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
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
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种经济成分 主要任务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经济是半社会主义的,加上私人资本 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是人民共和国的五种经济成分构 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共同纲领》规 定了“各种经济 成分在国营经济 的领导下,分工 合作,各得其所, 以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任务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国到工业 国的转变,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成分, 削弱资本主义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做准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1951年10月,1952 年4月, 1953年4 月先后由人民出版 社出版了《毛泽东 选集》第一、二、 三卷。新民主主义 文化的领导地位已 经奠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 和消费的关系 。
“一五 ”计划建设成就
1952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679 183.7 1957年 1068 310.2
粮食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6392 135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原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 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 缚,始终处于举步为艰的境地。 (2)走资本主义道路,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 的经济独立,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取得 的政治独立都可能丧失。 (3)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 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 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基本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 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 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进程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
❖ 具体路径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司合营
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 共同管理;“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 “定息”制度。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进程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进程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从合作化的背景、发展过程、成就以及影响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进程。
一、背景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兴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的困局。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农民群众面临着生活困苦和土地问题等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农村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向农民群众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推动农村土地改革。
这为农业合作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化的发展过程1. 合作社的兴起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民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的兴起始于1949年,由小规模、家庭式的互助合作社逐渐发展为更大规模、集体化的生产合作社。
2. 合作社的发展和巩固从1955年到1957年,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此时,合作社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
3. 高潮期与整风运动在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高潮期,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生产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由于某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中国政府在1957年开展了整风运动,旨在整顿合作社,消除不良影响。
4. 农业社会主义化从1958年到1962年的农业社会主义化阶段,中国农业合作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大繁荣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农业合作社被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合作化的成就中国农业合作化在推动农民群众的解放、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1.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合作化使农民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转变。
这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村合作社,农民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
同时,由于合作社的存在,农民还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社会变⾰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历史演化初期第⼀阶段1949年10⽉⾄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中共中央召开了第⼀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产合作[1]农业合作化1952年冬⾄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8⽇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于3⽉26⽇发表了《关于春耕⽣产给各级党委的指⽰》,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3⽇,中共中央农村⼯作部召开第⼀次全国农村⼯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针。
[2]10⽉15⽇、11⽉4⽇⽑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作部负责⼈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切⼯作的纲,是农村⼯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股风,吹倒了⼀些不应吹倒的农业⽣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的思想。
12⽉16⽇,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发展时期。
[3]第⼆阶段1954年⾄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中央农村⼯作部召开第⼆次农村⼯作会议。
农业合作化
• “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法律不禁止, 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办法就 是合作社。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 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大合作社也 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一、二百户 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问题就解决 了”。 •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途径方式
如何评价农业合作化 ——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
• 1、农业合作化期间的农业生产 • (1)农业生产的增长 • ——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增长 4.7%;1956年灾情严重,粮食产量反而比 丰收的1955年多产154亿斤。 • ——水产比1952年增长87%; • ——大牲畜比1952年增长9.6%,羊增长 59.6%。
农业合作化
•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 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 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 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 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 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 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的区别
• 农业合作社的早期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小 型合作、互帮互助的组织,其前提仍然是 土地私有制,即土地是各家各户的,合作 社只是在农忙季节调配劳动力。到后期, 我国非理性发展农业合作社,所有制开始 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人民公社。
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2、避免两极分化
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就
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就摘要:一、引言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和目的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就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农业生产力提高3.农民生活水平改善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5.农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始于1953年,完成于1956年。
这场运动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和目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农民个体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为了加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就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土地公有、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农民实现了集体化生产。
2.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发挥了集体协作的优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推广和良种培育得到了加强,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
3.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从个体经营走向集体经营,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国家还对农民进行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扶持,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公路、桥梁等,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农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于急功近利、政策执行过于严格等。
农业合作化运动
(3)、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4)、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
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5)、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A
9
六、农业合作化存在的问题及教训
问题:对个体农业的 教训:(1)、对于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由于
发展等问题要实事求是,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主观符合客观,脚踏实
改变过快,形式也过
地。
于单一,以致在较长 (2)、在发展过程中,
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要避免形式过于单一,
工作要认真仔细。
(3)、在对一些事物做 变革时,不要操之过急,
A
3
二、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1)、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2)、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作 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统购统销),为 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A
4
三、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 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 性,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 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 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 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 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农业合作化运动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_概述及范文模板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农业合作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基于互助合作的原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集体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
它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又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本报告将对农业合作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利弊与挑战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所涉及内容的概述,并解释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和剖析农业合作化在中国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历史背景、组织与管理形式以及利弊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相关问题有更全面认识的读者参考,同时对未来农业合作化发展方向和政策进行展望和建议。
此外,本报告还将促进人们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2.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2.1 农业合作化的起源农业合作化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旨在提高农村生产力和解决农村问题。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
在这个时期,农民面临着土地瘟疫、贫困和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先进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探索新型的农村组织形式。
2.2 农业合作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并尝试解决土地问题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合作化政策和措施,并鼓励农民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由于深受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起来。
合作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产和管理单位,在整个农村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解决了农民之间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了集中采购、销售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高中历史三大改造同步练习1、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A.互助组B.家庭个体劳动C.农业合作社D.人民公社化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一国两制”4、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3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991、1996、2006年等有命题)
