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通感时用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感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审美心理效应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运用通感,它生

发出种种奇妙的效应与审美享受,不过又往往被人们

所忽视。例如人们要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动人,就用“秀色可餐”,在这里,人们在观赏女子时将视觉(秀色)与味觉(可餐)联通起来,让我们对女子之美的感

觉更真切﹑更直观,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又如我们

赞美某人的嗓音时“清晰甜润”将听觉与味觉联通起来,赞叹一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将视觉与嗅觉和味觉连通起来。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色彩(视觉)有冷暖(触觉):如红、橙、黄等色彩有温暖感,被称为暖色; 蓝、青、紫等色彩有寒冷感,被称为冷色。在日常用语中就有暖红、寒碧、绿得发冷等词汇,甚至在人们的服饰搭配、家居装饰中也有反映。熟悉乐理知识和有丰富音乐欣赏经验的人都明白:音乐的C调能唤起红

色的感觉;O调往往与紫色相对应;E调让人感觉到

金黄色;F调给人以粉红色的感觉;G调似乎是宁静

的,总是与蓝色相对应;B调仿佛魁梧有力,常与非常

明亮的铜色相伴。在这里,听觉与视觉相融汇、相沟通,从美妙的乐音中(听觉)获得相宜的色彩(视觉)享受。史书上记载孔夫子是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品评家,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发烧友。让我

们听听夫子那妙语天开、回味无穷的音乐品评吧:“子在齐闻《韶》(传说为尧舜时的乐曲),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好一句“三月不知肉味”的品评!仿佛让我们的耳朵长上

穿越时空的翅膀,与夫子一道沉醉于夜空下那清新恬

淡的乐音之中,那乐音缥缥缈缈、若隐若现,时时回荡在耳畔挥之不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感受生活,那将会发现更多

伴有通感发生的词语:响亮(听觉———视觉)、热闹(触觉———听觉)、冷静(触觉———听觉)。

已成为习以为常

的普通语言。例如,形容唱腔好用“字正腔

圆”,声音仿佛有了形状;称赞自然景色美说“

秀色可餐”,色彩好象有了滋味。至于“冷色”

与“暖色”,“热闹”与“冷静”,“响亮”与“刺耳”之类的词语,更表现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之间的牢固结合,简直是不分彼此了。

审美

一般人通感心理的产生往往是自发的、

朴素的、低级的,而在科学家、艺术家那里,则

经常把通感运用于创造性的劳动。他们以特

有的慧眼和职业敏感,全神专注于自己的工

作对象,因而能够产生更为精致、高级的“通感”。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中,通感的运用

显得更为突出,发挥了它的独特的审美功能。

视觉与听觉是两个主要的审美感官,审美通

感大都产生于视、听两种感觉,而旁及味觉、

嗅觉、触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如马融《长

笛赋》:“乃尔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似飞

鸿。”诗人以耳为目,听声类形,听到悠扬婉

转、美妙动听的笛声,似乎看到了欢快汨荡的

流水,自由飞翔的鸿雁。视觉转化为听觉的,

如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

静听疑有声”。诗人耳目并用,由目视幻化为

耳听,看画不象画,似乎听出了声音;黄景仁

词《醉花阴夏夜》:“隔竹拥朱帘,有几个明

星切切私语。”诗人看到夜空中闪烁发光的明星,却好象听到了它们在讲悄悄话儿,由视觉

转移为听觉上来。除视听感觉互通、挪移外,

与嗅觉、味觉、触觉的感通的例子也很多,可

以随手拈来。钱钟书先生对此作了很好的概

括:“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都

有了声息———‘闹’。风声竟薰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静寂感,日色和风共

‘香’,月光有籁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一样可以抛落,五官感觉简

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通感》)五官官

觉的互通有无,亦真亦幻,虚实相生,使得艺

术家能够自由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多姿多彩、

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

综上所述可知,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

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

直接的、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

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前者称

为“中心感觉”或“主导感觉”,是真实的,属于正常心理;后者称为“派生感觉”或“伴生感觉”,是虚幻的,属于变态心理。正常心理与

变态心理的辩证统一,五官感觉的相互沟通,

相互为用,不分彼此,即形成通感。所以,钱

钟书先生曾形象地把它叫做“感受之共产”。二、通感的类型

通感是一种感知活动,人的五官感觉,加

上“心官”(内在感官),相互沟通、替代、挪移,

所形成知觉表象必然是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的,如果加以排列组合,那将是很长很长的数

同感是主体受情感影响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感觉从一个器官一项另一个感觉器官,因此,通感就是。。。。。。。人们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感知,由于所

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个性、气质、情感、心境的

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通感心理,

如阳光是温暖的,有人却感到它是冰冷的;

“红”是热色,一般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出现了“冷红”、“愁红”的

字样。通感往往缘情而生,随感而通,具有主

观性、随意性、偶发性的特点,

1.引言

通感,英语即Syn(a)esthe滋a,来自现

代拉丁语,源于希腊语,其中Syn一意为“一

起"、“一样"或“熔合";一(a)esthesia就是

.感觉”。这是一个跨学科术语。顾名思义,

首先,它是一种生理现象:身体某一部分受

到刺激而于其它部分所产生的感觉多继而是

一种心理现象:某一感官所受的刺激给另一

感官所带来的主观感受。①然后,这一生理

和心理过程又表现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

即表现为语言现象,成为语言学和文学术语,

素称为“thouseofrr.etapho:s”②或“syn-

aestlletiemetaPhors,’(Ull几ann,1962: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