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第八章 写实主义文学思潮
![第八章 写实主义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3f01313a76e58fafab00310.png)
•
•
•
•
•
②新写实小说继先锋小说的潮流而后起,也是对先锋 小说疏离读者大众的一种反拨。 从思想层面上看,先锋小说是反大众趣味和大众成规 的,表现出出世高蹈的姿态,为一般大众所难接受,而新 写实则表现出对世俗人生、大众趣味的亲和; 从技术层面上看,先锋小说刻意于技巧上的翻新,表 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对抗,而新写实小说则以传统的写 实为基础,表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认同,甚至投其所好 地制造出在内容上“可读”的文本。 然而,经过先锋小说的熏染,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 被新写实小说所吸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在写实 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能,力图产生新 的效果。如苏童由过去的对故事、人物的着意消解到在《 妻妾成群》中关注故事、人物的新效果;叶兆言用言情小 说的笔法来写《艳歌》,而在关键地方又破坏言情小说规 范,因而在写言情小说的同时又在反言情小说等。他们的 写作是在大的写实背景中,运用自身所抱的“实验”观念 讲行新的文本试验,从中寻找写作的乐趣。
“新写实小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在内容上,它以“写实”相标榜,以区别于传统 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新传统”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 有显在的叛逆性。 • 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冲破了现实主义的束缚,吸收、 借鉴了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⑵、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首推出现在1989年 前后的“新写实小说”。 • 主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新闻》、《单位》、 《塔铺》、《新兵连》、《故乡》等;池莉的《太阳出世 》、《不谈爱情》、《你是一条河》、《烦恼人生》、《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方方的《风景》。 • ⑶、新写实主义还包括一些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 家作品。 •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系同根异枝,是新写实小说 家把目光转向历史题材的结果。如叶兆言的“夜泊秦准系 列”:《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月营 》,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红粉》、《妻妾成群》 等,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刘震云的“故乡系列”:《 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等。这些作品除了具备新写实小说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 出对历史真实的质疑。作者多运用诸如偶然性覆盖必然性 、以静止观质询发展观、以荒诞性挑战合理性等“反史诗 性”的叙述策略,突出历史的虚构性,表现出一代人对历 史的新的感受和理解。 •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2bbef7d011ca300a6c3909a.png)
1、“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
(1)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 (2)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
(4)《岗上的世纪》:直接进入人的生命本 能。 2、注重女性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 《弟兄们》、《我爱比尔》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
《锦绣谷之恋》采取
现实,叩问人生,具有形而上的哲学 思考。 池莉则比较拘泥于现世,专注与对具 体实在的人之生存状况的描绘,世俗 味较浓。
(5)、语言不同
方方的语言老辣、诙谐、纵横挥洒、
粗犷而有力度。 池莉的语言轻灵含蓄,在对生活自 然情趣的描绘中透出机智、幽默。
第三节:女性小说
一、张洁
(一)、一个痛苦Fra bibliotek2、人性的勘测
人的观照,人的剖析,人的拷问。
3、母性的质疑 (1)、一个永恒的话题 冰心轻声吟颂“慈母赞”,张爱玲奋
笔勾画“恶母图”。 (2)、解构母性神话。
五、阅读与思考
1、乔以钢:《多彩
的旋律——中国女 怎样展示上海文 性文学主题研究》, 化精神的? 南开大学出版社 5、简析陆文婷、 2003年版。 秦波的形象。 2、张洁的小说艺术 风格有何变化? 6、为什么说司猗 纹是一朵“恶之 3、《小鲍庄》是如 花”? 何剖析民族文化心 理结构的?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文化背景及其特征 一.新写实小说兴起的背景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的影 响 2.对文革时期伪现实主义虚伪、做作的背 弃和对八十年代中期先锋文学脱离大众 的一种补救
二、新写实小说的命名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现
实主义自然化” 89年第3期,江苏《钟山》杂志设立“新 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新写实小说就是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 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 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 的作品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叶兆言等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37fe9f8b8f67c1cfad6b8a0.png)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 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期间出现的名 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 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
新写实小说之“新”
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 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 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 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 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 在写实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 能,力图产生新的效果。 其次,有些新写实作家虽然没有写过先锋小说, 但他们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作品中表 现出与先锋文学的亲缘关系。 再次,由于对作品观照和解读的眼光不同,即 便是从最具“生活流”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现 代主义”因素。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 心跳》(获89年度最好的小说)《千万别 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 猛》《我是你爸爸》
