式下生存,被政府严重的官方化和工具化。

一、中国大学的工具化时代在清末,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于1895年建立。

建立现代大学,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鸦片战争为界,晚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方列强武力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科举选士为重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能培养和选拔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而陷入严重危机。

改革教育制度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中国大学的定型期时代在民国初期,虽然经历了封建主义教育的复辟活动,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有所发展,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将中国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世纪30年代虽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也取得重大发展,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学的国家控制,包括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进行登记、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大学校长直接或间接任免,使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变成了民族主义学者的天下”。

三、中国大学的国家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专业人才的匮乏。

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就不再是某个团队的责任,而是国家的事业。

然而,建国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迅速转变成了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

虽然这个时期政府的高度集权控制达到了顶峰,大学没有独立的地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家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服从于国家战略目的的专业化、中国大学的特色化,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三、取法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 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 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 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 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 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因而在 办学思想上主张学术自由,主张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主张在大学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 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 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教育实行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按产业部门、 行业、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如 农机学院、坦克系、发动机专业),教 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 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这是一种与计划 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教育制度。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我们要建国,同 样也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 验。”
1954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 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只有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把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工作当作自己领导活 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各部门党的组织密切 关心这个工作,把向苏联专家学习作为自己经 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才能带领全 体人员更加珍惜苏联专家们所带给我们的无比 丰富的财宝。”

协和医学院发展史

协和医学院发展史

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由来自从成立以来,北京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科大学一直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

但令人有些尴尬的是,老协和人却更愿意“白头宫女说当年”,回忆协和过去的历史。

显然,他们更愿意为之自豪的是协和的历史,而不是协和的现在。

确实,协和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地位要超过目前。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国力衰弱,人民贫困,但竟然能产生出协和这样堪称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流的医疗机构,足以令人啧啧称奇。

而且,在外部条件优越得多的今天,人们并没有能够创造出可以和当年协和比肩的成就。

这不能不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心目中的历史。

也许,那个看上去国弱民穷的时代,其实却包含有今天难以企及的社会条件。

1921年9月 ,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oge,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巨资的石油巨头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亲自赶赴中国,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

(礼露 供图)伍连德博士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礼露 供图)近代以来,一批批来华传教士除了努力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外,还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用力尤多,成绩斐然。

到了20世纪,西方人已经在中国成功地兴办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式医疗和教育机构,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协和医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由英美的几个教会创办。

协和是英文Union的译名。

庚子事变是世纪之交的一件大事。

中国虽然遭受了空前的惨痛遭遇,但中西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批有见识的西方人认识到,应该在中国普及现代知识和新式教育,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和进步。

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人中兴起了一股到中国兴办教育机构的热潮。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洛克菲勒的名字世人皆知,已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

同时,洛克菲勒也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慈善家之一。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这个家族为多种社会事业大力捐款。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重点建设大学开展史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0月,高教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X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某某工业大学。

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学院〔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师X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某某交通大学、华东师X大学、某某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某某通大学。

8月28日又增加的4所全国重点高校:协和医科大学、某某军事工程学院、第4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根底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16+4+44〕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海洋学院〔理科〕、某某大学、2、工科:某某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某某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某某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3、专门性大学:石油学院、地质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矿业学院、铁道学院、化工学院、某某铁道学院、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某某水电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某某电讯工程学院、农机化学院、林学院、中医学院、某某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体育学院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外国语学院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某某农学院*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1978年全国88所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重点综合大学(17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复旦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重点理工院校〔52所〕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建筑大学某某建筑大学东南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某某电子科技大学某某建筑科技大学某某海事大学化工大学某某科技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水利电力大学某某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某某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某某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工程大学邮电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测绘科技大学某某大学重点农业院校〔9所〕中国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X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重点医药院校〔6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某某医科大学某某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重点林业院校〔1所〕林业大学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重点体育院校〔1所〕体育大学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外语院校〔2所〕外国语大学某某外国语大学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点师X院校〔2所〕师X大学华东师X大学1999年特别改组成立的重点大学〔1所〕1999年9月,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某某省农业科学院、某某省林业科学院、某某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协和医学院发展史

