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枣儿

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品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珍惜亲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亲情。

(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三、教学构思: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小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香在口中,甜在心头。爹娘没有吃,然而他们心中高不高兴呢?什么使枣儿的味道益发香甜?亲情。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也常年没回家,就算能吃到枣儿,枣儿也肯定没有那么香甜,甚至是带着许多思念的苦涩。一颗枣儿,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二、走近作者。课件展示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

词,二人读舞台提示,作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2.(1)扫清字词障碍,会写会理解生字生词。

(2)提问: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思考明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3)提问: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学生思考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因为本文以“枣儿”为线索。

3.快速浏览课文,快速回答如下问题。

(1)提问:枣儿留给几人吃了?

三人。老人留给儿子吃;男孩留给爸爸吃;老人留给男孩吃。

(2)提问:老人讲了儿子“枣儿”的几件事?

三件。枣树的来历;枣儿吓跑了小日本;枣儿饥荒中救命。

四、精读剧本,揣摩形象

1. (1)每三人一个小组,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分角色阅读,小组间的成员相互评价,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提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读孩子台词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2.提问: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老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五、品读剧本,探究主题

1.提问: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提问: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提问: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提问: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提问: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提问:“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示例枣儿象征着亲情,象征着故乡和历史。主题既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挚爱,也可以是对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眷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