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朔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2)大众文化兴起;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 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 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功能特征是:娱乐、消费、通 俗。 (大众文艺是指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大量复印、供大众阅读、 消闲、欣赏需求的各种文艺制品的总和。如畅 销书、通俗小说等。)
程,由纯情幼稚的“少女式”叙事,转而关注普通 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展示普通人生活中的 卑微、琐屑、烦恼和无奈。主要作品除了“人生三 部曲”,还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 永远的浪漫》等,行文平实细琐,轻浅唠叨,构成 了池莉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标志。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延续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这时的池莉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底层市民的生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46234fa8956bec0975e3c8.png)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4af75ec19e8b8f67c1cb934.png)
五、新写实小说的局限与走向
局限
因为新写实悬置人生理想,停止生命意义终 极价值的追求,使人陷落在一种虚无、阴暗的境 地,感受不到生活意义与价值。 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较为琐碎—让 人怀疑文学终究是什么? 新写实小说家的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导向是 审美,而是审丑,实质是让读者的审美视野、审 美趣味下移。
现实主义经典化特点
是不断选择,不断排斥的过程 是革命与政治理念不断放大,被泛化到文艺批评 理论的过程
是文学样板不断推出、引用、模仿、复制的过程
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构型,体现了特定权力
关系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作用
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下,文学价值不 在文学本身而在于政治。政治介入现实 主义,使现实主义本身政治化了,也把 现实主义表现的生活政治化了。
过程
这是指在诸多艺术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被
认为最具典范性的;在现实主义诸形态中,革命 现实主义被认为最能为某一主体群体发挥某些可
望和被指望功能的,最足以发挥和体现该功能的
作品再被当作典范、样板而选择出来,标举出来, 被理论批评家不断评论、阐释、引用,被其他作 家不断学习、借鉴、模仿,于是就有了一种生存 的直接有利条件,使得这一类艺术形态在文化方
四、新写实小说的价值
(一)对“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反拨
1.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2. 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特点及作用
3. “写实”与“现实”的来源
4.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二)除幻、还原
1.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经典:指特别出色的为某一社会主体群体发挥
某些可望和被指望功能的事物或人工的制品,在那
“新写实”的产生背景及创作分期
![“新写实”的产生背景及创作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52b12de1172ded630b1cb684.png)
长城论坛N G NG /新写实0的产生背景及创作分期贺永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写作手法开始勃兴于文坛。
新写实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来观照社会人生,运用琐碎的手笔记录芸芸众生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
一、新写实主义顺应各方面的要求而产生首先,/文革0十年及前十七年是浪漫主义在中国风行的时期,但那时浪漫主义作品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没有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于是,上世纪70年代末,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登陆了,当时文坛上也发表了很多呼唤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产生了5天云山传奇6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在困难的境遇中主人公如何的英勇崇高。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主义情调开始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在作家思想中扎根。
当现实主义被作家真正地嚼烂、消化、吸收后,新的突破便产生了。
作家和读者的视线被引入了平庸而琐碎的现实生活,凡夫俗子浑浑噩噩的生活开始成为作品的主题。
于是新写实主义传播开来。
其次,新写实主义的出现顺应了人民大众世俗化的要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广大读者的目光不再像刚解放时过多地看重崇高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是把目光转向了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世俗生活。
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物质生活和世俗精神生活,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
因此也需要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文学产生,新写实便应时而生了。
最后,先锋小说等一批超前实验小说放弃了广大的通俗读者,仅仅成为专家们研究文学理论的范例文本。
于是普通的读者也放弃了他们,而去追求一种贴近平民百姓世俗生活的文学。
新写实有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发展更加迅速了。
二、/新写实小说0创作的两个时期(一)前期创作/新写实小说0的前期多数作品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