协和医学院发展史

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由来自从成立以来,北京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科大学一直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

但令人有些尴尬的是,老协和人却更愿意“白头宫女说当年”,回忆协和过去的历史。

显然,他们更愿意为之自豪的是协和的历史,而不是协和的现在。

确实,协和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地位要超过目前。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国力衰弱,人民贫困,但竟然能产生出协和这样堪称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流的医疗机构,足以令人啧啧称奇。

而且,在外部条件优越得多的今天,人们并没有能够创造出可以和当年协和比肩的成就。

这不能不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心目中的历史。

也许,那个看上去国弱民穷的时代,其实却包含有今天难以企及的社会条件。

1921年9月 ,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oge,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巨资的石油巨头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亲自赶赴中国,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

(礼露 供图)伍连德博士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礼露 供图)近代以来,一批批来华传教士除了努力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外,还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用力尤多,成绩斐然。

到了20世纪,西方人已经在中国成功地兴办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式医疗和教育机构,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协和医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由英美的几个教会创办。

协和是英文Union的译名。

庚子事变是世纪之交的一件大事。

中国虽然遭受了空前的惨痛遭遇,但中西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批有见识的西方人认识到,应该在中国普及现代知识和新式教育,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和进步。

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人中兴起了一股到中国兴办教育机构的热潮。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洛克菲勒的名字世人皆知,已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

同时,洛克菲勒也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慈善家之一。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这个家族为多种社会事业大力捐款。

中国运筹学发展史

中国运筹学发展史

中国运筹学发展史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数学和形式科学来研究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优决策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运筹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运筹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一、起步阶段(1950-1960年)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运筹学开始在中国得到应用。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957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运筹学研究室,以及195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运筹学研究室。

这两个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运筹学的起步。

二、发展阶段(1960-1980年)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运筹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961年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运筹学研究室,以及197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运筹学研究所。

这些研究机构的出现为中国运筹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在这个阶段,中国运筹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运筹学被应用于铁路运输规划、公路运输网络优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生产管理方面,运筹学被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库存管理等领域,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推广和应用阶段(1980-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运筹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980年成立的全国运筹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以及198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

这些机构的成立为中国运筹学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中国运筹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运筹学被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等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军事领域,运筹学被应用于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领域,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此外,运筹学还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的优化问题,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总结中国运筹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起步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应用科学。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运筹学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节 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发展
12世纪,在意大利先后产生了波隆纳大学(波罗尼 亚)和萨莱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相继产 生,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在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 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最初的大学机构, 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 ,齐国君 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以1640年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 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形式上讲: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 育的领域 从目的上讲: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从内容上讲: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 与发扬的场所 从对象上讲: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 从管理上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 理实现的保障

兴盛于齐宣王时期。齐宣王想与魏秦争霸,更广泛罗致各国人才,扩建学宫,
开府第以居学士,兼容各家,鼓励争鸣。这一时期被赐予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 人,稷下学宫达到鼎盛。

[整理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及发展历程

[整理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及发展历程

欲索取更多专业考研资料,请上凯程教育网站官网!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及发展历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

1910年分科大学正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

1919年改称国文系,下设语言文字、文学、整理国故三科,初步形成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基本格局。

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这也就继承传统的文学、语言、古文献三足鼎立局面。

目前北大中文系共设有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全系现共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有11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中文系现共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师94人。

教师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38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7人;另外,教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7人。

中文系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共设有9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1个语言学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还有13个虚体研究机构。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姓名:敬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郭汉民20080520摘要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在整个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相当特殊,它跨越了清朝与民国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一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剔除原有封建内容的同时,还着力清除人们接受近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障碍。