(一)建国之初的社会性质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1992、1996、1999、2008、2011年有命题)
三、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003年有命题)
(一)过渡的实际步骤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第二节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2003年有命题)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2001、2004、2008、2011年有命题)
(一)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2.农业走向合作化的经济组织形式
3.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4.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997、2002、2006年有命题)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现代史讲稿
“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 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深刻的时期。 深刻的时期。”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提 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出的条件
(1)从国内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 )从国内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的工商业做了合理的调整, 的工商业做了合理的调整,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民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国民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争取国民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已经实现。 争取国民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已经实现。 2)从国际上看,朝鲜战场上, (2)从国际上看,朝鲜战场上,战火已经 熄灭,周边的局势已经稳定, 熄灭,周边的局势已经稳定,同时苏联同意 给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国际条件比较有利。 给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国际条件比较有利。
初级社 互动组
高级社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1949年~1953年: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到 年 年 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 1954年底,互助组发展到近 年底, 万个。 年底 互助组发展到近1000万个。 万个 1954年~1955年6月:大办初级社,发展高级社。 年 年 月 大办初级社,发展高级社。 1955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 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 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5年7月~1956年底:大办高级社。 年底: 年 月 年底 大办高级社。 年底,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年底 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 ,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从 。 1953年—1956年期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 年期间, 年 年期间 增4.8%。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业合作化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
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
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
农业合作化运动ppt
(3)、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 作化高潮。
农业合作化运动
-
纵观农业合作化运动
(1)、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 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 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 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 路线的两翼。
(2)、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
(3)、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4)、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
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5)、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4)、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 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
-
这幅图片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云浮县
安塘公社收割水稻时的情况
-
五、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理同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概括地说,就是“一化三改造”。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 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 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 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 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着重 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 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 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1950年2月
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 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 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 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 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 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 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定息从1956年1月起,到1962年12月31
日止,7年不变。发给114万股私股股东每
年定息1.2亿元,后又延长3年多,到1966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职工福利:15% 资本家红利: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PPT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重点内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 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0.00% 1949年
56% 34%
1952年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 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 主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企 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发展 困难。而且,建国初期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 的过程中,已经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
(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 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 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 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 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 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
农户参加合作社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上海市工商业界代表步入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 合作的决议(草案)》。
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农业合作化的成就简介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造农业经济的必经之路。
自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农业合作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合作化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通过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协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
在合作化过程中,政府还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广农业科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合作化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通过集体的力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合作化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生产资料、组织农技培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业合作化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
在合作化过程中,农民的组织程度和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
政府还通过合作化运动,加强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
同时,农业合作化还促进了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四、增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合作化的实施,提高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资源。
这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合作化过程中,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度,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五、为其他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验农业合作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其他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956年深刻变革的实质和内容
1956年深刻变革的实质和内容
内容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xx年xx月开始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百分之九十六点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xx月开始至19xx年底结束,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xx年至19xx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实质
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所有制 个体所有,有少量的公 有财产 经营方式 个体经营 分配方式 经营所得 性质 社会主 义萌芽
过渡形式 互助组
初级社
土地及牲畜、农具私有, 土地入股统一 土地分红和按 有较多的公共财产 经营 劳分配相结合
半社会 主义
高级社
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 料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集 各尽所能,按 体劳动 劳分配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 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 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走互助 合作的道路。 •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提出:“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 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在党的上述方针指引下,农村的互助 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运动加速 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道路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并举
• “我们现在不但正 在进行关于社会制 度方面的由私有制 到公有制的革命, 而且正在进行技术 方面的由手工业生 产到大规模现代化 机器生产的革命, 而这两种革命是结 合在一起的。”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 会主义建设。 • 并制定了一五计划,在“一五”期间中 国着重建设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 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 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 • 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实现。 •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 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 • 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 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 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 过度方针。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 义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 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 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 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 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提出: •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 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 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 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 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 •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 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 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 分化也开始了。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 在党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 作积极。稳步的向前推进。 • 到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 400多万个发展到1000多万个,参 加互助组的农户从1951年底的2100 万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 占全国农户的60.3%。
第三节
• 对于小农的任 务,首先是把 他们的私人生 产和私人占有 变为合作社的 生产和占有, 但不是采取暴 力,而是通过 示范和为此提 供帮助。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1953年国家对粮、棉、油实行统 购统销,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大 力发展信用合作。 • 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 成。加入合作社农户占全国总数 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达 87.8%。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