代表作如池莉的5烦恼人生6及与之一起构成/人生三部曲0的5不谈爱情65太阳出世6,刘震云的5一地鸡毛65官场6,方方的5风景65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65黑洞6等。
池莉的5烦恼人生6在1987年发表时曾引起极大的反响,小说描述了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9e781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2.png)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是近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倾向,“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就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1]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
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
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
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
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
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
新写实
![新写实](https://img.taocdn.com/s3/m/977760e4e009581b6bd9eb3b.png)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一)新写实小说的缘起“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会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盟、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和热点。
80年代中后期发端“新写实小说”,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减褪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强烈的历史的意识,深刻的哲学意识,追求一种更为丰富的博大的文学境界,作者情感冷静而自信,零度情感介入,阅读者直接参与文本创作,作家——文本——读者共同展示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作用。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经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景。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 正稿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 正稿](https://img.taocdn.com/s3/m/cd31753910661ed9ad51f32a.png)
• ②新的价值选择所致的惶惑
• 2、文人或作家自身的价值失落感
• ①人文知识分子迅速滑向社会边缘 • ②体脑倒挂 • ③知识分子中心地位的丧失
• 价值体系的松动带来的困惑和自身价值失落感在 新写实小说创作中要表现为价值判断的暧昧或模 糊,对理想、崇高等体现着价值追求的东西的淡 化或放弃。
(二)作品举例
• 《一地鸡毛》里的小林与“小李白” • 《不谈爱情》里的庄建非与鲁志劳 • 《离婚指南》里的杨泊与老靳等等 • 这种贫富问的对比其实更是蕴含了价值失落的感叹,感叹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文知识的贬值,以及物质利益追逐中社会的粗鄙化倾 向,其中更潜隐的却是对个体经商者的社会身份的不屑与轻视, 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十六岁的女儿仍不得不跟父母睡一张床上,无论对于父母还
是女儿都是一种心灵的极度伤害……
• 2、揭示一种相对贫困
• “相对贫困”:比较而言的贫困;心理贫困;“在 任何一个社会中,凡是不能参加各种活动并享有该 社会习惯上的生活条件和乐趣的人,就是穷人” 。
• “新写实小说” 展示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感:对
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中的沉论:
心的丧失……
•
(二)叙写的特点
和体验。
• 1、作家们努力写出自己对凡俗生活的独特感受
• 2、表现出对下层社会里人们命运的同情与理解。
• 方方《风景》:对河南棚子居民的理解;
• 刘震云《一地鸡毛》:对凡俗生活的认同;
• 刘震云《塔铺》:对乡村落榜的考生们的同情;
着脸皮向父母借贷和向妻子讨钱。但最终他一事无成。
此时,严航陷入了困惑的深渊:“家园何在,路人遥指 天边。此番怎行,依是长亭短亭”;“原来命是一根小 绳子就只能总是属它”.——无处逃遁。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5f1b7a1fb7360b4c2e3f64eb.png)
十四、新写实小说1.新写实主义的缘起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作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在最初的评论文章中,有人认为新写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①”,并赋予其“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称谓②,也有人从题材的角度称之为“写生存状态”或“写生存本相”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形成,除批评家的关注、引导外,文学期刊也给予了很大的推动。
1989年6月《钟山》文学丛刊以较大的篇幅,颇有声势地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该栏目的卷首语称:“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③”经过作家、评论家和各文学期刊的联手协作,“新写实”便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称谓。
最初被归入新写实主义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晓、杨争光、朱苏进等,随着创作的推进和评论家的概括,新写实的特征逐渐清晰起来,通常被视为新写实小说发轫之作的,有刘震云的《塔辅》、《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行来流水》,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还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苏童的《红粉》、《米》、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出现在寻根小说之后的新写实主义,一方面延续了寻根文学的精神内核,如把目光向“下”看、向“后”看,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另一方面又摈弃了寻根文学的浪漫化期待,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而嘲弄各种超越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它放弃了对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和“真谛”的探询,而把生活的意义规定在对生活本相的描写过程之中,回避对日常生活现象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e2b561c581b6bd97f19ead2.png)
19
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即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 的“纯态事实”。