虽然在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并不显著,但是在这一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大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为了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变革的讨论更为集中和有针对性,本文选取了在1910年代产生了重大变革,并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北京大学作为考察的中心,以历史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围绕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这一主题,着重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学校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进行具体的考察。

在大学体制方面,学制的制定逐渐走出对日本学制的抄袭,开始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大学管理体制得到完善与规范化,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模式得到推行。

在教学管理方面,大开学术自由之风,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师,实行选科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对于教师的管理,废止了“旧时奖励出身”的陋规,使教师开始转变成国家雇员或一般社会公职;在教师的聘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原则,延揽大批有学识的教师来北大任教,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

对于学生的管理,由对学生的压制管理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组织学会、参加社团,形成了当时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氛围。

191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情况相当混乱,大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致于大学在数量、规模上没有太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蔡元培等人不畏艰难的改革实践,又使1910年代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治腐败的束缚,取得重大的变革成果,并开启了民国中后期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大学


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 书院:著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 过。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 求诸己。
蔡元培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 之机关,不可视为养 成资格之所,亦不可 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大学者,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 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 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 从此日新月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 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 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 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交通大学



现在演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 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 高校。 交通大学前身之一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前身之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西 南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也是我国创 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为中国土木、矿冶工程 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1900年,八国联 军入侵,铁路学堂曾被迫停学。1905年,在唐山 复校为唐山路矿学堂。 交通大学前身之三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 交通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 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校训中的古典教育思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博学、求索、 笃行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 江南大学: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大连轻工业学院:博学精思,笃行致新 南京工业大学 明德 厚学 沉毅 笃行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南昌大学: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贵州大学 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 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 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 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与天地参矣。
自明诚,谓之教 道问学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 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 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自诚明,谓之性 尊德性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 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 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 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 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 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 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 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1 文学院,理学院--南京大学 2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 工学院水利系--河海大学 4 工学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 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6 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7 农学院林学系--南京林业大学 8 南京大学气象工程系--南京气象学院--南 京信息工程大学 9 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清华国学研究院

2011年2月,民国初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 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 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 赫然写着王国维、 梁启超、赵元任、 陈寅恪等历史名人, 而被网友惊呼为 “史上最牛的毕业证”。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一、中国传统大学

大学:大学学理,小学学事
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 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 道。 ——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央大学



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 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之一。 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 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 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 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 二字,迳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统一调整出工学、农学、师 范等部分院系,分别成立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等。
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大学分校

清华大学651工程,西南科技大学 华东理工652工程,四川理工学院 北大653工程,陕西理工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以中国最 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 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 统管全国教育事宜。 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 北京大学”。
西南交大


1964年,为支援大三线建设,国务院决定: 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1971年 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 大学。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至成都,从而形成 了成都、峨眉两个校区。
华东交大

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 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 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 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 海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大学后并入同济大 学)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二、近现代著名大学


千年学府——湖南大学1926年(岳麓书院) 北洋大学堂1895年——天津大学1951年 京师大学堂1898年——北京大学 圣约翰大学1879年——解放后解散
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盛宣怀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 兼名誉校长,他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 为宗旨,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出任总教 习。北洋大学堂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 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 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 严格,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当时交 通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钱 学森上海总校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求学时,发现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 的完全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

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毕业去美国卡 内基梅隆大学时,该校起初不承认交通大 学唐校之学历,故出题考核茅之水平,因 为茅回答极为出色, 故该校后来决定从此 对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后来茅以 升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学位 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是毕 业于上海的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 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 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 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 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 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 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书院讲会——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省上饶市铅 山县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 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 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 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 书院会讲之先河。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中国大学校训欣赏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 法竹梅风骨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京工商大学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吉林师范大学: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 云南大学: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敦品励学 弘毅志远 西北师大:知术欲圆,行旨须直 山东农业大学: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 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 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 “东方的康奈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