作品分析
四、代表作家作品评析
1、池莉《烦恼人生》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 生》描写了武汉钢铁厂职工 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 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 活状态。
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 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 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 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意义
五、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1、文学写作不再依循政治意识意 识形态推论实践,写作者的历史感 淡化。
2、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 , 故事也朝着“传奇性”方面发展。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2.新写实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当代革 命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3.掌握本章相关作家的创作分期、艺术特色与 主要作品及其人物形象。 •4、新写实小说的主题、艺术特点、意义
主题
二、新写实小说的主题 1、贫困主题 侧重于表现恶劣环境对人性的 压抑。 (1)吃。多出现在反映文革前历 史的农村农民题材中。如:刘恒 《狗日的粮食》。
(2)住。多出现在反映当下生活 的城市市民题材中,如方方《风 景》。
2、表现人的个体自我的丧失。 (1)、向现实妥协 。 如:刘震云《一地鸡毛》。
新 写 实 小 说
2主题
重点
1兴起
3特点
新写实 小说
5意义
难点
4作品
重点
兴起
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1、兴起背景 (1)、社会背景: 80 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知 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政治热 情降温,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 立场,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 实性的扫描。
(2)、文学背景:
新写实
![新写实](https://img.taocdn.com/s3/m/8a5e4902844769eae009ed99.png)
一方面延续了寻根文学的精神内核,如把目光 向‚下‛看、向‚后‛看,热衷于对生存本 真状态的关注; 另一方面又摈弃了寻根文学的浪漫化期待,它 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 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而嘲弄各种超越 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它放弃了对 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和‚真谛‛的 探询,而把生活的意义规定在对生活本相的 描写过程之中,回避对日常生活现象作出明 确的价值判断。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新写实小说展示的大
多是一种不如意的悲哀人生,在这种人生中 徒劳的挣扎与奋斗,从中或显示出无可奈何 对命运的妥协与认同,或表现出自嘲自慰的 无谓与看破,这使新写实小说总体上呈现出 一种悲婉的审美风格,一种独特的悲剧意味。
作
家
池莉 1957年生于湖北仙桃人。当过知青、 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1983年到武汉大 学进修。2000年起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数量较多。 已出版《池莉文集》(修订版)(江苏 文艺出版社2006)
1)最贴近平民生活,最贴近时代变迁, 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 2)‚汉味‛小说:泼辣、粗鄙的武汉 方言,南北杂糅,刚柔相济的市民性格, 地道的武汉景观。 ?90年代中后期以后,新写实作家都面临 一个转型问题。一部分作家开始试图超 越现实人生,如方方、刘震云等。而池 莉则把视点再次下移,对当代都市生活 的复杂性,对世俗生活的认识有所调整。
B 与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继先锋小说的潮流而后起,也是对 先锋小说疏离读者大众的一种反拨。 从思想层面上看,先锋小说是反大众趣味和大 众成规的,表现出出世高蹈的姿态,为一般 大众所难接受,而新写实则表现出对世俗人 生、大众趣味的亲和; 从技术层面上看,先锋小说刻意于技巧上的翻 新,表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对抗,而新写 实小说则以传统的写实为基础,表现出对大 众阅读习惯的认同。 然而,经过先锋小说的熏染,先锋小说的一些 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纳。
9新写实小说
![9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8ef7d05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d.png)
• 2、艺术上,改革文学突出典型人物形象的 塑造,突出改革者的个人魄力;而“现实 主义冲击波”小说写的是群体性的人物形 象,人物缺乏个性。
• 3、改革文学深入到影响改革的民族文化心 理等深层因素,而冲击波小说表现的是肤 浅的社会现实,缺乏现实穿透力,无力上 升到理论高度。
(三)官场小说
• 一、官场文学的概念 • 官场文学既不同于近代谴责小说那种以小说揭露、
• 《狗日的粮食》表现出对于“食”的关注。《伏 羲伏羲》则从性原欲的角度来探讨“性”对于人 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七、刘震云的小说
• 1、作者简介 • 刘震云,男,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分配到《农民日报》社工作。1982年开始 文学创作,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 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1988年之后发表中 篇小说《新兵连》、《单位》、《官场》、《一 地鸡毛》等,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奖。90年代后, 刘震云转向长篇写作,先后出版了长达三百万言 的“故乡”长篇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 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及《手机》 等。
四、主要表现内容
• 1、表现得最多的是国有企业的艰难。 • 在“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国有企业
的艰难最突出地表现于企业工人的生存窘 迫上,而其中,最尖锐的就是企业工人的 失业下岗问题。 • 2、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出了“分享艰 难”的文学策略。
• 3、对“分享艰难”文学策略的表现。
•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这种“分享 艰难”的文学策略表现为企业领导、企业 工人,乃至那些劣迹斑斑的私营企业老板 或不义小人对企业“艰难”的“分享”。
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 刘震云的《官场》、《官人》、《单位》 等、田东照的《跑官》、《买官》、《卖 官》等、张平的《抉择》、王跃文的《国 画》、李佩甫的《羊的门》、陆天明的 《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周梅森的 《中国制造》、《绝对权力》,以及张平 的《天网》、《法撼汾西》、阎真的《沧 浪之水》等作品
15新写实小说讲解
![15新写实小说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50e833e763231126edb11f3.png)
现实主义的“本质”或“理性”,一般都 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高度意识形 态化的社会中,这种“本质”或“理性” 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特征。新写实小说 兴起所体现的,正是新写实小说家对这种 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悖离。
13
7.新写实与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第一,革命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为“小 写的人”所取代。 第二,革命现实主义中“生活的故事”为 “活着的故事”所取代。 第三,革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化、纵深感被 零散化、平面感所取代。 第四,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 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 第五,革命现实主义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为 冷静的客观主义所取代。
这些作品除了具备新写实小说的一般特征外,还表 现出对历史真实的质疑。作者多运用诸如偶然性覆 盖必然性、以静止观质询发展观、以荒诞性挑战合 理性等“反史诗性”的叙述策略,突出历史的虚构 性,表现出一代人对历史的新的感受和理解。
与新写实小说同根异枝而生的新历史小说,是新写 实小说家把目光转向历史题材的结果,如叶兆言的 ‘“夜泊秦淮系列”:《状元境》、《十字铺》、 《追月楼》、《半边营》等,苏童的“妇女生活系 列”:《红粉》、《妻妾成群》等,刘恒的《苍河白 日梦》,刘震云的“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 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
在新写实小说“还原生活原生态”的旨趣中 明显地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9
5.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
(1)新写实小说对先锋小说疏离读者大众 的反拨。
从思想层面上看,先锋小说是反大众趣味和 大众成规的,表现出出世高蹈的姿态,为一 般大众所难接受,而新写实则表现出对世俗 人生、大众趣味的亲和;
2
2.概念
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的一些小说, 如《狗日的粮食》、《风景》、《烦恼人 生》、《塔铺》等,出现于1986-1987年间, 被作为“新写实”小说代表性的一批文本, 与“先锋”小说的出现是同一时间。但作为 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并引发热烈讨论, 稍后于对“先锋”文学的关注。
9+新写实小说
![9+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93c9703cc175527072208cc.png)
2、《烦恼人生》分析 烦恼人生》
• 1)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 这部小说写的是操作工印加厚一天的生活 内容,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 内容,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将主 人公的各种活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 人公的各种活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予以 强化表现。这种表现手法, 强化表现。这种表现手法,是一种非常现 代的艺术手法。 代的艺术手法。
三、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
• 1、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 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消解。 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消解。 • 2、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使日常生活本身成 、 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 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 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 3、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普 、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 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 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对现实采取认 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 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 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2、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
• 1)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表现特定环境对人的挤压和人在这一环境 中的个性的扭曲和异化。 中的个性的扭曲和异化。 • 他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一地鸡毛》、 他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一地鸡毛》 塔铺》 新兵连》 单位》 《塔铺》、《新兵连》、《单位》等。代 表作《一地鸡毛》 表作《一地鸡毛》表现主人公小林在种种 生活烦恼压迫下的个性扭曲、精神萎顿、 生活烦恼压迫下的个性扭曲、精神萎顿、 激情消退和自我丧失。 激情消退和自我丧失。
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719694ebe23482fb4da4cd0.png)
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文学思潮纷涌,文学流派众多。
新写实小说在多种文学现象中脱颖而出,是有其复杂原因的。
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就社会大背景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进入平稳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占据了社会建设的中心地位,社会从各个方面为它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伴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剧烈变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
一方面,旧价值在新的现实面前,愈来愈显得荒唐滑稽,然而新价值却并未成型。
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无所归属。
另一方面,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复杂的文化氛围的出现,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普遍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潮流迅速蔓延,加之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其他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使得人民大众产生了一种困惑、浮躁的社会心理。
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时代不期而至。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开启了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大门,西方的哲学观念、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化。
而其中二十世纪西方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当今中国作家是颇有吸引力的。
存在主义最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认识论方式必然是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顿悟和冥想,而这样的方式必然是排他性和非理性的。
处在一个物质主义开始弥漫的语境中,个人的生存问题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存、私人空间、个体体验,这正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同时也是具有存在主义哲学倾向的新写实文学思潮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依据。
最后,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新时期呼求艺术自主的呼声愈来愈响亮,将文学从社会、历史使命、政治、教化等等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的主体性。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9561a6172ded630b1cb6a5.png)
(一)新写实小说的缘起“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会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盟、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和热点。
80年代中后期发端“新写实小说”,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减褪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强烈的历史的意识,深刻的哲学意识,追求一种更为丰富的博大的文学境界,作者情感冷静而自信,零度情感介入,阅读者直接参与文本创作,作家——文本——读者共同展示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作用。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经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景。
但现在大多数理论家已经承认,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36c5bfde26fff705cc170af3.png)
• 新写实小说消解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想、崇 高和爱情这三大美学原则并不是自己的最 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浮现生活的本 色本相——平庸。琐碎与争吵则是平庸的 两种具体表现形态。
• 二、新写实小说的真实观 ——人生本相乃平庸 • 在对真实的理解上,新写实小说不追求传 统现实主义的“本质真实”,它所追求的 真实是经过个体生命体验过的原生形态的 真实,是未经提炼与升华的、具象化的经 验真实,是一种本色的“体验真实”。
• 新写实小说认为,生存就是崇高。这体现了一种 新的崇高理念,具有更多的世俗生活意蕴。
• (三)爱情神话的轰毁 • 传统现实主义对爱情与婚姻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其 宏大主题,新写实小说则是为了传达日常生活的 精髓与神韵。 • 传统现实主义的爱情被还原为新写实的婚姻。
如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烦恼人生》
• 三、人物描写与情节组织的非典型化原则 • 在人物处理上,通过诸多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 来体现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将传统现实主义的 “典型”人物做了深度消解:从英雄到普通人, 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从抽象的个体到具体的 个人的蜕变。 • 新写实小说没有典型人物,只有“类型”人物, 这种类型往往是某一行业、某一阶层的生活写真, 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 “爱情是什么?它在生活中仅仅是一种人生装饰, 一旦生活暂时蒙上一层阴影,它总是最先被牺牲 掉。” ——池莉 《不谈爱情》
• 在我们看来,爱情在这儿,一个郎才,一个女貌, 一件礼物便是一座价值连城的花园别墅。说实在 的,穷人有什么爱情?贫贱夫妻百事哀,最好的 结局不过是不吵不闹相依为命罢了。人与人出于 人怕孤独的本性结伴过日子这决不叫爱情。 站在幽深的美庐前,仿佛看见绝代佳人宋美龄从 林荫小路上款款而来。如果说她没有得到爱情那 还有谁得到了爱情? ————池莉 《绿水长流》
新写实小说课堂
![新写实小说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154cd18e2f60ddccda38a0ce.png)
小娥
33
1、白嘉轩的形象
?(1)、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
?(2)强烈而鲜明的族长意识。仁爱的 长者、严酷的家长。
?(3)、把“耕读传家”视为治家、治 族的办法与策略。
34
2、朱先生 : 圣人、智者、预言家,集
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于一身
? 3、田小娥 ? 4、在塑造群体形象上,显示出作者的功力
? 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 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 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6
?池莉:人生三部曲 《烦恼人生》印家厚 ?《不谈爱情》 ?庄建非——吉玲 ?《太阳出世》 ?赵胜天——李小兰
7
2、描摹凡俗小人物
?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 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生活 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与才情。 ? 三.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 ? 1、把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结合起
来,透过性写人的心态和民族秘史。 ? 2、对《白》中性描写的不同看法。
35
四.象征意象
?1、白鹿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意象,成为 一种文化载体。
?
善和美
?
白鹿
?
理想与幸福
?2、白狼与天狗,象征两种社会力量的 对立和冲突。
36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文化背景及其特征 一.新写实小说兴起的背景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的影
响 2.对文革时期伪现实主义虚伪、做作的背
弃和对八十年代中期先锋文学脱离大众 的一种补救
1
二、新写实小说的命名
?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现 实主义自然化”
? 89年第3期,江苏《钟山》杂志设立“新 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文学思潮纷涌,文学流派众多。
新写实小说在多种文学现象中脱颖而出,是有其复杂原因的。
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就社会大背景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进入平稳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占据了社会建设的中心地位,社会从各个方面为它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伴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剧烈变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
一方面,旧价值在新的现实面前,愈来愈显得荒唐滑稽,然而新价值却并未成型。
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无所归属。
另一方面,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复杂的文化氛围的出现,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普遍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潮流迅速蔓延,加之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其他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使得人民大众产生了一种困惑、浮躁的社会心理。
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时代不期而至。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开启了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大门,西方的哲学观念、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化。
而其中二十世纪西方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当今中国作家是颇有吸引力的。
存在主义最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认识论方式必然是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顿悟和冥想,而这样的方式必然是排他性和非理性的。
处在一个物质主义开始弥漫的语境中,个人的生存问题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存、私人空间、个体体验,这正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同时也是具有存在主义哲学倾向的新写实文学思潮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依据。
最后,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新时期呼求艺术自主的呼声愈来愈响亮,将文学从社会、历史使命、政治、教化等等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的主体性。
种种主张和宣言都在为剥离文学的附加物而努力。
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既是对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纠正,也是对这一文学主张的张扬。
另一方面,一九八五年前后,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一是寻根思潮,一是先锋小说。
“他们一面试图在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上考察我们民族性格心理的来踪,一面则试图进入人的潜意识、非理性层面,表达个性的新觉悟。
这样的意图无疑扩大了人的视界,给文学注入了活力,动摇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稳定模式”。
但是,寻根思潮存在着只从超稳态的生活方式和神话原型寻找种族原型、“集体无意识”之类的情况,只有封闭的空间,却没有封闭的“时间”。
有些作品甚至演变为“图解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工具”;而先锋小说本来就不无脱离中国物质存在条件的隐疾,后来愈缺乏现实的人生体验,于是渐成无根之花,难以繁盛,于是新写实小说便在寻根派,先锋派走向衰落时应运而生。
新写实小说作为文学赶完应有尽有的新浪潮之后的“低谷”中孕育生发的一种浪潮,意在强化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各种新的审美因素和艺术手段融入到文学的创作中。
它的真正内涵和使命是完成一个历史性的综
和,即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和美学高度,把中国的历史进程、现实存在、文化形态、民族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整体地纳入文学事业,把各种新的艺术手段和审美因素统一到自己的创作中,使新时期文学创作进入新境界。
参考书目:
[1]《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雷达
[2]《存在主义文论》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